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二篇)学习中国文化的


   日期:2010/7/22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经典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

    刚刚跟大家提到慎于始,其实带头作用是慎于始,每一个缘分也要慎于始。假如我们当下就开始以这样的心境来学习,那这一个月的状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刚刚宋老师,她听了《朱子读书法》以后,马上就拿来观照自己,这是我们的学处,马上说要“切己体察”,要“着紧用力”。这个“切己”就是把经典拿来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这个态度非常关键。因为我们在跟很多朋友们交流的过程当中,常常他们听完课,然后下课时间会跑向前来跟老师们讲到,说“啊,这一堂课太可惜了,没有把我儿子拉来,没有把我的先生拉来,没有把我的婆婆带来”。所以他们都很遗憾,“哎呀,这个课应该谁最需要听,谁最需要听”。所以他身边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

    我上次遇到一个长辈很有意思,他那个四十集的讲稿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了,一看就是已经有破损的地方了,很用功。他说,我不知道读了几十遍了,我还做了眉批。我们很佩服,过去了解了一下,结果他的眉批怎么下的呢?每一段道理后面就说,媳妇要看,儿子要看,弟弟要看。这个眉批里没有一条,我要看。所以当我们很冷静来看,当我们在学经教的时候,都是先想到别人错,别人要先做,那我们要看自己的问题容不容易?就不容易了。

    “工于论人者”,很会评论别人,很会看别人的问题的人,“察己必疏”,观察自己的缺点都没精力了,全在量别人,哪还有精力量自己?那这个继续发展下去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们察觉自己不够,所以我们做到的也不足。结果我们又拿着经典标准去要求别人,对他能不能服气?能不能接受?对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做一个人来批评我们,他自己都做不到了,还要求我们,我们的内心也很难接受。很可能我们马上回回去一句话,你五十步还笑我百步。

    所以我们在推广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不顺利,为什么跟人会有一些不愉快?有一定的比例因素是在先要求别人,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夫子在《中庸》里面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其实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怎么处世待人一团和气,人家对我们没有怨言,这个知所先后,正己自然化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不然起了反作用,到时候反作用,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在哪,还很懊恼,说:啊,现在的人都没有善根,都不接受这些好的东西。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其实又跟经典不相应了。

    所以这个“切己体察”,体察我们的思想跟真理、跟圣贤教诲相不相应?一不相应了,很多烦恼、很多错误的思维就会接二连三就出来,挡都挡不住。所以这个体察、这个观照就显得重要。只要跟经典不相应了,就伤人和,越做就觉得越没劲,越做就觉得别人越不认同,别人越不认同,自己越难受,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孔夫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其实可以进一步再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师长在讲课当中提到,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谅解,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到底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反省就是开始觉悟。发现自己有什么念头不对,立刻就要痛改,把它转过来,改正自己的念头、行为才叫真正的修身。而这些对我们学习至关重要,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不是读过多少经,背过多少经,学到多少部经叫做真修行。那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而真正的达到的实质是改正过失。

    所以师长说到,他最佩服传统文化的地方,就是完全要求自己。当我们听到完全要求自己的时候,好,感受如何?会不会觉得人生变单纯了?会不会觉得轻松起来了?对啊,完全要求自己。可是妙就妙在这,正己化人,而那个化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而往往我们不要求自己,要去要求别人,要去控制别人,他累,我们自己呢?也很累。

    所以真会过日子要单纯,就是要求自己。而经典也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己的修身,是我们的心地,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大学》也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之后自然感来很好的人群、朋友,志同道合的同仁来共同成就事情。

    现在很多男女要找对象,其实也不离《大学》这句话,“有德此有人”。他德行好了,才能感来好的对象。“有人此有土”,他才能组成一个家庭,继续让他的家道兴盛下去。所以传统文化这些经句其实用在小跟大的地方,都是很圆融,都是很相契的。真正会过日子,要过得自在,顺着经典,正己而不求于人,那是会过日子的人。

    不然我们每一天都在那里埋怨,太太为什么不做?他为什么不做?谁为什么不做?那都在烦恼当中。那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假如在烦恼当中,弘扬不弘扬得开?我们拿着《弟子规》,“学《弟子规》很快乐,你就学一学吧”。那个人看了我们就跑了,我们自己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所以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有机会常常想想自己曾经跟小朋友们说过什么,拿来对照对照自己,真的会冷汗直流。所以时时提醒,我们是为了要成就孩子而来,当孩子感觉老师做的跟说的不一样,对他们的杀伤性是很强。

    所以为什么从事教育的人进步大,他可以提升快。他有这样的心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他们的家长,甚至于是对得起国家、社会,对老师们的信任。人越明白因缘的不易,就越加地珍惜。知缘、惜缘、造缘,而这个造缘是一种使命,不管我们人生走到什么样的缘分去,走到什么样的团体去,我们都是期许自己,要让这一个团体因我们的加入而更好,这是一种使命感。不忘这一颗初心,不管是为民族文化,为家庭,还是为中心,我们有这样的承担。

   
克己从最难处开始

    我记得我到澳洲去的时候,刚好很幸运听到杨老师讲《德育故事》,身边又有一位慈祥的长者庐叔叔,在生活当中给我耳提面命,真的,没有长者在旁边盯啊,还是一天混一天,所谓习气使然,浑然不知。自己坏习惯现前的时候,自己警觉不到。
我之前听说,湖南是不怕辣,贵州是辣不怕,四川是怕不辣,好像水平比较高了。所以到四川去吃饭的时候,我们南方人吃辣就少,然后就跟那个大厨说,“不可以放辣喔”。然后他说,“好,不放辣”。然后那个辣椒就抓起来,“不放辣”,唰。我们就已经盯着他说,“不要放辣”,然后他也说,“不放辣”。所以那个几十年的惯性,有时候刹不了车。

    我们跟一位长辈说,修学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他就挑了一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然后他就感觉很不轻易地就要出口了,幸好他先做好,打基础打得不错,《弟子规》背得挺熟的。刚刚周老师提到《朱子读书法》,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熟读精思”,常常观照这一句在生活处世接物的落实,常常熟读经书的时候,他观照容易出来。所以这一位长辈说,突然要出来的时候,《弟子规》这一句经句就像一道光芒射入了他的脑海,把他的嘴巴封住了,“人有短,切莫揭”。
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第一,要读诵;再来,要受持;第三阶段,要为人演说。演说就属于实践,表演出来,力行出来。而这个受持它还需要一个理解,这句经文的深度、广度,了解得越深、越广,落实得就越彻底。所以这个受持要解得全面,这个解行并进,解行要相应。

   
知行合一 不搞学术

    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学一句也要做一句。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假如我们学了很多句了,都没有去落实,很容易又在求学问的过程当中,落到研究、搞学术去了,这个是非常容易进去的。一百个人学习传统文化,能有三五个人是真干,不是搞学术,就不容易了。而我们弘扬传统文化这个头一定要带队,一定是个知行合一的人。所以《弟子规》在『余力学文』当中开头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搞学术,只说不做,只学不做,不只对人群没有帮助,这个连家里的人都感动不了,甚至会起反效果。因为我们的家人也好,我们身边的这些推广者也好,看到我们只说不做,他的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学习的根基奠定在信心上面。

    台湾有一位作家,他的书还蛮畅销的,流通面也很广,而且他写的都是儒道释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容,然后写了很多他的感悟。我们常常到书局去,他的书都名列前十名。结果后来他的婚姻出问题,他把原配离了,原配后来精神有点不正常,又娶了一个太太。台湾的女性沸腾,把他的书在一个广场上面集体焚烧,严不严重?这一位朋友他是不出来写好,还是写好?您觉得他是没开始好,还是开始到一半也好?

    中国文化讲的“善始善终”,不能善终,不如不开始。这一句话好像蛮熟悉的,好像很多情歌里面都是这么写,不如就不要开始嘛,不然两个人人生都遗憾,都痛苦。你要开始,你一定要把它做得好。结果晚节不保,还把一群人的信心统统都影响了。她们看他的书才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结果居然学的人是这个样子,她就没信心了。这个是站在我们从事教育的立场上应该反思的。当然,假如有机会我们面对这些烧书的妇女,应该也要跟她沟通沟通,书要不要烧啊?烧书的时候怒火冲天,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那个火气一上来看谁都不顺眼,那把火可能连先生都受影响,“你们这些男人都没好的”。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走得比我们早的人,他不一定是比我们早成就,但是我们要把他给我们的帮助记在心上,看到他退步了,“善相劝,德皆建”。而不能以很高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因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一个人都有考试的,而我们一个学习的态度,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有信心,而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智慧有了解了,是依法不是依人。依真理,不是说依某一个人讲的。

   
依经典显正破邪

    假如依某一个人讲的,就非常危险了。这个人改变了,你信心就受损了。甚至于这个人讲的从一开始就不对,可是我们没有依经典来判断他是正是邪,所以学习要保持理智。

    所以经典可以照妖,真理、觉悟之法是平等的,就像《孟子》里讲的,“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还有《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佛门里讲的,“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是平等的,不是高下的。

   
述而不作 文化承传

    所以学习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一个理智的状态,而孔夫子也是这么教我们的,夫子说他“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想法,都是依照“祖述尧舜,宪张文武”,都是依据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这些圣贤人的学问承传下来的,集大成于夫子,然后再承传给我们。

    所以社会当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其实对我们都是有省思的。我们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会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影响我们?会不会因为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不想做了?会不会因为某个人,我们退缩了、懈怠了?

    一个读书人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决心,就能够把事情做好。这是我们应尽的道义责任,没有任何条件的。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同胞,遇到了很多人生的挫折,很多堕落的现象,以祖先之心来看,天下无不和之族人,天下无不助,不帮助的族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明白社会民族的需要

    我们刚刚提到,其实很多社会现象都在让我们明白我们社会、民族的需要,像我就听到一位朋友说到,他们在办《弟子规》课的时候,来了一个小朋友,六岁,刚好她打开《弟子规》读前面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念下来,才念了四五句话就哭起来了,老师们很惊讶,这个小女孩怎么了?她是外婆带来的,跟外婆了解了情况,这个小女孩在胎中的时候,父母是未婚,所以她根本不知道她父亲是谁。后来外婆怕女儿以后嫁不出去,对外根本不承认有这个小孩,然后就找到她自己的外甥,外甥还没生小孩,把这个小孩就给了她外甥,过了差不多半年左右,她外甥离婚了,这个小孩又被推回外婆这里。外婆又在自己小区找了一对年轻夫妻,又把这个孩子送过去,结果又过几个月,这一对夫妻又离婚了,又把这个孩子给推回来。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幼小的生命不受尊重,就像一颗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天性,现在已经感知不到了,这个是一个民族的危机啊。每一天未婚的男女在堕胎,那个都是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爱惜的时候,这些年轻人以后出社会能爱谁?我们听到一个学校一千两百人,中学啊,六百个左右的女学生,刚好有一次体检,怀孕的就有二十几人。有时候看到这些例子,再让我去领个很稳定的薪水,就看着自己民族在往这个情况在发展,那个钱,我们说实在的,领不下去啊。夫子说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是我们对自己社会、民族应该尽一份心力的时候。

   
讲信的老人家

    我们遇到一位长者,他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的古书,我们老师们看了很高兴,因为那些古书很多都没有见过,都是线装书。然后翻着翻着,老人家八十岁左右了,看我们这么喜欢古书啊,他觉得遇到知音一样啊,说,“那你们喜欢,借你们回去看”。然后老人家就开始交代了,说“你们要爱惜,这个书是我的传家宝啊”。

    讲着讲着,老师们怕老人家不放心,就说,“老人家,我们写一张借条给你好不好”?这个老人瞪起了双眼,“你们说什么?你们说的是人话吗”?诸位朋友,信是什么?人的言语叫信,讲话没信用的时候是什么话?鬼话是吧?就不是人话了。人假如离开了信,就已经不在人道当中了。所以传统文化说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做人的常道。可是看看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成人,他在处世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五个人生态度给提起来?看到商场上都是急功近利,无智慧了。连兄弟都没有道义了,为了遗产都可以告上法庭去。

   
弘扬文化 责无旁贷

    我们刚好在马槽,我们第一次的种子教师学习班是在马槽村,我是属牛的,好像这一辈子遇到蛮多属牛跟属马的,所以人生好像这一生该干的事是有点注定的,就是好像是,不是做牛就应该做马。但是人生其实苦苦在哪?苦在你没有办法为家、为社会做些事,能做事反而踏实。我们去看一所小学叫牛冲小学,很有意思。结果到那个学校,旁边的邻居就出来,也很亲切跟我们寒暄几句,然后这一位乡亲就对着我们的老师说到了,“诶,你们不是中国人吧”,老师马上说,“我当然是中国人啊”。

    结果那位太太被她这个态度有点不好意思,稍微头低下来说,“那你们怎么这么有礼貌啊”?人家不信任我们,还不够悲哀啊,最悲哀的是什么?连自己民族的人都不相信自己了。中国人说,诶,你是中国人怎么这么有礼貌啊?那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什么样子是我们民族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如何造成的?有没有我们的责任在里面?当我们走在公共场合去登机、去坐火车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谨慎到,我们的行为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不好的行为会侮辱到我们的民族。

    当我们看到整个民族的状况,确实到了责无旁贷了,弘扬文化刻不容缓。所以孟夫子期许我们,“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们也相信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他们会非常感到光荣、欣慰的是,我的父母在民族复兴当中尽心尽力去付出,为这个社会、民族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当他的父母、长辈都是胸怀民族、天下的时候,那我们相信这一个家庭、这一个家族,那后福也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这一个缘分因每一个人有为社会的责任,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承担而成就了这一个缘。所以我们不忘这一颗心,跟为往圣继绝学,无关的事情、无关的烦恼,我们放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       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 

 其它法师: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慧静法师) 

 传喜法师:感悟传统文化 传承千古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