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不比较,不计较,自然无烦恼


   日期:2016/8/26 16: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皆因人们爱比较,太计较。得失的计较,有无的计较,好坏的计较.....真的是自己缺憾少了什么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总想着某些地方要比别人好,正是这种相互比较的心理,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烦恼。

  春秋时期,鲁国有这样一 条法律:凡是鲁国国民在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同胞被贩卖为奴,只要花钱将他们赎回来,回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赔偿和奖励。此法实施以后,很多被贩卖为奴的鲁国人因此而得以重返家园。

  孔子有一名叫子贡的弟子,十分有钱,从外地赎回了许多鲁国人,但是他却不愿意接受国家的赔偿和奖励。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有钱,理应做这些事,为国家分忧。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孔子不但没有赞赏子贡的做法,反而十分生气地批评子贡道:“国家立法如此,不过是要求人们心中有个‘义’字,国家给予赔偿和奖励,是不想人们在做善举的时候有所损失,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你的所作所为虽然为自己赢得了更好的荣誉,但却在无形中提高了人们对‘义’的要求。以后再有人出钱赎那些同胞回来,不但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称赞,还会因为拿了国家的赔偿和奖励而遭到人们的耻笑。”

  结果真如孔子所说,从子贡以后,很少有人肯出钱赎同胞回国,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样有钱,也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嘲笑。

  本来是善举,却因为人们相互比较的心理,由“义”变“利”。这会让人们心理失衡,经常处于焦虑的状态;让人感受不到快乐,对人和事常常感到不满和愤怒;让人变得心胸狭窄,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为太想得到而无法轻松地生活,有时甚至会为自己引来麻烦。如果能够安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与别人相互比较,那么自然也会减少许多烦恼。

  寺庙里的苹果园需要雇用工人,早晨天还没亮,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就敲开了寺庙的门,表示他愿意到此当工人。负责此事的尘缘大师与其商议好,工作一天给他三十元钱,小伙子高兴地答应了。

  几个小时过去了,大师见小伙子一个人有些忙不过来,于是又下山雇了一个中年人到果园帮忙,并对他说:“做一天工给三十元钱。”中年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快到中午时,大师发现果园有些脏乱,于是再次下山,雇了两名妇女上来,要她们打扫果园,一天结束后,给她们一人三十元钱。两个妇女答应了,活干得利落又认真。

  天快黑时,大师再次下山,在路边看见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伯,大师问:“你怎么站在这里呢?”老伯回答:“我都站了一天了,但是因为岁数大,没有人愿意雇用我。”大师听后,说:“你到寺庙的果园干活吧,干到天黑后,我给你三十元我。”老伯听后,立即起身向寺庙走去。

  天黑了,果园的工人都收工了,大师把他们叫到大殿中,从老人开始,每人发了三十元钱。最先到果园做工的年轻人见此,心中有些不服气,自己来得最早,而老人天快黑才来,显然自己做的活最多,但领的钱却一样。于是,年轻人向大师抱怨道:“我从早干到晚,做的工作最多,他们才做了几个时辰,你就给了三十元钱。”

  大师听后,说:“一天三十元的工钱是我们事先说好了的,而给每一个工人多少钱是我的事情,难道你还要管我怎么支配自己的钱吗?还是你不允许我对别人比对你好?”

  小伙子听了,不知道怎样回答,的确他没有权力去管大师怎么做,于是灰溜溜地离开了。

  古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至上的大道不难,只怕有人挑这挑那。佛陀信手拈来一朵花是道,品茶也是道,一言一行皆是道,是因为佛陀从不挑拣。星云大师曾为人题字“不比较,不计较”,因为大师认为,人生各种烦恼的主要来源就是比较和计较。

  所以,我们只要秉持着“不比较,不计较”的人生态度,才能在为人处世中体谅他人,宽容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