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你的信仰停留在哪个层面?


   日期:2016/9/6 9: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谈及的信仰,在自定义层面上,会与物质追求所普及的种种号召性尽显不同。信仰与我们的认知,更像超脱的精神主义至上,而使物质主义稍逊一筹。如果我们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那么另层含义,也是在宣告说我们的道德精神更纯洁和纯粹一些,或许也是在自诩,我不是纯物质主义者或是我不会激荡在物欲横流中等等。

  当然,有信仰的人一定在理智与道德约束上会更有规则和标准性一些。最起码, 当我们说自己是个有信仰的人时,也意味着告知他人,自己是个好人,以此也能降低旁人的戒备心而获得最起码的信任。这些也只是浅层面的谈及信仰的标榜。换个角度,比较渗透性的去剖析,信仰与我们,更像是心灵重重受挫之后的“止疼剂“或是“创伤修复剂”。 这样说,其实并不为过,因为,即便我们是信仰佛教的一个群体,但大多数人开始追寻这条信仰道路的起初,一定是吃了不少苦头,掉了不少眼泪,才开始成为此路中的行者的。而且,也一定是把这份信仰,当作了疗伤治愈的手段,才开始慢慢渗透,慢慢去认知的。这些没有问题,而且也符合佛陀的本意,想让我们了知该了知的,体会该体会,进而告诉我们本该知道。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即便已经找到了信仰,而且也对我们所信仰的初衷略知一二,可惜我们健忘。这种健忘的严重程度,就像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么也以此,让我们的信仰停留在了不同层面。盲目跟风层面、理智层面、迷信层面、和真正求解脱层面……

  我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如果说只是艳羡这种身份的高贵或是略显更纯洁一些,而去效仿并着装佩戴,看似符合这种信仰身份的装束时。那么,很遗憾,我们只是把佛教的信仰当成是时装发布会后的风向标而已,除了有些街拍的效果之外,也只是带动了不同材质佛珠市场的价格浮动而已。这就是盲目跟风层面后的市场价值带动力,除此并无其它意义。

  如果说,是在理智层面的信仰,那么就更符合与做人相匹配的一些道德标准约束和价值观取向。当然,一个国家人人都能有以信仰的标准,来约束我们的理智与思维意识的话,社会中基本都能人人自律,或许就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美好了。在理智层面所维系的信仰,更像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社会伦理规范与礼仪等等。共建和谐社会,也少不了这个层面的要求。但是,对于佛教的信仰来说,不仅仅局限于此。

  再说迷信的层面,可以理解为,通过信仰疗过伤、逆转过生活窘境、满过心中所 愿、求过心中所想……可是,回过头来,并没有以此理解信仰中慈悲摄授的用意,反而变本加厉的,以信仰的名头来助长贪心而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层面的问题相当普遍,这也是可悲的一点。也是让我们有时看见报道中说,有人手捧相当七尺男儿身高般的香烛在古刹礼拜时的惊讶了。对于佛教的信仰的迷信,如果说是个别行为使然,也不至于让人诚惶诚恐。但是如果把信仰的层面停留在迷信上,而是成为一种风气的话,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令人惋惜。

  所以,对于信仰的认知,作为一个佛法的传播者来说,如果大家信仰佛教,那么起初是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现实利益的,这也是在方便中建立一种能让大家产生正信的信任和接纳。那么之后,才是慢慢的引导,而且也需要通过理智的层面,去善导一些准则和规范。如果说还稍许带一些幻化的出其不意时,并不是要为我们的信仰铺一条迷信的道路,而是为了建立大家信任的坚实度和进取心。

  那么对于信仰,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真正求解脱和希望能获得真实觉悟的层面话, 那真的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有这种认知的信仰精神,它本身就自带治愈性和约束性,或是能实现希望通过迷信层面想获取而并非能获取的一切意愿。因为,我们之所以走上了追求信仰的这条路,是因为我们在纯物质生活或是现实生活中,对我们起初信以为真的一切执念开始产生怀疑了。正是因为这种怀疑,让我们开始动摇,从而以一种追求信仰的方式,来获得我们产生怀疑与疑问的答案。

  原先我们以为,自己不会老不会病,身边没有背叛,一切都很美好,亲人不会撒手而去,我们不会有生命仓促终结的那一天。突然间,某一天,一切我们信以为真的现实都开始动摇了,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了,我们所执念的一切像多米诺骨牌似的开始倾倒。一切我们认为的美好,突然间发生了变化,我们痛苦、惆怅、幽怨、彷徨。于是就开始寻找另一种寄托,也是一种答案。我们找到了信仰,而且也找到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当这种信仰的力量,完全给于我们安全感之后,我们也敢于在自己的信仰之间,建立完全的默契,完全的信任。这种信任和默契,也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追求。我们起初相信一切的真实,进而接连受挫之后开始产生怀疑,接着在信仰中找到慰籍与答案,之后慢慢的开始自行解答,一切看似真实的幻化成真其核心问题的关键。接着像寻宝一般的慢慢瓦解幻化成真的执念,进而再像佛陀一般去慢慢证实,一切幻化的实质。

  因此说,当我们把对于佛教的信仰,建立在真正合理的层面上时,信仰的力量才会发生真正的效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仰       嘎玛仁波切)(五明学佛网:信仰       嘎玛仁波切)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是否需要信仰 

 竺摩法师:由认识到信仰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惟觉法师:智慧的信仰─正信 

 周贵华博士:佛教信仰简论 

 吕澄居士:杜甫的佛教信仰 

 楼宇烈教授:《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徐文明教授:早期法华信仰与普贤感应 

 李利安教授:观音信仰研究现状评析 

 李利安教授: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 

 李利安教授: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