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弥陀同我三约定(一)


   日期:2016/8/11 9: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延能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宁波来的莲友,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首先,抱歉,没有先在这里恭迎大家,请大家包容。

  我们是同种、同文、同语言、同风俗;尤其是同样学佛,专修净土宗,同一信仰,同一念佛,同愿往生,可说“同一念佛无别道”,不只是两岸一家亲,没有隔阂,更是“远通法界皆兄弟”。将来我们要在极乐世界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现在大家预先在这里相聚一堂,共研法义,共叙念佛的心情,可以说,这种缘分是非常深厚。这种缘分比血缘、亲缘更为甚深殊胜。

  延能法师善根、慧性深厚,尤其悲心真切、感人,他一遇到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立刻舍掉从前所学、所修──不只自己转修善导大师的法门,也自行化他,引导有缘的莲友归入弥陀的救度。因为延能法师晓得当今是末法,现在是娑婆,我们都是五浊恶世的罪恶凡夫。

  一般人不一定有“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的深切体会,唯有献身出家,经过几年的刻苦励心修行之后,才会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力量修行,甚至没有真心发愿修行。这个时候,只有一个盼望的念头──有什么样的法,能够让我这样没心修行,也没有力量修行,只是躺在那里,等待果报一到就陷入三恶道火坑,这样的无能、无力、卑微、卑贱、造罪、造业的众生能获得救度呢?

  修行人最终只有一个愿望──有哪一个法门能够救度像这样的自己?这个时候所寻求的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因为发觉自己外显的是个修行人的身份,可是内心却依然是个贪瞋痴无明的凡夫。

  这样的人,算是内外一如的修行人吗?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老实的还是欺骗世人?一检讨,甚至连惭愧二个字都不敢自居。也就是说,自己是一个无惭、无愧的人。“惭”是忏悔过往,“愧”是不二过,如果我们有惭、有愧,怎么会天天忏悔又天天造罪,忏了又犯,犯了又忏呢?所以到最后,只能匍匐大地,寻求天地宇宙法界众生的包容、原谅,并且期盼有一个救度的法门。

  转而言之,如果不是过来人,就未必能够当下就肯定善导大师的净土法门,当下就彻底的转入这个法门。

  我从小就跟佛结缘。十几岁曾经一段期间,每天睡觉前诵一部《金刚经》。出家后不久,因为觉得禅、密自己修不起,天台、华严的教理也没有智慧理解,所以就转修净土法门。

  当时所接触的净土教法虽是以念佛为正行,但还要做其他的善事,以累积其他的功德为助行,念佛要念到禅定功夫上的“一心不乱”。让人觉得,即使是念佛的净土法门也是不容易的,心中一样的苦恼、恐惧。只好向常住请假,一个人遁入山中。为什么要到山中?因为希望达到“一心不乱”,即使没能入定,至少也要达到“未到地定”,知道若不入深山去专修,在这里每天要面对种种复杂的人事,一辈子也不能够清净,何况达到一心的禅定呢?因此我就独自进入山中。

  住山不久,有机缘读到日本法然上人的著作(翻译),著作当中都在强调善导大师净土法脉的内容,看到善导大师所讲的法语,其中有一句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看到这一段法语,不仅耳目一新,也很赞叹,觉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容易、修行就有希望了。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显示着众生──不管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会不会修行,只要称念这句弥陀名号,无关禅定上的“一心不乱”,无关善事功德多少,都“必得往生”。这样岂不是太容易了!

  往生这件事是白白送给我们的,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就不会被我们的业障障碍,被冤亲债主牵缠、报复;只要念佛,就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当时虽然了解文字的意思,但心中却颇为怀疑,也跟同参道友互相讨论:“哎呀!‘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真的是这样吗?怎么那么容易?”可是自古以来,弘扬净土的大德们,不论著书立说,或者演讲、阐释,都没有下这种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断言,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那个时候因为还没有全面性地深入善导大师的教理,所以对善导大师这段解释,虽然觉得很喜欢、很可贵、很难得、很赞叹,但总是打一个问号──为什么“念佛就必定往生”呢?因为事关重大。

  往生极乐世界关系到生死轮回的解脱与否,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往生极乐世界这件生死大事只可成功,不许失败──成功就是解脱,不成功就是继续轮回,而且是地狱有份的,所以是无比重大的事情。为了要了解真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教理,为了更深入正确地掌握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因此那个时候就默默的发一个愿:直接到日本去探究真相吧!

  在此之前,也就是尚未请假离开常住时,当时台湾佛教界密宗逐渐被看重,很多人都风靡密宗,密宗也有一个“破瓦法”,我就想,要了解密宗,与其在台湾学,不如就到源头(西藏)学密,那西藏不能过去,就到尼泊尔,因此也曾经在一九八五年春天到尼泊尔喇嘛庙住过一个月,在灌顶受法之后,觉得这也不容易、不殊胜,还不如念佛。

  后来也曾经到泰国(泰北)一个月,参访了解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觉得不如大乘,还不如念佛。所以回到台湾后就进入山里,专修念佛,那个时候还没遇到善导大师的法门。遇到善导大师法门之后,想及玄奘大师为取经而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以死立誓,非往印度不可,这样经过三年,步行到达印度,经过八百里河沙,上看不到一只飞鸟,下看不到一根青草,像他那样,都能坚心立志,最后到达印度了,何况要到日本,比去尼泊尔、泰国方便,而且不用步行,只要坐飞机二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没有不去的理由。

  那个时候,我也请了一本日文的法然上人传记漫画,请我父亲翻译给我听(父亲懂日文),当他翻译到法然上人小小的年纪,十岁左右就出家,十三岁(也有传记说十五岁)从他的家乡到京都比叡山修行。从他的家乡走路到京都比叡山至少要一、二个月,那时候法然上人的母亲非常不舍与担忧,这么小的年纪,就要走那么远的路途,日月风霜,而且路上难免有种种危险,可是法然上人却说:“要做一个伟大的和尚,必须行走遥远的路途。”这句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想到,要深入善导的法门,必须前往日本。当然,那时候只是一个念头要往日本,至于住哪里?真能居留下去吗?这些细节都没有想到。可是因缘巧安排,一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家,他是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毕业的,这个老人家的太太是净土真宗寺院的女儿,太太的弟弟又是龙谷大学的教授。这位老人家知道我一心想到日本去参学,就介绍我到龙谷大学去就读,凭他这样的关系,我立刻打电话到日本,经由老人家的顺利疏通,一切就办妥了。隔几天老人家就亲自带我到日本去了。也因为有这个学生的身份,才能前后四年多长期在日本居留。

  在日本期间,当然不是观光,也不是为了安逸,而是为了这个法,一有时间就去找有关的书籍,去参访有心得的莲友。这一些,都因为一个因──“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真的吗?就像玄奘大师,他在中国内地看到经书,也有所怀疑,想到必须更正确、深入地了解,所以必须到源头印度一样。

  当然以我的卑微,根本不能跟玄奘大师相比,不过玄奘大师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为了要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就必须到日本,但是日本还不是源头,源头当然在我们中国。可惜的是,中国唐末以后,千百年来善导大师这一系法脉的书籍已经不存在了。当时在台湾所看到的书,无非就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还有《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以及当时台湾几位净土宗大德的演讲和著作,几乎看不到有关善导大师的法语或者教理内容。那个时候,不管是中国内地或是台湾,几乎看不到流通的善导大师的著作,当然更没有人讲演,因此非得到日本不可。

  那段时间,我一心在寻找、等待一个救度的法,一看到“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个救度的法门,当然很兴奋,也要紧紧的掌握,并且确认它是否真实,因此就到日本。也因为到了日本,善导大师这个纯粹、纯正的净土法门才能重回故国。

  今天要跟大家研讨的题目是“弥陀三约定”,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人,三种约定。

  阿弥陀佛跟念佛人的约定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种约定;再归纳就是以三种约定来含盖。哪三种约定呢?

  第一,必定往生的约定。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所以第一个约定──“必定往生”,首先让我们有希望──得救的希望,让我们彻底地安心,从今以后可以过安乐的生活,这都奠基于必定往生的约定。

  第二,光明摄取的约定。将来必定往生,而现在就保护我们过着平安、喜乐的生活。

  第三,临终来迎的约定。临终不是我们孤家寡人,单独一个走向净土,是阿弥陀佛主动、亲自、欢喜地,不等待祈求、拜托,早就预约好临终一定会率领着清净海众,浩浩荡荡前来迎接我们。

  第一,必定往生的约定

  “念佛必定往生的约定”是记载在《无量寿经》中。《无量寿经》这部经所记载的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阿弥陀佛成佛之因;

  第二点,阿弥陀佛成佛之果;

  第三点,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

  第四点,往生到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果报。

  《无量寿经》内容主要就是这四种。但是归根究底就是在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之因,因为如果没有因就没有果,只要有因就必定有果,这个因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也就是第十八愿,简称“本愿”。

  这第十八愿可以说是弥陀积极、主动、平等、毫无条件地发愿要救度众生,而且以救度众生为阿弥陀佛成佛的内容;以救度众生为阿弥陀佛发愿的根本,也以第十八愿的救度众生做为阿弥陀佛的佛愿。

  第十八愿总共是三十六字,因为第十八愿一方面是经文,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的根本大愿,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生命;因为第十八愿已成就,所以我们依据第十八愿念佛,就可以离开轮回,往生成佛。这样说起来,第十八愿也是我们的生命。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前面二十八个字,叫做“摄取门”,后面两句八个字,叫做“抑止门”。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阿弥陀佛警告我们不要做“五逆、谤法”的滔天大罪,但假使这种人回心转意,改邪归正来念佛,阿弥陀佛也照常无分别、平等地救度他。

  所以,阿弥陀佛所救的对象,确确实实是十方众生,任何对象都救度,没有一位众生是被阿弥陀佛所舍弃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意思就是说十方众生,不管圣人或凡夫,善人或恶人,出家或在家,在阿弥陀佛的眼中都是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平等看待的。为什么?一方面是佛的大慈悲心,在他的眼中无不包容,无不宽赦,进而无不救度;另一方面,修行人若真已到达成佛境界,他看待十方众生就好像他自己,佛跟众生就是一体不二,将我们众生看做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将我们众生当做他的生命那样看待、爱护、珍惜。

  就众生来讲,我们的心念非常多,都是贪、瞋、痴、妄想杂念;以佛来讲,佛没有贪、瞋、痴,那佛到底是什么心呢?就是清净、没有起心动念的心,如果说他有心,那就是爱心,佛的心就是自自然然的爱心,清净、无我的爱心,对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的爱心,这就是佛的心。就如《观无量寿经》所讲: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包含大悲,大悲也包含大慈。“大慈悲”一般解释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平等,不讲条件,没有任何差别,没有高低、上下、好坏、亲疏、敌我的差别,这就是“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就是将所有众生──不管是超凡入圣的圣者,或者还在六道造业造罪轮回的众生,乃至三恶道的众生,对佛来讲都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将他人、将众生看做他自己,爱护对方超过爱他自己,这就是“佛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佛心,它的作用,就是“拔苦与乐”,这是大慈悲的功能力用,对任何苦恼的众生,都可以拔除他的任何苦,让他离苦得乐。

  众生的苦,主要就是六道轮回的苦,对阿弥陀佛来讲,救度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苦,是天性自然、不用勉强,也不用祈祷、拜托、请求,这是天性自然,而且效果神速。只要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不受任何的障碍,所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是大觉者,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佛的心是大慈悲,可见大慈悲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大慈悲,离开大慈悲,没有真理,要追求真理,只要好好思惟大慈悲的内容,证悟大慈悲的境界。

  我有出一本书叫做《无条件的救度》,“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就是无条件救度众生的意思,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十方众生的法门。一般修行都要经过戒、定、慧的过程,而且要时常忏悔自己的罪业,使自己领悟佛性的内容,再以佛性的内容去修行,这就是“见道、修道、证道”的过程。要达到断除烦恼,才能离开六道轮回。

  但是净土法门不是讲这个,而是阿弥陀佛直接将我们救度到极乐世界,离开六道轮回,我们不用经过“悟道、修道、证道”,也不须以戒定慧断除烦恼、时常忏悔业障,这是因为佛的慈悲,知道众生的忏悔都是假的,时常忏悔时常犯,犯了又忏,忏后又犯,这就是凡夫众生。真正情形即是如此,若说凡夫能持戒清净,那是不可能的,持戒既然不会清净,就不可能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可能开发智慧,当然就无法“悟道、修道”而“证道”。

  阿弥陀佛就是看出众生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经由戒定慧来断除烦恼、离开六道轮回,所以为我们发愿,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为我们成就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来让我们称念;只要我们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就跟他“约定”,为他保证──决定往生。

  念佛是修行吗?可以说是修行,也可以说不是修行。主要原因是为它超越戒定慧的过程,不像一般法门,经常以拜忏来忏悔,也没有经过参禅、打坐,或是深入经藏的一般修行方式,所以说“不是修行”。而另一方面,念佛一法所有的人都可以念,有嘴巴就可以念佛,有心就可以在心内念佛,不管是出家、在家,或是士农工商,或老人、年轻人,在何时、何处、何种情况之下,都可以想佛、念佛,就只这样,阿弥陀佛就跟他保证,与他“约定”,一定往生。事实如此,岂不是念佛就可以得到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因?有这种功德,岂不是念佛本身就是大修行!

  若依一般通途的修行,即使大修行人也不一定能离开六道轮回,但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罢,一往生当下就进入“一生补处”,决定成佛;我们的无明到极乐世界就当下断除,成为佛的无量光明。

  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六道众生依其共业所显现的生死轮回的境界,因此才叫做“众生”。娑婆众生都是共业而来,所以共同在这娑婆世界造罪、造业,永远轮回。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思惟出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累积菩萨无量德行所成就的世界,因此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清净佛性、清净愿心以及兆载永劫无量德行所庄严的,也就是说,是以阿弥陀佛的福、慧两足所成就的极乐世界,它不是众生业报的世界。

  佛的境界本来不是还没断除烦恼的凡夫所能进入的,必须要初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进入佛的境界,但是我们凡夫却可以进入阿弥陀佛的境界并且快速成佛,这完全是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净法师       弥陀)(五明学佛网:慧净法师       弥陀)  

 吴润江上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弥陀法会二周年纪念辞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阿弥陀心要 

 大寂尼师:诸佛赞扬阿弥陀佛名号的远因 

 大寂尼师:诸佛尽赞阿弥陀佛劝助生净土的主因 

 大寂尼师:弥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阿弥陀佛圣诞开示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