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今生的祸福由个人的行为主导


   日期:2016/10/10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没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福报,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在佛经中说到业力,以业力的性质来分,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所谓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人天善趣的总报,及人天趣中殊胜的别报;所谓非福业,是可感得欲界三恶趣的总报,及三恶趣中鄙劣的别报;所谓不动业,是可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总别二报。由此我们可知,我们所说的福,是前生善业所招感的果报。果报有二种,一者总报,二者别报。总报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人身,但虽同为人趣,而别报则千差万别,如生命的寿夭,相貌的美丑,眷属的和合,财富的多寡等等。因此,我们所说的祸福,事实上就是前生福、非福二业所感之果而已。

  依照佛法来说,人生并不是宿命论,虽然由前生善恶之业,招感今生苦乐之果——福报或灾殃,但今生的祸福,一切还要以个人的行为主导。本来以前生的善业,招感今生的福报,但是如果你不知惜福,奢靡放逸,胡作非为,照样可以转福为祸;反之,如果以前生的恶业,招感今生的苦报,而获苦报的人安分知足,努力为善,照样可以转祸为福。这一切,全在我们的心头一念,也全以我们的“行为”为标准。古人说:为善虽无福至,祸其远矣;为恶虽无祸至,福其远矣。古人之言值得我们三思。

  有一些人,以前一生修下的善业,招感到今生的乐果,享受福报。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挥霍,极尽享受之能事,很快的把福报享完了,未来只有受苦了。古书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官宦之家,有财有势,所谓钟鸣鼎食,极尽享受之能事。这家大宅院之旁,有一个尼姑庵,官宦人家的厨房的水沟,通过尼庵的后门流到大水沟中,老尼师看到水沟中冲流过的白米饭十分可惜,就捞起来晒干收藏起来。数年后这位官宦之家犯法抄家,一家妇孺拘留在尼姑庵中,在饥饿难耐的时候,老尼师拿出自水沟中捞出的米,为这家人煮了一锅饭,这一家人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白米饭。古人说: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正是这个意思。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们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定堕恶道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善恶       福报)(五明学佛网:善恶       福报)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惟觉法师:福报与因缘 

 惟觉法师: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四、善用钱财福报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净界法师: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净界法师:福报越大修学净土的障碍越大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苏行三博士: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四章 善恶并明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修福报才能修得财源滚滚?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8 传授三皈 善用其心 

 梦参法师:占察善恶业报经 17 问答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