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敢山大师入念佛三昧时情景


   日期:2010/7/27 10: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敢山大师入念佛三昧时情景  

  摘自《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

  隆庆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予以本寺回禄,决兴复之志,将修行以养道待时,是年遂欲远游。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蓄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钟矣。铭其钵曰轻万钟之具,铭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衒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至京师,无投足之地,行乞竟日,不能得。日暮至西太平仓茶棚,仅一餐,投宿河漕遗教寺。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知予至,乃邀之,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因得寓所。旬日即谒摩诃忠法师,随往西山,听《妙宗钞》。有《西山怀恩兄诗》。期罢,摩诃留过冬,听《法华》、《唯识》,请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妙峰师访予至。师长须发,衣褐衣,先报云有盐客相访。及入门,师即问:还认得么?予熟视之,见师两目,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乃曰:认得。师曰:改头换面了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相与一笑,不暇言其他。第问所寓,曰龙华。明日过讯,夜坐,乃问其状,何以如此?师曰:以久住山,故发长未剪,适以檀越山阴殿下,修一梵宇,命请内藏,故来耳。问予状,乃曰:特来寻师,且以观光辇毂,一参知识,以绝他日妄想耳。师曰:别来无时不思念,将谓无缘,今幸来,某愿伴行乞,为前驱打狗耳。竟夕之谈,迟明一笑而别。即往参遍融大师,礼拜,乞和尚指示。师无语,唯直视之而已。参笑岩师,师问:何处来?予曰:南方来。师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师曰:子却来处分明。予作礼,侍立请益,师开示向上数语而别。

  万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以不禁冰雪苦寒,遂不能留。复入京东游,行乞至盘山,于千象峪石室,见一僧,不语,予亦不问,即相与拾薪汲水行乞。汪司马以书访之,曰:恐公作东郊饿夫也。及秋,复入京。以岭南欧桢伯,先数年,未面寄书,今为国博,急欲见予,故归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春游京西山,当代名士若二王、二汪,及南海欧桢伯,一时俱集都下。一日访王长公凤洲,相见,以予少年易之。予傲然宾主。公即谆谆教以作诗法,予瞠目视之,竟无一言而别。公不怿,乃对次公麟洲言之。明日次公来访,一见即曰:夜来家兄失却一只眼。予曰:公具只眼否?公拱曰:小子相见了也。相与大笑归。谓其兄曰:阿哥输却维摩了也。因以诗赠予,有“可知王逸少,名理让支公”之句。
  一日,汪次公与予同居,看《左传》,因谓予曰:公天资特异,大有文章气概。家伯子当代文宗也,何不执业,以成一家之名乎?予笑而唾曰:留取老兄膝头,他日拜老僧受西来意也。次公大不悦,归告司马公。公曰:信哉!予观印公道骨,他日当入大慧、中峰之室,是肯以区区文字为哉?第恐浮游为误耳。见予与次公扇头诗,有“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之句。乃示次公曰:此岂文字僧耶?他日特设斋请予,与妙师同坐。公谓予曰:禅门寥落大可忧,小子切念之。观公器度,将来成就不小,何以浪游为?予曰:贫道特为大事因缘,参访知识。今第游目当代人物,以了他日妄想耳。非浪游也,且将行矣。公曰:信然,予观方今无可为公之师者,若无妙峰,则无友矣。予曰:昔已物色于众中,曾结同参之盟,故北来相寻,不意偶遇于此。公曰:异哉!二公若果行,小子愿津之。时妙师取藏经回,司马公因送《勘合二道》,又为文以送予。
  一日,公速予至,问曰:妙峰行矣,公何不见别?予曰:姑徐行。公曰:予知公不欲随人脚跟转耳,殊大不然。古人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但愿公他日做出法门一段光明事业,又何以区区较去就哉!予感而拜谢,遂决行。即往视妙师,已载乘矣。见予至,问曰:师行乎?曰:行矣。即登车,未别一人而去。
  秋八月,渡孟津见武王观兵处,有诗吊之曰:“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过夷齐扣马地,吊曰:“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扣马心。”遂入少林谒初祖。时大千润宗师初入院,予访之,未遇。出山观洛阳古城、焚经台、白马寺,即追妙师。
  九月至河东,会山阴至,遂留结冬。时太守陈公,延妙师及予,意甚勤。为刻《肇论中吴集解》,予校阅,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窃怀疑久矣,今及之,犹罔然。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立阶前,忽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岚偃岳而长静也。至后出遗,则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竞注而不流也。于是去来生死之疑,从此冰释。乃有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明日,妙师相见,喜曰:师何所得耶?予曰:夜来见河边两个铁牛相斗入水去也,至今绝消息。师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
  未几,山阴请牛山法光禅师至,予久慕之,相见喜得坐参也。与语机相契,请益,开示以“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深得其旨。每见师谈论出声,如天鼓音,是时予知悟明心地者,出词吐气果别也,深服膺其人。一日袋中搜得予诗,读之,叹曰:此等佳句,何自而得耶?复笑曰:佳则佳矣,那一窍欠通在。予曰:和尚那一窍通否?师曰:三十年拿龙捉虎,今日草中走出兔子来下一跳。予曰:和尚不是拿龙捉虎手。师拈拄杖才要打,予即把住,以手捋其须曰:说是兔子,恰是虾蟆。师一笑休去。
  师一日曰:公不必他往,愿同老伏牛,是所望也。予曰:观师佛法机辩,不减大慧。见居常似有风颠态,吟哦手口无停时,谓何?师曰:此我禅病也。初发悟时,偈语如流,日夜不绝,自是不能止,遂成病耳。予曰:此病初发时,何以治之?师曰:此病一发,若自看不破,须得大手眼人痛打一顿,令其熟睡,觉时则自然消灭矣,我初恨其无毒手耳。岁暮,师知予新正即往五台,乃以诗送之,有“云中狮子骑来看,洞里潜龙放去休”之句。问曰:公知否?予曰:不知。师曰:要公不可捉死蛇耳。予颔之。向来禅道久无师匠,及见光师,始知有宗门作略。
   山阴国主问予二亲在,乃赠二百金为终养资。予谢曰:贫道初行脚,自救不了,又安敢累二亲乎!因让致光师。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
  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是年夏,雪浪兄北来看予,至台山,不禁其凄楚,信宿而别。冬结一板屋以居。

  四年丙子

  予年三十一,春三月,莲池大师游五台过访,留数日,夜对谈心甚契。
  是年予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伽》印证。初未闻讲此经,全不解义,故今但以现量照之,少起心识,即不容思量。如是者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秋七月,平阳太守胡公,转雁平兵备,入山相访。静室中,唯餐燕麦<食*屈><食*畾>野菜虀耳。时下方正酷热,骖从到涧中敲冰嚼之。公见曰:别是一世界也!吾到此,世念如此冰耳。
  是年冬十月,塔院主人大方被诬讼,本道拟配递还俗,丛林几废。庐山彻空禅师来,与予同居,适见其事,大苦之。予曰:无伤也。遂躬谒胡公,冒大雪往。及见,胡公欣然曰:正思山中大雪难禁,已作书遣迎。师适来,诚所感也。然竟解释主人,道场以全。固留过冬,朝夕问道,为说《绪言》。
  开府高公,移镇代郡,闻予在署中,乃谓胡公云:家有园亭,多题咏,欲求高人一诗。胡公诺之,对予言。予曰:我胸中无一字,焉能为诗乎?力拒之。胡公乃取古今诗集,置几上,发予诗思。予偶揭之,方构思,忽机一动,则诗句迅速不可遏捺,胡公出堂回,则已落笔二三十首矣。予忽觉之曰:此文字习气魔也。即止之,取一首以塞白。然机不可止,不觉从前所习诗书辞赋,凡曾入目者,一时现前,逼塞虚空,即通身是口,亦不能尽吐,更不知何为我之身心也。默之自视,将欲飞举之状,无奈之何。明日,胡公送高公去,予独坐思之曰:此正法光禅师所谓禅病也,今在此中,谁能为我治之者?无已,独有熟睡可消。遂闭门强卧,初甚不能,久之坐忘如睡。童子敲门不开,椎之不应。胡公归,亟问之,乃令破窗入,见予拥衲端坐,呼之不应,撼之不动。先是书室中设佛供案,有击子。胡公拈之问曰:此物何用?予曰:西域僧入定,不能觉,以此鸣之,即觉矣。公忽忆之,曰:师入定耶。疾取击子耳边鸣数十声,予始微微醒觉,开眼视之,则不知身在何处也。公曰: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予曰:不知也,第一息耳。言毕,默坐谛观,竟不知此是何所,亦不知从何入来。及回观山中,及一往行脚,一一皆梦中事耳,求之而不得。则向之遍空扰扰者,如雨散云收,长空若洗,皆寂然了无影像矣。心空境寂,其乐无喻。乃曰:静(清凉书屋注:偈见《楞严经》卷六,“静”字经文作“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佛语真不吾欺也!
  岁暮拟新正还山,乃为胡公言台山林木,苦被奸商砍伐,菩萨道场将童童不毛矣。公为具疏题请大禁之。自后国家修建诸刹,皆仗所禁之林木,否则无所取材矣。

  五年丁丑

  予三十二岁,春自雁门归。因思父母罔极之恩,且念于法多障,因见《南岳思大师发愿文》,遂发心刺血泥金,写《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胜缘,下酬罔极之恩,以是年春创意。先是慈圣圣母,以保国选僧诵经,予僭列名。至是上闻书经,即赐金纸以助。明年四月,书经起。彻空师游匡山,有诗十首送之。

  六年戊寅

  予三十三,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游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通说,予虽手不辍书,然不失应对,凡问讯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邻近诸老宿,窃以为异,率数众来验,故意搅扰,及书罢,读之良信。因问妙师曰:印师何能如此耶?妙师曰:吾友入此三昧纯熟耳。
  予自住山至书经,屡有嘉梦。初一夕宿,入金刚窟,石门榜“大般若寺”。及入,则见广大如空,殿宇楼阁,庄严无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见清凉大师,倚卧床上,妙师侍立于左。予急趋入,礼拜立右。闻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随说其境,即现睹于目前,自知身心交参涉入。示毕,妙师问曰:此何境界?大师笑曰:无境界境界。及觉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
  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阁中设一高座,紫赤焰色,予心谓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严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净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顷之,见座前侍列众僧,身量高大,端严无比。忽有一少年比丘,从座后出,捧经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说此经,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视乃金书梵字不识也,遂怀之。因问和尚为谁?曰:弥勒。予喜,随比丘而上,至阁陛,瞑目敛念而立。忽闻磬声,开目视之,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
  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啖之。如是随取随啖,其甘如饴,脑已食尽,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也,饮而下透身毛孔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总之皆与诸圣酬酢,常闻佛言,常有是好梦。

  
  《憨山大师念佛三昧铭》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谷。净土不离目前·莲华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现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嗾。○释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一真如实相·正好其中安心念佛。可谓句句佛号·皆从自性光明流出·照了诸法本来空寂。妄想自然潜踪·形骸亦如空谷。唯有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如滴水流泉·相续不断。虽然身居娑婆·如在净土。念念安住弥陀圆满果觉真实心中·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摄尽弥陀三身四土·统在其中。一朝娑婆缘尽·净土缘熟·极乐胜境·现在目前。此正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敢山大师       念佛三昧)(五明学佛网:敢山大师       念佛三昧)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张秉全居士: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东晋南北朝居士名家文集:念佛三昧诗(王齐之)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华严念佛三昧论(彭际清) 

 妙境法师: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念佛三昧? 

 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示念佛三昧 

 大安法师: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念佛三昧,心力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六)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