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是什么造成生命痛苦,如何解脱?


   日期:2016/9/10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幸福?

  古往今来,人类为探索幸福而不懈地努力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一切就是抵达幸福的手段。然而,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在充分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

  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观点来谈谈: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询问,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因身体病弱,长年缠绵病榻而痛苦;有人会因衣食无着,终日操劳不休而痛苦;有人会因为年龄渐长,依旧孓然一身而痛苦;有人会因感情受挫,无法排谴孤独而痛苦;有人会因为希望当官,但是升职无望而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清淡,不能赚钱发财而痛苦……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对于痛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但所有这些,只是痛苦所带来的现象,并不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若是一个人因为衣食无着而痛苦,一旦吃饱穿暖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身体欠佳而痛苦,一旦恢复健康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单身而痛苦,一旦结婚成家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地位低下而痛苦,一旦官运亨通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

  如果我们的痛苦可以通过这些现实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世界上大约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沉溺在痛苦之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生命里还存在着烦恼,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人生遭遇怎样,总是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

  我们要想生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在根本上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必须清楚病根所在,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谓的治疗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虽然能暂时缓解病情,但病灶不除,总是有发作的一天。

  那么,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佛法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知

  "无知"二字,一般人都理解为没有知识。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相应的文化知识显得尤其重要,正如通常所说的那样: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对于世间的知识想必不会陌生:学历史的有历史知识;学中文的有文学知识;学哲学的有哲学知识;学生物的有生物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固然能赋予我们生存的技能,为我们带来生活的方便,但它们对于人类了解真实的自我并没有提供多少切实可行的帮助。换句话说,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快乐,拥有知识也并不等于就能远离痛苦。

  那么,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痛苦的无知究竟是什么呢?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无知就是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对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生命,人类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人类同样感到陌生:我们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念,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狂喜……这一切情绪的变化,我们作为当事者,常常是茫然不知所措。对于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人类至今也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宇宙究竟如何形成?地球究竟何时毁灭?在我们认识的事物中,何为虚妄?何为真实?

  从我们的个体生命,到生命所依存的宇宙,我们的认识都极其有限。我们所能看到,所能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错误的观念也是无知。由于我们缺乏透视人生的智慧,就无法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因而颠倒黑白,产生许多错误观念。而观念是指导生活的准则,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对于不信因果的无神论者来说,往往会带着侥幸心理从事不法之事,一旦果报成熟,痛苦自然难以避免。而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以为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只知奢侈浪费,乃至尽情挥霍,不明白人的福报是有定限的,就像银行存款一样,支出多少就会减去多少。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一生的福报来自前生的积累,享受一分就损失一分,如果只知挥霍,福报享尽,未来的生命就只有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因而祖师教导我们:"福不可以享受到尽头,假如福报尽了,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迷信也是由于无知造成的。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无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最大的秘密是宇宙的存在和它的被理解。"

  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真实的了解,万物有灵论几乎通行于世界各民族: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打雷有雷神,刮风有风神,下雨有雨神,掌管学业有文昌神,管辖农作有神农大帝,主持阴间有阎罗王……世间的一切都在神灵的控制之下,包括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也都来自冥冥之中的安排。

  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了解释,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猜测和臆想之上。但万物有灵的影响至今不衰,依旧有很多人将全部幸福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和祭拜。

  人类对于命运的关注,使古老的算命术至今还有着广阔的市场。那么,命运到底有没有呢?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命运的确存在。但算命看相的准确性却很值得怀疑,它关系到操作者的心智修养及所依算命典籍的可靠性。因此,对运程和流年的推算在很多时候只是蛊惑人心的游戏而已,倘若对其过分依赖,显然是不明智的。还有的人迷信风水之说,无论是买地还是盖房都要请风水先生勘查指点,其实,环境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能够对人生产生最直接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

  况且,命运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命运就可以主宰一切。我们的命运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我们造作的善恶业力,而业力又随着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随着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在变化。

  也有人说,以上这些我都不信、都不迷。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在乎和关注的所在,从而使自己的心念不停地转向那个地方。其实,这正是我们心之所迷:贪财的是财迷,贪色的是色迷,贪权的是权迷,其它如球迷、歌迷、影迷……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总之,没有觉悟的众生,难免情有所钟,难免向外界攀援。因为有所迷,就会有所执著,而执著正是痛苦产生的根源之一。当我们的心沉浸在某件事物时,就会被它的种种变化所操纵,就无法超然物外。

  财迷会为了敛财而绞尽脑汁;权迷会为了地位而费尽心机;歌迷会为了偶像而朝思暮想;而这些年来,中国足球队的屡屡挫败,又给广大球迷带来了多少失落和沮丧呵!

  我们的不良习惯也来自于无知。习惯是影响到我们生命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控制着我们的人生,左右着我们的命运。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非常关键,可是众生由于无知的缘故,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许多不良习气:有人喜欢铺张浪费,以一掷千金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结果不但折福,还引来他人的觊觎;有人喜欢表现自己,以夸夸其谈来显示自己的能力,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他人的反感;有人喜欢独断专行,以强制手段来排除异己、压制他人,结果树敌众多;有人喜欢沽名钓誉,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赚取虚名,结果为世人所不齿;还有人喜欢赌博,将此视为一本万利的生意,结果不能自拔,乃至到倾家荡产……

  而一切社会问题及犯罪现象的产生,也来自不良习惯的唆使。争斗往往是从自我中心开始;盗窃往往是从贪图小利开始;贪污往往是从以权谋私开始;暴力往往是从欺负弱小开始;诈骗往往是从好逸恶劳开始……当不良习惯处于萌芽状态时,很少会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如果不能及时察觉,任其发展,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毒品的过患虽已人尽皆知,但吸毒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很多吸毒者在开始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只是在不良习惯的纵容下,出于好奇心而以身试法。还有的,是因为空虚无聊而寻求刺激,或是因为生活受挫而逃避现实,却不曾想到这种暂时的满足会带来无穷的后患,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除了上述种种,我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心有片刻空闲,也是属于一种不良习惯。通常,世人总是习惯于忙忙碌碌,不肯将心念稍做停留。除了工作、家务之外,我们还用各种娱乐将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打发殆尽。电视的普及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但也在无形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依赖,在无形中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不仅是电视,当今席卷全球的网络也同样如此,它们在现代科技的美丽包装下,不断地助长我们向外攀援的心,使我们只有在外境的刺激中才感到充实,一旦稍有闲暇,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所谓的充实是短暂而虚假的。

  真正的充实是来自内心的宁静,如果我们能够致力于内心世界的认识和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找到平衡,根本不需要借助外境的帮助。

  (二)、执著

  由于无知,我们还会进一步产生执著。

  众生的执著几乎遍布生活的时时处处,经论中将此称为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普遍分别。当然这种分别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来自于我们对世界的无知,来自于错误观念指导下所产生的分别。而"所执"就是我们的执著,在虚妄分别的基础上加以执著。对于这种执著,佛教将其归纳为两类:

  1、法执:

  即对法的执著。说到"法",我们通常会理解为法律或法则,而佛教中所说的"法"是广义上的"法"。它包括了世上的一切:不论是精神的、物质的;还是有为的、无为的;也不论是善良、清净的,还是丑恶、染污的……都属于"法"所涉及的领域之内。

  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义为: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说能使人了解它是什么;任持自性,是说法具有自身的体性,或者说拥有自身的特征。如水以湿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湿的特征;火以暖为自性,因为它拥有暖的特征……总之,一切事物都可以从法的角度去分析。

  明白了法,再说法执。众生的法执非常普遍,比如我们对名言概念的执著。其实,语言不过是后人约定俗成的符号,与事实并非一体,就像我们说到"火"这个词不会烧嘴一样。但众生愚痴,总是将名言概念执为真实的存在,其中尤以对名字的执著为甚。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下意识中将名字认作是自己本身,无论是恭维赞叹还是诽谤辱骂,一旦和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心就会失去宁静,而随之欢喜,随之愤怒。

  除了名言的执著,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是呵护备至。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我们的一生,与其说使用身体来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不如说,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做了身体最忠实的奴仆:忙于它的吃,忙于它的穿,忙于它的住,忙于它的享乐,忙于满足它的种种欲望……甚至忙了几十年还嫌不够,希望能永远地忙下去。在古代忙于炼制丹药,到现代又忙于病体的冷冻,为了长生不老的幻想,忙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花样,结果自然是徒劳。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地球尚有毁灭的一日,何况我们脆弱的色身?

  佛经告诉我们:"有生无不死"。若是我们把色身执为永恒不变的实体,就难以面对它的衰老,面对终将来临的死亡。

  我们还对身体的色相执著不已。尤其是女孩子,对容貌的珍视更甚。不惜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身体的装修,涂脂抹粉、变换发型,搞得全身细胞不得安宁。

  其实,我们的身体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干净,不必说腐烂的死尸,就是青春妙龄的少女,体内又有些什么呢?皮肉下不过是骷髅般的骨架,骨架里不过是无法美化的五脏六腑,至于脏腑间的内容,就更是污秽不堪。每天,我们正是带着这些自己所不喜欢的内容四处走动,不但不嫌弃,还要将它们套上华丽的包装,百般珍爱。虽然我们的体内"九孔常流不净",但众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执身为净、为常,才引起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因而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要"观身不净"、"观心无常"。

  身体以外,我们还执著财富为实在。随着社会的商业化进程,金钱万能的口号已经响亮到肆无忌惮的地步,似乎有钱就有一切,所以一切都在向钱看。当然,从生存需要出发,适当的物质财富是必要的。但是,在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的今天,人们对财富的执著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金钱被奉若神明,而挣钱则被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对很多人来说,财富的拥有已不仅是为了生活的保障,更是使贪欲得到满足的手段。可我们想过没有:积聚的财富终将消散:窃贼会千方百计来瓜分它,儿女会心安理得来挥霍它,即便是牢牢地锁在保险柜中,通货膨胀也会使它在一夜之间成为精美的废纸,更不必说天灾人祸的降临。如果我们将财富视为永恒,无疑是在生命中埋下了又一粒痛苦的种子。

  对异性的执著也是导致痛苦的原因之一。我们所向往的两情相悦一旦落入现实,总会带来这样或是那样的不如意:或是由于单相思而带来求不得苦;或是由于天各一方而带来爱别离苦;或是由于生活中的摩擦而带来怨憎会苦。若是双方彼此爱慕,又会进一步希望相爱到永远,可世间是无常的,心念是无常的,无论什么样的爱情誓言,都难以经受无常的考验。所以,世人总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正是麻烦和牵挂的开始。

  除此以外,众生的执著还有很多:对地位的执著、对事业的执著、对名誉的执著、对亲人的执著……殊不知,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而虚妄不实的,如果我们将其妄执为有,妄执为常,就好比是作茧自缚。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缘起的假象,认识到性空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我们的执著。

  2、我执:

  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义。

  众生总觉得在自己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作为主宰。因此,时时为我着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反映出强烈的自我:我喜欢,我讨厌;我爱,我恨……如果作个统计,我们一天不知要说多少"我"字?

  因为有了"我"的观念,进而产生我执。

  通常,我们会执名字为"我"。但凡听到自己的名字,总会引起特别的关注,觉得这个名字就是我,赞叹它就是赞叹我,毁谤它也是毁谤我。其实,我们的名字只是父母取的一个代号而已,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否则,我们只需换个名字,就能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那些有别名、笔名等不同名字的人,又以什么作为" 我"的象征?所以说,执名字"我",为之忧喜,实在是毫无意义。

  我们也会执身体为"我"。色身乃是四大的假合,其中何尝有"我"的存在?所以禅宗的祖师会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什么代表了真正的"我"?在医学发达的今天,组成我们色身的每一个部件都可以进行移植和再造,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是"我"的话,"我"的概念早已被医学所挑战:经历了整容手术的"我"是谁?经历了心脏移植的"我"是谁?可凡夫却由于无知,将当下这个虚假的色身妄执为我,所以,就会为了容貌的美丽或丑陋,为了身材的魁梧或矮小,为了身体的健康或衰弱而斤斤计较,徒寻烦恼。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复有何患"。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法所说的"身为苦本"的原理。

  我们还执服装为"我",格外注重外表的包装,以为一身名牌就高人一等;我们还执工作为"我",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处世的面子所在;我们还执地位为"我",一旦身居要职就不可一世、趾高气扬……其实,服装、工作、地位与真正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当这一切发生变化时,"我"是否也会随之而起起落落?

  众生的执著形形色色,遍一切时,遍一切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我法二执:无我执我、无常执常;执垢为净,执苦为乐……正是由于执著,带来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带来了种种事与愿违的痛苦。我们只有用智慧的观照破除无明和执著,才能体会到放下的自在,体会到冲出樊笼的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济群法师讲       解脱)(五明学佛网:济群法师讲       解脱)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