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蔡礼旭:“学一句,做一句”怎么理解,怎么去做?


   日期:2010/7/26 16: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问“学一句,做一句”怎么理解,怎么去做?

(蔡礼旭老师):有一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什么时候有进退呢?我们在接触这个学问的时候心态不对了,就在退步。比方说,我们学这一句,“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这句话给谁做呢?因为我常跟一些朋友在交流的时候,一下课,他们很激动地跑到前面来:“哎呀,蔡老师啊,这节课怎么没把我先生带来,这个课他最需要听啦; 哎呀,我儿子怎么没死拉活拉把他拉来,太可惜了,他最应该听这一节课。”所以听到很多朋友都是身边的人都要听,只有一个人不用听,大家知不知道是谁?就他自己不用听。所以当是这样状态在学习的时候,那他全部拿着这些道理去要求谁?要求别人。净看别人的不是,那他的学问已经在下降了。

    孔老夫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个“诸”是“之于”,求于自己,我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小人求诸人”,一出现什么事情,都是他错,都是他们的错,都不是自己错。诸位朋友,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呢?一个人首先要看清自己才能看清别人。我们二十四小时跟自己相处,对自己都看不清楚,我们能真正看清别人吗?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我们自己都不好的时候,我们去评论别人,人家接受得了吗?所谓“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学了以后都去评论别人,会起反效果。真正自己做好了,才有资格去说别人,可是说实在的,道法自然,我们自己真做好了,你不说别人,都已经感动别人了。因为正己自然可以化别人。

    可是我们现在还没正己,急着先去化人,人家不能接受。君子跟小人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反省自己,君子;指责别人,小人。这个句子在《论语》里面很多,我以前读《论语》的时候都是这么读的,君子,君子,君子……(指自己);小人,小人,小人……(指别人),读颠倒了。所以这个君子跟小人都在讲自己,“君子喻于义”,时时都想着我的本分,我的道义是什么;“小人喻于利”,小人时时都想着我的利益是什么,他不会先替别人想。我们学习的心态是先自己做,这个态度一对,后面才对,一开始方向错了,怎么学都不得其门而入

    这里讲到“学一句,做一句”。假如我们学了不做,那就变成知识,积累了一大堆知识,对自己的心灵会不会有影响?会哦。“不力行,但学文”……《四书》背了不少,“素富贵,行乎富贵”,念得很好听,“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的清茶淡饭,“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话他都背得很熟,然后青菜豆腐端给他,说:“红烧肉在哪里?”,他还是要吃大鱼大肉,真正清淡的日子他过不了,那他念出来的句子会让人家恶心嘛。人最看不下去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所以我们学了而不做,不就变成说一套做一套了。

    而且积累多了,我们就不要说道德学问了,光是学历,学历跟道德学问现在不是划等号,学历是代表知识技能的积累比较多,不是道德学问比较多。而知识技能积累了都容易傲慢。所以我们曾经听说,在北京有一个招聘启示,上面一个牌子写着“清华、北大免谈”。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例子?企业家为什么贴出这个广告来?就是他们在很高的学府里面,还没有踏出社会,慢心已经增长。因为他学的知识没有用在生活、没有用在服务人群,甚至于他学知识都想着要去帮他赚钱。曾经好像也是在很高的一个学府,有写到:年薪六万以下免谈。他还把老板fire(解雇)掉了,他还没踏出校门就觉得我可以把老板给fire掉。假如你是老板,你敢用他吗?

    所以“学一句,做一句”,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学问,而就在做的过程当中,心境会提升起来。当心境一提升,你再重新看这一部经典,你的悟处会更多,所以一个人为什么智慧能不断增长,最主要的他是依 教奉行。他真正去实践了,他的心境契入以后,恭敬的心、谨慎的心会用在一切处,这是把这一句教诲内化成他的存心,那他就得大受用了。你只是学没有做不可能内化,变口头禅了。

    举一个例子,《弟子规》说,“执虚器,如执盈”。他那一段时间一直就在“执虚器,如执盈”。他端着杯子,慢慢地他的谨慎度形成了。他走路也好,做任何一个动作也好,他这一个谨慎恭敬的态度就形成了,你看这一句经文能得多大的受用。“冬则温,夏则凊”,体恤父母的需要,当这个体恤父母的心内化以后,这个孩子一生已经立于不败了。为什么?他体恤人,观察入微,他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是服务人群的行业。他已经立于不败,他干什么都会用心去体恤他服务物件的需要。

    《弟子规》展开来每一句,都跟这个孩子往后的家道有关,都跟他往后经营事业的成败有关。为什么?因为每一句只要他去落实,他那个心性、心境就形成,真正把《弟子规》落实在学校里面,十年、十五 年、二十年之后,我敢跟诸位老师们保证,你的学生一定会回到学校,拿着礼物,谢谢老师:“我念大学、工作的时候,我处事待人接物跟我的同学不一样。他们都问我说,你跟谁学的。连我的主管都说,你对领导都很恭敬,在工作的时候也勇于去热心帮助同事,你是跟谁学的?”这个时候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就可以跟老板说,“我老师教我《弟子规》,“己有能,勿自私”,要多去帮助别人。”当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能以孩子的一生来教导他,那这个孩子不知道能少走人生多少的弯路。好,这个是“学一句,做一句”。而且这个做呢,不但是动作当中的做,更重要的是整个心境要契入

    比方有一位女士,她就做“父母呼,应勿缓”,给她女儿看,做了好一阵子女儿没有多大变化。“我已经做了,怎么我孩子还没有对我恭敬?”当我们以后落实《弟子规》啊,我已经做到了,怎么我的学生、我的孩子还没有感动?当我们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怎么应对?对不起,我以前教小学有个坏习惯,常常喜欢考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提起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经句,这些道理,它已经五千年了,不知道有多少的祖宗都印证过了,我们不能去检讨经典,要检讨自己做得不够彻底。

    所以这位女士又往自己最根本的心地去看,孟老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就是这一颗心啊,“求其放心”,真心是真诚的,不会应付,只做动作,心没有真恭敬的时候就是应付。她反思到虽然妈妈一叫我,我马上就跑到她跟前去,可是当我说,“妈,有什么事吗?”我的内心有不耐烦在,孩子可以感觉到我们是真是假。真正去做了,真干了,转变心境,真恭敬她的父母,孩子很敏锐,感受到了。后来女儿转变得也比较快。所以我们学一句做一句从根本的心地下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