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日期:2010/7/21 1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 ――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四书五经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父母官要为百姓做主的道理,发展到唐宋以后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关于忠字,古人讲:“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 。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流氓打架斗殴,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为了几分钱都能打的头破血流。假如给他几分钟时间去想想值不值得,他愿不愿意死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 。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但是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孝,孔子却回答他: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孟懿子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当政的。百姓最怕当政者“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了解中、下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那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

   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以美国为对象,美国立国两百来年,谈不上什么,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

   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一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是人情世故的扩充。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 在儒学文献中,尤其在《论语》里面,关于学生问孝于孔子的事例很多,孔子都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给予了详尽的教导。

   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等读通了儒家的经典我们就明白了以“孝”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同样,佛教的修为,也是以孝道为根本的。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萨”,第二位是“观音菩萨”,第三位“文殊菩萨”,第四位是“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离开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大地上的各种矿石,地下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如一句古话: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给他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佛教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孝亲尊师,将孝道发扬光大,孝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哪来的观音。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学佛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排在净业三福的第一位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的“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

   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们。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让父母操心,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佛是三千年前创始佛教的老师,接受佛教育的人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它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无论是儒学还是佛的教育,都是将孝作为根本的。无论我们怎么生存,是不是教徒,都离不开孝道的修为,这也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安身立命的根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父母)(五明学佛网:       父母)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