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离苦得乐之法


   日期:2010/7/23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990714早餐开示)

【佛法教学的总目标是「离苦得乐」】

无论世法、佛法,真正有成就的人,就是认识机会,掌握机会。而学佛人的成就,就是作佛、作菩萨。不仅将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现前也有无比殊胜的成就,佛法称之为「花报」。花是比喻,就是现前所得的受用。花开得好,果就结得好;花不好,想求果好,无有是处。

佛法教学的总目标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苦从哪里来?从迷惑当中来。迷了才造业,才有苦报。乐从哪里来?从觉悟当中来;觉悟的人决定不再造罪业,所以果报殊胜!因此,修行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各宗各派,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也不例外,就是这个单纯的目标—离苦得乐。

苦有种种之苦,乐也有种种之乐,层次境界不相同,所以教化也就分成几个阶段。依祖师大德们的说法,天台讲四个阶段:藏、通、别、圆;贤首(华严宗)讲五个阶段:小、始、终、顿、圆。而世尊在经典里讲三个阶段: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第一、「断恶修善」,此阶段的目标是不堕三恶道。六道里面,三恶道苦,三善道比较乐,这是小的离苦得乐。第二、「破迷开悟」,完成这个目标,你就脱离六道轮回。第三、「转凡成圣」,也就是帮助我们真正作佛、作菩萨,出离十法界。所以,佛教学的三个层次,得三种不同的果报:断恶修善,不堕三恶道;破迷开悟,超越六道轮回;转凡成圣,超越十法界,这是真实的功德。

【修五戒十善】

要想不堕三恶道,就要修五戒十善。十善要从哪里下手?《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清净三业。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第二:「善护身业,不失律仪」;第三:「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身口意」,佛为何第一个说口,不说身,这有很深的用意。因为口最容易造业,口天天骗人;学佛了,还骗人。这话虽不好听,但都是真话,为了提醒大家不要堕三途。不堕三途,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造恶业。

口业里最重要的是「不妄语」,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心,讲真语,决定不欺骗别人。因为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所谓是自欺欺人。一个不肯欺骗自己的人,决定不会欺骗别人。做人要老实、诚恳,这一生在社会上,虽然吃一点亏也无所谓,来生得大乐,纵然不能往生佛国,也必定生天。而欺诳的念头,决定往下堕落。

「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让人听了难过,无意之中结下冤仇。「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令人上当。哪一类是标准的绮语?流行歌曲、电视节目,那是绮语,一味讨好群众,这个罪业最大。许多青少年智慧尚未成熟,从小看这些电视节目,深深印在意识之中。他认为这就是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天下焉能不乱!今日社会动乱,娱乐界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一行赚钱固然容易,但贪图一时享受,不知后果之可畏!

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第一个要断口恶,然后再断身恶,身是不造「杀盗YIN」。最后要善护意业,断「贪瞋痴」。

【断贪瞋痴】

贪心是水。今日社会是欲海,即佛经、祖师大德常常比喻的五欲六尘之海。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图名闻利养,这是大水,你就被水淹没了。若能看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与我毫不相干,这个社会虽是一个大欲海,能吞没一切众生,而你在当中就能如如不动,不起贪心。

瞋恚是火。现在是竞争的社会,没有一个人不争,而争的念头是火,是瞋恚、嫉妒。其实争的不过是名利,不过是五欲六尘的享受而已。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生活非常简单,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矣!不与人竞争,这个社会一切众生的瞋火,与你就不相干。

愚痴是风。愚痴就是真妄、邪正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利害都看错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妄想心动,这是愚痴、是风。我们在这个环境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常冷静、客观,没有成见,这是智慧,就不会被境界风动。

经上说,菩萨入猛火,猛火不能烧他;入水,水不能淹他;飓风当中,风不能动他,他如如不动,若无其事,这就是因为他没有贪瞋痴。我们有贪瞋痴,所以掉到水里会淹死,在火里会烧死,在大风当中会被吹跑。所以,断贪瞋痴真的是消业障,业障消除,灾难就化解了,就是这个道理。

假如是非人我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舍弃,依旧堕落在名利圈里,念佛也不能往生,参禅也不能得定,学密也不会相应,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因此,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能放下一分,就得一分利益;能放下十分,就得十分利益。所得的最低利益是功夫成片,达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

【真诚清净平等心念佛求生净土】

何谓功夫成片?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就是成片。还有其它忧虑牵挂,就将功夫破坏了,这个损失太大了。世间再多的金钱损失都是小事,因为那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而修学的「功德」是带得去的。功是功夫,德是果报。你能将应该放下的统统放下,把这句佛号念好,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功」;有这个功夫就会有收获,就有得,得西方净土,得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德」。所以,功是修因,德是果报。

因此,修行要在这些地方修。天天读经、念佛、拜佛,若在生活环境里做不了主宰,还会起贪瞋痴,那些经都白念了,佛也白念了,头也白磕了,还是一介生死凡夫,迷惑颠倒,依旧脱离不了轮回,免不了恶道。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是真实的教诲,我们听懂了就要依教奉行。以此基础,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决定有把握,决定能成功。

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只要有能力不堕三恶道,念佛就能往生净土;换言之,就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称为「难信之法」。修学其它法门,一定要三个层次逐渐向上提升,而净土法门只要完成第一个层次,就能往生不退成佛,故也称为横超三界的法门。我们这一生有缘遇到,一定要珍惜,决不能放过。一定要一切都放下,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间的天灾人祸,自然就能化解,都在我们一念觉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学佛       净土法门)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