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德育故事:《二十四孝》【三集卷一】


   日期:2010/7/27 16: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集卷一 《二十四孝》 

  孝篇
  
  一、【文王问安】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问安侍膳。甘脂丰饶。
  【原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周祚之长。历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启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温凊定省之常。人人当尽。亦人人所能尽者。所以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白话解释】
  周朝的文王。姓姬名叫昌。当他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早晨鸡啼的时候。就穿好了礼服。到了父亲的寝门外面去问安。宫里的小官说好的。文王听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时候。再去问安。依然照了早晨时候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的做。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气。连走路都也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了原状。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太冷了、或太热了。等到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吃的怎样。并对管理菜蔬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那个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二、【武王继述】
  武王继志。不敢有加。冠带养疾。达孝无涯。
  【原文】
  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昌之次子也。文王圣孝。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闲。后即位。伐商有天下。与弟周公旦继志述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孔子称之为达孝。
  
  李文耕谓文王事纣。而武王伐商。似非继述矣。然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职。固文王服事之志也。至于纣恶不悛。天人交迫。不得已除暴安良。救民水火。道理到至极处。可以仰质文王在天之灵矣。
  
  【白话解释】
  周朝的武王。姓姬名叫发。就是文王名昌的第二个儿子。文王是个大圣人。又非常孝顺。武王就跟了他父亲的行为做着。很小心地不敢逾越了一些儿。有一回、文王有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亲。镇天在父亲的身边。连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也再吃一碗。这样的有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后来文王死了。武王代了父亲。做了诸侯。这时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个个都怨着他。于是武王就去讨伐纣王。得了天下。同了弟弟封周公名旦的。继续了父亲的志愿。传述先人的事业。他们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着的人一样的诚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样的有礼。后来孔夫子很称赞他。说、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合天下的人都说孝顺的。所以叫做达孝。
  
  三、【考叔舍肉】
  考叔舍肉。讽悟庄公。隧泉见母。其乐融融。
  【原文】
  周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庄公初誓黄泉见母。后悔之。乃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君无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王应照谓惟天下孝子。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庄公固有悔心矣。考叔闻而有献。盖逆知公之必赐食。食而舍肉必问。问而后可以一言悟之。遂为母子如初。考叔可谓移孝作忠矣。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郑国有个颍考叔。是在颍谷地方做守边的官。他得知了郑庄公起初为了弟弟的事。对母亲立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咒。后来又有点懊悔了。他就借了献进物品的机会。到了庄公的那儿。庄公叫他吃饭。他吃饭的时候。留着所赐的肉不吃。庄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道。你为什么留这些肉呢。颍考叔道。小人有个母亲。凡是小人自己家里献进去的东西。母亲是都吃过的了。可是没有吃过君上所赐的肉。所以我留着不吃。预备等忽儿拿回家去。送给母亲吃。庄公听了颍考叔有这样的孝顺。不禁心中有所感触。就说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给他东西吃。怎么我没有母亲呢。颍考叔说。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两人在地道里面相见。那一个人再敢道个不字呢。庄公就依了他的话做去。于是他们母子两个。依旧和从前一样的相处了。
  
  四、【伯俞泣杖】
  伯俞母杖。常悦受之。不痛大泣。知母力衰。
  【原文】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白话解释】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韩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过失。他的母亲就要用拐杖打他。韩伯俞总是跪下了。受了母亲的打。一些儿也没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亲又拿了拐杖打着儿子。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他道。从前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受了。没有一次流着眼泪的。今天打你。为什么哭了起来呢。韩伯俞说。从前儿子有了过失的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是觉得很痛的。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时候。母亲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觉得痛了。晓得母亲的精力已衰。恐怕后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觉得悲伤着哭起来了。
  
  五、【赵咨迎盗】
  赵咨迎盗。惟恐母惊。群贼惭叹。不敢横行。
  【原文】
  汉赵咨仕至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劫之。咨恐母惊。乃先至门迎请。设食。曰、老母年八十。疾病。须养。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去。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是益知名。后拜东海相。
  
  许止净谓赵咨自孝其亲。何与人事。乃能感化盗贼。甚至叩首愧悔。虽与之而不取。此中感应。非大有不可思议者乎。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尽己之性。即能尽人之性。能尽人性。自能转恶为善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赵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后来因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里。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种田地。奉养母亲。有一夜、有许多强盗到他家里来打劫。赵咨得知了。恐怕母亲受了惊慌。于是自己先到了门口。去迎接强盗。又陈设了饭菜请强盗吃。并且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又生着疾病。是要供养的。请求你们稍留下了一些儿衣服和粮食。使我可以供养我的母亲就好了。至于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点也不敢请求留下的。强盗们听了他的话。非常叹服他的孝顺。又觉得自己的惭愧。大家都跪下了。辞谢着说。我们太不成样子了。干犯了府上。侵害了你这位贤人君子。说完了话。一齐飞也似的去了。赵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给他们。已经来不及了。经过了这件事情以后。赵咨的名声愈加大了。后来做了东海相的官。
  
  六、【茅容杀鸡】
  茅容避雨。树下弥恭。杀鸡供母。不饷林宗。
  【原文】
  汉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避雨树下。众皆夷踞。容独危坐益恭。郭林宗见而异之。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意谓为己设。既而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林宗犹减三牲之膳。以供宾旅。而卿如此。乃我友也。因劝就学。卒以成德。
  
  王应照谓孝经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孝子见得父母至尊无对。客虽显者。究有亲疏之别。故以鸡供母。自以草蔬与客共饭。林宗安能不叹服哉。
  
  【白话解释】
  汉朝的茅容。年纪已经四十多岁了。有一天。在郊野里耕田。忽然天下雨了。于是种田的人。都到树底下去避雨。一班人都是伸手伸脚、随随便便地坐着。只有茅容独自端端正正地坐着。格外恭敬。这时候。给郭林宗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请求到茅容家里去过夜。以便暗中观察他一切的举动。到了第二天。茅容杀了一只鸡、煮了做饭菜。郭林宗见了。以为是请自己吃的。那里晓得他把鸡给了母亲吃。自己和客人一同吃着蔬菜。郭林宗看了他这样孝顺的行为。非常佩服。就起身向他拜着说。你的品行。真贤明得很。我林宗尚且减少了养亲的丰盛膳菜。去供给往来的宾客。现在你能够这样。真是我的朋友了。于是就劝他读书。后来茅容终于成就了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李密陈情】
  李密上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帝嘉其诚。
  【原文】
  晋李密父早亡。母更适人。鞠于祖母刘氏。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屡下。密上表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诚。赐奴婢二人。并使郡县供其祖母常膳。
  
  王应照谓见养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龙钟老病。可报万一者。正在此时。若不顾祖母之养。而贪爵位之荣。虽勋高竹帛。终是天下罪人。此陈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令人不忍卒读。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李密。他的父亲早已死了。母亲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刘氏那里抚养长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诏书。下来了有好几次。李密终于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儿。说、假若我当初没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现在没有我。也不能过着老年的光阴。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替皇上尽力的日子正多。可是报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后。很称赞他的诚实。就给他两个奴婢。帮他做事。一方面又发命令。叫府县衙门里。常常供给他祖母的赡养费。
  
  八、【赵志闻声】
  赵志年少。莫报劬劳。闻父叱犊。涕泪滔滔。
  【原文】
  晋赵志早起读书。闻父叱犊声。废书而泣。师问之。答曰。顷闻叱犊而过者。吾父也。自恨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是以悲耳。师叹曰。此念孝思。小子当有造也。由是用心教之。免其修金。及长。郡县辟举。出仕东辽。有政声。
  
  人子贵显。皆由父母积累。而每不能使吾亲眼见成立。最是人子痛处。乃赵志则深痛年少不能即致贵显。使老父不免穷苦。一闻叱犊之声。竟致废书而泣。于以见古人之不可及。总是一段真处。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小孩子。姓赵名志。有一天的早晨。他正在读书的时候。听到了他的父亲赶喝小牛的声音。他就丢了书哭了。先生见了。问他为了什么缘故哭的。他回答说。刚才赶喝着小牛走过书房门口的。就是我的父亲。我自己恨着年纪太小。不能够立刻就发达起来。还要我年老的父亲。免不了过着贫穷的日子。做着辛苦的工作。所以悲伤的呵。先生听了他的一番话。就叹息着说。他年纪虽小。就有了这样孝顺的念头。将来这个小孩子。一定是有成就的。从此以后。先生就格外用心去教他。并且不要他的修金。后来赵志长大了。府县衙门里把他选举了上去。在东辽地方做官。有很好的名声。
  
  九、【范乔哭砚】
  范乔五岁。捧砚悲酸。以薪遗盗。何愧承欢。
  【原文】
  晋范乔二岁时。其祖馨临终。抚之曰。所恨者、不得见汝成人耳。因以所用之砚与之。至五岁。祖母以告乔。乔捧砚涕泣不已。父粲得狂疾。乔与弟屏弃一切。专心侍奉。足不出乡。累征不赴。腊夕。人盗砍其树。乔佯不闻。其人愧而归之。乔曰。取薪以供亲暖。何愧为。
  
  以五岁之童儿。而告以祖父弥留一语。謦欬如闻。一砚手泽之存。涕泣不已。洵可谓永思克孝矣。无怪乎侍奉父疾。始终弗离。且推及其孝于盗薪者。余在母腹。而祖先丧。每读此传。不觉泪涔涔下也。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范乔。当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叫范馨的就死了。祖父快要死的时候。把孙儿抚摩着说。我心里所恨的。只是不能够看见你到成人长大。于是就把日常所用的砚池给了孙儿。到了范乔五岁的时候。他的祖母把这番情形。一一讲给他听。范乔听了。就捧了那个砚池哭个不住。他的父亲就叫范粲。染了神经病。时常发狂。范乔同了他的弟弟。放弃了一切的事务。专心一志的去侍奉父亲。他的足迹从不走出乡村。朝廷里屡次来召他做官。也不肯去。有一年的大年夜。有人偷他的树去做柴。这时候。范乔正在那儿。可是假装着不看见。那个偷树的人。自己也觉得惭愧。于是就把柴拿来还他。范乔说。你拿了一些树儿去做柴。叫你的爷娘烘暖欢喜。这又有什么惭愧呢。竟叫他拿了柴去。
  
  十、【刘殷祝堇】
  刘殷九岁。哭泽堇生。孝其祖母。赐粟扬名。
  【原文】
  晋刘殷、字长盛。七岁丧父。哀毁尽礼。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堇忽生焉。食而不减。至时堇生乃尽。后梦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铭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殷后生七子。
  
  孟宗少丧父。其母冬月思笋。哭竹而笋生。刘殷亦幼丧父。其祖母冬月思堇。哭泽而堇生。殷仅九岁耳。且其祖母思堇不言。仅于不饱食一旬而窥其意。尚未若孟母之病笃也。非养志者而能如是乎。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姓刘名殷的人。表字叫长盛。七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刘殷年纪虽然小。可是很悲伤、很尽礼的。他的祖母王氏。在一个很寒冷的时候。心里想吃堇菜。口里不好说出。所以在吃饭的时候。饭常常没有吃饱。这样的已经有十天了。刘殷觉得很奇怪。就去问祖母。王氏就把想吃堇菜的缘故。对孙儿说了。这时候、刘殷的年纪才九岁。可是在冬天。买不到堇菜。于是刘殷就到了水田里哭着。这样不绝声的哭了半天。忽然那地方就有堇菜生着了。尽他天天采了去吃。也并不觉得减少。一直到了生堇菜的时节到了。那个地方的堇菜才完了。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有人对他说。西边篱笆下面有谷。醒了以后。就到那地方去掘。果然掘得谷有十五钟。上面有字写着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果然吃了七年才完。后来刘殷一共生了七个儿子。
  
  十一、【王延色养】
  王延叩冰。得鱼不费。体无全衣。亲极滋味。
  【原文】
  晋王延、字延元。九岁丧母。泣血三年。每至忌辰。悲啼一旬。继母不慈。以蒲穰败麻与延贮衣。其姑问之。延知而不言。事母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母盛冬思鱼。延缘汾水叩冰而哭。忽有巨鱼跃出。身长五尺。取以供母。积日不尽。于是母悟。抚延如己生。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亦无不底豫允若之父母。其有不然。皆人子之奉顺无状耳。如王延者。谓之闵子后身可。谓之黄香再世可。即谓之王祥姜诗重生。亦无不可。问其年龄。泣血时仅九岁耳。
  
  【白话解释】
  晋朝有个王延。表字叫延元。九岁时候就没有了母亲。他独自暗暗地没有声音的哭了三年。每每逢着了母亲的忌辰。就要悲哭十多天。他的后母待他很厉害。冬天时候。不给他棉衣穿。用了蒲茎和碎麻放在衣裳里面。给王延穿着。他的祖母就去问他。王延虽然晓得、也不肯对祖母说。并且服事后母。能够用和悦的面色。去尽孝养的工夫。夏天时候。替后母扇着枕席。冬天时候用自己的身子。替后母温暖了被。有一回、正是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后母想吃鲜鱼。王延就沿着汾水边上走来走去。一方面敲着水里的冰。一方面哭着。忽然有一条大鱼跳了出来。有五尺长。他就拿了回家给母亲吃。吃了许多日子还吃不完。于是后母也就觉悟了。把王延看待得像自己生的儿子一样。
  
  十二、【叔谦乞藤】
  叔谦祷病。神语依凭。到处求访。得丁公藤。
  【原文】
  南宋解叔谦、字楚梁。母有疾。叔谦夜祷。闻空中语云。此病得丁公藤为酒。便瘥。访医。无识者。求访至宜都。见一老人伐木。问之。曰。此丁公藤。疗风尤验。叔谦拜伏流涕。具言来意。老人取四段与之。并示以渍酒法。叔谦拜受。顾视其人。不复知处。依法为酒。母病即瘥。
  
  南齐有解仲恭者。每得纤毫财利。辄与兄弟平分。因母久病。入山采药。遇一老父曰。得丁公藤立愈。此藤近在前山际高树垂下。言讫。忽然不见。仲恭如其言。得之。治母病。即瘥。人异事同。因附录之。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有个解叔谦。表字叫楚梁。他的母亲有了病。解叔谦就在晚上祷告天地。忽然天空里有说话的声音。说、这个病。只要得到了丁公藤做了酒吃了。就会好的。解叔谦就去访问许多医生。可是都不晓得这个丁公藤。他就不辞困苦艰难。一路路的去访求。一直到了宜都地方。看见有一个年老的人。正在砍着树木。解叔谦就问他。这是什么。老年人说。这是丁公藤呵。治风病是很有效验的。解叔谦就跪在地上哭拜。把自己访求丁公藤的来意说了。于是老人就给了他四段丁公藤。并且把浸酒的方法教了他。解叔谦拜着受了。回头一看。那个老人家不知到那里去了。拿回家去。依了他的方法。浸了酒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十三、【睿明石函】
  睿明母疾。泣祷庄严。泪冰成筋。神授石函。
  【原文】
  南齐萧睿明、字景济。南兰陵人。母病风。积年沈卧。睿明昼夜祈祷。时值严寒。睿明涕泣求神。泪为之冰如筋。额上叩头血。亦冰不流。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疗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见。以石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绢。丹书日月字。母焚而服之。即平复。
  
  许止净谓祈祷而至于泪冰成筋。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人之为父母祈愈疾而不应者。惟其诚敬心之未至耳。而一般浅见者流。见其末不见其本。遂谓一切祈祷。均归迷信。可谓因噎废食矣。
  
  【白话解释】
  南齐朝有个萧睿明。表字叫景济。是南兰陵地方的人。母亲生了风病。不能动弹。多年睡在床上。萧睿明日夜祷告着天地。这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萧睿明流着眼泪拜求神明。眼泪都结了冰。像筷子一条条的。又拼命地叩着头。额上流出血来。血也结成冰了。正在虔心祷告的时候。忽然有个人。给了他一个小小的石头做成的匣子。说、这个是可以给你的母亲夫人治病的。萧睿明就跪着把那个匣子收了。忽然这个人又不见了。萧睿明就拿了这个石匣子送给母亲。把匣子打开来。里面只有三寸长的一块绢。用朱砂写着日月两个字。他的母亲就把绢烧着吃了。果然这个风病。马上就好了。
  
  十四、【昙恭访瓜】
  昙恭母热。悲切得瓜。门外二树。佛现光华。
  【原文】
  梁滕昙恭年五岁。母患热。思食寒瓜。历访不得。衔悲殊切。俄遇一沙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捧瓜荐母。举室惊异。寻访沙门。莫知所在。父母卒。逢忌辰。昼夜哀恸。门外有冬生树二株。时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自门而入。合家礼拜。久之乃灭。
  
  许止净谓孝子之感格固多。乃若昙恭悲切而沙门与瓜。恸哭而如来现象。则其感格真不可思议矣。观无量寿佛经。中品下生。以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为正因。则孝道固彻上彻下。无所不包也。
  
  【白话解释】
  梁朝有个姓滕名昙恭的人。年纪才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了热病。心里想吃冰冷的瓜。可是这种瓜。在那个地方是没有出产的。所以访来访去。终于寻不到这种瓜。滕昙恭的心里非常难过。忽然遇见了一个和尚对他说。我刚好有两个瓜。就分一个给你吧。滕昙恭拜谢着。就捧了瓜去给母亲。家里的人都非常奇怪。就去寻访那个和尚。不知道和尚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滕昙恭的父母都死了。他到了忌辰的那一天。日夜很悲哀地哭着。他家里的门口。有两株冬生树。时常有一种神光从树里起来。忽然神光里又现出了佛像。从大门里走了进去。合家大小都跪下了礼拜着。过了许多时候。才慢慢地没有了。
  
  十五、【沙弥止风】
  沙弥五岁。不服采衣。奉柩渡浙。止风安归。
  【原文】
  梁庾沙弥。孝子道愍之族孙也。父佩玉。坐事诛。沙弥年五岁。母为制采衣。不肯服。问其故。流涕曰。家门祸酷。用是何为。遂终身布衣。嫡母殁。昼夜号恸。所坐荐、泪沾为烂。母好啖甘蔗。沙弥不食蔗。生母殁。奉丧济浙江。中流遇风。舫将覆。沙弥抱柩号哭。俄而风静。
  
  是可追踪袁昂矣。且可绳武道愍矣。考沙弥之族祖道愍。襁褓失母。长而冒险至交州寻母。经年悲泣。偶入村。日暮雨骤。寄止一家。有妪负薪外还。愍忽心动。访之。即为其母。风也雨也。皆诚孝格天耳。
  
  【白话解释】
  梁朝时候有个庾沙弥。就是当时有名的孝子庾道愍的同族里侄孙。他的父亲就叫庾佩玉。是犯了罪死的。庾沙弥到了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给他做了一件采色衣服。庾沙弥不肯穿这件衣服。他的母亲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就流着眼泪鼻涕。很悲伤地说。我们家里遭了这样的大祸。还要穿这种采色衣服做什么呢。于是终身穿着布衣。表示他的悲痛。他的嫡母死了。他日夜哭叫。所坐的草荐。因为眼泪滴下去。竟腐烂了。他的生母欢喜吃甘蔗。于是庾沙弥就终身不吃甘蔗。后来他的生母死了。他奉了生母的灵柩渡过浙江。渡到了一半时候。遇着了风浪。他坐着的船。差不多就要翻转来。庾沙弥这时候真急得了不得。就抱着生母的灵柩喊着哭着。过了一回儿。风浪竟平静了。
  
  十六、【孝绪得参】
  孝绪至性。母病心惊。求觅参草。神鹿前行。
  【原文】
  梁阮孝绪应得伯遗财百万。尽以归伯之姊。性至孝。尝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至。孝绪果心惊而返。邻里异之。惟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忽见一鹿前行。孝绪随之。鹿灭得参。母遂愈。
  
  许止净曰。遗产百万。一毫不取。其气量为何如哉。至性冥通。古亦代有其人。然难得其母之谛信不疑。盖感之有素也。求参而神鹿前行。补像而一朝完复。随心所欲。无不如愿以偿。极感通之能事矣。
  
  【白话解释】
  梁朝的阮孝绪。是出继给他的堂伯父做儿子的。照理。他可以得到他伯父遗下来百万的财产。可是他尽数给了伯父的姊姊了。阮孝绪的生性非常孝顺。有一次、在钟山地方听讲。他的母亲王氏在家里忽然生了病。哥哥弟弟们就要去叫阮孝绪。母亲说。不必去叫他的。孝绪这个人有至性。可通鬼神。他一定能够自己来的。果然阮孝绪觉得心惊肉跳。就回到了家里。邻舍和乡村里的人。都觉得他非常奇怪。不过他母亲所吃的药里面。要一味鲜活的人参。照老辈里的传说。钟山是出生人参的。于是阮孝绪就亲自到那里去寻。踏遍了幽僻危险的地方。这样的有好几天的工夫。忽然看见了有一只鹿。在他的前面走着。阮孝绪就跟了鹿走。鹿跑到那里。他也跟到了那里。忽然那只鹿不见了。就得到了生人参。他的母亲吃着、病果然好了。
  
  十七、【裴侠吉壤】
  裴侠丧父。葬于桑东。空中神语。赐爵封公。
  【原文】
  北魏裴侠年十三。遭父丧。哀毁若成人。将择葬地而行。空中有人曰。童子何悲。葬于桑东、封公侯。侠惧。以告母。母曰。神也。吾闻鬼神福善。尔家未尝有恶。当以吉祥告汝耳。时侠宅有大桑林。因葬焉。后为河北郡守。罢渔猎夫三十人。清慎勤恪。赐爵清河县公。
  
  许止净谓裴氏忠厚。而又有孝子。故应邀神佑而得吉壤。侠更能爱民如子。清慎为天下第一。罢渔猎夫数十人。此举阴德无量。盖太守能提倡好生恶杀。则一郡化之。物类之获生命者。不可纪极也。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北魏有个姓裴名侠的人。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居丧悲哀尽礼。像成年人一样。他又想去给父亲选定了葬地安葬。忽然听见半空里有人说。小孩子不要太悲伤了。葬在桑树的东边。就会封公侯。裴侠只听见了声音。不看见人。就有点怕起来了。回去告诉了他的母亲。母亲说。这就是天上的神明、所说的呵。我晓得天地间的鬼神。都是保佑积善人家的。你的家里都没有作过恶。这一定是神明把吉祥的事。告诉给你听呵。这时候、裴侠家里有个大桑林。于是就在大桑林的东边给父亲葬了。后来裴侠在河北地方做太守官。就把那边捕鱼打猎的人。罢免了三十个。他做官清廉谨慎。办事勤苦恭敬。所以皇帝把他封做清河县公爵。
  
  十八、【崔邠导舆】
  崔邠奉母。观乐太常。扶舆亲导。得志显扬。
  【原文】
  唐崔邠、字处仁。父垂。三世同爨。宣宗闻之。叹曰。崔家一门孝友。可为士族师法。乃题其居曰德星堂。邠以进士为补阙。论裴延龄奸。以鲠亮知名。元和中。为太常卿。故事、太常始视事。大阅四部乐。都人纵观。邠自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见者皆避道。都人荣之。
  
  王应照谓奉母观乐。盛事也。而亲导母舆。则又千秋佳话也。公卿避道。都人荣之。孝子得人心之同然也。老年寡趣。步履又艰。全仗人子扶持。乃每携妻子偕游。鲜奉高堂同乐。尚论太常。可以知罪矣。
  
  【白话解释】
  唐朝崔邠。表字叫做处仁。他的父亲就叫崔垂。家里有三代不分家了。还同一镬子里吃饭。宣宗皇帝得知了。叹息着说。崔家一门里面。都是孝友的人。可以给天下的读书人家做着模范。皇帝就亲自给他们、写了德星堂三个大字。后来崔邠中了进士。做了谏官。在朝堂里说裴延龄的奸佞。于是就因为忠直出了名。在元和年间的时候。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庙里的礼乐的官。依了从前的规矩。太常卿初治事的时候。一定校阅四部的乐班。任凭京城里的人。毫不拘束的看着。崔邠接了事。就从家里出来脱去了官帽。亲自引导母亲坐的轿车去看。当时朝官看见了的。都避开道路。京城里的人。觉得他们非常的荣耀。
  
  十九、【朱泰虎残】
  朱泰养母。虎不敢餐。乡闾称孝。目为虎残。
  【原文】
  宋朱泰事母至孝。家贫。鬻薪养母。常适数十里外。易甘脂以奉亲。一日。鸡初鸣、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负之而去。泰已瞑眩。行百余步。忽稍醒。厉声曰。虎为暴食我。所恨我母无托耳。虎忽弃泰于地。走不顾。如人疾驱状。泰匍匐而归。乡里称之。目为朱虎残。
  
  身为虎残。益显出孝子本领。夫瞑眩已逾百步。忽醒而厉声。虎竟弃去不顾。岂虎之力。不敌一厉声乎。盖孝者、天地之正气。有此正气。神且敬之。而况虎乎。参观实夫拜虎。杨香搤虎。愈出愈奇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朱泰。服事母亲非常孝顺。家里很穷。他就砍了柴卖了钱养着母亲。常常走了几十里路远的地方。去买了好的吃食来供奉母亲。有一天。朱泰起来得很早。在头鸡啼的时候。就走到山里去。等到天亮了。就在山脚边休息着。忽然来了一只老虎。把朱泰用前脚攫取。竟衔着走了。这时候、朱泰吓得神志也不清爽了。等到老虎走了一百多步路。他才渐渐地苏醒了。就大着喉咙说。老虎、你作恶把我吃了去。所恨的是我的母亲从此没有依靠了。他说完了这几句话。却也奇怪。老虎竟把他放在地上。走了去、也不回头来看。好像有人赶着去一样。朱泰这时候已经不能行走了。就匍匐着慢慢的回到了家里。乡村里的人。因为他的孝顺行为。很可以佩服。个个叫他朱虎残。就是说他是老虎嘴里剩下来的人。
  
  二十、【徐积避石】
  徐积庐墓。哭不绝声。以父名石。避路而行。
  【原文】
  宋徐积三岁丧父。母教读孝经。辄流涕。事母力役皆身为之。应举、载母入都。不废定省。既冠登第。尚未娶。人问之。曰。娶非其人。恐为母病。以父名石。不用石器。遇石则避而不践。或言其难。曰。吾遇之。怵然伤吾心。思吾亲。不忍加足其上。岂故避之。元丰中、诏赐绢米。
  
  积初从胡瑗学。后廷荐其孝廉。为楚州教授。母亡。庐墓三年。雪夜伏墓侧。哭不绝声。时甘露降。木成连理。李文耕谓因父之名。并避其物。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者。笃行如此。不愧谥为节孝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徐积。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着孝经。他一面读着书。一面想起了父亲。就不禁流着眼泪了。徐积事奉母亲。不论什么样用力气的事务。都是他亲身自做。不要别人替代。到京城里考试的时候。也载了母亲同去。不间断早晨和晚上请安的职务。后来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是还没有娶亲。人家问他。他说。假使娶了一个不贤的妻子。反而要叫母亲生了气的呵。他又因为父亲的名字叫石。所以他不用石头做的器具。遇着了石头铺的路。也避开了不踏。有人对他说。这样避讳很难。徐积就回答他们说。因为我一遇着。就悽然地伤了我的心。因此又想到了我的父亲。所以不敢用脚踏在上面了。并非我故意避讳呀。到了元丰年间。皇帝圣旨下来。赐给他绢料和米粮。表扬他的孝道。
  
  二十一、【彦斌刍灵】
  彦斌母殁。水漂失棺。刍灵指示。力竭心殚。
  【原文】
  元史彦斌有孝行。至正十四年。河溢。彦斌母柩。为水所漂。彦斌缚草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处。愿天矜怜哀子之心。假此刍灵。指示母棺。言讫。涕泗横流。乃乘舟。随草人所之。经十余日。行三百余里。草人止桑林中。视之。母棺在焉。载归葬之。
  
  考彦斌母卒之时。适河溢鱼台。彦斌乃为厚棺。刻铭曰。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仍以四铁环钉其上。明年、果为水漂而失柩也。乞灵于刍灵。可期其必得乎。乃刍灵亦灵。谓非冥冥中有天神主之耶。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个姓史名彦斌的人。生平有孝顺的行为。在至正十四年的时候。黄河的河水泛滥了。他母亲的灵柩。给水漂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史彦斌就把草缚做了一个人的样子。放在水里。头仰了天叫着说。我母亲的棺木。被水漂得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请求上天可怜我、没有母亲的人的一点心。借着这个草人。指示我母亲灵柩所在的地方。说完话。满面都流着眼泪。于是就坐了船。跟着草人走。过了十多天以后。走了有三百多里的路程。那个草人就在一个桑树林里停止了。史彦斌就到了桑树林里去看。果然他母亲的灵柩。正在着那个地方。于是把母亲的灵柩。用船载了回来。给他安葬。
  
  二十二、【吴璋思亲】
  吴璋失母。万里寻亲。母病危笃。割股忘身。
  【原文】
  明吴璋少孤。母陆氏奉例选入宫。后随亲王分封韶州。璋弃家寻母。艰苦备尝。及具启求见。不得。乃赁王府侧一室。大书思亲二字。旁一联云。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一朝见母。誓九死以何辞。后得见母。母已病危。乃刲股作糜以进。母渐苏。王赐金帛。命扶母还。
  
  刲股疗母。余弟振纲亦屡为之。而吴璋之弃家寻母。舟中礼拜。泣声凄怆。中途患痢。昼夜百起。昏愦中犹呼娘不置。奔驰沙碛。两足俱肿。野寺外庑。呻吟终夜。黑蛇囓足。为母忘躯。实非常人所能及。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吴璋。幼小时候。父亲就死了。那时候、皇帝下诏叫天下贞节的寡妇。都到宫里去办事。他的母亲陆氏。就奉例选进宫里去了。后来陆氏又跟了亲王分封到韶州去。吴璋就抛弃了家庭去寻母亲。一路上受尽了困苦艰难。到了韶州。就上书给亲王。要求见他母亲的面。可是不能达到这个希望。于是就在王府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中间写着思亲两个大字。旁边又挂了一副对联。上联写着。万里寻亲。历百艰而无悔。下联写着。一朝见母。誓九死以何辞。后来终于见了母亲。这时候、他的母亲已经生了病。并且非常的危险。吴璋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割了肉。做了粥去给母亲吃。于是母亲才慢慢的好了。亲王就把金帛赐给吴璋。叫他扶着母亲回去。
  
  二十三、【鼎臣祝寿】
  明顾鼎臣。减算益亲。飞来黄鹤。感动天神。
  【原文】
  明顾鼎臣父年五十而生鼎臣。自幼尽孝。稍长。撰一表文。每夜焚香祝天。愿减己算益亲。见己成立。一夕。梦黄鹤自天飞来。视之。即所焚表也。末批云。鼎臣减算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鼎臣登弘治乙丑科状元。官至大学士。父犹及见受封焉。
  
  葛妙真以母五十龄当死。日诵经以延母年。顾鼎臣以父五十岁生身。夜焚香求益父寿。一惧母之不及待其养。一惧父之不及见其成。皆苦心为之也。黄表人间焚去。黄鹤天外飞来。感应何等神速。
  
  【白话解释】
  明朝有个状元宰相。姓顾名叫鼎臣。他父亲五十岁的时候才生了他。顾鼎臣幼小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略略大了一点的时候。就做了一篇表文。在每天的晚上。焚了香祝告天地。情愿减去了自己的寿算。给父亲添着。那末可以教父亲看见了他成立的时候。有一天的夜里。他做梦看见有一只黄色的仙鹤。从天上飞来。他就赶上去一看。原来就是自己曾经烧掉的一张表文。并且后面还有几句批语说。鼎臣减算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来顾鼎臣果然中了弘治乙丑科的状元。官做到了宰相。这时候、他的父亲还在世上。亲眼看见。受了皇家的封赠。
  
  二十四、【杨黼活佛】
  杨黼修心。无际良箴。母即活佛。倒屣披衿。
  【原文】
  明杨黼慕蜀中无际大师。往访之。途遇老僧呼黼姓名。曰、无际大师是我之师。命我迎汝传语。见无际不如见活佛。黼曰。活佛安在。僧曰。但东归。见披衿倒屣者是矣。黼遂回。夜半扣门。母闻声喜甚。遂披衿倒屣而出。黼大悟。自是竭力孝亲。并注孝经数万言。
  
  人当寒夜远归。扣他人门且不应。惟母闻其子扣门则喜。衣不及扣。履不及穿。慌忙启关。此等慈悲心。何异活佛。然家家有活佛。舍近求远。何哉。杨黼专究性命。不理外物。但求悦亲。无愧佛子矣。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杨黼。很佩服四川地方无际大师的道行。就要到四川去访问他。走到了半路上。碰见了一个老和尚、喊着杨黼的姓名。并且对他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叫我来迎着你。并且叫我对你说。见无际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说。活佛在什么地方呢。和尚说。你只要向东方回去。那时候、有看见一个披开衣领头、倒穿着鞋子的人。这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和尚的话。于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时候。到了家里去敲门。他的母亲听到了儿子回来的声音。心里非常欢喜。就急急忙忙的。披开衣领、倒拖鞋子走出来。杨黼才觉悟了。晓得孝顺家里的爷娘。是比较去见活佛。还要好得多。从此以后。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注了一部孝经。有几万个字。
  
  【绪余】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性、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故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五孝惟庶人始言养。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必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保令。名。斯可以谓孝。而悌忠信礼义廉耻。皆在其中矣。易言之。则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皆为不孝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德育故事       )(五明学佛网:德育故事       )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