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清法师:择正业而活命


   日期:2016/9/2 12: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代印度众生分四类,分为四个等级嘛,但是呢有一种众生不在这四类众生之内,也就是说他不在人类。是人但是很多人不拿着当人看,哪一种呢?就是屠夫。这个屠夫是专杀生的,专行刑的,他比奴隶还下贱,就是这个意思。专门在那个官府行刑的。执行枪决,杀犯人的,屠宰的。这一种在古代印度是没有人权的,也没有人格尊严的。为什么呢,他做的是一种很重的恶业。虽然社会上需要这种行当。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弟子,当然出家弟子就不说了,告诉他的在家弟子,要择正业而活命。

  择正业而活命是什么意思呢?选择远离杀业的事业。远离杀业,就是不杀生,不搞屠宰,扩展了很多,不搞养殖业,不搞渔猎,打渔啊打猎啊,甚至是不贩卖猎枪,不贩卖农药,不贩卖渔网渔钩等等,这都是跟杀业有关的事业,远离杀业的事业而活命,这是一种。

  第二是远离酒业的事业而活命。远离酒业啊,古代印度这个酒跟我们现在想象的这个酒啊,范围要广。古代印度这个酒啊是说一种麻醉品,一种麻醉品。他这个范围包括了我们现在的毒品,吗啡摇头丸一类的。实际上呢我们一讲到酒业就仅仅是想到饮酒。这种酒呢我们可以把它狭义的理解为我们饮用的这一种酒。这种酒不管是白酒红酒,不管是度数高的低的,他是这样讲的,凡含酒精能使人醉者,一滴悉不得入口。这是一种酒戒。为什么呢?酒啊能丧失、断送如来智慧种子。这是佛教经典当中的一个基本的原理,断送、丧失如来智慧种子。当一个人通过长期的修行证得佛果的时候,他有一种名号,就是成佛了,有一种名号。佛啊是有一千尊名号,其中有一尊名号叫什么呢?「两足尊」两种、具足、尊贵、圆满。叫两足尊。你证得两足尊,就证得佛果了。哪两足?第一是福德,就是福报我们讲的。第二种就是智慧。第二种是智慧。而酒呢饮酒呢,能断送如来智慧种子,把种子就断了就灭了。何况是发芽开花结果呢?何况讲圆满呢?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喝酒的人先不要说他堕入粪尿地狱,一个酗酒的人,一个酒后闹事的人,先不要说他能够堕落粪尿地狱,就是一个长期饮酒的人可以说他圆满不了佛果,因为他开显不了智慧,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让众生远离酒业呢?这个酒是谁喝谁有很大的过失。那么这个酒业的涵义是什么呢?不能造酒,不能饮酒,不能贩卖,不能贩卖。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在家弟子是有这个要求的。你造酒的目的是让众生喝它,自己喝酒当然也是了,自己对自己也不利了。那么你造酒目的是为了卖给别人,让别人去喝它。你赚了钱了,让别人断送如来智慧种子了。你贩运酒也是一个道理,你是一种助缘。所以说释迦牟尼佛要求在家弟子远离酒业。

  刚才讲到远离杀业,第二,一类呢远离酒业。第三,一类呢是远离YIN业。远离YIN业。头几年挺好,这几年不好了。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不好了。远离YIN业就是,就是我们现在的红灯区啊一类的,远离这种事业,不做这种事业。为什么呢?根据经的原理来讲,「一切众生皆因YIN欲而证性命」没有YIN欲就没有众生的生命。所以我们不想轮转了,不想当凡夫了,想了脱想断这种缠缚,好了,那么断YIN欲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对于在家人来他是讲不邪YIN,就是节制。还是一个节制,还是尽量的少,尽量的淡,尽量的去戒。对出家人严禁,绝对是严禁的。出家人戒律不YIN欲是第一重戒,不YIN欲是第一重戒,因为是他是想了脱。所以一切众生皆因YIN欲而证性命。你没有了YIN欲就没有了社会的很多的弊端。可以说大家都断YIN欲的话,那么再积累很大的福报,随着智慧的开显,你可能就了脱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懂这意思吧?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求弟子们远离杀业,远离YIN业,远离酒业而活命。所以说对于杀生,我们一定不去做。至于说狱卒那一类的杀生,因为他有他的因缘,他有他的爱好,他有他的职责,正在行使他的权利。虽然他是一种职责在行使他的权利,他也是一种链条的缠缚。懂这意思了吗?

  在这里讲到一点,关于杀生有四种,其中有一个是无意杀生,无意杀生虽然不犯杀戒,但是性戒不灭。性戒不灭是什么意思呢?我无意杀的生,这个因果也要背,这个因果也要背。比方说秋天一只蚊子爬到你的脸上了,你自己不知道,在那玩游戏呢,为什么讲玩游戏呢,玩游戏呢精力很集中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那个蚊子啊扎上以后它非常不自觉,秋天的蚊子不太自觉,拿这个它那个针管子,抽啊抽啊抽的很胖,它还不想走。这时候你感觉到痒了,下意识的一抹,奥,一把血,它呢死了,它的肚子破了。这是无意杀生,不是故意拍死的。无意杀生性戒不灭。性戒不灭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事相上有无意杀生这种事相,那么在轮转过程当中我们也可能被人家无意杀了,这种情况很多。现实社会当中也很多,两个人打仗呢,一片好心我去劝架去吧,别打了别打了有事好商量,一拳打到你头上,死了。无意杀生。是那个意思吧?正是因为世面上世界上有无意杀生这种事相,无意杀生这种性戒又不灭,所以无意杀生也要受报应。

  佛教史上有一个故事,佛教史上有一个故事。讲到梁武帝。梁武帝啊是一个菩萨皇帝,他非常好佛,非常有慈悲心,建了很多的寺院,供养了很多僧人,翻译了很多经典。就是他组织的,或者他翻译的。他用国力出资,组织僧人翻译了很多经典。平常的时候他经常跟一些高僧大德谈经论道,并且是在他的皇宫里,就是供养了很多的出家人,经常的谈经论道。我们看过一个电影,梁武帝跟达摩祖师也谈论过啊,那个历史上是有这一段的。这时有一个大师,有几个大师就在皇宫里被供养着。有一天梁武帝跟他一个大臣下棋呢,下棋呀梁武帝下棋的过程当中就想到了,哎呀我们这盘棋下完以后啊,我就跟哪个法师来开始谈经论道,这个探讨佛法。所以下棋的过程当中就跟他一个侍者吧就说,你去把哪个大师请来。这个侍者:“好。”领了口谕就去请那个大师去了。然后他就继续下棋。下棋进入一种状态了,入了迷了。这时候那个大师也到了。大师在底下:吾皇万岁,哪个法师到。就是他那个侍者就说,法师到。这个梁武帝呢下的入迷了,这句话似听到还没有听到。这个时候这个因缘显现了。哪一种因缘?这个梁武帝跟对方下棋下的高兴的时候,把那个棋子拿起来一拍桌子:“杀!”不是将,不是吃,是杀。底下的人一听,叫我叫这个大师来推出去斩了啊,这是,口谕啊!得令!大师推出去了,推到午门,斩首。他那个下棋,他两个就是这个行刑官就推那个大师就出去了。出去以后,要斩的时候,这个大师说了一句话:“你慢,我有一句话留下来你再杀我不迟,为什么呢?要不然一会你们没法回话。一会皇帝要问你你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现在有句话留下来一会你好交差。” “可以,你说吧。”他说:“上一世我是个和尚,在个深山老林里修行。我自种自吃。静修嘛,自己种地。有一天呢我锄地一不小心刨出来一个虫子,刨出来个一虫子把这个虫子就刨断了,就是蚯蚓一类的,刨断了。我赶紧的忏悔,赶紧的给它念佛,赶紧的给他诵【金刚经】就是用佛教的方法超度它,把它埋了。” 行刑官一听,你跟我说这个干什么,什么意思?这个大师就说了:“记住那个和尚就是我,那个蚯蚓就是现在的咱们的皇帝。他听不懂啊,你啥意思?上一世我无意杀的他,今生他也无意杀我。刚才他那个杀不叫他杀我。” “皇帝就是这样说的啊,他的口谕啊。” “那你现在可以杀了。”然后行刑官就杀了,皇帝口谕么,就把他杀了,杀掉以后完事了回去了。这时候皇帝把棋下完了:“哎,那法师来了没有啊?”就问了。然后他这个侍者就说了:“皇帝你不是说推出去杀了吗?” 他说:“我没有让你杀,我让他来,一会我们要探讨佛法。” 这时候在一边站着的就说:“皇上刚才他说某个法师到了,那个法师到了然后,你举起那棋子来你说杀。”皇帝一听:“哎呀,我说的是杀他的棋子!不是说杀这个法师!”皇帝一想,既然我是误杀的他,难道那个法师不知道吗?假如说这个法师不知道,杀了也不可惜,因为他不算高僧大德,他不知道我的真实心意。那么他就没有资格跟我真正的探讨佛法,那就不可惜了。可是应该说平常我跟他探讨佛法,感觉到他是个开悟的人,很有神通的个人。为什么我这个误杀,他难道不知道吗?就问这个行刑官:“他说什么了?”就是他说了:“上一世无意间锄地的时候锄死了一个蚯蚓….”就说了这个因缘了。这时侯梁武帝知道,啊呀,我真是错杀。业力不可思议啊,上一世他错杀的我,这一生我也是错杀的他。我无心想杀他,但是这个事已经成了。明白吧?就是误杀的也会有报,何况是有意的呢?所以我们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必须注意,不杀戒是非常非常严格的,一定不能杀生。

  在这里展开一点点,就是有人说你看我学佛了,我是家庭主妇啊要做饭啊。但是呢我是吃素的,我老伴不吃素,我家孩子不吃素,那怎么办?还得需要我去买我去做。假如说你这个修学环境,不允许你全家吃素的话啊,你掌握一点,一定是三净肉,这是权宜之计。三净肉你上市场上去买,就买这个现成的,回来加工一下。但是呢一定要借着这种因缘生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两个方面,慈心和悲心。悲心是什么呢?众生生命是苦,短的。众生是可怜的。这是悲。慈呢,是我借着这种因缘猛力忏悔,猛力念阿弥陀佛回向功德。明白吧,扛了一片子肉回家了,先不说这片子肉是某某家庭里养的,那就念,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给这片肉它的灵识回向功德,也给这个养这个东西的那个主人回向功德。那意思是啥意思呢,别养了,别养了,大家都不养了我出来买不着了,我这个丈夫也就不让我来买了。是不是?

  会修行的人有正确的佛理的人,他刹那刹那都有修学的因缘。不会修行的人只是认为修学的因缘成熟了才叫修学。比方说哪个地方打佛七,有的人很精进啊。打佛七,淄博有一个老太太,说哪个地方打佛七了,经上讲的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念到若七日,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现前了。哎呀老太太也非常勇敢,把家里一切都安排好了。临走抱着她的女儿痛哭哇哇大哭。她女儿说妈你这是干啥?我去打佛七。打佛七值得哭吗?经上说了念到第七天就该走了,念到第七天就该走了。临命终时怎么样怎么样,而不是念完了七天。从一天念到七天,这是一个熏修的过程,就像我们给水炉加火一样,续柴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提高自己的这种功夫,锻炼自己的这个熏习的种子,是这个含义。而不是念完了七天就该走了。经上讲的很清楚「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时,就是该走的时候才走,不该走的时候,求,他会出现幻境的。懂不懂?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佛教原理。刚才根据这一个小问题我们是聊了这么多,第一个时段告一段落好不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