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寂法师:成佛必经之路 三


   日期:2010/8/19 23: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

1.菩萨如何深入外布施?

一个菩萨行者经过无量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而在菩萨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贵的果报,如从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等所载菩萨宿世深入‘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现代人若欲发愿‘学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罗蜜’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1)菩萨如何对人道众生行外布施?

发成佛大心的菩萨,一定在宿世因广行布施,而常常投生为一国之君,以国君身份,行菩萨道。又经常惊动天帝下凡人间,试探其布施之发心是否坚定。

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萨,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古王国时代的大国王,以仁道治国,德被十方。每睹国境内有贫民,便会深自咎责,同臣民反省说:一国之君如果德行贫薄,百姓则穷;一国之君若是公忠体国,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现在国境内尚有贫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经常到国内各地巡行贫乏、鳏寡之民;不仅命政府做好社会福利,而且自己出钱出力,照顾鳏寡贫民,令百姓歌功颂德,感恩不尽。

菩萨国王的仁慈,惊动了贪嫉心未断的仞利天主帝释,天王恐怕菩萨来世投生仞利天宫夺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来到菩萨之国,向王乞钱。国王乐善好施,以钱相赠。天帝并不满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国,国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见梵志壮志凌云,精明强干,便舍王位,让贤与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进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国王路经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车,王见梵志疲倦已极,即以车马惠之,与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间,依山止宿,当晚在树林内,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谈甚欢,与王成为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观知国王为天帝所破坏失财、失国,于是以实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怀天帝的仁泽说:‘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济众生,仁心恻怆,如何能获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实是吾之大恩人,我岂能恩将仇报呢!?’于是净心修禅,获得神通之明……。

菩萨国王就是这样世世怀著以德抱怨、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够真正达到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持禅定,开发神通妙用……。(六度集经卷一)

菩萨又有一世投生为王太子,凡是见有陌生人来求乞,一定会用犹子睹亲的态度来接待他,欢喜布施。

有一次,因敌国求乞国宝白象,太子将自己最心爱的国宝白象布施结仇国之人,举国震愤,将其赶出国门,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无怨言,偕同妻儿离开王宫,往山野行进。在山径上,遇到一位可怜梵志求乞所携宝物、车马,太子皆欢喜布施,偕妻儿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为屋,食果饮泉,出游林薮间,净心修道,不亦乐乎!

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猎士向其求于,太子见其膝下无子,又有领养之诚,于是欢喜舍子,心无吝惜。

此刻菩萨的施心之深,惊动了天帝,变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悦施妻。帝释于是还复原形,当即赞叹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后,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经卷二)

(2)菩萨深入外布施的意义是什么?

以上这两则故事,正是叙述菩萨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实。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处世原则。但是这正是一位菩萨行者学布施的深入施舍过程。

当菩萨投生为白衣居士时,能为修行做到有外缘求乞时,当下将身外之财随乞者欢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萨已经断除对身外之财的贪吝之心;当菩萨能为修行进一步做到将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毫无眷恋地当下施舍与求乞之人时,便代表菩萨已经斩除对至亲之人的情执之心,这是站在学‘外布施’的立场,‘施舍至极的发心’而论。(按菩萨施财、施妻、施子……,并不是没有辨别、没有智慧地‘任性’而施;这层道理,将在下一篇‘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一文中有详述)。

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点财物都做不到,何况是舍妻、舍子?!一类菩萨就是这样从无数劫以来,在度众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财、舍情、不争权、不贵势,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将外布施的施舍心发挥至极,令人感佩!

就如六度集经卷一所说:‘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萨行者,自己回忆说:我从无数劫初发菩萨心修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我见到自己饮母乳汁,啼哭号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与佰世眷属重逢,恩爱难绝,生死难止。为求菩萨道,我坚定杜绝恩爱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

这是说明一类最初发出菩萨心的行者,已经了悟生死轮回的可怕,恩爱情缠的难断,而从启发菩萨心的开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断地往斩断生死心、斩断恩爱情的‘修心’方向前进,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为‘生死业缘’所障碍。这是末法中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

你愿意学大悲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为度众生而受生吗?或者正在发大信愿心,积集往生净土的净业资粮吗?不论为度众生而受生或者发愿往生净土,请从今天开始,试著学习大悲菩萨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绅吧!

2.菩萨如何深入内布施?

(1)菩萨如何对人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坚固内布施的发心?

菩萨若不能为度众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领域,则不能转化这颗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利益众生的悲愿心。而当菩萨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学历程时,进一步必然会显发为度众生而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同体大悲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发心,就像现在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发大善心的人士一样的令人敬佩!

尤其身为一国之君,获得国中最高的权位,而能当即舍财、舍身、舍命,弃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财势薰心、大权在握的达官贵人所做不到的。

菩萨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贵、财宝丰足,享有国君之位,甚至获得人中最大的福报—转轮圣王。为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清心寡欲,过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

当知菩萨国王,因宿世善根所感,虽然身居高位,经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说:‘过去诸佛皆曾获得此轮王之位,乃至国君之位,然而觉悟五欲快乐,皆是无常短暂,犹如幻梦,不可长保,而发心即时修道,行内外施,更发弃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无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发成佛之心,亦应学习诸佛难舍能舍之行,誓愿以此身舍与法界,无论成就多少‘舍心’,皆愿与一切众生共证无上佛道。我常观己身,犹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况珍财?而且此虚幻之身,前际不来,后亦无去,乃由父母不净种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处于不净之中而受生,我今暂憩此污秽色身中,岂可为爱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

菩萨国王因累世舍身时,均做此观想,而能坚定利益众生—内布施的慈悲行为。

乙、菩萨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行内布施?

而且菩萨深入‘内布施’,实践为度众生而燃烧自己生命的大悲行为,更不是一般捐献器官者在脑死后遗爱人间的义举所能媲美。

因为菩萨累劫以来,在利生道上不断地实践与佛道相应的‘外布施’,而坚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进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力,便开始以具有坚固度生行愿的大悲正定行‘内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内脏甚至身命惠施众生,并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发生脑死现象,或者于临命终时,才捐献器官。

就如大智度论说:‘唯有一心不乱,才能尽摄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烦恼折薄,对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众生。’

由此所说,即可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学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经过禅定的修持,与不断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无数劫中不断对众生行外布施,才能坚固地进入‘内布施’的学习。

丙、凡夫众生能够行内布施吗?

而一般的凡夫众生,在还没有达到禅定心(至少证二禅,断嗔火心),与大悲心坚定的程度,就冒然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阶段,站在长远的修行立场及‘临终心念’的问题来看,来世是有丧失人身危险的。

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时,曾经发过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发心行菩萨道。当时他的发心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罗门青年,来试探他。

青年来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讨说:‘我母亲患了绝症,需要一种难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

舍利弗当即发大施舍心对他说:‘你需要我帮忙什么,尽管说,不论我的身体和财物,都可以布施给你。’

青年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药引,为我母亲治病。’

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发欢喜心挖出一眼给他。不料青年沮丧地说:‘医生吩咐过我,母亲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却是左眼,怎么办呢?’

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给他。青年捧著他的双眼,居然用鼻子闻了一闻,便丢弃在地,又用双脚践踏,气愤地责怪他说:‘你的这双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给我母亲做药呢?’说罢掉头就走。

舍利弗感受到这种情景,真是又气又愤,当时大发嗔怒之心,深深地体悟到:如此愚痴之人,实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脱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从那一世开始,他使退失菩萨道,回入小乘。而且这桩屈逆的境界,使他终生耿耿于怀,死前终被嗔怒的业火所困,堕入畜生道中,为蚖蛇之类。(智度论)

这是警惕我们: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愿心与禅定心尚未到达‘内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强而行,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丁、捐献器官的省思

而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也是属于身命施’内布施的一种。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场及长远的修行道路上来衡量,凡是属于身命施的义举,都是值得再三勘酌的!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今生行身命施—捐献器官,正是让凡夫众生种下培养大施舍心的最好机会,而且因施舍身命而产生的‘嗔痛心’,不一定会挟带‘恨意’,并且在断气后,只要不再于嗔痛的回忆中,惋惜自己的色身被人割截的痛苦,‘当下心念清净’,就能因今生发大悲心行内布施—命终捐献器官的因行所感,上生天界。或者求往生的人,若能在捐献器官断气之后,仍然能在中阴身中,‘自忆于发愿求往生之事’,便能因此发大悲心于命终行内布施的功德所感,往生净土,莲品增上。

事实上,‘临终之前的心念’,及死后的‘中阴身中的心念’,对末法中业障深重又修行功力不够的凡夫众生来说,绝对是难以控制的。换句话说,行身命施的义举,是有其生前的修行条件与临死前的助缘以及死后荐拔条件的。如果你发心在今生命终时或遭遇意外死亡前,以有用的器官行内布施,利益人类,就请从今天开始精进培养菩萨的悲愿心和禅定力量,否则还是先求往生净土,有足够的定慧力量,再回入五浊恶世中行身命施吧!

戊、菩萨行内布施的实例

我们看真正够资格行身命施的修行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悲心条件,才能行身命施?

据六度集经所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菩萨,宿世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一国之君,名叫长寿。他育有一位太子,叫做长生。菩萨国王,仁恻怀心,经常悲愍众生,誓愿济度。因国王所作所为,均以仁道治国,杜绝杀戮,而使臣民团结,对王无怨,因此招感风调雨顺,宝谷丰沃,受到邻国小王的嫉妒,于是兴兵讨伐,欲夺其王位,劫其宝物。

菩萨国王不愿为保一己之王位,令百姓受到伤害,于是与群臣会议,将王位交与太子,深夜踰城入山,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贪王攻入其国,知国王逃遁,于是发出通告,欲用黄金千万两悬赏捉到国王的人。

长寿王到了山中,在大树下静坐禅思:愍念众生,世世轮回生死,为欲所惑,以苦为乐,犹不能觉悟此身是苦、是无常、是无我、是空的道理。正在感慨万千之际,远国一位梵志,闻王好施济众,千里迢迢来到长寿王国,刚巧经过这条山径;见到国王在树下休息,便与国王畅谈起来。梵志听王陈述本末,居然失望至极地说:‘我现在已经老迈,原本想来贵国向王乞施,以存余命,而今大王亡国,我的希望落空了。’说罢又哀恸逾恒。

长寿王随即安慰他说:‘你不必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亡国,身无分文,无法惠施你,但是现在新王以千万两黄金,悬赏能砍下我的头的人,你只要取得我的头,便可获得重赏。’

梵志不愿,长寿王又开导他说:‘有生必有死,谁能常存此身呢?你若不取我的头,我已老朽,不久的将来必然化为灰土,不能利益众生。如果取得我的头,你还可换得千万两黄金,济贫行善。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愿你满我所愿,继承我普渡众生之志,赶快砍下我的头去济贫度众吧!’

梵志为王悲心所恸,与王一同出山,将王系缚在城门,令人传报。于是新王将黄金赏赐梵志,再将长寿王系于城门口活烧示众。百姓哭声震天,为王哀悼……。

太子长生获知父王在城门被活烧示众,佯装樵夫,走到父王面前,含泪望著父王,一心想替父王报仇。但是却仿佛看到父王奄奄一息地对他劝导说:‘儿啊!诸佛以四弘誓愿慈润众生,德韬天地。我若怀一己之私,只为保全自身性命而杀生害命,不愿舍身济世,则必违菩萨利生本怀;何况以怨报怨,对众生行报复之举呢?儿啊!万万不可违父遗诲,内心含凶怀毒,积蕴重怨,欲报吾仇,恐怕将招来杀生之祸呀!若违父诲,则非孝子;不替我报仇,可谓孝矣!切记!切记!’

长生太子在恍惚间,似乎听到父王对他的警惕之语,犹不忍坐视父死,于是寻找各种管道,接近新王,欲报父仇。终于以厨监的身份接近新王,因为他的厨艺精湛,受到新王的重视,擢升为近臣。

有一次新王命长生太子随他出外打猎,这是一个很好的报仇机会。太子俟新王在山中休息之际,三次拔剑欲斩新王。但是每次都忽然记忆起父命:‘违父之教,则非孝子’的教诲,又含忍收剑。

新王醒寤之际,惊慌失措地告诉太子说:‘好可怕,我三次梦到长生太子要斩我的头!’

太子据实而答:‘长生就是我,我刚才三次拔剑欲斩大王的头,但忆起父王的命令,不可怨怨相报,违背菩萨慈悲济世之道。现在大王既然已知我就是长生太子,任王处置吧!’

新王受到长寿故王的仁德之心所感动,不杀太子,又将王位交还太子,返回本国去了……。

这都是因为长寿国王的行内布施—舍身济贫之义,令太子放弃报仇之念,而化解了他本人与新王及太子之间的怨结。

我们看这位菩萨国王,平素宅心仁厚,不与人计较,凡事皆以众生利益为先,乃至舍弃王位,独居山野,犹不忘普渡众生,不愿放弃任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生机会,乃至被贪王活活烧死,不但不怨恨,还怀著怨亲平等的心来劝导太子。倘若不是宿世悲心至深,绝不能为利益众生而舍财、舍权、舍身、舍命!现代人若有长寿王念念不忘利益众生的深厚慈悲心,亦可行内布施矣!

(2)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

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

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

(3)菩萨如何进入恶道对畜类行内布施?

甲、菩萨如何以兔身行内布施?

菩萨不仅投生在人道对人类及畜生行内布施,而且也经常以大愿力,转生入恶道,为各类众生及对同类畜生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度畜类。

例如菩萨有一世投生为兔子,深具智慧,生处山泽中,不忘以慈悲心利益同类。那一世,有一位梵志,已有一百二十岁的高龄,终身执贞不取,YIN泆净尽,与兔子同处山泽间;梵志不乐世劳,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饮泉食果,赖以维生。

而且这位梵志,志弘行高,普天下的人们,皆赞叹他的德行。国王欲礼聘他为宰相,但梵志志道不仕;处于山泽数十载,其仁德感动禽兽皆来附恃。当时兔子与狐狸、獭、猴等皆懂人语,经常用泉果供养道士,靖心恭听梵志开示。积年之后,山中果食都已食尽,梵志便欲迁徙他处,觅果维生。四兽皆忧虑,如果梵志一走,不可再闻经法;于是野兽们共同商议,欲寻一月粮食供养梵志,以便续闻经法。狝猴使到远处索得果实,狐狸向樵夫化得一囊麸食,獭在溪边捕获一条鱼,他们相互安慰说:现在所获食物,可供养梵志一个月的粮食。只有兔子深自忧愁,自言自语说:兽友皆取得粮食,惟有我无力获食!又想:有生必有死,不如将我朽器之身,供养梵志,满兽友闻法之愿。于是向梵志说:‘我的身躯虽小,犹可供您一日之粮。’言毕,向升火处投身,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居然不烧兔身……,梵志眼见这种不可思议的情景,被它为法投火,成全兽友听经的供养精神所感动,继续留在山里,为四兽讲经。(六度集经卷三)

乙、菩萨如何以鹿身行内布施?

又有一世,菩萨投生为鹿王,身材高大,身毛有五种颜色,蹄角奇雅,数千只鹿群伏从而行。有一天,适逢国王出外打猎,群鹿惊吓分散,不少鹿群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死伤甚剧。鹿王见此惨状,哽噎难忍,深深反省道:我生为众鹿之长,宜当择美草而游,如今选地不当,使群鹿凋残,罪不可赦,为了保全其他群鹿之命,不再遭受国王围猎之苦,于是迳自进入国都,欲见大王,向王请愿。

鹿王进城,国人睹见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莫不惊讶万分,以为大王有至仁之德,感得神鹿来翔,砚为国瑞,无人敢阻挠其前进。鹿王来到王宫殿前,下跪请愿说:‘小畜贪生,寄命大王国界苟活,日前卒逢国王打猎,致使我们鹿群,奔迸逃亡,有的投岩堕坑,有的荡树贯棘,死伤狼籍,惨不忍睹。大王若有仁德之心,爱物如己,必当为群鹿哀悼!愿从今日起,每日用一鹿供王宫食用,避免群鹿再遭围杀之难,断绝鹿种。’

王闻鹿王所言,甚感奇特,答应鹿王的请求说:‘王宫所用的鹿肉,一日不会超过一只所需,我实不知你们死伤甚重,如果实如鹿王所言,我发誓不再围杀鹿群。’

鹿王得偿所愿,返回山间,对群鹿晓以祸福大义,鹿群代转,遵从鹿王所言,听候差遣,依次点名排列,准备日日进供王宫。每当供鹿欲出山林时,鹿王皆泣涕地向它诲喻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教其寻路念佛,以仁孝之慈心,面对死亡的来临,不可嗔怒大王。

有一次,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进供,待产将近,就向鹿王要求说:‘我尚有一日一夜便生产,我不是想逃避死亡,只是希望保全幼子之命,愿王让我生产后,再进供大王罢!’

鹿王闻之,不忍枉伤小鹿生命,又无其他鹿愿意替代先死。于是在翌日私自出山,欲代孕鹿供食。鹿王进入国都,即迅速走入王宫御厨,厨人识之为鹿王,即上奏大王。王问其故,鹿王据实回答。大王闻之,怆然流泪说:‘岂有畜兽心怀天地之仁,愿代同类杀身济众,操履古人弘慈之行呢?而我既生为人君,却日日杀害众生性命,只为了滋养自己的肉身,我好凶虐的本性,实与豺狼之行无异呀!’

于是国王感佩鹿王的仁德,不再残杀鹿只,从此鹿群重新过著山泽中幽游安定的自在生活……。(六度集经卷三)

3.结论

一类发成佛大心的菩萨,就是这样选择在无数劫中,对六道一切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修持路线,而累积了无量的福慧德行,早已获得天福之报而不愿生天,经常发大誓愿,愿投生于人间为大国王、大理家、大商主……,以人君身分行布施之道,在人间各处,建筑佛寺,撰录佛典,饭食沙门,自行六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常感百姓皈依三宝,行善生天,风调雨顺,国境安宁。又常惊动天王,下凡人间,变作化人,试探其志。又经常以达官贵族身分发心出家,广度众生。又在其定慧力量坚固(证无生法忍)时,投生畜生道中行同事摄,以布施波罗蜜引渡畜类。菩萨因生生世世舍心坚定,不为外境所动,不论逢遇谁来试探、乞索,只要合乎正道所需,皆以犹子睹亲的欢喜心布施乞者,绝不悔施。故而在无量劫的施舍历程中,斩断了‘人、我贪执’之心,巩固了他度化众生的大悲愿心。

由此可知,发愿做一个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广度众生的大悲菩萨,是有其定慧的修行条件的。尤其在末法的今天,选择在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生生世世‘善知识’引导的‘方向’,是否能令你的‘悲智’与‘正定’之心与‘佛道相应’而坚固不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上所述,仅仅是行持布施波罗蜜的一部分(后绩自明)。因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因而初发心依布施法门选择的修行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是‘初发心’时选择的修行方向,对成佛的时间表,是有其深远的影响力。并且菩萨修学布施法门的过程,绝对是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波罗蜜及往生净土、供养诸佛、闻法修持的历程,才能在五浊苦海中行菩萨道,而身心自在,不被众生的生死业缘所羁绊。

像现在有许多人发愿生生世世留在这个苦海世间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并庄严人间净土的完成,或者发愿尽未来际发大菩提心往返六道中广度众生,皆应深刻地反省、警惕自已在布施波罗蜜的行持上,有无朝向大悲菩萨学布施的究竟目的去做!?如果不能学菩菩萨‘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深入施舍心,以烦恼心深重的凡夫而言,难保在末来世生生世世的行菩萨道上,不失人身,道心不退!也难保再闻佛法,更难保这颗大悲菩萨心,缕续开显出来!愿与同往成佛道上走的佛弟子,共同勉励,谨慎地来认识、学习菩萨如何行持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不要在今世人云亦云、不明事理地倡说下,迷失自己正确学佛的‘修心方向’,若能经常反观自己的‘学佛心’,有无与菩萨的‘大悲大定之心’相应,就能觉悟自己的根器适合选择往那一条修行路线前进了!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一个菩萨行者,虽然在无量劫中,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令人崇敬、感动的行舍过程,但是绝对不是一味没有分别能力的随意施舍,而是在具有高度智慧判断下,分辨出何种情况下应该布施,何种情况下惠施后反而害了众生,连不到行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非常需要知道的判别问题;尤其是现代的凡夫学佛者,更应清楚的明白何种情形‘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现在就提出二十三个重点来做分辨:

1.菩萨行外布施时何种情况不应布施?

当菩萨行外布施时,必会做如下观察,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学菩萨行外布施时,皆应做以下观察:

1.如果观察出有人为了伤害自己或者杀害别人而来向你索取药品、火具、刀物、酒类时,不应布施。相对的,倘若为了利益自己或饶益他人而来求索药、火、刀、酒等物,即应惠施。

2.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物品而行布施。

3.菩萨行者绝对不会为众生说媒,介绍妻妾与人而行布施。

4.菩萨行者对绝不会用有虫的饮食等物而行布施。

5.当菩萨观察出:布施种种玩乐等兵,会令受施者产生骄傲、放逸等恶行,以致命终之后,堕落恶道,即不可布施。相对的,若观察出虽然布施各类玩乐等具,不但不致令受施者增长不善心,反而令其生起利己利人心、敬重佛法心,有因此而导入正道的倾向,即可随彼所求,欢喜布施。

6.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捕鱼、狩猎、罗网……等伤害众生的器具而行布施。

7.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生存在水、陆、空等畜生的性命而行祭祀等杀生害命之施。

8.菩萨行者绝对不会用财物去帮助怨亲之人呵骂、缚戮、杀害、刑囚众生。

9.菩萨行者遇到病患之人前来求索对其有害的非量饮食,绝不布施。

10.菩萨行者遇到性好馋嗜之人,已经饱食,犹经常前来求索珍妙的饮食,绝不布施。

11.菩萨行者遇到众生被愁忧之事所逼,向其求索杀生殴击之物,以及毒食之类,乃至表白杀生之意,欲坠岩、投渊、赴火,绝不施其所欲,并当极力抢求。

12.菩萨行者遇到有人前来求索对其哺乳养育之恩深重的父母、师长之辈,绝不布施。

13.菩萨行者如果身为国王,绝不以其权力强逼国境内的妇女转施他人,仅能在国人同意下,量力而为的用村邑、聚落、川土施与求乞者。

14.菩萨行者在没有经过自己的妻子、奴婢、仆役、亲戚、眷属同意下,绝不强迫妻子、仆人、亲眷施与他人;虽然事先用正义之言晓喻,令妻仆等欢喜,乐意献身求索者,但绝不布施结怨家、恶友、鬼类及凶暴之人,亦不将身体柔弱、多病的妻仆等布施给乞求者当做佣人之用。

15.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王位布施给乐行种种暴恶之行的残酷之士。如果曾经遇有暴恶之徒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倘应废黜,何况施国与他?

16.菩萨行者绝不会将众生心念引向‘外道’,教导众生外道法;所学正法,也绝不会施舍给欲利用佛法,破坏佛教的外道行者。

17.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典施舍给欲利用佛经炫卖、图利的贪财之士。

18.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布施给欲秘藏经典,不将经书广利众生之人。

19.菩萨行者绝不会将经书施舍给不求理解经义之人。

20.菩萨行者绝不会为了利用、爱染某一个人或某些人来扩大自己的权势范围,专门为此等人来建立自己的声誉:而舍弃真正利己、利人的广大利生圣业。

21.菩萨行者绝不会侵占、夺取父母、妻子、仆人、亲眷等所拥有的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触恼父母、妻子、仆从、亲眷等捐出财物,布施乞者。

22.菩萨行者绝不用不正当手段积集、赚取的暴利财物,用来布施,也不会逼迫、损恼他人而行惠施。

23.菩萨行者若是依佛正法出家,绝不违背所有菩萨戒法而行布施。

总而言之,凡是遇到一切会令受施者产生逼迫、损害、忧恼等不良后果的现象,菩萨行者皆不布施。(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菩萨地持经卷四)

2.菩萨行外布时何种情况应当布施?

相对的,当菩萨观察出布施各种衣服、庄饰、交通工具、珍妙饮食、歌舞、戏乐及一切乐器、涂饰、香鬘、珍贵玩物以及园林、住宅等种种游乐、栖身之物乃至各类经书,会令受施者因此而对三宝生出清净信心,易于化导,凡来求者,皆可施与。

3.菩萨行内布施时何种情况不应布施?

菩萨行内布施时,同样和行外布施一样,会以智慧分辨,何种情况布施后,可令众生得到安乐、利益,何种情况惠施后,不但不能饶益众生,反而增加其贪婪、堕落之心!现在略举数种情形来加以分辨:

1.当菩萨发愿用生命布施众生时,一定会遇到有人来而其索求身体,甚至乞求结为夫妻。如果乞者用逼迫、威胁、诱惑、欺诳的手段,强求施者共为伴侣,其目的只是为了拥有施者身体,受其控制,听从他指挥,便不应布施。因为一个有智慧的菩萨行者,宁愿发心在百世、千世、万世舍弃身命利益众生,但绝不会因见乞者有利用价值,而为了取悦乞者,摇尾乞怜的听命乞者,更不会因布畏乞者权势,或见仁者以非理强索而臣服于他,任乞者摆布、玩弄。施者若是遇到这种情形,不得已以生命相许,这是你的业障现前,绝不是在对众生行‘内布施’。

2.一个经过外布施深入历炼的菩萨,定然已经达到‘施意欣乐、清净’的程度。如果正在做无量利益众生外布施的事情,遇到有人前来求索自己身体,不应布施。这绝不是菩萨施意不净,心生退却。而是应当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意义是什么?菩萨行者为了彻底去除无量劫以来积习的贪、嗔、痴三毒,令身口意三业达到圆满清净,而行内布施。倘若初学菩萨观察出自己现在布施的心意,渗杂有贪执布施果报的爱染心存在,心念尚未清净,而愿更上一层—用今世的身命施舍众生,换取斩断一分身见、人我相的贪执之心,点燃内在智慧的生命之光,便应在今生勤修禅定,以无比坚定的定慧力,用为断贪福心,成就意业清净,增长悲愿的向道心,施舍生命,饶益众生,否则不可无故学习‘内布施’,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增长众生的贪求心,制造乞者堕落恶道的引因,可不慎哉!

3.菩萨行者如果分辨出是魔天眷属现前,欲来恼乱施者修道心念,而向菩萨求索身命,绝对不会分碎身体,节节施舍魔天。因为布施身命与心怀不轨的魔眷,是令其造下极大的罪过,必堕恶道,所以不施。

4.菩萨行者倘若遇到痴狂心乱之人,如精神失常、被鬼附身之人前来求索身命,不应布施。因为这种人自律神经已经失调,丧失分辨正、邪的能力,胡言乱语、不能自主,所以不施。

相对的,除了以上四种情形及类似情形外,遇著有人来向菩萨乞索身命,对一个深入内布施的菩萨而言,皆会用无比坚定的定慧力及悲愿力,欢喜布施身命与众生,而无丝毫嗔恨、悔施之念。(瑜伽师地论)

4.菩萨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

菩萨行者在分辨外布施与内布施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后,又应更深一层运用智慧辨别在应施与不应施之外的其他特殊情形下,如何处理某些特别问题,善巧方便的运用布施法门来利益众生。兹举出重要的几种特殊情形,来认识及学习菩萨行者如何善用智慧在特殊情况下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

1.菩萨行者在发大心广开布施大门时,一定会先为特殊情形自许说:如果同时遇到两种人来向我乞索,一秤足自己有能力生活之人,一种是贫贱没有依怙之人。如果我的财物充足,自当两者俱施,令他们满愿而归:倘若我的财物有限:便应将自己所发的先济贫人后济富者的誓愿方便告知自食其力的乞讨者。绝不可因任何一次的布施因缘而令乞索者讥嫌,再与众生结恶缘,障碍修道的前进。

2.菩萨行者在拥有广大的财物时,如果熟识某家主人非常悭贪,终日战战竞竞,吝执财宝,从不供养三宝及修道之人,来世果报可想而知。菩萨为了度化此人,便来到此人住处,与其寒喧慰问,并方便引导主人说:为了求学佛道,我已立下了大誓愿,决定从现在开始修学布施法门,广度众生。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穷困之人正在乞讨,或知道,或听闻某乡镇、某地方需要布施、救济,甚至遇著贫者到你家乞讨,可转告乞者,某地方某人正在发大施舍心,普渡众生,可转至我家接受布施。经上说,只要你看见某人行布施,心生随喜赞叹,功德无量。

此人受菩萨方便开导,若是欣然接受,随喜赞叹,虽然未能亲手布施,但已经种下布施种子,是十分难得可贵的,现代凡夫欲学菩萨布施,在事行上的运用善巧方便,发愿去度化悭贪之人令他敞开布施双手,种下佛道种子,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利他之行。尤其在方便劝导悭贪者种下布施种子,善巧智慧的运用得当与否,是值得省思的!

3.菩萨行者若是正在教导弟子学习戒律与修持梵行,发现共住弟子有人心性悭贪难改,有人虽然悭贪习气较少,但今生资财欠缺,所欲匮乏,这都是前世少修布施之行所致。菩萨为度弟子舍离悭贪习气及广修佛道福德资粮,以身作则,施舍身边财物,交与弟子,令其用此施物发心供养三宝,不仅菩萨福报增加,弟子受其精神感召,逐渐调伏悭贪习性,这是真正发菩提心、布施心、利生心的菩萨行者才能做得到。现代佛弟子欲学菩萨布施,如何引渡认识及身边贫穷又悭贪的亲友行布施,没有菩萨的善巧方便智慧,是不容易做得圆满的。

4.菩萨行者若是遇到有人蓄意前来求乞,观察此人,如其心性矫诈,来意不善,在这种情况下,菩萨不会在众人面前揭穿他的假面具,一定会方便开导他,当其惭愧心生起时,再以财物惠施他,令其欢喜而归。倘若此人不愿接受菩萨开导,仍然蓄意用所得财物,做不正当的勾当,芷口萨以他心通知此‘用心’,绝不布施。反过来说,菩萨若是没有他心通,或是当时鉴察力不足,不能分辨其来意‘企图’,而误施财物与他,后来才觉知他用所得财物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在这种情形下,菩萨亦绝不会当众举发此人贪财心的过失,也不会去诃责他。因为不论当众举发他或者前去责备他,不但不能使他改过,反而令他更加嗔恨,增长他的报复心与作对心,以及加重他堕落恶道的因缘。菩萨悲愍他的恶报,当下对他发慈悲心,不再与他结怨,只能怪自己‘智慧不足’,没有知人之明,是我让他有造恶机会,众生何辜!

凡夫欲学菩萨布施,具备此处所说知人之明的智慧心来行布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误施来意不善的乞者,未来必然与其‘共业’,自当谨慎小心!

5.菩萨行者若是正在发大施舍心普渡众生,而欠缺财物惠施,或者财物已经施尽的情况下,会用两种方式处理;一种是运用正当营利的专业,赚取钱财,宿福所感,仅要稍事营业,招财进宝,不虞匮乏,续施众生,又感财源不断。(这是指在家菩萨而言)

一种是将这颗利他心,转向为众生方便说法的方向上去。规劝贫苦者及悭贫之人,发出欢喜心乐行布施,又令富乐者及常施者更加增长其布施心。当菩萨知道某家主人财富丰盈,乐好施,便会引导仁者前往他家求索,令其未来施德无量。或者亲自到乐施之家,随喜赞叹主人。自己虽然不能亲自布施,但经常随缘随力的帮助、劝勉施者、乞求者,坚定他们的利生心、向善心、学佛心,就是实行‘方便法施’的一种。(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持经)

这是现代任何一个自认已获成佛心的佛弟子,可以经常随喜做到的。否则明白了菩萨修行次第的实际利生内容,而不愿躬身力行,怎能在今生印证佛法的受用呢。

5.结论

以上是略举菩萨在特殊情况下,如何运用智慧处理应急之道,广说无量。现代凡夫不仅前述所说的‘外布施’不容易做到,纵然有做,心念不净,所行有限,何况是‘内布施’?更何况是进一层在布施时,运用方便智慧正确的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道理。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本来是要利益众生,反而害了众生,这是最不容易处理的问题。而要做到像菩萨一样的广大外布施与内布施的行为,更是要在修学布施波罗蜜的因地历程中,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相辅相成的修持过程,才能圆满实现,乃至最后达到不愿所说‘在诸佛前,供具如意’‘布施圆满相’的理想。

而当净土菩萨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时,必然会具备如上所说分辨外布施及内布施应施与不应施的深入修持内涵,进一步善用方便智慧圆满布施波罗蜜的施德。

以下将分辨如何从布施进入其他五度的修学情形。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

菩萨,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瑰丽神幻的词藻。一个实实在在往成佛道上走的‘初发心’菩萨,一定会经过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的行持过程,才能一步一步地从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由财施而法施—达到本愿所说‘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理想。

1.什么是布施圆满布施心?

一个初发心菩萨,经过最初的用饮食、财物供养诸佛及布施众生,而后施心辗转增加,为除众生苦难,能以亲眷及身肉布施众生,或用身肉换取饮食、财物,施舍乞者。当其觉悟光是财施并不能分担众生心灵上的痛苦时,又以纸墨书写法义,用经典惠施众生,令其闻法;并以衣服、饮食等四事供养法师,以求法财,甚至舍身求法(大般若, 经卷三百九十八)。而后智慧辗转开启,见乞者求财之时,贪心炽盛,乃以佛法开导众生,令入正道;后得法身,以其所证,为无量众生,应其根器,种种说法,广施无畏, 之行。凡此食施、财施、物施、亲眷施、身肉施、法施、无畏施,皆是从布施而开启,从布施辗转推进而圆满。所以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学布施到达此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具足的程度,便称为布施圆满布施心。

2.什么是布施生持戒心?

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去除许多不净施的习气(见‘布施入门愿’)及不断地在动、静间薰陶‘大悲心’,因而能深刻地醒悟出唯有力行布施法门,才是最能摄化凡夫众生踏入不造十恶业,进入持戒初发心的重要引因。

因为任何一个具有‘悲心’的菩萨行者,皆会在静观中做这样的思惟:凡夫众生因为不知道布施,来世一定获得贫穷的果报;贫穷,是致使人类产生劫盗心最重要的原因,尤其现代更验印这句话。凡夫众生就是在自恃聪明及不满于现实生活的情况下,而做出许多抢劫、偷盗的行为,甚至常常因此而闯下滔天大祸,杀生害命,制造堕落恶道的机会,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实在可怜!

一个有悲心的菩萨,为了引渡众生脱离堕落恶道的苦果,所以发心从布施法门下手,首先帮助众生解决生活问题,减少他因为贫穷而造作恶业的近因。

进而从远处来想,世人因为蒙受菩萨布施的利益,生活得到改善,在他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亲近三宝的善种,来世因缘成熟时,他这颗布施心、皈依学佛的心,一定会萌芽出来。这种因为布施而引生未来的福德善果,因为布施而引生学佛之心,逐渐远离十恶业造作,守持戒法的情形,就称为因布施主持戒的‘初发心’。(智度论卷十二)

这是从利他的观点来说明布施引生持戒的道理。相对的,当初发心菩萨行布施时,经过世间施的过程而导进出世间施的心路历程(见‘布施入门愿’),一定会彻底地净化贪执心,达到经常用恭敬心、清净心、正直心布施的境界,未来必然获得心地调柔、意业清净的果报,因为意念温和、莹净,当然尽未来际不会再做出杀盗YIN妄等破戒的行为。当菩萨能够做到为求佛道而用清净心、正直心布施,不违犯菩萨戒律的程度,便称为已经成就从布施主持戒的坚固发心。也就是大乘义章卷十二所说的:‘修行施时,身口意净,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为摄戒。’(按持戒圆满的道理,将于‘持戒具足愿’广述)

3.什么是布施生忍辱心?

当菩萨进入发广大心布施时,乞者一定会闻风而至,如果菩萨不能令乞者称心如意,满载而归,经常会碰到受乞者逆骂,或遭乞者非理强索的情形。菩萨逢遇这种能令身心嗔恼的情况时,应当如何自处呢?

觉悟布施深理的菩萨,必然会经常做如下反省:我今天是为了追求佛道,而广行布施,没有任何人唆使我大开布施之门。既然是为了启开我的慈悲心、忍辱心、佛道心而行施舍,我岂可因布施遇到逆境而生嗔怒之心呢?

我今天尚愿意发大心将己身最难施舍的内外财物及身命,布施出去,何况是众生的怒骂‘空声’而不能忍?若我不能忍受众生的怒骂之声而行布施,就是‘不净施’!‘不净施’的果报,足以让我与‘怒骂我’的受施者来世结下牵扯不清的障道因缘。

当发广大心布施的菩萨,经常在布施逢遇逆境的当下,克制自己的情绪,反观这层道理,便能将这颗嗔恼心逐渐安定下来,真正朝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生生世世为成就佛道悲心而行布施的方向做去,就称为布施生忍辱心。(按忍辱具足的过程,将在忍辱圆满愿广述)。

4.什么是布施生禅定心?

一类初发心菩萨经过对众生广行种种财物施,令众生心满意足后,一定会在自己的贪执心逐渐淡薄后,受到善知识的指点而醒悟出单是用财物施利益众生,不能帮助他们超脱生死,自己也不能在生死解脱上有根本的助益,于是恍然顿悟唯有反观本心,修持禅定而行布施,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及饶益众生。于是净心修定,逐渐调伏贪欲心、嗔恼心、睡眠心、悼侮心及疑法心,证人甚深禅定,用最坚固、清净、平等的禅定心而行布施。这种因布施的修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莹净的禅定心而行布施,便称为布施生禅定。

我们看人道中福报最大的转轮圣王在广行布施后,一定会进一步发愿用利益众生的布施心量来反观自心的贪、嗔、痴、慢等烦恼习气,有无因布施的行为而洗涤、净化?如果仍然继续存在,便会进而发愿舍离五欲,背离六尘境界,甚至发心出家,一心为利益众生而修禅定,于是证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彻底觉悟,唯有用所修证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的力量继续在未来世中广行布施,才能真正做到对众生平等布施的境界。(按菩萨禅定问题在后续‘禅定坚固愿’及‘般舟三昧愿’、‘住定供佛愿’、‘普等三昧愿’等将有广释)。

5.什么是布施生精进心?

一个已经在长远劫中发大精进心,用布施法门利益众生,并且获得忍辱、禅定力量及具有智慧、悲心的菩萨行者,一定能够为续佛慧命,广度众生而于尽未来际,完全做到舍财、舍情、舍身、舍命、舍涅槃一切皆舍的程度。

因为真正因布施获得大精进、大慈悲的菩萨行者,必然领悟出:舍财物利益众生,不如身精进—舍身命、断身执、证法身的发大心:舍身命饶益众生,又不如心精进—获得悲心自在者,为求无上佛道而舍阿罗汉所证无余涅槃,续发长远道心,回入生死,普以内外施广度众生的功德大。

因为当菩萨达到身精进(证法身,以法身供佛),心精进(虽证毕竟空,但因慈悲愿心的推动,不证入解脱无余涅槃)的程度,便已能自觉自证,我心当成佛的真理;从此道心坚固不退转,又发广远心运用所证定慧力,往返十方百、千、万、亿个佛国世界,普以财、法三施引渡众生。纵然不能使一人证入二乘果位,或者能度化无数人修学佛道,获证菩萨果位。菩萨在任何时刻里,都能完全做到不嗔、不悔、不贪、不痴。因为这位菩萨行者,已能完全将其心念引入‘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布施的境界,因而能真正确实达到‘虽度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亦已达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的利他修心境界。当一个菩萨行者从布施法门引生身、心精进施舍做到如上所说一切皆舍、获证法身的程度,便称为布施生精进波罗蜜。(大丈夫论、金刚经、智度论)

6.什么是布施生般若心?

(1)布施生般若心的基本意义

一个菩萨行者,一定要具备闻法、学法、持法的程度,才能从财施进入法施的修学阶段,也才能真正用‘出世心’行财施与法施。

布施生般若的道理,就是在于探究出:为何世间人行布施,能舍财,不能舍施,引进到出世间行者学布施,能舍财,亦能舍施,生出观照智慧提升施者‘清净心’的学习历程,便是布施生般若的入门意义。而什么是‘舍施’?就是从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三者过去、现在、未来层层的因缘观,觉照出三者空无定性、空无实性、施法不可得的道理。

任何一个菩萨行者,不经过般若心引导布施心态的提升,绝不可能断除因布施当下的善、恶境界因缘引生喜、怒、贪、吝、怨、悔等的执取心。菩萨行者不能断除因布施再引生对受施者、所施物的贪执心,便不能进一步引发出世心,进入对持戒(菩萨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圆满行持。

‘三轮体空’,不是凡夫众生嘴巴讲讲,在布施时不明观法的‘不生分别’,或者观想‘内心不执著任何一点’,就能一蹴即得的。我们往往看到佛菩萨布施修证的成果‘三轮体空’,便‘倒果为因’,忽略了佛菩萨修成‘三轮体空’的‘修因’,观照过程是什么?这是现代误以为自己是利根器能够顿证‘法界实相’的凡夫众生常犯的毛病。

现在就来分辨凡夫众生欲学菩萨进入出世间布施的境界,应该如何脚踏实地的在日常静心中及布施的当下,用什么观照方法,来调适、提升自己布施的心态,才能与‘观照般若相应’

(2)从因缘观生般若心的释义

我们应当如何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层层因缘中觉照三者无定性、无实性,证明施法不可得的道理呢?首先从‘施物’为何不可执著的道理谈起!

甲、假名观与无常观

如果你布施的物品是一张桌子,或者一篮水果、一件衣服、甚至一栋房子……。你应该明白:不论任何一样物品或钱财,都是假名而有。如何说呢?譬如施物‘衣服’,是由丝缕、纸浆等‘因’,经过人工或机器等‘缘’,加工成布料,再编织成衣服成品之‘果’名;又如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等因,经过人工‘缘’建筑而有房子‘成果’之名:又如水果,走出种子‘因’,种植在泥土里,经过阳光、水分、空气等‘缘’,促成其发芽长大,而结成累累丰硕的‘果实’之名。

我们首先观察衣服、房子、水果等任何一件物品的‘名称’,本来没有所谓的名字,是人类给它假设了一个名字,才有水果、钱财、房子之名,可见万事万物的称号,本来就是虚假的。我们再来观察凡此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皆各有其组合‘因缘’,才能建立成果之名。相对的,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本身离开了丝缕、纸浆、加工;钢筋、水泥、建筑;种子、泥土、水分、空气、阳光等各种因缘的混合品,本来就不存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衣服等成品,也是不断地随著时光的流逝,各类人们的穿著、转用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季节的变化,而使其退色、破旧、烂坏……。

虽然受施者经过施主惠施后,获得这些施物,能够御寒避暑,而促使其生出感恩、欢喜、报恩、享用的种种心态。然而当受施者的‘施物’遭人劫夺或‘施物’毁坏、破旧、损失,受施者就会转为愤怒、悲伤、失望……,或者受施者将此‘施物’转施他人,他人将此施物再转施他人,此‘施物’若是遗失,再被恶人捡拾,当然会成为另一种不善的因缘果报。甚至任何一位受施者,都可以利用此‘施物’再去做种种违背良心的恶业,而使来世堕落恶道……。

这就说明了‘施物’本身不仅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假名之果’,本无实性,就是受施者获得此财物后,仍会形成层层不可预知的‘善恶转变因缘’,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受用果报,毫无定性可言。

初发心菩萨学布施,就是这样经常用宁静心观照‘所施物’的生、住、异、灭等形成、转变、分解、损坏的无常、短暂、不实等生灭变异等情形,而破除对‘施物’的执著心,再从‘受施者’受用施物的层层善恶转变因缘,深一层观照出‘所施物’本来就是随时依人事因缘的迁异而产生毫无定性的假名存在,幻有存在,而逐渐破除对‘所施物’的贪恋心。

乙、空观

如果你布施修行人一块坐毯,当知禅行者的定慧证量达到身心自在、四大互换的时候,可将这块毯子,变化为地,或变化为水,或变化为火,或变化为风,或将此毯颜色变化为青色、黄色、赤色……等不同的色泽。

由此可知,‘物’能随心转换,更加证明‘施物’虚妄不真、空无定性的道理。在修禅者看来,你所布施的财物,只不过如风、如电、如露、如幻、如空,有何可贪?

初发心菩萨因为深明此‘空观’之理,故逐渐斩断对‘施物’的执取心,凡夫学菩萨布施,更应经常加强对施物‘空观’的理解,才不致将这颗布施心,经常坚执在‘施物’的去向、享用情形上,而产生因布施而生出的苦恼心。

丙、色空观

现在再用美色来剖析色法,以证明‘外物’没有定性,加强布施者去除对施物的固执心。譬如有一位美女出现在凡夫的眼前,在YIN欲深重的人看来,一定会被其姿色所动,心生爱著。但是在正在做不净观的禅行者看来,正是利用种种不净观来正视、剖析女色虚妄不实的最好机会;获得深观者,便会正见其从头到足,恶臭毕现,无一净处。若是妒嫉心、憎恨心重的人看见了,便会心生妒嫉,视为恶心不净,不愿正视其面。再说如果被感觉迟钝的人看见了,则不觉其美,如见土木。

由此可知,‘外物’的价值,随著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结果,没有其固定,决定的价值性。‘施物’亦然,因为每一种施物,拿在不同施者及不同受施者的手中,皆因个人观念、处境、心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施舍心与接受心。而且每一种法、每一种施物,皆是因缘和合假名而有,既然由因缘聚合假名而有,则每一种色法、每一种施物,都有层层微细的自体空义,如‘十八种空相’,(即施物内相空、外相空、内外相空……等十八种空无自性义。按十八空义,将在‘般若愿中’广辨)。每一种色法(施物),本来就是涵盖了层层微细的自体空义,只因凡夫心量狭小,理念局限于现实生活的某一点上,不肯放开世间思惟,正视‘所施物’的种种因缘观法,而生生世世停留在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的布施有为果报中,你不觉得可悲吗?

初发心菩萨就是因为能够在因地学佛时,经常运用般若经中所说的因缘假名观、分析观、不实观、空观、色空观……来观想‘施物’的没有‘定性’,虚幻不实,所以能渐渐令其心念,在布施的当下,放下对施物的固执心、难舍心与悔施心。

丁、观施者、受施者不实在的理田

(甲)从因缘观

为何要观施者、受施者不实在?因为我们今生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组合而成,因为此‘六大’聚合,才使我们有动作、往来、起坐等举止行为,假名为人。如果将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性与相’层层分割、剖析(如解剖尸体),细心观之,便曾发现这个色身只不过是骨、肉、血、脉、筋、络、温、热、风,气……等色物与心法的组合品,无常一到,‘六大离散’,‘生与死’不是凡夫意志所能控制。初发心菩萨因为时常静下心来做此生死短暂、无常的观法,而恍然惊悟出此不自由、不自主、不实在的幻相色身,有何可贪?

相对的,再观受施者也和我一样,同样是人,同样是由‘六大’所组合,同样不能自主‘生死’,终身为了滋养为名利生存的色身,劳碌奔波,终其一生,甚少反省自己的人生,‘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实属可怜!今天我施舍财物与‘他’,乃是为了成就与佛道相应的清净‘施德’,若是错用心将布施的发心,坚执在这个‘不实在、生死不能自主、烦恼深重’的受施者身上,岂不是不明白菩萨行者多生累劫行布施的意义何在吗?警之!醒之!

(乙)从生死根本观

从生死根本观,是提升初发心菩萨的出世布施心,非常重要的观法,因为我们今世生命的根源,是由于前世的烦恼心延续而来,这个由过去、现在、未来因烦恼心而延续的生命之光,就像正在燃烧的蜡烛灯光一样,前一个灯火,延续下一个灯火不停地燃烧著,没有熄灭过,也没有驻足过,光光相继,生灭相续,念念不住,又念念不断,不知道这盏由烦恼之油而燃烧的生命之烛,要延续到什么时候……。

菩萨行者就是运用其智慧之光,熄灭了这盏生命之烛的根源,而将自己与受施者带往另一层次新生之命的源头前进……。

我们凡夫众生行布施,因为烦恼心在作祟,而一直将自己布施的‘心态’,固执在此身由十二因缘所束缚的生死之流里打转,跳不出去。凡夫学佛者若不能经常静下心来‘修定’,时常培养、反观这种脱离生死的‘智慧心’,让这颗‘智慧心’--出离生死心尽速薰发出来,当然会一再使自己因为布施的因缘,而跳入与受施者缠结的未来善恶果报中,永远不能出离三界火坑。有智慧、有道心的佛弟子,你难道不会有此生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发心’吗?

(丙)从布施果报观

菩萨行者对自己布施时发什么样的心态,必然获得何种果报,一定清清楚楚。因为十分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自然对受施者与所施物不会生出占有心与贪执意。(按布施的果报在前愿‘现代人布施的态度’、‘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以及‘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三篇中有广释,不再赘述)。

布施的果报,与我们所修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程度的深浅是成正比的。未来无论投生人道,生在下层、中层、上层社会人家,或者投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天上,乃至种下声闻果位、辟支佛果位、菩萨果位的成果,都与我们今生对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的行持次第及实践功力有多少而息息相关的,并且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凡夫欲学菩萨行布施,一定要在平素广阅大藏经中有关布施波罗蜜的经文(如十善业报经、六道轮回经、修行道地经、撰集百缘经、杂宝藏经、大智度论‘布施品’、瑜伽师地论‘布施品’、楞严经‘六道众生因缘果报问题’、大般若经‘六度品’……以及陈柏达居士所著‘圆满生命的实现’—布施波罗蜜一书,均可供参考)。如此才能对三界轮回的果报及出三界的出世果报有何不同,有深刻、正确的分辨。当对自己种什么布施因,必得什么布施果,有了理性、正确的分辨能力,接下来就是‘行持问题’。如不能在‘心性’的行持上下功夫,纵然深刻的了解布施波罗蜜的内涵,而在自己布施的行为上,仍然理事分离,我行我素,岂不落入‘说食不饱’的瓶颈吗?

凡夫在仰望佛菩萨崇高宏伟、广度众生的布施精神下,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又能够在我们现实布施行为当下的‘动念’上,痛下克制自己‘贪吝心、悔施心’而生起观照智慧呢?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力行者’吗?

7.结论

菩萨行者在无量世修行以来,就是因为累积了以上所说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种种因缘观,并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进波罗蜜的行持;因而真正达到由此五度引导布施的发心而前进,才能真正圆满‘施德’,而达到本愿所说‘净土菩萨在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圆满境界。以下就来说明,菩萨行者如何由发心供佛的阶段,进入供具如意的过程,来做为圆满本愿布施成果的重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寂法师:成佛必经之路       必经之路)(五明学佛网:大寂法师:成佛必经之路       必经之路)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