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佛弟子未来的成功立业之道


   日期:2010/8/9 7: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为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以下分几点来说明佛教青年未来的成功立业之道:

一、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婪欲望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佛教青年与社会上一般青年不同的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以前在朝山会馆,有一位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毕业于天主教所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我问她:「你受天主教学校的教育,现在接触了佛教,有什么感想?来到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 她说:「我没有信奉天主教,来到这里之后,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从天主教里得到一个启示,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著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
    由这段话,我们知道「奉献」的观念在各种宗教中的地位。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的人太少。因此,我们进入佛门,应该抱有:「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多。
    佛光山的道风,非常注重「奉献」,可从我们所办的一切事业说起,如养老、育幼、大专夏令营、松鹤楼老人公寓、佛学讲座、仁爱之家、佛光诊所、僧伽福利基金……无不是抱著「但愿众生获得安乐,不为自己贪求利益」的精神来做的。同时,「奉献」更有助于佛法的推展,有助于心灵的升华。
青年守则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是无法了解宗教本怀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那么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们可以贡献智能给大家、为大众服务;如果智能、能力不够,怎么办呢?佛教有一修行法门--随喜赞歎,比如说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或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佛教的青年们,都能养成不贪求个人私欲,发心为众的奉献精神。

二、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漫长的人生里,如何打发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社会上一般人,用吃、喝、玩乐打发时间,打牌、赌博,或做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来消磨岁月。有为的青年,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高雄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告诉我,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一天用十万元,活了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求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
    他这段话,说明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也才活得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乏味的。
    他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著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
由此可知,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不停的勤劳奋斗中获得的。
    佛教也讲求奋斗,讲求进取。六波罗蜜中,有精进波罗蜜,是菩萨成佛的六种重要法门之一,在佛经里有关勉励精进的故事相当多。如我们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经历,就是精进的最佳事例。据说弥勒菩萨比佛陀早学佛,但佛陀修行精进猛烈,直接从难行道起步,而弥勒由易行道下手,因此佛陀的精进力与勇猛心,超过弥勒的境界,终于先而成佛。佛陀的这个事例,实在是我们佛子的最佳典范。
    佛光山丛林学院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轮流打扫、典座、出坡、劳动服务,这样的安排,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我们希望学生的生活,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发挥生命的力量与生命的价值。关于这一点,凡是对教育有认识的人,都称赞的说:「这样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过,学院教育方针虽然如此,若不带著欢喜心去从事工作,不带著认真的态度去奋发图强,也是枉然的。
    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我们必须从勤劳奋斗中去创造自己的光明,从勤劳奋发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如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庄严的;凄苦的地狱,是地藏菩萨教化的道场。我们也可以把一切工作,当作磨练自己身心的机会,让我们的生命能作最有意义的发挥,让我们的生命能有最充实的内容,虽然人一生的时间才几十年,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生命,来完成具有无限价值的事业。

三、从忍辱中培养品德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能注重人格道德,品格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对于品格、德行都不注重,那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培养我们品格道德的方法很多,比方说,我们可以奉持戒律,从戒律中培养我们的品格;我们可以实践佛教的修行法门如念佛、参禅,从念佛参禅中培养我们的道德。佛教讲慈悲喜舍,我们也可以从慈悲喜舍中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而要培养我们的人格道德,最有力最有帮助的,还是「忍辱」。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在过去世修行的时候,曾经被五百位「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跟著骂到哪里,而佛陀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兴慈救而用观察。」因为这样忍辱、精进的修持,终于使佛陀证得无上菩提。可见忍辱不只是培养世人的品格,也是修学成佛的重要法门。
    现在的青年,逞一时匹夫之勇,可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为一句闲话,往往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学佛学到最后,还是像苏东坡一样,被「一屁打过江」。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修持、做事都不易达到理想。一句闲话,也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佛教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和创造事业的。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忍」这个字的构造是心上一把刀,由此可看出忍耐的意义。一个人平时生活里,若不培养忍耐的力量,没有很好的修养,不要说一把刀插在心上受不了,就是一块刀片割破一点脚皮,也会受不了而哇哇叫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果我们要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担当重责的话,必须先学忍耐;忍耐的力量有多大,将来事业的成就便有多大。事实上,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反之,忍是勇敢的、是有力量的。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能培养这种定力和牺牲的精神,才能增长品德,未来的事业也才能成功。
    我们看近代的太虚大师,他一生遭受别人不断的打击、毁谤与压制,甚至被讥斥为政治和尚,但是他从不与那些人计较,只是一心一意为复兴中国佛教而努力。如果太虚大师对每次外来的侮辱都计较,也不可能成就那么大的佛教事业;不只是太虚大师,大肚能容的慈航大师,与世无争的印顺大师,他们的一生也曾受到不少的侮辱与误解,但是他们都默默地承受下来。这些事例,都可以做我们佛教青年的榜样。
    我们要把一切外来的横逆与侮辱,都当成学道中的增上缘,不要只求在顺境里一帆风顺;顺境固然可以成就我们,逆境也可以考验我们。有勇气、有能力的人,应该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吹打,应该抵得住一切魔障的攻击破坏。荣辱毁誉来时要忍得住、耐得住,这样才合乎佛教青年的标准。

四、从苦行中激励精神

    佛教对极端的苦行虽不苟同,但对于适度的勤苦,也认为是袪除烦恼、舍离贪著的方便法门。因此,佛陀对某些弟子们的头陀行,不但没有呵止,反而加以鼓励。现在佛教界中,肯吃苦的人实在太少,这也是佛教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以前太虚大师在四川汉藏教理院的时候,当时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曾建议大师找一个深山名刹,集合一群佛教青年,从事苦行的实践,以便为佛教建立万年的根基。戴先生的这种建议,确是有感而发的。
    当然,我们体认佛法,不一定从苦行中去求得,不过苦行可以磨练、激励自己的精神。一个人,恒处在安逸幸福的环境中,从未经过风吹雨打和波浪的冲击,这样的人生是经不起考验的。养深积厚,成就必高。现代的佛教青年,更应该用吃苦来磨练自己。
    如何吃苦?过午不食?每天只管打坐?不问世事?还是每天不停的劳动身体。其实,苦行的意义,主要在训练自己的精神。自我鞭策,自我发心才能符合苦行的真义。如果受命令驱使,在逼迫、约束下才去做,就失去意义了。至于发心以后,如何实践的问题,我举例来说明。
    比方说,吃东西会挑三拣四,应想一想「衣索匹亚的难民常受饥饿,我每日三餐饱足,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如此在饮食上养成节制,不挑剔的习惯。还有,在物质上力求淡泊,譬如买衣服、买手表,不一定非精致、名牌不可,只要能穿、能用就可以了。如果对于物质欲望不能克制,而不时的增长自己的物欲,那么任何苦修,实际上是没有效果的。能够做到不为物欲所驱使,才真正具备修苦行的心理基础。
    以前,闽南佛学院有一位智藏法师,他十六岁进入闽南佛学院时,还不识字,但是到了二十二岁却成为《海潮音》的主编。只有六年的时间,他的智能从哪里来的?事实上,他并不是只顾念书,什么事都不做。他打扫厕所,不用扫帚,用手去擦去抠;凡是水沟没有人通的,苦事没有人做的,他都自己来,他本性中就希望自己刻苦勤劳。养成了这种吃苦的习性,培植福德之后,再去读书,当然会比别人更快收到成果。耐得起岁寒的是松柏,耐得起苦行的人,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五、从随缘中处理生活

    太虚大师在他的自传里曾说,他并不是从小就计划要开创什么佛教大事业的,他的一切事业,只是随缘地发心为佛教奋斗,随缘地办佛教教育,随缘地写文章、出版杂志,他也是在随缘里认识了党政各界中护持佛法的人。他说:「偶然的关系,我与许多革命人物的思想接近了,遂于革命燃起了奉献的热情……偶然与若干信徒相遇,遂组觉社,以著书讲学的另一姿态出现。」太虚大师的事业,一切都是随缘而成功的。
    随缘,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个性、没有立场,今天跟随这个,明天跟随那个,拿不定主意。所谓「随缘」,是指在佛法、道业、修行、工作上,只要有好的事,我都应随心随力去做;只要合乎我的理想,是我曾经计划过的,我便随缘去做。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为了佛教、为了众生,只要是好的事,我怎能不为佛教、不为大众而随缘呢?「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从随缘中建立新的修行,从随缘中去处理新的事情,这才叫做随缘。
    有的人,养成一些生活习惯,一定要睡高广大床,一定要热水才能洗澡,要喝牛奶才能滋补身体,吃水果才能消除火气,这样就不叫做随缘。随缘是「随喜他人而克制自己,是随善随好的」。在生活里,我们应该提倡随缘的合群生活,这才是佛法正觉的生活。弘一大师很随缘,他认为世间上没有什么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但是他个人的生活却很严谨,可说随缘中有严谨;随缘而不失去自己的原则,不随俗浮靡,才是随缘的真义。

六、从信愿中增进道念

    过去有一个人,对佛学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世俗的学问也没十分的精通,但是一接触到唯物主义的书,就认为佛教一文不值,非得全盘革除不可,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太虚大师,大谈佛教改革。我们知道,太虚大师是提倡改革佛教最有力的一代大师。太虚大师告诉他:「我之所以提倡革新佛教,是从我对佛法的信愿中体验出来的,是我钻研过中西哲学、社会世学之后,觉得佛学最好而极力倡导的,绝对不是盲目改革的。」
    太虚大师所以有改革佛教的意向,是因为他认为佛教很好,但还可以更好,从他对佛法的信愿中,培养坚定的道念,因此奋身而起,要为佛法创一番事业;唯有对佛法充满信愿的人,才够资格谈革新佛教。
    因此,希望佛教的青年们,能培养对佛法的信心,增进自己对佛教的愿力,学习过去的诸佛菩萨,发种种大愿,从对三宝、对众生的信心中来增强自己的道念,道念是我们的根本,好比一棵树有了根,将来枝枝叶叶才能茂盛起来。有了信愿,才能以佛法来化导世界,教化众生;有了道念,才能转化外道和世间,而不会被外道世间所转。今日的佛教青年,应该从信愿中来增进道念,来为佛教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佛弟子)(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佛弟子)  

 傅味琴居士:佛弟子要以大雄大力报佛恩(释迦牟尼佛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陈兵教授:佛弟子必爱国论 

 净界法师:身为佛弟子不共外道的地方 

 仁俊法师:现代的佛弟子应做普世人类的带路者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 

 定居新西兰正信佛弟子诚征女孩组建佛化家庭 

 佛弟子遇到路边的乞丐,究竟该不该布施呢? 

 宗性法师:力行十善——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缘起) 

 纯祥法师:四十八愿 第十三讲:念佛人应以真佛弟子为“镜” 

 月悟法师:佛弟子要守住酒戒 

 传喜法师:如何做个真正的佛弟子——2010年首届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