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解析六事


   日期:2016/8/19 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佛智师往生纪实」之事:

  由此可知临终开示、念佛之重要,往往在此瑞应之下显现弥陀金手常伸,净土大门永开,随时随地垂慈救度任何众生的事实,凡目睹耳闻,大多能当下震撼到弥陀平等无条件地救度之真实。信愿法师的道场,信众一直在增长,固是信愿法师悲心感人、弘法有道,但也得力于临终或往生后之助念(含开示)的效果。往往讲经好几年,不如一场临终瑞应的启发,似乎弥陀现身说法的会座于此显现。有人极力反对临终之助念,以为平生都无法获信,何况短暂危急的时间;此邪见也。一个人往往提倡自己所懂得的,而自己外行的便加以排斥。此时升沉交关,倘若不再把握,将见继续沉沦;何况人虽昏迷,或断气多时多日,除非重业立即投生,否则神识灵敏,反胜平时。佛智师昏迷时,正面临升沉交关之际,心中黑暗,前途茫茫,处在极度惶恐不安中。当旁边有人念佛,即见光明出现;自己闻到佛号声,身心亦散发出光明(不论何人,不论信疑,不论净秽,不论善恶,只要念佛,身心就有光明;若当下命终,蒙弥陀光明摄取之救度的机率极大。)心情便逐渐安稳下来。又听闻到从未听过的「圣净分判」之开示,得知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是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悲救是净土门他力易行道,当下领受,当下获救,活着往生。因而从心中涌出一股想愿生称名的情怀,随即冲出一句「啊」!此后其心处在念佛状态的安稳之中,直到断气往生,而在往生前早已见过佛;这是很自然而平常的心路历程。故为人宣说弥陀救度之义,让其三毒、杂念之心安住在不论行住坐卧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中,是净宗的目的,也是易行的极致。

  二、「念佛人自律规范」之文:

  此文很好,很贴切,我很赞许,本应如此。凡对净土法门具正知正见,知大体、有分寸、护法爱教者,都会赞同,不会认为「负面效果将远远大于正面」。凡达到一个同信同愿同行、同理念同目标的团体,不可无规范,否则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结果,将见不成一个和合的团体。故百丈立清规,法然制戒条,善导大师自行化他,以垂典范。

  六种恶行的内容,确实都是恶行,不好的,应该规劝,理当戒止,慎莫放任;若不善巧方便引导戒止,便是害他非爱他,也将对团体产生不良影响。本愿文摄取之外还有抑止之诫,《大经》下卷亦列出很长的三毒、五恶之诫,佛祖立法,不得不尔。世间修心养性之人,都不犯之,何况学佛者?此中第一别立私意等,与大师所言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相同,故当戒;乃至第六皆当戒止,戒而不受,则当远离。俗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谚,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语,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何者?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若要度恶人,化知见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则从净土回来时,不怕不能合光同尘地广度群迷。印光大师说「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俗谓「不是真龙不入海」;知见不同,不可同负一轭,故四种恶友,本应远离。这不可以「业力显现」论,也非学佛人慈悲不慈悲,这是根本性的知见问题及放浪形骸的行为。何况既不能改,岂可再亲近。古德言:「宁与善者为敌,不与恶者为友。」且一粒老鼠粪会害一锅饭,故大师有四得十三失的严正之诫,末世我等,应奉为准绳。此「规范」正是乐法护法、爱教护教所需,有前言,有正文,有具体内容,文辞典雅,条理分明,很好。若有人提出异议,是知见不正、不识大体之人,宜防范之。

  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倘复知见不正,极易误解弥陀本愿而堕落,在台湾已有此现象。古德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人性极易方便出下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学佛团体,其言行岂可不有所规范而更劣于世俗之人!若有机之深信,岂更骄己慢人、好行邪辟乎!若可戒不戒,而诿之「业力显现」,是外道宿命谬论,非佛陀教诫正说。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团体之可长可久,领导者及干部都要有此风范,古德云:「宁可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当人情。」

  三、「信心决定还是幼稚园,还要再学」之事:

  此非正知正见,以信而言,若信心决定,同样获得「现当二益」,即时获得往生的身份,而住不退转;若当下死则当下往生,若命延即成一向专称的机法一体之行者。当然若有时间机缘,多听闻、多知道此法的殊胜而益增法喜。然而这些对往生不增不减,若喻为幼稚园,还要再学,即表示尚未获得往生身份,如此若当下命终,岂非还不能往生?无有是理。

  四、「信心也没有,感恩也没有,一切皆无,唯有名号」之事:

  这段话在文字上颇能让人误解,但你要表达的我能体会。

  名号即称名,称名即名号。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善导大师有「念佛四德」之说,《观经疏》的结论也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信心在于名号本身,而弥陀之恩即使粉身碎骨犹未足酬,然而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悲时、喜时、清净时、妄想时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而已

  觉得不透彻,重写为: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方才满意。若彻入弥陀悲心,则绝能绝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当然机有生熟,言有次第,宜对机说法,因材施教。若非家里人,则莫说家里事。

  五、「信心决定与谈玄说妙」之事:

  在十几年前我初学净土法门时,由于缺乏明师益友的切磋,又无充分资料之下,只有独自摸索信心的内容,而有过所谓信心决定的体验;之后从日本回来,也以此体验配合教理随缘开妙法。后来才发现不对,弥陀的救度无限地宽广,故往生之道也非要如此如此的信心决定不可,且信心决定的当下与过程因机而异,又体验的信心决定有其难度,是一机一缘之法,不是普机普缘之教。何况有些团体已将信心决定固定化、模式化,而有些则误解信心决定的内涵,以非信为信,进而以非信而废行,并以此骄己慢人。我有一位姑妈住在台北,近八十岁,念佛十几年。她不识字,不懂其他法门,可说是一字不识的「尼入道」,愚痴无智之辈。每天二、三点即起而念佛,一天之中除了念佛还是念佛,不加杂行。不久前姑妈打电话来说有人曾提起好几个信,其他的信都不行,必须有其中某信才可。听了即忘,又不能完全了解。像这样虽念了十几年的佛,没有那种信,怎能往生?我说:「是不是解信仰信证信?」姑妈说:「是!是!」我问要哪个信才行,姑妈说不知道,记不起来。

  我告诉姑妈:念佛本身就是信心,就能往生,时间一到你就会看到弥陀在你身边。善导大师说:「若念佛不能往生,则十方诸佛的舌头都会烂坏。」既有愿生心,又专称名号,尚且担忧不能往生,岂非一面吃饭一面担忧不饱!姑妈说每次听我讲都很安心。

  姑妈年纪大,记性退化,四十八愿的来龙去脉听了几次,但不久便忘。像这种根机,若将我的过程告诉她,并要她依我的步伐走过一次,我想她只有绝望地洗泪过日。

  六、「解信、仰信、证信」之事:

  慧净孤陋寡闻,不知有此三信。若仅「解信、仰信」,则略有所知,以净土门而言,系出自《六要钞》卷三云:

  解信仰信,宜依根机;

  共归佛智,往生无疑。

  解信:与「仰信」相对之语,是以自己的知识理解佛陀及祖师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与「解信」相对之语,对于佛陀及祖师之教语,不搀杂自己的知识见解,如实地仰受而信,名为「仰信」。

  以圣道门而言,唐朝一行禅师所撰《大日经疏》卷三注解本经卷一〈具缘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语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于泥,虽未见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也,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之信诸佛菩萨义同。梵音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大、三九、六一四、中)

  上文所言「信解」即是「解信」:是「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意。上文所言「深信」即是「仰信」:是「依人而信其言」之意。这是甄别「解信」与「仰信」所作的解释。

  此两信之中,净土门以「仰信」为重,故劝导仰信。如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深心释」云: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

  又于「二河白道喻」云:

  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圣觉上人之《唯信钞》云:

  言「信心」者:深信人言而无疑也。譬如有人,心地端正,极可深赖,为我教导亲眼所见之事而言:「其处有山,彼处有河。」深凭此事,信其言教之后,亦有人言:「此虚妄也,既无山,亦无河。」而我不动摇,由绝不虚妄之人所言之事故也;此后即虽百千人之言,亦不可用,深凭最初所闻之事,此谓之「信心」。今信释迦所说,信弥陀誓愿,无有二心,亦应如是。

  以上是净土门劝导「仰信」之例。

  至于「证信」之语,经论释中少用,有「证信序」之言,此亦名「发起序」,这是指经典最初所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等等文句,使众生知所闻正确,显示无误以令人起信。

  若是「正信」则经论释中多用。

  正信:与「邪信」相对之语,正信即是信正法之心,此信心不因遭逢诸异道而稍生疑念。如《维摩经》〈方便品〉言:「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乘起信论》云:「起大乘之正信。」《安乐集》下卷记述昙鸾祖师之传而言:「若未生正信者,劝令生信。」

  于净土门中之「正信」,乃指弥陀之本身,弥陀之本身是行者之信心,故言「他力信心」;亦即对弥陀誓愿之悲救,如实地信受,谓之「正信」。此「正信」于《大经》之十八愿谓之「信乐」,成就文谓之「信心」,故「信乐」、「信心」、「正信」,言异意同。此「信」之内容乃是名号,亦即弥陀之本身。名号与称名同,故善导大师解释本愿之「三信」谓之「称我名号」,此之「称我名号」与通途念佛不同,乃是不问行住坐卧之「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亦包含本愿文「乃至十念」之意。可知信心、念佛,互为表里,故有「往生正信偈」、「弥陀经正信偈」及「正信念佛偈」、「念佛正信偈」等之文,若能「一向专称」,信便在其中,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是以大师释为「称我名号」,倘若信而不称名,便非「正信」。

  众生根性不同,有人应由解信而入,有人应由仰信而入,故言「宜依根机」;然而不论由解而信,由仰而信,根机虽有不同,既然「共归佛智,往生无疑」,则古今相同,万人齐一,无有差别之正信也。

  法然上人、证空上人所言「平信」之意亦指正信也。

  当然,若解信而不入仰信,即非正信。然既解而信,此信何信?当然是信受弥陀之救度,否则是解而未信,只是观念,未成意志,不可言「信」。故此「解信」既是「共归佛智,往生无疑」之信,其人已入正定聚,尚有何不足而生憾乎?

  或谓「证信」乃指信心决定之体验而言,若如是,则前之二信岂无决定、无体验乎?体验之标准为何?又,非体验不能往生欤?《大经》言「易往而无人」者,亦指此而言也。

  又《六要钞》卷二解释「正信偈」之偈题云:「问:正信偈者何义乎?答:正者对邪对旁对杂,信者对疑,今者对行,就所行法,举能信名。」

  这信那信,讲太多了反成戏论,多歧亡羊,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