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习传统文化 经营幸福人生


   日期:2010/7/24 18: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转自文山日报 http://www.wsdaily.com/newinfo.asp?ContentID=17331&tpage=0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来到世间上都不是为了受苦的,人人都渴望温暖的亲情,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然而,真正能够如愿的却很少,不少人穷尽一生,苦苦探寻通往幸福的人生之途,最终都未能如愿。该作何努力才能获得幸福美满人生?世上有无通往幸福人生之途呢?答案是肯定的。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早在几千年前,古人们就把“仁”、“义”、“忠”、“孝”、“礼”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我们从古代的《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古代经典及“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小故事中就能看到。从古至今,不少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诚信爱国、尊老爱幼、知恩图报、谦恭礼让、朴实节俭、重视家庭等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已有不少丧失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一直被别的国家运用并发扬光大,比如日本,比如韩国、新加坡等。

  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韩国人、日本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孝养父母,礼敬他人。我们在看韩国电视连续剧时,就能看到中国古代所倡导的尊老爱幼、诚信有礼、谦恭礼让、长幼有序、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且在剧中贯穿始终,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让国人看起来,感到很对胃口,能唤起我们丧失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韩剧为何在中国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难怪有人说,关于儒家思想,韩剧在反哺着中国!这些论调听起来的确有些刺耳,但更多的却是令人悲哀,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其他国家奉为至宝,而我们为何却要将其束之高阁,甚至不再传扬呢?

  作为炎黄子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中华道统,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今年8月下旬,记者有幸到南京参加了“幸福人生”讲座,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彭鑫、南京中医大学郭立中教授、台湾知名教授蔡礼旭、周泳杉等教授为学员授课。老师们声情并茂、深入浅出、感人至深的讲授让大家心灵受到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感动得泪流满面。课余,大家都在不断地忏悔和反躬自问:过去的时光,自己做错了什么?行孝、行善、谦让了吗?有没有时时抱有一颗感恩之心?

  短短4天的学习生活,每天早上在古乐声中诵读《弟子规》,让人感到古风习习,韵味无穷;每次就餐之前诵读的感恩词:“感谢祖国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农人辛勤劳作,感谢同仁支持配合”让人怀着感恩之心就餐,不忍抛洒一颗饭粒;学员之间相处时那种相敬如宾、相互体贴、真诚关爱,让人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和谐与温馨;大学生志愿者遇人时那恭恭敬敬的鞠躬礼,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让大家感动;衣服晾晒在户外晚上从不用收取,外出上课宿舍不必锁门,使我们知道什么叫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学习期间,大家一起思考人生、领略人生的真谛,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甘醇和博大精深,分享学习所得,传统文化被淋漓尽致地推向前台。

  通过学习,感觉远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过久,如今要重拾民族文化的情感,尚有漫长的路要走,但不少人已在我们之前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学习中,几乎所有学员都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生幸福的根源在于正确的思想观念,你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你有好的命运,人生就一定会幸福!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有正确的性格,才能家和、子孝、夫妻和睦,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才能成才,子女成才,家庭和睦、兴旺,就意味着你的人生已扎下了幸福的根基。怎样才能做到家和、子孝、夫妻和睦呢?

    “家和”才能“万事兴”

  家,对于人们来说十分重要,没有家的人如同飘萍,有了家,心才有皈依感,生活才有方向;有了家日子才能有滋有味,才会美满幸福。然而有了家,不一定就拥有了幸福。如果家庭不睦,夫妻不忠,子女不孝,一家人整天因为区区生活小事互相指责、吵得鸡飞狗跳,甚至大动干戈,摔砸物品、实施家庭暴力……这种家庭生活就如同地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很难成才。

  台湾年轻教授蔡礼旭虽然没有结婚,但他对夫妻如何相处,如何教育好孩子很有研究,他主讲的讲座《家和万事兴》,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人心,引人入胜。他开讲之前先用了几个反问句作为开场白:“大家幸福吗?”“你们的父母还好吗?夫妻相处融洽吗?工作顺利吗?孩子还好教吗?”不言而喻,蔡礼旭问的这几个问题就是决定你是否幸福的要素。他说:“幸福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幸福在于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幸福在于家庭和睦、父母康健、孩子乖巧聪明听话。有人说幸福在山的那一边,有的人说幸福就在当下。我想,如果你拥有了上面几项,幸福就应该在你心中!”

  佛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够成为一家人,该是几千年修来的福分?因此一定要知缘、惜缘、造良善缘。看看我们的生活,多少人为了生存,为获取更多的财富,一辈子摸爬滚打、追求、患得患失……蓦然回首,人生已在忙、盲、茫的路途中走了一大半,忙到顾不上看亲人的笑脸,看不到亲人的愁颜;忙到夫妻离散,孩子学坏;忙到心无主宰,自己不安、亲人不安、身边的人都不安……遇上这些情况,不免让人困惑,我们原本是想为自己、为亲人营造幸福人生的,到头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哪里?

  蔡礼旭教授说,近年来,大家都在大谈和谐。和谐从哪里来?和谐就是要放下自私自利,首先关怀别人,尊重别人;和谐就是要多一些付出和关爱,多一些理解、包容,对事物多些忍耐、成全,对社会多一些责任和承担。和谐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需要,只有内心和谐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只要人人心中有爱,幸福就在手边,大同世界、和谐社会就在眼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稳定了,才能换来社会的大和谐;社会和谐了,人们的幸福生活才有保障。而家庭和谐的要件是什么?首先就是要行孝。孝敬父母的人才是有德行的人,不仅自己行孝,还要教育子女如何行孝。其次就是要夫妻和睦,夫妻和睦,就要讲夫义妇德,互敬互爱。三是要惩忿。一个连脾气都掌控不了,他对人会恭敬吗?他的言语家人会舒服吗?“怒是猛虎”,老虎给人什么感觉?凶猛!旁边的动物看到它都非常害怕,都敬而远之。所以家庭生活中,常常是怒火止不住就好像一只猛虎一样,就会让所有的家人如同生活在地狱之中。因此一定要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备自己的缺点,报恩长,报怨短,这样家庭才能和谐。四是要教育好孩子。德行是家之本,国之本,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教会孩子行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都说30年前看自己,30年后看儿女,一个人的福分再大,挣下的钱再多,如果他们的孩子奢侈、骄傲、懒惰,这个家就败了。所以,要想孩子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在孩子心中种下礼敬长辈、礼敬他人的种子,让孩子知书达礼。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会得到助力,做到学有所成。

  平时我们常听到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感叹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脾气大,难教育。现在的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骄傲、自大、自我、没礼貌、不孝、懒惰……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骄傲、自私、脾气大、没礼貌、不孝、懒惰等毛病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我们娇惯出来的!古圣贤说得好,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人到晚年,如果孩子不成器,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因此身为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就应从修身开始。我们修身之后,孩子、家人就会佩服,自然而然就能齐家。

    教子行孝,从小就在他们的心里种下礼敬长辈,礼敬他人的种子

  俗话说,凡事不顺皆不孝,人间孝道感动天。“孝”是象形字,上为“老人”,下为“孩子”,即孩子用头承载老人的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礼记·礼运》中有:“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可见,“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也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入则孝”中的内容之一,意为父母呼唤的时候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应恭敬地聆听。我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戒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做父母的想要用《弟子规》去引导孩子,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到孝敬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就是行孝,有多少人父母在世时没有好好尽孝,待父母过世后才悔恨万千,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在”。孝敬父母有四个层次:一要养父母之身,就是不能让父母缺衣少食;二是养父母之心,儿女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你对兄弟姐妹不好,就会伤父母的心;三是养父母之志,父母希望我们长大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就要按父母的意愿去做;四是养父母之慧,要告知父母该吃什么,该做什么,让他们有智慧。如果你在家是个孝子,与父母说话时和和气气,有空就帮父母做做家事,分忧解劳;父母训斥的时候,也恭恭敬敬地听,孩子看了,也会学着去做。孩子在家是个孝顺的孩子,那他(她)在学校就会好好读书做个好学生,因为他们知道既然行孝,就要“养父母之志”。

  蔡礼旭教授说,教孩子行孝,当父母的一定要做出榜样给他们看。你教育孩子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可你对爷爷奶奶说话却没礼貌,孩子内心服不服?当然不服!这种不服会慢慢积累,当他身高与你一样高,拳头与你一样大时,他就不听你的。所以孩子叛逆的根源在于孩子从小对父母没有生起孝心、恭敬心,再加上外面大环境的很多污染,叛逆就产生了。要想让叛逆现象消失,不但要延续圣贤教诲,家长也要懂得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榜样。

  教孩子行孝,还要教会孩子克服自私心。自私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爷爷奶奶也在,我们夹起的第一箸菜给谁吃?很多人肯定会说,当然是给孩子。这的确是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这一口菜吃下去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孩子,这菜很好吃,多吃一点。”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给孙子夹菜,“孙子,快吃,真的很好吃!”这个家庭谁的碗里菜最多,孙子。那么这个家庭谁最大,孙子最大。这样就颠倒了,小皇帝、小公主产生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点是什么?自私!所以教孩子从哪开始,从夹菜开始。小地方大学问,每个动作做出来都是给孩子学习的榜样。你今天吃饭的第一箸菜是夹给你父亲:“爸爸,多吃一点。”你的孩子看了他决不会说,爸爸,你怎么没有想到我?他看到爸爸在行孝道,他内心会很感动,因为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

  还有吃水果的时候,你是不是先拿好的给爷爷奶奶吃?有的妈妈会买一些比较贵的水果回来,然后把水果藏着,等爷爷奶奶睡觉了才拿出来,悄声说:“儿子快过来,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儿子吃得很高兴,也学得很彻底,人算不如天算,将来他长大了,有钱了,买水果给谁吃?当然是他的儿子!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演出孝道,讲情义、恩义,处处替他人着想,启发孩子的本善之心。

  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个“入则孝”,就可以解决你小孩的问题,因为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自私?不会!一个有孝心的人会不会顶嘴?不会!因为他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他会不会没有责任心?不会!他明白“德有伤,贻亲羞”,“亲所好,力为具”。孩子的孝心一开,除了对父母孝敬,对其他人的父母他也会有恭敬之心,他也不会欺负别人的孩子。因为他知道别人的孩子受到伤害,他的父母最痛苦,他的同理心就会自然而然延伸开来。

  因此说治国先齐家,要想齐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孩子正心了,他才能修身齐家,这样的孩子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亲近善乐,启发善心

  平时很喜欢听歌、听音乐,还不知音乐也有善恶之分。这次听讲座,才知音乐分两种,“善乐”与“恶乐”。

  按常规,老师都是用语言授课,可在这次讲座上,记者却大开了眼界,经历了一堂生动的以歌授课。靳雅佳老师用她甜美、圆润、温柔的歌声给我们上了一堂感人肺腑的人生课。她说,治世之音,能启发人的善心善行,抒发安与乐,是善乐;乱世之音,发泄怨与怒,是恶乐,它使人产生欲望,使人颓废、躁动、不思进取。乱世之音,也是亡国之音,生活中一定要远离乱世之音,亲近治世之音。

  说来也怪,《我爱我的祖国》、《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歌曲,我们听过无数次、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可经她边讲述边演唱,竟让我们或热血沸腾,或泪流满面,或深刻反思,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靳雅佳说,日本江上博士写的《水知道》一书中,就叙述了水也能感知人的情绪。他做了一个实验,对着水说,我爱你、我非常喜欢你、我很感恩你之类的话,结果水中就出现很美丽的结晶;同样的水,对它说一些恶言恶语,水就出现非常狰狞的形状;对着它发怒,水的颜色便会出现浅紫色,把这种水抽出来注射到小白鼠身上,它便狂躁不安甚至死亡。人就是水做的,如果我们常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真的很感恩你……那么对方心情愉悦的同时,你自己也会感觉很美好。《小草》这支歌的歌词就写得很好:“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小草很不起眼,它没有花香,也没有树高,可它却从不嫉妒,从不烦恼,胸怀的是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心态多好啊,以这种心态对待生活,将会是多么开心。

  随后她又讲到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一定要想到,国家是我们的根,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定富强,我们的小家庭才会幸福安康,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国家,对国家时时报有感恩之心、报效之心,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国家给我们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挺身而出,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接着她饱含深情地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优美深情而又满含着对祖国无尽依恋的歌声,让我们一个泪流满面,一腔爱国热血在胸中沸腾。

  当天,靳雅佳老师还教会我们唱一首很有意境的歌曲——《生命之河》,唱的时候还配合着哑语动作。唱的时候,讲台背景上出现了一条碧波荡漾的清清河流,河水从翠绿的树丛中缓缓流过,看着这绿色、安静、祥和的画面,我们的心如同河水一样变得平缓宁静起来。大家很快就喜爱上了这首旋律十分优美而又让人柔情满怀的歌,并牢牢记住了歌词:“生命的河,喜乐的河,缓缓流过我的心窝。我要唱那一首歌,一首天上的歌,天上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都洒落……”

  歌中把干扰我们幸福生活的忧伤烦恼比做“乌云”,而我们的烦恼和忧伤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我们自己自己!俗话说得好:“德比高而知距,欲比于下而知足”,我们只有把自私心和欲求心除掉,才会感到生活的甜味。什么河流进我们的心窝我们的痛苦就全都洒落了呢?一个学习了“弟子规”的小朋友回答得很精辟,他说:“生命的河就是‘弟子规’!”
  这个孩子告诉靳雅佳,过去,他妈妈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和奶奶吵架,家被吵得天翻地覆,处处充满着火药味,他的爸爸左右为难,感到很痛苦;作为孩子,每次看到妈妈和奶奶吵架,他都感到很害怕、很痛苦。后来有人给他妈妈推荐了“弟子规”,妈妈学了后,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惭愧,婆婆也是妈,自己对婆婆的行为真是不孝啊!从此痛改前非,不再与奶奶争吵,家庭气氛变得和睦温馨,孩子也感觉到了幸福。讲到这里,靳雅佳老师唱了《我们是一家人》:“我的快乐来自你的笑声,而你如果流泪我会比你更心疼,你给我的爱,让我勇气倍增,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让我们彼此感恩,分享彼此的人生……”接下来她又唱了《婆婆也是妈》:“婆婆也是妈,您一辈子辛苦啦。您把儿子抚养大,如今儿媳来报答。轻轻地叫声妈,婆婆也是妈,您节衣缩食汗满颊把儿子拉扯大,真诚地叫声妈,您一辈子辛苦啦……”唱得全场身为媳妇的人心中五味杂陈,平时孝敬婆婆的人为自己做得对而感到满心欢喜,而经常与婆婆发生摩擦的人,却是心存愧疚。

  靳雅佳讲的母爱故事《小河》,至今也是犹言在耳:一天,一个小男孩来到河边对着河水哭泣。小河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他说,别的小朋友有很多玩具,可我没有,我很难过。小河说,你就捞河里的鱼去买吧。男孩子捞了鱼,买了钱,买了玩具和衣服,他很高兴。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有一天他又来到河边诉说了他的烦恼,他要结婚了,可是没有钱,他很苦恼。小河说,我可以帮助你,你把河边的树砍了拿去卖吧。男青年把河边的树砍光了,买成了钱,欢欢喜喜娶了妻。到了中年,他又来到小河边,说他想到大海遨游,可是没有钱。小河说我可以帮你。小河竭尽全力,将他乘坐的小船推向了大海。男人老了,他来到河边,因为树被砍光,河水也干涸了,河床满是沙子。可小河还是对他说,你老了,就躺在我的柔软的河床上吧,我替你按摩……

  这条小河就是我们的母亲啊!天底下,人世间,只有爹娘的爱最无私!许多人都以为亲情可以天长地久,殊不知生命如此脆弱,自己的父母说走就走,留给自己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痛。所以作为儿女,一定要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人间孝道感动天!正当我们被感动得热泪盈满眼眶时,靳雅佳唱起了《母亲》这首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无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泪水如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现场的人再没有一个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泪水。


    幸福还需拥有健康身心

  幸福可以用心经营,健康同样也是可以经营的。
  人可不可以长命百岁,可以!人能否做到不生病,可以!要达到这两个愿望,就必须调养好自己的身心。如何调养自己的身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彭鑫、南京中医大学郭立中教授、周泳杉等都作了详细的讲授,总的归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心平,身动,制怒,素食。
  
  心平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追求各不相同,不少人挖空心思追逐名利地位,认为有了地位,就可以拥有一切;而有的却希望能有拥有更多财富,总以为只要有了钱,就能拥有幸福安康,于是殚精竭虑、穷尽一生追逐财富。但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生命都不存在了,名利、金钱有何用?辛苦一场到头来却是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这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和无奈。

  因此,要活得好,活得健康,心理平衡十分重要,可以说,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心理平衡重要,但又最难做到。古话说得好,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身在于修心,修心就是要有平常心,不嫉妒、不攀比、不贪心、不谄媚。争强好胜伤身,不服输的心态会导致五脏六腑受到影响,经络受阻。所以人要谦虚,要孝顺,谦虚就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不浮躁,心就能静下来;对父母恭敬、孝顺,气就会下沉,补充肾气,肾气汇聚肾就受益。

  古人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定,精定则神旺。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正所谓“世间事情不足奇,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再看拉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彭鑫教授说,心态不好的人,老想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这样无异于把自己吊到房梁上毒打一顿,是在做造病运动。心平之人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通,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心平之人注重三寡:寡欲、寡言、寡思。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革除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身动  
  身动,即每天要保持运动。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各气得消,血脉畅通,病不得生。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如今已是人人明白,这里就不再多谈。
  
  制怒  
  凡是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但若要健康,一定要制怒!前面已讲过,发怒不仅伤人,也伤己。从古至今就有:大怒伤肝,大喜伤心,大思伤脾,大悲伤肺,大恐伤肾的说法。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侵。

  郭立中教授说,人一生气手脚发凉,热气都跑到头上去了,头脑就会发热,因此脾气倔的人容易得中风。此外,人生气就会产生酸性物质,酸性物质沉淀下来就会导致痛风。

  人一笑,就扯动太阳穴经,拉动这条经,气就下沉。心态不好的人,凡事就老想别人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一定要向对方发泄出来才解恨。因此动不动就生气的女人肝脏容易淤塞,月经不调。凡事只想自己不对的地方,遇到矛盾,要先想自己的错,在心里念叨:“我错了”。心态好,身体就好,仁慈可以养身,养肝。俗话说得好:“德全而不危”,道德全了,就不会危及自己的性命;有义的人,就有气魄。

  所以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制怒,笑口常开,成年人一天平均笑7次对健康很有益。
  
  素食 
  来自台湾的周泳杉教授说,科技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增加并没有使人类的癌症减少,全球每年有750万人死于癌症。专家经过缜密的研究后发现,医疗的进步赶不上饮食对人体的危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50%的男性癌症患者和60%的女性癌症患者都与营养过剩有关!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吃低脂肪食物。哪些是低脂肪食物呢?青菜、白菜、菠菜、豌豆、绿豆芽、洋芋等等,尽量不要吃动物性膳食。

  俗话说,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预防疾病的途径就在餐桌上。粗纤维食物到肚里,一天就能排出,如果是动物性食物就需要5天!所以预防大肠癌就要多吃粗纤维食物。目前,死亡率非常高的肺癌、肝癌排在我国的一二位,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那就是要常吃蔬菜、水果,少吃肉。日本女性因为常吃素食,患乳腺癌的患者很少,移居美国后,其第二代就上升5倍。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吃肉之后,钙就流失。因为人体是弱碱性的,动物性膳食是酸碱性,肉进入人体后,身体就要抽取骨头中的碱性来平衡身体,这样就会导致骨头钙质流失;吃盐太咸也会使钙流失。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因为身体偏酸就滋养癌细胞,你是不是酸性体质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测定:疲劳、睡不饱;胖,反应迟钝;过敏,口臭,感冒难愈;容易产生皱纹、皮肤不好,情绪不好等。酸性体质就应该注意调节饮食,少吃动物性膳食。因为动物性膳食代谢物是酸性,植物性膳食的代谢物是碱性,所以常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但味道酸的食物并不是酸性,比如醋、柠檬吃下去就是碱性的。

  周泳杉教授说,人们都认为肉类食品才含有蛋白质、有营养,错!蔬菜里也有蛋白质和钙,菠菜、黄豆等就富含蛋白质;芥菜、甘蓝所含的铁质是牛奶的两倍;洋芋、番茄、菠菜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常食蔬菜可以解决骨质疏松问题,一般农村老太婆的骨质都比较强,六七十岁还能下地干活。丹麦人因战争没肉食吃了一年素,死亡率下降了34%……由此可见,素食可以健康长寿。

  如果做到了家和、子孝、夫妻和睦、身体健康,幸福离你还远吗?家庭和乐幸福了,就能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目标。

  截至发稿时,记者获悉,文山州明德国学促进会将在11月中旬举办第一期中华文化与现代人才教育和企业文化交流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到时还请有关教授赴文授课。详细情况本刊将作报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