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日期:2016/9/17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诸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今天是第二届志工研习会的圆满日,今天晚上我就以几段与志工精神内涵有关的法语来和大家共勉。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无量寿经)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稳欢娱受乐,

  为他受苦心不生悔。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

  终不自为恒为他人。

  自舍己事先营他事,营他事时不择时节,

  终不顾虑辛苦忧恼。(优婆塞戒经)

  “为诸庶类不请之友”这段法语,出自于《无量寿经》。

  志工就是这样“为诸庶类不请之友”,为所有的人──不分别对象,只要他需要帮助,我们就主动为他服务、为他承担,希望假藉这样的方便因缘,能够让他了解阿弥陀佛的爱心。

  在做志工当中,是抱着恭敬的心,好像孝子在敬爱、孝顺父母那样,低下的、谦卑的、无我的掏空自己,敬重对方;甚至把所有的人都看成自己,能这样的话就会觉得不是为别人做的,是为自己做的。

  以上是第一段法语的大意,之前已为大家讲解过。

  今天晚上要和大家共勉的是第二段,这段法语出自于《优婆塞戒经》。

  “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这个“乐”字应该是读“一ㄠˋ”(“要”之音),好乐、喜乐之意;意思就是很喜欢、很好乐修行慈悲心。

  学佛就是学佛的慈悲心。慈悲如果只存在内心之中,那只是一种爱心,一种怜悯的感觉,慈悲也好、爱心也好,都必需有行动,必需实践落实了才是真正的慈悲与爱。

  “愿为众生趋走给使”,愿当所有众生的仆人。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不是来享受的,是为服事别人、为别人服务,一则消除业障,再则学佛悲心。佛、菩萨都是为众生做马牛的,他们内心是没有自己的。

  “令彼安稳欢娱受乐”,但愿众生远离恐惧苦恼,或得到安稳快乐。

  “为他受苦心不生悔”,只要对方能够安稳,能够安乐,自己再怎么样受苦也都无怨无悔。好像母亲抚育婴儿,只要婴儿能健康、平安、快乐,母亲再多的心血,都认为是值得的,而且是甘之如饴的。

  “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身口意业所做的都是为了让众生得安乐,都不是为自己考量。比如志工们去为人助念,那时候就是“自舍己事先营他事”,助念第一、助念为大,自己的事情先放着,因为这个时候是对方上生佛国,或者下堕三涂的关键时刻,自己不重要,完全以对方的利益为考量。所以呢,“营他事时不择时节”,不管白天晚上,或刮风下雨,也愿意立刻出门。因为此时此刻是对方千钧一发之际,至为重要,稍有延误就来不及。因此“终不顾虑辛苦忧恼”,正想睡、正要睡,都要牺牲自己的享受与需求,因为没有比对方的出轮回生极乐更重大的事。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分析,这几段看起来好像不近人情,怎么说呢?比如:“愿为众生趋走给使”,现代一般人都是讲对待、对等关系,付出多少就要领回多少,哪有“为他受苦心不生悔”的?这是颠倒世间观念的。

  所以佛法在这方面来讲是与世间的观念背道而驰的──不过那是世间观念颠倒,不是佛法颠倒。佛法是真理不可能颠倒,比如佛陀说这个世间没有“常乐我净”,可是众生却把世间看成是永恒的、快乐的、是我所有的,是清净无染的,因此才汲汲追求、计较、争夺,这都是颠倒。其实,这世间是罪恶生死凡夫的拘留所,黑闇牢狱,痛苦刑场,除了贪瞋痴与恐惧悲愁,没有真善美与平安喜乐。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讲这段法语,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今晚就先讲第二段的前面三句:“自省己过,善覆他罪,乐修慈心”。

  自省己过

  “自省己过”这个“省”是什么意思呢?“省”就是视察、反观自己的意思。众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一个相应的对象,也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般眼睛是向外看外境的,现在呢,要把它反过来看自己,看我们自己的内心,这个叫做“省”。

  要看自己什么呢?不是看自己很伟大,或者自己是一个善人、会修行的人,而是要看自己的过失。因为以前都是睁眼在看别人的种种过失,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失,即使自己有过失,也认为是别人陷害才会这样,凡事都认为错在别人不在自己。佛陀却告诉我们,一个修行人首先要“自省己过”。

  《优婆塞戒经》的“优婆塞”是什么意思呢?优婆塞也称为“近事男”,优婆夷称为“近事女”,是指在佛法中受持三皈五戒而亲近奉事三宝的在家修行人。

  在家的修行人首先要受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塞”,一个受持三皈五戒的优婆塞首先就要自省己过。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众生人人都有佛性,但是被贪瞋痴掩盖,所以我们现在既不是佛,不是菩萨,也不是阿罗汉;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或是君子,而是一个实质的凡夫。

  如果是君子,他对自己的三业行为会很严格的要求;如果是圣贤,他的过失会很少;如果是阿罗汉,他已经断除了贪瞋痴,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妄想杂念,因此身口意自自然然不会有过失;至于菩萨跟佛,更不可能去造作三界六道轮回的过失,因为他们没有贪瞋痴,没有见惑、思惑、尘沙惑,也已经断除无明了。

  所以,对一个修行人来讲,首先要知道我们十足是一个有过失的人;尤其净土法门的念佛人更要如善导大师所讲的:“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虽然我们都有佛性,但被业障覆盖,我们没办法自己掀开这个覆障而成佛。我们必需先能够这样的肯定信受,才能够契应阿弥陀佛的救度,出自内心通身靠倒、彻底归命阿弥陀佛的救度。总之,我们要自认、要自觉自己是凡夫,而且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净土宗的基本教理与观念。

  如果是圣道门的修行者他的观念就不是这样。因为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成佛的,所以首先要先肯定自己一定可以成佛,不是罪恶生死的凡夫,而是善根利器的人,不然修行圣道门就毫无意义了。

  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有了镜子就能藉着镜子看出自己的美、丑、净、秽,有污秽自然就会去洗净它。所以自省己过之后,既然看出了过失就要改过,因为省过的目的,就是要知过改过。

  我们的见(眼睛所看的)、闻(耳朵所听的)、觉知(脑中所思维的)是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晓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迷,什么是悟;什么是凡夫的境界,什么是圣人的境界;什么是天台华严的教理,什么是禅宗开悟的境界。如果有在听经闻法,或者深入经藏,这些道理都能够了解;然而,这对我们的修行虽然会有帮助,但更重要的是必需会归自己,藉此改造自己的业习与无明,否则只不过是第六识里的一个观念,只是学问、学识而已,对我们的贪瞋痴、妄想、烦恼、习气的改变一点帮助都没有。

  因为习气是第七识,第七识是旷劫以来就有的,而且生生世世一直都在累积,所以第七识里面的贪瞋痴、烦恼,很多、很大、很广,而且很幽深、很坚固,不容易消除。头脑知道什么是五戒、什么是十善、什么是三十七道品、三学六度,道理都了解,但了解了并不表示我们内心的境界就是那个样子。如果没有随文入观、藉境练心,没有把那些道理融为骨髓、化成个性,成为自己的生命,那即使深入经藏,八宗兼学,第七识的习气一点也没有改变,还是原原本本的自己,一个不折不扣的凡夫。所以,自省己过是修行最根本的基础。

  有句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可以说“过失为完美之本”,众生都有过失,除非是圣人或阿罗汉以上才可能没过失。就是因为有过失,发现到过失,才会知道去改过,改了之后如能不再犯,那就永远没有这些过失了。所以发现过失、改正过失,才能够完美。譬如说上台演讲,预先要准备,要写讲稿、拟大纲,不可能第一次所拟的大纲就是完美的,一定要修修改改,改改修修,经过几次失败,最后才会成功;甚至第一次上台觉得内容、言词、台风,方方面面都不尽人意,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失败历练,之后才会更趋完美。

  修行也是一样,必须藉境练心。如果没有藉境练心,大都是在原地踏步。

  什么叫藉境练心?比如事情发生之后,就检讨过失在哪里?然后坦然面对,不推诿,下一次就不会再犯了;如果没有经过人事的历练,就会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等到因缘一来,再面对同样的人事,还是重蹈以前过失的那个状态。再者,所谓“静中培养,动中考验”,在静中思维、领悟,然后应用在动中,在动中考验是否历缘对境时能如同所理解的道理一样。因此,修行过程中都必需经由人事磨练。

  禅宗神秀大师有一首偈子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有人听了就说,错了,应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没有树,也没有台,本来空无一物,哪还要去拂拭清洗改过呢?。这首偈是谁说的呢?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但是千古以来,惠能之前没有惠能,惠能之后也没有惠能,都是下劣凡夫。因此下劣凡夫还是要老实,要按部就班,因此没有渐悟就没有最后的顿悟,所以对一般人来讲还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否则满尘埃”。

  以上是有关自省己过。

  善覆他罪

  “善覆他罪”,“覆”是覆藏、掩盖的意思,掩盖别人的过失,隐藏别人的罪恶,这也是修行人的基本德目,也是学佛大悲心的一种悲心的内涵。一般人是善覆己罪,自省他过,而修行人则是自省己过,善覆他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是凡夫,都有贪瞋痴三毐,因此一定都有缺点、过失、罪恶,我们如此,他人也如此。将心比心,当我们有了过失甚至做出恶事之后,我们会怕别人知道,甚至怕人家张扬,因为那是可羞可耻的,万一被宣扬出去,事小还好,若事大恐会身败名裂,甚至导致家庭失和。我们是如此,他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他人的过失与罪恶,不是用义正词严的指责,而是遮盖隐密它,这叫做“善覆他罪”,这是“忠恕之道”,也是“不忍之心”,也是“悲心”。

  有一首偈子说:

  恒须隐密有三事:隐密自己之功德,隐密他人之过失,隐密未来之计划。

  恒须隐密有三事,第一点“隐密自己之功德”。为什么要隐密自己的功德呢?功德有两种:一种是属于凡夫的有为法;一种是属于圣者的无为法。

  我们做一件善事,不管内容是什么,都是一种“德”,可以带来福报。但“德”分阳德与阴德两种,如果自己将善事功德宣扬出去让他人知道,属于阳德,阳德的果报比较小;为善不欲人知,这是阴德,阴德的果报比较大。能够隐密自己的功德,就是将阳德转为阴德。而隐密自己的功德也是谦虚不骄慢的一种态度,一般人会想将自己的优越、才能以及自己所做的善事、好事显扬出来让人家知道,这其实是因为贪、瞋、痴、慢、疑的骄慢个性在作祟。因此,我们要降伏骄慢,培养谦虚,对自己所做任何功德,不论大不论小,都要隐密。

  与此相关的性格是“稳重”的个性。培养自己稳重的个性很重要,个性不稳重修行就不踏实,因此修行人要有稳重的性格。有的人做点好事,就像小人得志或爆发户一般,巴不得赶快宣扬让人家知道,这也可看出个性轻浮急躁。这是讲有为方面的功德。

  什么是无为的功德呢?就是所做的任何大、小善事都认为是自己份内之事,是为自己做的,不是为别人,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宣扬的。他体悟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一切众生都是一体性的,没有自他、你我、亲疏、恩怨,所以他对任何人所做的善事、好事,都觉得是为自己而做的,这就进入无为法、无功用、无分别,也就是所谓的“三轮体空”──没有我,没有对方,没有所做的这件善事。

  这样的境界,凡夫是做不到的,所以也不用高谈阔论,就先依我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去做就好,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我们就一方面向往佛菩萨,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后一步一步的学习,这样才不会成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以上是就“隐密自己之功德”来说。

  第二点“隐密他人之过失”。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善覆他罪”“忠恕之道”。

  我们有过失会怕他人知道,同样的,别人有过失当然也会怕他人知道,所以我们要为他掩盖。一个母亲,如果自己的儿子有什么过失会不会为他掩盖?一定会,因为是自己的儿子;那如果是仇人的儿子有过失,会不会为他掩盖?就不一定了。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体谅心,把别人看成自己。

  小的过失我们要为他人隐匿,大的过失更要为他人隐匿。因为小的过失影响比较小,大的过失影响比较大,如果一旦宣扬出去的话,对人产生难以弥补的伤害那怎么办呢?

  女众在某一方面属于弱者,所以不仅对于男众的过失要掩盖,对于女众的过失更要掩盖;一般人的过失要掩盖,父母、祖先还有师长的过失更要掩盖,因为一般人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可是祖先与师长是我们的亲人、恩人;个人的过失要隐匿,团体的过失更要隐匿,因为个人的过失影响是一个人,团体的过失则是影响整个团体;下劣者的过失要隐匿,高德的过失更要隐匿,因为一般人的过失别人不一定会注意,但对于一位众望所归的人,如果把他的过失讲出来,影响范围就会很广。

  所以学佛人要自省己过,善覆他罪,最好是自己的过失看的一清二楚,但对别人的过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看到别人的过失,听到别人的过失,也要忘记别人的过失,忘记别人的负面缺点,尽量想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一定有优点,修行人应想对方的好事,想对方正面的事。

  近代有一位王善人,他说存人家的坏处就是“存阴”,存人家的好处就是“存阳”;存阴就像亏本,存阳好像获利,是存金存银。真的是如此。

  我们心中本来并没有对方的好与坏,心是平和的,突然间存进了对方的坏,岂不是我们内心的仓库突然间增加了垃圾,而且放在里面发霉发臭,甚至会影响仓库内的其他好东西。所以对他人的过失不要看、不要听,若是看到、听到了就将它忘记。尽量看他人的好处,听他人的好处,在观念之中尽量存他人的好处,这是修行人的基本德目之一,也是培养慈悲所必须的。平日这样,日后有因缘见面的时候就不会浮现这个人以前做了什么坏事的影像,而是会以正面来看待他,这样散发出来的就是正面的磁场,彼此之间就会有好因、好缘,就会很好相处,所以尽量要存阳,不要存阴。

  一个修行人不管别人对他怎样,甚至骂他、诽谤他、伤害他,都是逆来顺受,是不会记恨,也不会以牙还牙,思维将来要怎么样报复他,修行人是不会这样的。

  学佛的人不但要善覆他罪,也不记他人的罪,更不会想将来去报复他;即使他发生事故了,譬如发生车祸或是生了大病,或生意失败亏本,我们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是悲心的德目之一,也就是六度当中“忍辱度”的“忍”。甚至如果能进一步去援助他,比如他生意失败亏了很多钱,我们刚好有一些钱可资运用,就援助他;或者他生病住院,没有钱,我们就替他付医药费。能够这样的话,就是布施恩惠。这样的悲心德行是学佛人应该要学习的。当然这违反常理,违反人性,可是我们是学佛,就要了解佛性,了解佛的慈悲,我们是凡夫当然不可能学得到位,但就是尽量薰习。

  宗风有讲,要“让美归功、分怨共过”,一般人讲“隐恶扬善”,隐恶扬善是德,让美归功更是阴德,分怨共过则是盛德;如果能够“善覆他罪、为天地包荒掩过”,这样的德更是盛德;如果能够不惜自己受污染,也要利益他人,甚至救他人,那更是盛德中的盛德。

  一般人都是爱惜羽毛,爱惜自己的名节,希望自己永远被人赞美;但假设能够利益对方,自己被他人误会也能够承受,眼中所想的都是对方的好处,以及如何给对方带来离苦得乐,自己再怎么样牺牲名节都在所不惜,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更是一种接近无我的境界。

  凡夫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起心动念都是先为自我,也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对“自省己过、善覆他罪”“隐恶扬善”“让美归功、分怨共过”“为天地包荒掩过”甚至“不惜污染自己利益他人”这样的内容就要常常去薰习。还是那一句话,要“融为骨髓,化成个性”。

  另外,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十重之中第七条说:“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有过失自己承担下来,不但不去指责对方、批评对方,反而是体谅对方,更要为对方承当。这是戒律,是佛陀对我们修行人的规范;尤其是出家人,依佛出家,在佛前郑重宣誓,誓守戒律。因此,出家人应该忠于佛,敬重佛的戒律,忠于自己的誓约,敬重自己的誓言。所以这条戒律我们应该好好吟咏学习。

  乐修慈心

  “乐修慈心”,对修学佛的慈悲心很好乐、很喜欢、乐此不疲,不觉得厌足,再怎么学都觉得不够,这个都是好乐的乐。我们学佛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佛;学佛是为了成佛,但如果不了解佛是什么,要如何学起呢?所以学佛的目标就是学佛的心,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成佛。

  那佛的心是什么呢?《观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心就是大慈悲,什么是大慈悲呢?就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也就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所以这一段经文若用白话翻译,就是:“以大爱心,无条件的救度众生。”

  “无缘”是不讲对象、不讲条件、不讲种种因缘的,它本身就是慈,就是爱,它的本质就是大慈;这个大慈也含盖着大悲,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大慈,本身就是大悲。

  大慈大悲的定义,就是将所有众生都视如自己,所以,佛要拔除所有众生的轮回之苦,要使所有众生跟他一样获得成佛之乐,这个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摄诸众生”,也就是对众生拔苦予乐。所以“摄”就是救度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拔苦与乐的意思,把在三界六道轮回的众生救度出来,使他离开三界的魔掌、六道的苦海。把众生救度到哪里呢?救到能够成佛的“涅槃界”。

  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涅槃的境界是无为的,是不生不灭的,他的本质,是一到那里就不退转,就一生补处,一进去就成佛。如果不是这样,就还是有为的境界。

  我们是凡夫,当然还体会不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内涵,但我们可以先体会爱心。那爱心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以世间来讲,首推父母对孩子的爱。要体会爱心就是先体会父母对婴儿的爱,接着将体会到的父母心推己及人,把对婴儿的那份爱推广出去,把所有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婴儿,以爱自己婴儿的心来对待所有的人,甚至动物。基督教是爱人如己,爱邻居、爱敌人,爱所有全人类。佛教的爱,则是爱所有的生灵──包括动物,看得到的有形动物,以及看不到的无形三恶道众生。这个就是乐修慈心。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净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慧净法师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