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蔡礼旭:老师接受马来西亚《中国报》记者采访


   日期:2010/9/11 11: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采访者:《中国报》林爱珊记者
被访者:蔡礼旭老师
陪同者: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王丽萍主任

    记者:老师可以谈一下,你在马来西亚教育的那种工作吗?
    蔡老师:我是2004年刚好是圣诞节的时候,第一次到马来西亚。那时候是孔子学会主办,第一次到马来西亚来,那是一个讲座,在陈氏书院。在祠堂、书院里面讲传统文化,也很有意义的。而且陈氏算在福建这一代,在东南亚,都算是大姓了,陈氏是大舜的后代。所以那一次,感觉马来西亚的华人同胞,对自己传统文化,非常重视,非常珍惜。之后,几乎每一年都有到马来西亚,来做传统文化的交流。
    后来,2007年,跟我们全国校长职工会,有一个签约,就是五年要培训全国的第一线的华小的老师。他们校长职工会也非常有远见,也很有决心,希望把《弟子规》、把这个传统德育教育,能够推展到全国各地的华小。所以从07年开始,就每一年都会有一次比较大型的教师培训。
  

    记者:刚才您有说到,马来西亚华人同胞现在对传统文化也蛮重视。其实,蔡老师您有到其他国家,可以比较看看,马来西亚的华人,到底是怎么样,对于传统文化方面?因为也有一些时事评论员说,马来西亚华人对传统的那个执着,好像愈来愈少。
    蔡老师:我是从来听课的这些大众,感觉他们还是挺珍惜的,有时候课程还三代同堂,一起来参与学习的都有。而且,传统文化很重视伦理,现在三四代同堂住在一起的华人不多了,我们感觉,马来西亚这样的一个家庭组合,还是比较多。包含几十年,华教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承传,也都是有赖华人捐款,来护持整个华教的延续,这个也是相当不容易。而这几年,每一次这些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课程,那投入的义工都是上千的。这么多义工都这么欢喜大家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些去看,还是挺难得的。然后又加上全国校长职工会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跟决心,所以刚好这几年,就持续已经办到第四年的,一个比较大型、五天的培训课程。今年是在柔佛。
    中心主任:今年会着重柔佛州的校长跟老师。不过(讲座地点)在中心。O7年是在金马皇宫,08年在UKM大学。07年是650位(参与),08年是1800位,09年是2500位。
    蔡老师:09年是去年底,在北方大学(UUM)。
    记者:08年是在UKM?第一年就在金马皇宫?所以,你在过去这几年,在马来西亚的教育、讲座,有遇到一些比较大的难题吗?
    蔡老师:难题倒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因为应该是说,传统文化它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这些思想、观念,那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事业、社会好,所以基本上应该不可能会有什么难题,主要是不理解。那接触完,能把这些思想观念给他讲清楚,应该没有人会反对。是不了解而已,不至于会反对。
    记者:所谓不了解的程度,会很高吗?在马来西亚?
    蔡老师:目前我们办的课程,接受度都还挺高的。
    中心主任:起初会有一些,起初开始还是会有一些误会,以为宗教色彩太浓,起初,07年。
    蔡老师:哦,那个是教育他对宗教议题比较敏感,他怕说,假如是宗教,进到校园,因为不同宗教,他怕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不过后来知道说这个《弟子规》它是属于家教的部份,属于伦理道德。
    记者:但现在我发现,还有很多人的观念是,觉得这《弟子规》还真的是有那种宗教的成份。是这样子吗?还是……老师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蔡老师:哦,假如是觉得有宗教成份的话,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推展《弟子规》,有一定的比例,是佛教徒在做这个事情。但有一个,我们必须去思考一个问题是:第一个,佛教徒他也是炎黄子孙啊,是吧?第二个问题是说:现在这个功利主义之下,谁愿意去做没有任何报酬,却又做得比谁都积极的事情?那除非他有一种奉献的精神。那有这种奉献精神,一般,都是比较是接触佛法,或者是接触宗教的人,他才会有这种情怀嘛。所以一开始,有这种奉献精神的人出来,这也是很正常。
    当然说到这里,在中华文化里面,儒道释,它是三个主流。而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个在整个历史当中,就看得出来。我们讲“儒家、道家、佛家”,它用“家”字,就是一家之言,就是教化。
    然后以最近的皇朝,清朝,清朝是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有一部书,是特别不容易编辑而成的,就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经史子集,那个是中华文化最完整的一部书,一千五百本,一本这么厚,那个要用卡车来载,才载得完。这么厚的,这么大的。那个是清朝编成的,代表清朝他虽然是女真族,但是他特别珍惜中华文化。
    而雍正皇帝,他就曾经对全国人民写了一个《上谕》,这个数据都可以查得到。这个《上谕》里面,皇帝讲,“三教”,这个“三教”就是指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就是教育,让人民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等于是说,这几千年来,这三教都在教化神州大地的老百姓。而且他说,“理同出于一原”,道理,“理同出于一原”,“原”,原来的原,“道并行而不悖”,他们所谈的道理,它是非常,都是相同的、相应的。所以,这个佛法,它也是教育。所以刚好,马来西亚这些佛弟子,他们比较了解文化的价值,所以他们主动的来推展。
    但是经过了解之后,他就了解到,这个是文化,这个是伦理道德,是家教,不是宗教的一个范畴。那随着接触、了解了,教育界的担忧,他就放下了。我们接触的校长职工会的秘书长,李金桦校长,他就是基督徒,而且他是非常积极在推展,他觉得这个对孩子的做人、德行帮助非常大。
    记者:所以,这个《弟子规》其实是无关宗教?
    蔡老师:对,无关宗教,它是文化,是谈伦理道德,谈德行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历代,这几千年,都是透过这个家庭教育的基础,人就有这些德行的根基了。但是这个家庭教育,以前那个家庭教育,它是一个大家族,现在都是小家庭比较多了,小家庭,有可能就忽略家庭教育的基础了。
    然后现在就是,学校它没有宗教的担忧之外,我们去年在北方大学,也有回教的校长、老师参与。09年在UUM,就有参与。而且,他们觉得《弟子规》教导孩子孝道、做人,很有系统。这个他觉得说,比回教的经典里面讲的,更有系统。因为他觉得,回教《可兰经》里面也强调孝道,但为什么他讲说更有系统?因为毕竟,《弟子规》所整理出来的这些道理,它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出来的,所以它当然更有系统。
    而且他们自己,那个默罕默德,当时候在世的时候就有讲,说“要追求知识,纵使远到中国”。所以回教徒他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时候,他也比较没有障碍,因为这是他们默罕默德先知,也这么样提醒他们。所以代表整个全世界现在古文明唯一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只剩下中华民族了,所以当然,可能是他们默罕默德先知在那个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到,在文化的积淀当中,中华民族是最厚的,其他古文明已经断层了。
    记者:这样说的话,其实《弟子规》跟宗教的教育,其实是没有相抵触的,对不对?
    蔡老师:没有相抵触的。而且应该是说,所有的宗教,它不可能不教伦理道德,因为这是做人的基础啊。因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他重视教育,所以一直以来,你纵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做人的道理。那西方它是很强调宗教,它几千年,包含它是政教合一,政治跟宗教它是合在一起的,甚至宗教的地位还比政治高,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宗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好像都是接触。中华文化它不一样,它是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所以纵使你没有宗教信仰,对这些伦理道德也知道。
    所以现在为什么社会乱?乱在人心,他没有一个做人的准则。所以是因为,东方,尤其是中国,忽略了伦理道德,忽略了孔子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那人心整个就乱了。所以讲白了就是,东方不要孔子了,还曾经有文革的现象,打到孔家店;西方觉得,不承认有耶稣了,不承认这些宗教教义了,那整个人心它堕落得就快了。
    记者:刚才您有提到说,现在是小家庭,小家庭就难以进行这个家庭教育,可以谈一下,其实现在整个社会的情况,愈来愈严重,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蔡老师:这很好的,您看,一个人,做人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第一个,孝道;第二个,恭敬长辈、恭敬老师。等于是孝敬这两个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孝、敬这两个字,他做人就没有根了。
    那我们看小家庭,第一个,孝,很难教。你说三代同堂,大家庭,因为教育里面,身教绝对比言教更重要。
    因为我接触不少家长,他们有时候谈到孩子就说了,“我都给他讲多少次了,他就是讲不听。”从这个话里面就可以感觉到,现在的人,他在认知教育的时候,他落到言教上面去了。但是他有没有反思说,他自己有没有做到?父母自己有没有做到?为什么讲言教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只有讲,自己都没有做,那一般孩子他也不服的。
    所以,孝道,很重要它要身教。但是小家庭,他就没办法,很难身教。然后小家庭,他没有那种团体的相处,这个时候,他没有叔叔,没有伯伯,没有爷爷奶奶这些长辈。像我们小时候三代同堂,很自然的,你不管吃饭,甚至要坐下来,都首先要看长辈先坐了没有,那你那个恭敬很自然就养成了。你包含每一天吃什么东西,一定是先给爷爷奶奶、长辈吃嘛,它有一个环境的氛围,自自然然,潜移默化就学会了。那现在小家庭,他就在教孝敬方面,怎么样跟长辈、跟人相处,他就相对的比较不容易。
    那当然,目前是小家庭的状况,我们怎么样能做到,让孩子还是懂得伦理道德,懂得这些做人的话,那第一个,父母就要多用点心了。礼拜六礼拜天,放假期间,多回家陪陪父母,照顾父母。有一首歌在大陆叫做“常回家看看”,这个歌就已经显露出来,跟父母就没有住在一起嘛。我们想说,常回家看看还不行,要“常回家干干”,干活。常回家看看,好像怕人家说你不孝顺,回去看一下,“我有回来了”,那又是形式的,没有意思了。真正用心去陪伴、去照顾父母,让孩子潜移默化当中,看到这个身教,这是一个做法。
    当然,能够三代同堂,那是最好不过的。而且我们看三代同堂,其实对老人才是真正恭敬。因为人老,真正要快乐,还是天伦之乐。其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你说,哪一个人不希望晚年的时候,跟孩子孙子住在一起?谁喜欢去住在那个养老院?是吧?
    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也会老,谁希望?因为你假如养老院大,两三百人住在里面,那个服务人员,连名字都没办法记,那他可能到时候喊老人都是“一百三十五号”,变成一个床位在那里喊,那老人多难受啊。
    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孝敬老人、照顾老人,因为从家庭来讲,没有老人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从社会来讲,没有上一代老人,哪有我们这一代?那既然都是老人给予我们家庭跟社会的奉献,那老人的奉献最后是没有人照顾,得到养老院去,那这个就感觉不是很妥当。而且,我们现在不照顾老人,等我们老了,如是因,如是果,那也没人照顾我们啊,是吧?我们总得想想这些事情。这个就是第二个,就是三代同堂,比较好。
    第三,可以小区营造一个家庭的氛围。
   
记者:怎么说?
    蔡老师:因为你小家庭,但是小区,他可能有两三百户人住在一起。那你要让孩子学习一个团体生活,懂得人际的关怀相处,那你小家庭这些都缺乏。那你可以营造一个,看到所有小区的老人,“爷爷好,奶奶好”。有时间,又刚好那个重阳节的时候,办个活动,孩子给老人敬茶,端茶倒水,表演节目让老人高兴,那你这个小区,慢慢不就营造成一个家庭氛围吗?那这个就要靠有心人去做。只要有人愿意去主动付出、奉献,这个无私的风气,就会在小区里面带动起来。你比方,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他就可以免费的,帮其他小区里面的孩子上伦理道德的课,有人主动奉献,慢慢那个氛围就会带出来。
    台湾有一个小区,叫耕心莲苑,耕耘的耕,莲花的莲。他们是两个老师免费辅导、照顾孩子,学习课业,学习这些伦理道德,已经做了十三年了。结果他们现在小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然后台湾的教育部社会司,就是专门管社会教育的单位,以他们小区为全台湾小区学校的样板。那所有的小区都像他们一样,这么认真学习传统文化,而且又像个大家庭,那这个社会就非常祥和了。这个是从小区怎样去营造一个家庭和谐,大家庭和谐的氛围。这对孩子都是非常好的环境教育。
    记者:问题是现在家庭是父母两个都工作,然后孩子方面,那种教育都是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只是老师在负责教育,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已经交给了学校,这样子的情况是很久了。
    蔡老师:这个我们待会儿谈一下。我现在还有第四个,企业团体,营造一个大家庭的氛围。
    因为现在都是小家庭,而企业团体它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而这一个企业家,这个“企业家”,企业“家”嘛,它是一个大家庭嘛,他假如有一种家长的胸怀,他把中华传统这些伦理道德,都能够融入在他的企业里面,他可以开班教育这些员工的孩子。这就好像那个以前开私塾,所有的孩子们送到这个私塾来读书。现在已经没有大家庭了,企业变成一个大家庭啊,他有这一份道义、情义,照顾员工的家庭,包含以后他的养老,包含他的孩子教育,包含员工整个心灵的提升。不只在这个环境当中得到生活的安顿,他还可以得到心灵、精神的提升。这个很重要,现在的人赚钱忙到心灵空虚,或者忙到穷得只剩钱而已。我们接触很多企业界的人,他们自己都说,还没学习到这些圣人的教诲,都觉得是穷得只剩下钱而已了。
    而我们现在因为前几年,都是在中国推展传统文化,而现在中国有非常多企业家都在做这个工作,整个他的企业氛围很好。甚至于他们还主动办课程,让社会大众来学习,如何修身齐家。而他们办的课程,让很多家庭,懂得了这些伦理道德之后,改善很多家庭的例子都有。等于他不只照顾自己企业,他还希望社会大众能受益。所以这个是刚刚林小姐您提到的就是说,目前已经是小家庭了,用什么方法慢慢把它改善过来。
    另外您刚刚提到的就是,家长,他很多的时间都在赚钱,父母可能都出去工作了,然后他们觉得,教育就是交给学校。
好,现在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孩子其实他接受教育,应该是怀孕就开始了,胎教啊。现在科学已经证明,胎教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些太太,她就奇怪,“我的脾气不是很大,怎么我这个孩子情绪这么大?”那有时候我们跟她交流,“你怀孕那个时候,是不是状态特别不好?”说,“对,那时候好像工作、方方面面特别。”那时候是很重要的时候,但是那个时候刚好状态特别不好。
    因为那个时候,胎儿跟母亲他是一体的,所以那个时候母亲的情绪,孩子他是能够感觉得到。这个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那是从尧舜禹汤,那时候就懂得注重胎教。
    最明显的例子,周朝有三个很有德行的女子,女圣人,她们的名字叫太姜、太任、太姒。这三代人,这个太姒,是文王的妻子,周文王的妻子。太任是周文王的母亲。太姜是周文王的奶奶。然后,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还有两个哥哥,泰伯,仲雍,这个都在古代都是圣人,德行都非常好。那等于是太姜,生了她几个儿子都是圣人,然后太任又生了文王,然后太姒又生了武王、周公。所以她们这三代女子都很有德行,而且都很注重胎教,所以周朝出的圣人特别多。
    然后因为这三位女子,她的名字都有一个“太”字,后来,就称妇女,尤其结了婚的妈妈,称“太太”,所以这个名字是很尊贵的,就是期许所有的女子,都是成为圣人的母亲。当然她要成为圣人的母亲,首先她的德行要很好。然后也同时提醒了,胎教跟母教的重要。
    所以从胎教到幼儿教育,这个都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讲的,“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这个都是反应出他从小,其实孩子从睁开眼睛,从胎中到三岁以前,他那个眼睛是随时在看,耳朵随时在听,都在学习。我们不能以为,是到幼儿园、是到小学才开始学,那这个就是认知上的问题。这一些问题,我们在这几年下来,很多妇女她就懂,所以她怀孕的时候,特别注重胎教,那个孩子就特别乖,就特别好教化。所以懂不懂,还是差别会非常大。
    而我们看,小孩子牙牙学语那个时候,你看他开口就讲,“我爸爸说,我妈妈说”,那代表父母在他的心目当中地位非常崇敬,父母讲的话他都不敢忘,那你说那时候父母怎么对他影响不大呢?包含以前对老师的尊重,那都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给老师行礼,那孩子一看,他最尊重的爸爸妈妈对老师这么恭敬,他怎么敢不听老师的话呢?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家教。
    所以首先,父母他要认知到,孩子从胎教到整个小孩的教育,他们是非常关键,他们是孩子这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所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你不能把这个根本给忽略掉了。
    然后再来就是说,组织一个家庭,夫妻要有共识:什么是这个家最重要的事情?
    你看现在的人,忙了一辈子,几个人幸福快乐呢?几个家很和谐、很安乐呢?我们从一些现象当中来看,忧郁症愈来愈多了,青少年犯罪愈来愈多,离婚率愈来愈高,自杀率愈来愈高。显然,随着人的努力,甚至不只是爸爸努力,以前还在三五十年前,都是爸爸赚钱,妈妈照顾家里,所以,投入工作的一个努力状况,是不断的提升,可是人的那种幸福感、幸福指数却是快速下降,家庭的问题比以前更多。
    所以,是不是值得思考?大家都一窝蜂往这样的方向在走,但是并没有得到幸福啊。你说,光是说离婚率就好,现在很多国家基本已经到了五成左右了,那你说夫妻都变成这个样子了,孩子都变成单亲家庭了,你说你赚的钱再多,孩子他会快乐吗?心灵会健康吗?所以从家庭的思考来讲,家庭的幸福,不是有钱就幸福了。现在好像人就一窝蜂的,就是只有钱,什么都解决了。事实上,钱能解决的事,可能都不是最关键的事情。你看上一代的人,钱又没有多少,衣服都哥哥传给弟弟,就这样一直穿下来,钱也没有多少,一家人很和乐,很团结。现在钱很多,家里都很多争吵。
    所以,夫妻他要思考得到,家庭的精神层面的经营。再来,下一代教不好,这个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了。所以,老祖宗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至为重要的,没有比教儿子、教下一代更重要的。
    记者:刚才你谈到说,离婚率愈来愈高,会不会说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跟以后必然的一个发展情况?导致这种所谓的家庭伦理、伦理教育方面,已经不再重要,不再受重视?会不会?
    蔡老师:您看,“趋势”,是人往那个方向走,叫趋势。但是趋势有好的趋势,跟不好的趋势。那人都没有办法判断了,你说赶流行,那这个流行是好还是不好?你赶了以后,比方说,赶这种虚荣、虚华,这种流行要不要赶?冷静的人他就不赶了,他就勤俭持家;你不冷静的人,他就奢侈,到最后整个生活就变成这些金钱、欲望的奴隶。我们看下一代,信用卡有多少张?是不是?他还没出去赚钱,就已经花了一大堆钱,你说这个趋势要跟吗?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走上灭亡,那我们跟不跟呢?科学家都提出警告了,继续这样下去地球都不能住人了,那你说这种趋势要跟吗?在这种节骨眼上,家庭也好,社会也好,该是冷静下来思考的时候了。大家都这么辛苦,“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得要是正确的方向才会有好结果。
所以,离婚率愈来愈高,那铁定是错误的方向,那不可能给人幸福的。我好像还没有听过哪一对夫妻离婚了,说“离婚真好,我好快乐”,我还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但是问题来了,谁结婚以前,去接受“如何夫妻和谐相处”?谁去接受过这样的教育?那人都不学这些道理了,他怎么会懂呢?所以你说现在这么多大学,博士生这么多,几个博士很孝顺父母?就是《三字经》讲的,“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不知道”,这个就变成整个教育,它在近代这几十年,受到西方的教育影响,它着重知识跟技能,它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德行、教做人。所以西方社会很乱,它那个青少年犯罪率,现在都六岁、七岁就开始了。结果我们这个中华民族,最严重的,丧失民族自信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其实我们教育,我们是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你去全世界哪一个民族找,每一个朝代都出德行非常好的圣贤人?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啦!结果信心都没有了,都跑去西方学,结果现在学得一塌糊涂。
    记者:可是好像在马来西亚,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引起的争议,就是过于注重考试,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不是那种德行。
    蔡老师:所以难得,校长职工会他认知很好,他知道“德者本也”,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他用很大的决心跟毅力,来做这件事情。今年已经第四个年头了。
    记者:就会合作举办五年?
    蔡老师:对,签五年的合作。
    中心主任:有些华小已经看到很明显很好了。
    蔡老师:孩子是可以教的,人是可以教的,是我们有没有教他?
    谈到这里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夫妇组织家庭,有没有把教育孩子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有没有认知到,夫妻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师?然后,是不是一定要赚很多钱,才能维系家庭?这些都值得思考,不然大家都好像就随波逐流,都好像这样才对。那以前妈妈照顾家里,爸爸赚钱,然后还养八个孩子,人家不也是这么过来,而且个个还挺懂事的。现在是两个人赚钱,养一个、养两个,结果还养不好。这是不是他整个家庭里面的那种教育的认知,还有他整个家庭治家的这些原理原则,他有没有把握好?
    比方,勤俭为持家之本。勤俭了,爸爸一个人赚,还可以积累不少钱,还可以买房子,省吃俭用。现在两个人赚,贷款还付不了。所以这个都是他一个人,他这一种德行,还有他的价值观的问题。
    记者:蔡老师,这是大部分家庭所面对的问题。
    蔡老师:因为都没有人教。谁教勤俭啊?而且现在都是这种人比人气死人,虚荣心作祟,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提醒,不然一下子就随波逐流,拉不回来了。
    所以这个是夫妻在经营家庭,他有没有去考虑到勤俭持家,而不是说一定要去赚很多钱才能够维持这个家。夫妻有没有重视教育,把孩子的根基扎好?其实教育是你有没有用心,你有用心孩子都感觉得到。哪怕你是两个人都工作,回来的时候,很用心的陪伴孩子啊。
    再来,就是学校教育部份。学校有没有能够重视到,德行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而不是只有知识技能的传授。
    记者:但是在功利社会的话,这个教育,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现象是,孩子要考很多A,就是好孩子,所以家长拼命给孩子去上补习班,然后每天放学过后就一大堆钢琴课,然后绘画,然后补习。
    蔡老师:这些事情都很值得思考。比方说,您刚刚讲到“功利”。一个人,他待人处世、思考事情,都是以功利,请问,这样的人会孝顺父母吗?这样的人会很忠于他的领导吗?这样的人能经营好家庭吗?这个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是什么?大家学历都很高,但是是功利思想,不孝父母,然后跳槽特别多,忘恩负义,然后,离婚率特高。功利它不是一个好的方向啊。现在家庭也好,团体也好,都有难念的经,不都是因为这个存心偏颇了吗?
    好,那不功利,就没发展?一个是功利的人,跟一个是道义的人,你说哪一个人的人生会经营得好?这都是可以思考的问题。
    而且,功利这个东西,要很冷静,“急功近利”,所以功利心的人,看事情都看得很短,他看不长远,他都贪蝇头小利,他可以为了这个小的利益,做人的原则,他都可以放掉。那你看功利之下,走走走,走到最后,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公司、可以把所有投资人的利益,全部抛在脑后。
    包含现在的西方,很多破产的国家,你看现在多少国家都在那里濒临破产,怎么来的?不都是自私自利来的嘛,不都是享乐来的嘛。先花钱,然后没钱还摆阔,还享受,享到最后,这个无底洞没法补了。这个在华人的世界里,笑掉人家的大门牙,“没钱还花钱,一点羞耻心都没有”,是不是?华人说“量入为出”,哪有没钱还穿名牌衣服的,那根本就是很可耻的行为。你看那整个价值观都扭曲掉了,都不是在一个正常的轨迹上在走。
    那我们现在话说回来,我爸爸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有道义,特别有责任感。我父亲这一生,第一个,学习课业不要人家担心;第二个,经营事业没让我爷爷奶奶操过心,这个我从小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这个我非常清楚;第三个,夫妻家庭经营没让老人操过心。你说,有道义的人,他一生源源不绝的孝道、责任心的动力,多好,家庭的栋梁,社会的栋梁。
    那我们请问一下,功利思想的人,是家庭的栋梁吗?是社会的栋梁吗?你觉得是上一代可靠,还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靠呢?经济奇迹是上一代人创造的,不是这一代人创造的。这一代人是创不出来的,这一代人都是花钱。
    所以,道义绝对是比功利太可靠,太正确了。可是你看,现在社会是在教道义,还是在教自私自利呢?
    再来,我们再拉回来,从这个根本上,拉到现在的现象。你说孩子现在都要考A,再来,要学很多东西。第一个,孩子学这些东西快乐吗?他学了以后,还用吗?他学了痛苦得不得了,不学了叫解脱了,那学那些东西,到底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呢?我们现在好像一窝蜂的在干一些事,到底那个做了以后好不好,没人去想。
    好,那孩子都考A了,他就幸福了?哪一个人的幸福是因为他小学三年级考6个A?我想找一个都找不到。人幸不幸福,是他的心理素质健不健康。有些人钱赚不多,可是他每天哈哈哈,每天很知足常乐;有些人一个月赚几万块钱,但是他笑都笑不出来。那是因为他心理的状态不同。他有没有知足常乐,他有没有助人为乐?一个人假如会攀比,他有多少钱都不会快乐。他开个BMW,看到人家新的款式出来了,他就痛苦了,他怎么快乐?是吧?所以他快乐不了。人快乐不快乐,是心理健不健康,这才是关键点。
    所以今天大家,父母的认知,已经都偏离了那个正确的认知,偏离了幸福的观念。父母都在那里,“都要A都要A”,那都是虚荣心嘛,虚荣心会让一个人快乐吗?人比人,气死人,虚荣心怎么会快乐呢?
    再来,他都考A了,你假如不好好引导他,他很傲慢哦。“你看,我成绩比你好”,瞧不起同学了。是不是?他成绩好了,瞧不起成绩不好的;成绩比他好的,他还嫉妒。那这种心理,他以后怎么样都不是快乐的人。
    我们忽略了教育最重要是什么?是长他的善心啊。这个在经典里面,《礼记·学记》讲,“教也者,长善救其失”。我们当父母、当老师的,这些东西都没想清楚,到底在教孩子什么?到底在带孩子往哪个方向去走?当父母的问问自己,孩子跟你一样的人生,你愿不愿意?我们自己快不快乐?所以,教育是长他的善心,这个根本要抓到,不然你都是在那里比成绩,比到最后,孩子的心理还是不健康。
    所以我们看,现在大学毕业了,高学历毕业了,跟人不好相处。我们曾经就看到一个文章,知名大学发表的一个文章,就是企业界的人说,这个最知名大学出来的学生,傲慢,然后行为习惯还不好,好找借口,都是想着他那个知名大学的光环,不肯谦虚向人家学习。那你说那个高分跟学历,不就造成他的障碍嘛。所以看事情,要看到根本,要看到有深度,不能看这么表象的东西。
    记者:但是对很多没有接触过这个《弟子规》、儒家思想的社会人士而言,这是一个有点会闷的课题,所以老师你可以讲解一下,可以如何把这些东西生活化的去学习?
    蔡老师:我们应该快满七年了,我是2003年9月5号,到了中国海口,我从那一年开始,跟大众交流传统文化《弟子规》,没有一个人跟我说“《弟子规》的课程很闷”。为什么?跟他的生活有关,跟他的家庭有关,跟他的人生幸福有关,这都是他最需要的,他怎么会闷呢?而且我们开课是根本连招生都不用招生,人就已经坐不下了。因为现在的人,他自身、他的家庭都需要这些教诲。谁不希望夫妻和乐?谁不希望教育好下一代?谁不希望人际和谐?谁不希望家和万事兴?
    所以“很闷”,那个可能是因为以前拍戏,都拍那个老师都是很古板,那个落入一个错误的印象。您说,孔子假如上得很闷,他会有三千弟子吗?是不是?
    记者:但是对我们一般的那种年轻人,讲,“学《弟子规》。”“《弟子规》?应该很闷吧?”就是那种刻板印象已经留在那里,所以要如何去touch大众?
    蔡老师:有啊,现在来上课的人多了,自然这个刻板印象就去掉了。我们几年办课程,有时候都是七八千人来上课都有,你说很闷,怎么可能七八千人来上?
    所以,这个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很多人听了之后,就没离婚了;很多人生悬崖勒马,刚好那个观念一转就拉回来了。所以这个伦理道德教育,确实对现在的家庭社会,是刻不容缓。很多人要自杀的,听了课,观念转过来。我们有时候讲完课,车开着,当场那个听课的人跑过来,一边哭,“我不自杀了,我来之前是已经决定要自杀了。”所以现在人心很苦,需要这些圣贤承传下来的智慧,来挽救他们的人生。
    其实您看,中华文化,它的一个纲领很简单:五伦八德。五伦就包含所有人与人的关系,你顺着这个关系流露的一个很自然的德行,就是八德。
    我们看五个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不会超出这五个关系。家庭里面,就是“父子、夫妇、兄弟”;出社会了,朋友、同学,都在“朋友”里;然后你到团体里面去,他就有领导跟被领导,就“君臣”关系,那就统统包括了。然后我们看,这个五伦关系不是谁规定的,但是顺着人性很自然。
    比方举个例子,“父慈子孝”。你说哪一个父母,他孩子诞生了,还得要有人去告诉他说,“你可要好好照顾你儿子”?没有,没有人去做这个工作,他为什么这么爱他的孩子?天性嘛。你说那个孩子,那个连走路都不会,走不稳的,你看他看到爸爸妈妈,高兴成那个样子,然后紧紧抱着父母,那个不就是天性嘛。
    老祖宗的教育就是让这个天性保持,然后让这个天性能够延伸到对一切人的爱。从对父母的爱,延伸到对所有的兄弟姐妹,家族,邻里乡党,社会大众。我们看历代的孝子,去当官以后,爱民如子,这历代都有。你看宋朝,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嘛。所以这个五伦,包含所有人与人的关系。
    然后,在这个关系当中,很自然流露的就是德。“父慈”,慈就是父母的德;“子孝”,孝就是儿子的德。而我们看,只要这个德行流露了,家庭社会的问题就解决。现在什么问题?就是缺德。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缺德。
    而我们看这个八德有两个说法,合起来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然后您看这十二个字,您把报纸打开来,所有的问题,这十二个字全部解决。你看,孝悌,家庭就没问题了;你看团体里面,没有忠、没有诚信,商业里面所有的问题,不就是忠信没有,没有礼义,没有道义,没有廉耻,团体贪污,政治贪污;有仁爱和平了,就没有冲突了。
    所以这十二个德目,假如孩子从小就扎了这个八德的根,那他就不会延伸出这些家庭跟社会问题。所以什么事情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所以《礼记·学记》里面,老祖宗讲,“建国君民”,建立国家、领导人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要摆在第一位。这个都是几千年前就提醒了。现在是什么?建国君民,赚钱为先,你把这个最重要的事情给忽略掉了,忽略教育了。
    所以现在,家庭愈有钱,烦恼愈多。为什么?孩子没有德,他担心啊;他有钱了,他另外一半,他家里的人没有德,他也担心啊;然后你一个企业发展好了,员工没有德行,他操的心可多了。有钱不一定快乐,有德,家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所以问题不复杂,找到根本,就是人心有德了,什么问题都解决。所以这个工作,最有力量的人,就是国家领导人,还有就是林小姐你们这些社会传播媒体,影响的面最大。你看很多现在民主社会乱,乱在哪儿?乱在媒体,那些媒体工作的每天就是去抓人家的隐私,然后头版,整个社会风气就乱。假如那个头版就是孝悌忠信的故事,那社会风气改得就快了;电视剧里面都是演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夫妻和谐,他看了感动,学习。现在电视剧都是什么第三情的,都是那种扭曲的一些社会现象还在那里演,都把人给教坏了。所以救这个社会,你们是很有影响力的。
    记者:还有什么补充吗?
    蔡老师:看你们还有没有什么?
    记者:暂时没有。
    蔡老师:不要耽误你们的时间。
    记者:没有没有,我担心耽误你的时间。谢谢老师。
    蔡老师:谢谢,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