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看福报


   日期:2016/10/2 11: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的因果和福报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灾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崇祯皇帝,他前世是个小沙弥,在庙里盖房子时不慎摔死。师傅明白他的前后因果,想帮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马把他的尸体拖散。但师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结果他后世作皇帝时,天下大乱,没过一天好日子,最后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某地来了一个术士,有人请他测一个人,他问这个人有没有当官?人家问当官怎么讲?没当官怎么讲?他说:如果没当官,则他还活着,如果当了官,则他已经死了。果然,此人是一个小电站的站长,刚刚死。因为他的福报小,当一个小官就把福报折损完了。有人千方百计地想出名,其实如果没有实际的功德和福报,出了名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报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灾祸,而且如果灾祸还抵不了名声的话,还要到恶道中去消业。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亿观音心咒,她到处跟人讲,后来请一位仁波切给她作回向。仁波切说:你的功德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这么多人的称赞,再加上自诩功德,功德里夹着傲慢,已经消耗掉了。

  世间很多人都想当官,然后贪污受贿,不知道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该有的福报,如果享用太过,都容易招灾,何况是不义之财?而且贪污千万人的财产比贪污一个人的财产,罪报要大千万倍。他失去的福报、得到的灾祸比得到的不义之财不知要多多少倍!简直不可想象!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是绝对不会去干贪污这种愚蠢的事情的。

  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了亏之后,比如说被人冤枉,被人诽谤,要是心里很坦然,不起怨恨,则是消了业,就是福报。要是怨恨不平,则又造了业。

  我们的民族有惜福、积福的传统,比如吃饭要吃干净,不要浪费,不然会折损福报;要爱惜字纸,不要用有字的纸垫坐,特别是上厕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纸;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旧了不要用作粪桶,袜子用破了不要用来抹桌子,帽子不要用来垫坐;要孝顺父母,恭敬长辈;佛像佛经要放在较高的、干净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长辈溺爱孩子,会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报。

  很多地方的人喜欢给小孩或老人做寿,大办酒席,殊不知这样也非常折损福报。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给人这一拜,只能活五年。况且做寿时一般都要杀生,这些命债除了杀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来承担。如果亲人死的时候这样做,则是直接把亡人往恶道火坑里推。许多大德开示:不要把先人的骨灰或照片供在家中,天天对它上香。很多人以为这样先人会保佑自己,殊不知先人自己都不知道落到了哪一道中,可能他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样做对先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给他们带来伤害。我们可以把先人的较小的照片放在佛像的下方,为先人祈愿,愿他们脱离轮回。这样,我们其实是为先人而供佛,而不是对先人上供。把骨灰供奉在寺院中,这样也十分不好。最好把骨灰混以泥土,造一些不动佛的像,并请大德诵经开光,然后把佛像投放在海洋中。这样做,对先人的利益极大。如果没有条件造佛像,应该请大德为骨灰诵经,然后把骨灰带往圣地朝礼,最后把它撒在干净的山上或海中。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 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一瞬间裂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忏悔。当时地缝闭合,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福报是积累而来

  福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福临门之五福:

  第一,长寿:仁者寿,仁慈(慈爱动物,不杀生命)的人才长寿;

  第二,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第三,康宁:身体健康,心地安宁;无畏布施(让众生人远离恐惧、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医药等等)才能健康长寿,修清净心才能得安宁。

  第四,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第五,善终: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无有痛苦和恐惧,来生得善道,行善积德才能感生善道。

  佛教说人生最大福报是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具足八瑕十满的珍宝人身;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是最大福报;能令上师生欢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是最大福报;闻思佛法,如理修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是最大福报;发菩提心,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是最大福报;能以无偏大事业,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是最大福报。

  一个人有多少福报,可以由自己决定。《阿含经》记载,有一位小沙弥,本来应该夭寿的,因为一念慈悲,救了许多受困水塘的蚂蚁而延寿。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业;一念慈悲,能够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人“不贪不义之财”而得到善缘,有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可见能够慈悲喜舍,福报就会到来。

  人生不必羡慕别人的福报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别人的福报从那里来,胡适之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已经种下勤俭、结缘、喜舍、奉献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

  怎样才能留住福报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现成三种: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与否,或者法相庄严与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报决定的。不是吃出来的。第二个,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车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条件,这个也是由福报决定的。福报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气好,水源好,地理环境也好。这些可以说用金钱可以得到。但金钱来自福报,并没有无缘无故就发财。发财都是有因缘的。第三个,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后代是否繁荣昌盛,这也是由福报决定。不是靠着拉拢关系,阿谀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报。

  打个比方,福报容量代表一个水桶,三个大盆子。福报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满的,那倒满三个盆子,水都是满的。但人的福报一般都有欠缺,三个盆子一般很难满。总有缺欠。好比说,山里的农民,色身健康,也无病无恼,但衣食住行条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里的人,衣食住行什么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钱,买了车子房子,为了赚钱,身体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报都放在车子房子这些物质。

  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报,吃饭,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节省呢。这就是因为福报来的不容易,要消耗福报实在太容易了。他们很省,就是把福报省下来,用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印经放生,救济穷人。他们把福报不给自己享受,都分给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么?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门龙象辈出,好比近代的虚云和尚,弟子满天下。在家人子孙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还有古代的孔子,他们的子孙也是很昌盛。

  地藏经讲的,回向给法界,或者回向给自己。就好比说,你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一样的道理。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不仅不会让福报减少,相反让福报增加。祖师大德法相庄严,佛子佛孙满堂,这就是他们把福报都留给了后人。好比佛,他本来一百岁入涅盘,当他提前八十岁入灭,就是把二十年的福报布施给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末法时代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师,是因为后人在享受他们的福报。那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为了众生做事情时,众生就会记住他。这个是回向的心。

  再比如说,你一辈子辛辛苦苦,就为了买一辆车,那你福报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辆车。如果为了利益众生,福报的能量就给了众生。好比修道人,他为多少众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记得他。他的福报能量是转化的更大,他的追随者和后来者就越来越多。

  这个世界是不圆满的。有的人事业很顺利,求子却很困难,这时应该把福报往求子移。也就是赚的钱多拿来布施给穷人,或者供养给三宝建观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业很顺利,身体却不健康。应该把钱多放生,多救济病人,照顾病人。也是把福报从事业移到关爱生命上。

  祖师大德都强调,不要贪图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养来了福报,就拿来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这是很可惜的。福报享受完了,就会减寿,应该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福报还能留着住。

  印光大师: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印光大师云: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又云: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 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书一二六)

  这里所讲的「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也就是说他不晓得念佛能够获得世间种种的福报,也不去祈求、追求,可是天性自然、不求自得,会有这些世间福报。

  在这里,印光大师指出「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一般世间人所认定的这些幸福或者福报,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五福」,一般人也都祈盼「五福临门」。这「五福」就是「长寿、健康、富有、高贵、子孙贤达」,或者是「能得善终」,就是这几样。那么,这几样呢,如果我们能够专一念佛,便能自然获得。所以,专一念佛的人,虔诚、老实念佛的人,往往活得比较长寿而又健康,一些灾难会消弭于无形,一些好事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临终的时候往往也是顺利、安然、庄严地往生,甚至有的预知时至。

  有一位老居士,什么都不懂,也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就安份守己、老老实实地念这句佛号,她也是固定数目,一天念三万声。即使出远门回来再晚,也必定把这三万声佛号念完才去休息,所以念佛很固定,而且很精勤。她一生可说没什么病,往生之前七天,她预知时至,所以召集儿子、女儿、媳妇,一一交代后事。到第七天早上,家人想:这个时间老人家应该出来用早餐了,怎么还没出来?就到房间一探究竟,就看到她已经手拿念珠,坐在椅子上安详、寂静地往生了。

  所以,只要专一、虔诚、老实地念佛,长寿无病往往不求自得。念佛人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所以本身会感觉只要三餐不缺、身得安住,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比这更富贵了。所以,一个念佛人,世间的所谓五福自然临门。

  印光大师说:「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印光大师这一段文显示出念佛的目的主要在往生,世间的福报是一种附带的,也就是念佛的利益有本金的利益、有利息的利益。主要在本金,有了本金自然就会有世间福报的这些利息。

  星云法师:增加福报的十种方法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如何增加福报呢?

  一、少贪多舍:舍就是一种布施、结缘,缘结得越多,就像播了种,必有收成。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

  二、少聚多散: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因此要多布施、多结缘。

  三、少执多放: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把眼光放大、放远、放开,要能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四、少傲多谦:做人要谦虚,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太自满、太傲慢,让人看不起,谦虚的人才会受尊敬。

  五、少私多公: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因此不要处处只为自己着想。要常常想到别人,想到大众,能够少私多公,才能融入大众,才能扩大小我。

  六、少忧多喜:人生苦短,不要让生命充塞太多的忧郁、伤感。要把欢乐、喜悦常驻心头,并且影响他人。

  七、少爱多慈:爱是有染污性的,是自私的,是不究竟的,唯有把爱升华为慈悲,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才能对人有所助益,所以我们要少爱多慈。

  八、少色多德: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爱情、美色的追求上,因为爱情、美色会随着时间迁流而产生变化。我们应该在道德、修养上用功,这才是永恒不灭的。

  九、少自多他: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想到自己以外还有他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同胞及一切众生。

  十、少拒多容:泰山不辞土壤才能成其大,所以,能够少拒多容,才会增加福报。

  老法师:功德、福德、福报的区别

  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寺院,在他在位的时候,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度人出家,他是非常欢喜人出家,哪个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护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出家人有十几万人。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他认为这是功德。达摩祖师说老实话,跟他讲,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什么是功德你要清楚,功德是戒定慧。你做这些事情你自己没有得定,没有开智慧,你要得定,你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会炫耀,炫耀自己我做这么多好事,不会。所以他没有功德,也就是他没有定慧。不但没有定慧,连戒也没有。何以说戒没有?戒里有自赞毁他,他虽然没有毁他,但他自己赞叹自己,这个在《瑜伽菩萨戒本》里头是重戒。他还自己夸耀自己,所以戒定慧没有,他哪来的功德?

  梁武帝听达摩祖师这一说,就很不高兴,瞋恚心起来了,不高兴,不理他,就叫他走了。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没人理他。如果梁武帝要问他:我做的这些事福德大不大?那很大,那真的是甚大、甚大,他做的是福德边的事,不是功德边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脱轮回,你的福报到什么地方去享受?不一定,这个你一定要知道。不是福报很大就生天,没有那回事情,福报很大照样可以堕落。这个修的福,我们佛门里面讲,六道轮回里头的业因,两种业,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去投生。你到人道来,人是秉什么样的引业?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过去生中五戒十善这个业因,引导你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像梁武帝修的这些事情属于满业,满业就是你到这个世间来享福,享受福报,他修的是满业。

  你看看,同样都是得人身,为什么有贫富贵贱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物质精神生活环境不一样?那个不一样,是满业。你到哪一道来大家都一样,这个引业是相同的,所以他修的这是满业。如果他五戒十善都做不到的话,他将来到哪里去享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他到饿鬼道享福,到畜生道享福。饿鬼道里面做鬼王,做城隍、做土地、山神,这都是有福报的。他有庙,有多少人去祭祀、供养他,到那里去享福。到畜生道里面,像安世高的朋友[共+阝]亭湖的龙王,他是蛇,畜生道。你要晓得,那个龙王是安世高的同学,前世是出家人,安世高给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不错,明经好施。你想想看,他讲经说法,他通教理,他明经,所以他有智慧。这个龙王很灵验,有求必应,他灵验,灵验是他从前讲经,他有智慧。他喜欢布施,布施就福报大,所以他有福、有慧。

  为什么堕到畜生道?换句话说,五戒十善都没有修好。堕畜生道的业因,安世高说得很清楚,也提醒我们,瞋恚心没断。瞋恚心是什么?那个时候出家人都是托钵,每天到外面去托钵。托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他就很欢喜,饭菜不好,他心里面就有愤怒。虽然不发作,他心里不高兴:我天天以法布施来供养大众,你们给我的回报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念头,堕到畜生道。我们今天想想自己,我们的功夫比这个龙王不如,没有他修得好。但是我们今天的脾气比他大,他还很含蓄,虽不在表面上发作,心里不平,他还很含蓄。我们天天瞪着眼睛骂人,他堕畜生道当龙王,我们到地狱道去受罪,很明显的例子,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功德、福德不相同。如果梁武帝要问他: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大福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因果       福报)(五明学佛网:因果       福报)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惟觉法师:福报与因缘 

 惟觉法师: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四、善用钱财福报大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