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日期:2010/9/16 1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而我们都在谈,人生追求幸福快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这个要分清楚。我们先回到刚刚最后我们讲的,“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其实前面三个都是以利欲为人生的追求。所以其实这个价值观不复杂,就是,我们是利欲的人生价值,还是道义的人生的经营?道义就是为家、为社会、为民族、为世界的行为。从小就培养他善良的心地,他从小懂得孝养父母,懂得为别人着想,他的心念念在积他的福。有这样的思想态度,他一出社会,他就懂得造福。他的人生越晚越有福报,越晚越有智慧,他享受人生啊。在家庭,孩子孝养他,感激他;在社会,很多年轻人向他请教,很多年轻人爱戴他,因为他真正为社会,为他人着想、造福,最后是享福。这个是道义的人生经营。

    而事实上,人在小时候都是念念为人着想,其实他从小就在造福了。我感觉很多思想啊,在近代都觉得二十岁以前不能贡献社会,五、六十岁以后呢,没有能力奉献社会,这个说法对不对?这个说法无形当中把人当什么?当工具。旧了不能用了,太小了还不够。所以整个那种功利主义社会里面,好像就是那种工厂的思考。反正你就是给我工作,你就是给我做好那个事情。人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你得关注到他心灵的发展。不是他来了,做、做、做,做到累得不行了,好了,就把他甩到旁边去了,再换一个进来做。那就只有想着我的业绩,我的钱,有没有关心到自己的这个员工、同仁,他的健康、他的家庭,这个才是人性啊。所以整个功利主义好像老板的脑袋里只有报表、只有业绩,其他东西不见了。

    那我们曾经,好像是在河南的地方,有一个孩子才六岁,有一天坐公交车,刚好有个老太太上来了。他本来坐在位子当中,看到老奶奶上来了,他马上从位子上起来,“老奶奶,这里让你坐。”全车的人都看到了这个孩子这种对老人的恭敬。这个老奶奶很高兴过来坐下来,“啊呀,小朋友,怎么这么乖。”可能接着会问,“谁教你的?”小朋友说,“我在学校学《弟子规》了。”是不?哇,这个老奶奶回去就开始,“《弟子规》好哦,很好哦!”

    对人心的影响,它是动态的,我们要能感觉得到。而且那个孩子让座以后,这一台公交车往后只要有老人上来了,马上就有人让座。为什么?“哎呀,不让坐比不上一个六岁的孩子。”人的那种恭敬心、惭愧心都被这个孩子给唤醒了。而且这一车上看到这一幕的人,这一幕他可能会记一辈子哦。以后他坐在公交车上,一看到老人,哇,那个小孩就浮现出来了,还不让座,欸,跳起来了。所以大家看,这个孩子给了社会这么好的影响,请问他有没有在造福?

    所以啊,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教育,念念为家庭、为他人着想,恭敬他人,他已经从小就在造福了,在给家庭好的影响,在给社会好的影响。您现在孩子生出来您就好好教他,结果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弟子规,圣人训”,哦,那你这个孩子会给社会大众很大的信心。那也在造福哦,好榜样。

    所以,有善心的人从小就在利益家庭跟社会,不是说他二十岁以后才有能力,这个逻辑不客观。

    再来,一个人真正念念为人着想,他会提升他的智慧,他会积累他的经验,所以是年纪越大越有价值才对啊。怎么会说五、六十岁以后不能用了呢,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看师长,八十四岁了,假如在他们的逻辑,应该是怎么样?可是老人家积累了这么高度的智慧,走到哪里,国家的元首、社会大众都非常需要他的教诲。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带领我们的孩子走的一条人生有价值、有道义的路啊。

    而假如把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享乐,那这时候,小时候是“天堂”。小孩嘛,让他高兴就好了,他要什么都给他。可是小时候什么都顺着他了,他的欲望就形成了。中年的时候,因为小时候享乐,所以由奢入俭难。已经奢侈习惯了,要再节俭不容易了,可是又花了那么多钱,得赚啊。赚钱啊,我要赶快赚很多钱,就跟人竞争、跟人斗争都有了。自己为了能够要升迁,嫉妒那有能力的、有德行的人,说他的坏话、毁谤他,这个都是把整个团体、把整个社会都带动了这种竞争、斗争的风气了。

    而我们现在看,确确实实,大学生还没有走上社会,还没有赚钱,他就已经花钱花得很凶了。大家有机会可以到大学去做抽样调查,你就问,“这位同学,请问你有几张信用卡?”信用卡刷,刷,年轻人还没赚钱,知不知道钱难赚?不知道哦。不知道难赚,刷得都很轻松,赚得可不容易。可是他吃啊、穿啊就奢侈了。所以现在年轻人有好几个族群出现了,叫“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不只花光光,哪有算这么准的,前面就花得快没钱了,后面吃泡面,吃生力面是吧,熬啊熬啊,熬到最后还是熬不下去,回去对他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爸说,“气死我了,我给你讲多少次了,都不听话——要多少钱啊?”这个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养成孩子这种奢侈的习惯。另外还有叫“啃老族”,啃父母老本、退休金,啃老族。还有叫“白领一族”,白白领父母的薪水。对啊,这个都是人奢侈、放逸了,他干什么事业能干得成?

    所以花了很多钱,又得还贷款,“战争”,中年的时候,停不下来。为什么,一停下来,贷款付不了,车子被收回去怎么办?房子被收回去怎么办?高度那个紧张的状态。

    最后,老了,年轻的时候为人父母统统花在赚钱当中,忽略了下一代的教育。晚年,孩子不孝,就痛苦了。而且大家想,享乐,天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个战场不只跟同事是战场,连跟另外一半也是战场,计较嘛。最后就很多人晚年,孩子没教好,常常要烦恼,然后在老人院里面,那哪是人生的幸福?这个住在老人院,名字都不见了,人家都不叫名字了,因为人太多了,记不起来了。所以都变成“二十一号”,“三十五号”。你说,人老了,最后变成一个号码,很不舒服啊。而老人却用了一生奉献了家庭跟社会,最后是这个结果。所以人老了要幸福,最重要的,能享天伦之乐。

    在西方曾经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感觉,这个人生的幸福跟孩子孝不孝顺很有关系。这个西方的这一位老太太,她要去世以前写了一个遗嘱,就是她死后能把她的骨灰倒在她们家对面的超级市场屋顶。人家就觉得很奇怪了,当然,超级市场的老板一定不肯的了。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因为她有四个孩子,常常都到超级市场买东西,就是不愿意到对面去看看老母亲。哇,那生不如死啊,每一次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就在那儿走来走去的,就不愿意进来。那是一种折磨,一种挣扎。所以你看晚年,“坟墓”啊。好,所以这个是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两个方向,我们当父母的要很清楚。

    那人生的苦、乐,其实现在一般大众的乐,其实是暂时把苦忘掉了,叫做苦中作乐。诸位学长,大家想一想,现在所谓的那去快乐一下,去放松一下,回来之后,烦恼在不在?甚至去快乐一下,又造了一些孽啊,烦恼更多。只要是放纵了,最后问题都会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真正的乐在哪里。

    来,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孟子有三乐,来,我们一起背一下,“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天伦之乐。“得天下英才”,这个是胸怀天下的人,他看到有人才起来了,可以为团体、为国家服务了,他高兴啊。卢叔叔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提携我们这一些晚辈。所以不是当老师的才有这个乐,君、亲、师,它精神是完全相通的。为人父母者教出一个范仲淹来,那真是人生痛快的事情。为人领导,你真正教出一个在企业界的顶梁之才,能够把伦理道德完全表演出来,是你栽培出来的员工、后生,那你真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对社会贡献非常大。所以这一句,其实君、亲、师都能够做得到。第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俯仰无愧。每一天躺下去,五分钟就睡着了。为什么?都尽力了,无愧于天地,这是快乐。人只要违背良心,他再有钱、再有地位,可能还得吃安眠药睡觉,很难是真正的痛快、快乐。好,这个是我们对苦乐要清楚。

    再来,什么是福?什么是祸?祸福相倚。一般人觉得是祸,你把他当作人生的挑战、历练、提升自己的机会,祸就变福了。可是福气来了,非常地放纵、贪欲,那福中祸就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父母要对什么是福(清楚)。能付出是福,能读圣贤书,是人生真正的大福。

    好,那这个福跟祸当中,我们这个当父母的要很冷静。有一句话讲到,“勿以嗜欲杀身,勿以财货杀子孙”。我们看,一个人能放纵他的欲望,铁定他是有钱的人才行。所以一般社会上有讲,男人没钱的时候还挺好,有钱了反而会染上很多坏习惯。所以人在福中要有德行的基础,不然这个福也是祸。不要放纵这些欲望了,伤害了自己的身体。不要留财物,这些很昂贵的货物,反而,这个“杀子孙”,就是让子孙去争这些财产,去染上很多的欲望,这是“杀子孙”。

    所以司马光先生讲了,“以金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以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而且那个积阴德,不只有福,还把牺牲、奉献的道义,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这才是真正长久的福。为什么?福田心耕。

    范仲淹先生,他的子孙里面都有一个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大家,范仲淹这一个榜样给他后代子孙积了多少福?算都算不清啊。

    所以有一句格言讲的,“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后面这一句,自己的榜样、存心,让后世子子孙孙效法,来耕耘,这个就真的是这一生没空过,“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子孙都以他为榜样。这个是跟大家谈的,我们长辈对福祸、苦乐、富贵、贫贱、爱欲,是利欲的人生还是道义的人生,这些思想观念我们都要很清楚,所以《中庸》里面讲的,要慎思,要明辨,很重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2011年印尼企业家论坛中华传统文化带动经济 

 陈大惠居士:趋吉避凶:学习传统文化 

 如孝法师:关于“大连传统文化同道会议“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