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让孩子学会宽容与爱


   日期:2010/7/20 15: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转自大方广 www.dfg.cn

      一、孩子被打 父母难过

    孩子在上幼儿园或小学,又或与周围小朋友一起玩,难免会打打闹闹。有时为抢一个玩具,就把对方推倒。或是比较顽皮的孩子,从小养成不良习惯,喜欢打人,便有一些小朋友会挨打。许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后,都很心疼。原先还教着孩子要忍让,可看到孩子接二连三被欺负,内心开始不平起来。并且,也有些疑惑,还要继续教孩子忍让吗?如果不反击,恐怕孩子就要一直挨打了。

    因此,听到有家长教孩子说:「他如果再打你,你就打他。」「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你不敢打他,他以后就专门欺负你。」甚至有些家长告诉孩子:「下次再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要是打不赢他,回来我就打你。」

    一时的气恼与不平,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也许,可以缓解孩子一时不受欺负,但如此教育,会将我们的孩子引到哪一条路上去呢?

    二、教孩子打人 孩子变得暴力

    一位孩子的母亲,原本教孩子要谦让,纵然被打,也教孩子不要还手,要忍耐。刚开始,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妈妈也只是安抚一下,让孩子不要计较。孩子很听话,妈妈说要忍,他便忍。可一次、二次、三次后,孩子被打的次数越来越多,妈妈终于忍不住了。一天,看到孩子的小手被小朋友咬了一口,既心疼又气愤地说:「他咬你,你怎么就不咬他?」孩子说:「妈妈说不可以打人。」妈妈坚定地跟孩子说:「现在开始,谁敢再打你,你就打他。」

    孩子很听妈妈的话,从那时起,一有小朋友打他,他便马上还击,握起小拳头就打过去。因此,常常把别的孩子打伤,孩子因此也变得暴力起来。于是,妈妈虽然不再心疼孩子被打,却转到天天为孩子担心。不知道今天又有哪个小朋友被孩子打伤了,经常接到老师与其他家长的投诉,奔波于带孩子上门道歉,给人赔医药费。

    而另一位父亲,在孩子被欺负时,也气愤地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有人打你,你就狠狠给他打过去,不要怕,打出什么问题,爸爸负责。」孩子记住了爸爸的话,怀着一颗报复的心,从起初的还手,变成有人稍惹他一下,他便马上反击。而且打人时还不留情,出手很重。虽然他少被挨打了,可他的性格却变得越来越暴戾,心也越来越冷漠。在他的世界里,更多感受到的是暴力和争斗,却少了人与人之间友爱与和谐。

    可当心变得敏感而易怒,总是防着人,常有不善之念,那他生活的世界,是否就成了一个黑暗与邪恶的世界?

    如此,有人也许会感到矛盾,教孩子打人不对,难道要让孩子一直受欺负吗?

    三、客观面对 解决问题

    1.看清事实 客观面对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也许都不太记得自己在幼儿时发生了什么。有时谈起与小朋友打架,输了还找对方讨回自己给的东西时,还觉得很好笑。毕竟孩童时期的争执与打闹,是一种幼时冲动,并不是有意识地攻击、伤害对方。

    然而如今,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孩子便是每一个人都疼惜的宝贝。甚至在家中不小心跌倒了,就有不少长辈跑过去想抱孩子。一边哄,一边还拍打着他撞倒的椅子说:「椅子真坏,让宝宝摔倒了,奶奶替宝宝打椅子。」于是假装打了几下椅子,孩子听了也觉得椅子不对,害自己跌倒,也跟着打起椅子来。

    没有教孩子跌倒后学着自己爬起来,也未让孩子感受跌倒并不值得恐惧,应该自然、勇敢面对。孩子也不懂如何走,能不碰倒椅子,如何避免受伤。反而在跌倒时责怪椅子来,把将责任向外推。这样,孩子便可能养成一种习惯,遇到问题总喜欢责怪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进步。

    在幼儿园中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打架也是一样的道理,父母、长辈需要先了解清楚,为什么打架。如果只是彼此玩闹时一个不小心,自然不应过于计较。家长若过于呵护自己的孩子,总要替孩子出头,甚至因此责骂老师,如此,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也未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首先需要看清客观的事实,到底是因为自己过于呵护孩子,还是孩子真的遇到问题,需要我们的引导、帮助。

    2.合理引导 长善救失

    ①救其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长养孩子善的一面,同时又挽救他过失的一面。当看到孩子有错时,正是我们要给孩子引导,帮其导回正确人生道路的时候。因此,家长与老师如果发现有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打人的坏习惯,更应存挽救其过错的爱心,亲师共同配合,帮助孩子引导回来。

    试想,孩子为何会变得爱打架,喜欢捉弄、欺负别人呢?幼小的孩子,好似一张白纸,他并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他成长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感受的,都在影响着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可以先注意一下,家庭中夫妻之间是否和谐,孩子自小看的影片中,是否有暴力倾向的引导,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会常常责备、打骂孩子?是否引导孩子保持那颗善良仁爱的心?是否在家庭中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不讲道理?相信抱持着一颗挽救孩子过失的爱心,一定能看到孩子今天犯错的原因。当我们能找到原因,要对治问题便不困难了。

    曾有个孩子,在家特别受宠。每天,爸爸就趴在地上给孩子当马骑,奶奶又总陪着孩子到处玩,妈妈成天忙于做家务,想管管孩子,也没有时间。孩子在家他最大,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到了幼儿园,自然也是要什么就得给什么。得不到时就闹,急了干脆就抢,抢不来时就打。一旦任由孩子养成这样骄纵的性格,如何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呢?

    反之,没有与孩子沟通好,温暖他的身心,却经常打骂,也不利孩子的成长。有些父母虽然爱孩子,可表达的方式却总是以埋怨的口气:「你这小孩怎么回事,人家某某家的孩子比你乖多了。」或者,回来便问:「今天是不是又在外惹事了?」「你这小孩,看到你我就生气」等等。虽然父母是希望孩子变好,可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批评与指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他又怎么懂得爱人,与人和睦相处呢?

    能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是有不合理、不适当的地方,更能帮助我们教育好孩子。因此,遇到孩子打人,先不要着急打孩子,先问清楚他为什么打人,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也教导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也需在平常中,教孩子圣贤的教诲,让孩子心中有善恶的标准,否则孩子不知道善恶是非,便无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②长其善

    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真善良的一面,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他善的一面需要鼓励促进。

    有位小朋友,在幼儿园被人打,妈妈很心疼,对她说:「你怎么那么笨?他咬你,你不会也咬他吗?」孩子却坚决不肯,跟妈妈说:「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坚持要做一个好孩子。

    另一位男孩,与小朋友一起推小车玩。对方小朋友在推的过程中,自己撞了一下,心里不高兴,扬手就打这个男孩子。可这个男孩子却站在那儿让他打。家长看到很心疼,责备他说:「你怎么那么傻,不会跑开吗?傻傻地站那儿让人打?」孩子却说:「我如果走开了,他会摔倒的。」因为两个小朋友一起扶车上斜坡,一个走开了,另一个就可能跌倒。

    当看到孩子有这颗纯真的善心时,我们难道不会感动吗?面对孩子的善良,不是去抹杀,而是需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若将孩子这难得的善良与爱心,变成计较、埋怨与报复,不但起不到长善的效果,反而长了孩子错误的心理。试想一下,怀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与怀有一颗计较埋怨之心,什么样的心境,会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除了要保护孩子的善心外,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引导孩子如何长养善心,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

    若是偶尔一次的打闹,大可不必计较,若是对方孩子顽皮,喜欢欺负弱小,那么可以告诉孩子:「打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不打人,但我们也要帮助小朋友改掉打人的坏习惯啊。因为也希望小朋友跟你一样,做一个好孩子。」鼓励孩子用帮助对方的心,去帮对方改正毛病。因此,在对方要欺负自己时,可以正气凛然地对他说:「打人不是好孩子,你再乱打人,我就不跟你玩了。」或是让孩子及时走开,又或大喝一声以警诫对方。如果是因为抢玩具而打人,可以说:「你要玩玩具可以,但不要抢,我先让你玩,你玩完后也要让我们玩,不能不讲理,不讲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如此,对方的孩子也会受到警诫,不敢随意打人。孩子除了知道别人做错,自己不要跟着犯错外,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是任由对方继续错下去,而是懂得如何更好地制止对方不好的言行,以自己的正确言行影响对方改过。

    从被动转为主动,让孩子从受欺负变成帮助他人,以更博大的胸怀与勇敢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所遇到的困境,会让孩子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家长也需时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老师多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成长,长其善。

    ③补不足

    除此之外,也需帮孩子补不足。孩子若经常被打,看一下,孩子是否不善于在团体中生活。或者,是因为孩子的性格过于怯懦才常常被欺负。若孩子是因为性格软弱、内向,就需我们善加引导,帮孩子树立信心,增加勇气。同时,也应更好地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们和睦相处,让他更好地适应团体生活。

    首先,家长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平常与孩子的言谈中,是否有伤害、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比如责骂孩子笨,或直接说孩子太胆小才让人欺负,又或其他可能导致孩子没信心,胆小软弱的因素。找出原由,消除这个因素。而后,尝试着提起孩子的积极性,比如每天陪孩子读读《弟子规》,读诵时姿势端正,字正腔圆,使他更有兴趣与信心。平常,鼓励孩子一起做家务,有机会可以带他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是主动帮助别人。让孩子多尝试,使他在生活中渐渐树立起信心。这其中,需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让他更有勇气尝试。同时,也引导他可以主动帮助小朋友,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

    曾经有个孩子,在幼儿园常被人打,回来告诉妈妈。妈妈便问她:「你为什么被打呀?你有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他不打别人,却打你呢?」孩子听了,便开始想自己是不是哪儿错了。后来,妈妈安慰她以后,又告诉她:「以后啊,你多关心一下其他小朋友,人家找你借什么,你就借给他,不要小气。跟大家好一点,与小朋友们团结友爱,到时,你再看看人家打不打你。」

    而后,这个小朋友真的这样去做,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也很大方,别人找她借什么,她都很乐意借给人,与全班的小朋友关系都很好,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于是她发现,真的不那么经常挨打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跟她玩,她也觉得在幼儿园里很快乐。

    当跌倒时,让孩子自己尝试着爬起来,勇敢跨出脚步去探路,也许,孩子自己会更有收获。

    四、一起学《弟子规》 让孩子更好成长

    在磕磕碰碰中长大,对孩子也是一种磨练。从小事事如意,样样顺心,不吃一点亏,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是好事。我们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外,也需帮孩子扎下德行的根,使他不仅德行增长,也更有智慧与勇气去面对、冲破人生遇到的困难与关卡。

    因此,从小能教导孩子《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他人生的标准,自我规范,可以让孩子心中有是非善恶的标准,如此能更好引导他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守道德,坚守做人的正道。

    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是要自己走完人生的。我们能在他幼小时,帮他树立好人生方向,奠定德行根基,可以帮他少走很多的弯路与冤枉路。毕竟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因此要教会孩子自己走好人生。当有一天,我们放开手,看到孩子能稳当地踏出他人生的步伐,勇敢面对人生,以积极乐观的心去打造他的未来时,我们也可以放心了。

    帮孩子扎下德行之根,让孩子更好地承担起家、国的责任与重担吧。他能怀有一颗真诚善良的爱心,那无论在什么境界里,他的世界也依然那么光彩、美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