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学习重实质:身教


   日期:2010/9/17 15: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事实上,所有能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经营好的人,他们做的,其实都跟经典是相应的。虽然她可能没有读过经典。可是我们会好奇,没有读过经典怎么懂?大家想,古代很多女子她没有读过书,可是为什么她都知道这些大节大义呢?这里就突显了我们整个民族最重要的力量在家庭、家族,这些家族的长辈都给下一代一个好的榜样,每一个人成长都在潜移默化当中,学到了这些做人的态度。所以我们说“父慈子孝”,父母、长辈的慈爱在哪里表现出来?在念念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的这个存心,表现出来。我们说我多爱孩子,那个是口头上的。念念能给孩子好榜样,那是真情真爱,是理智的。

    我自己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位孔子的后代,一位女士,那应该都是七十几代。她前几个月才读《弟子规》,可是她打开《弟子规》读的时候,她非常地感动、非常地熟悉。她觉得她每读一句,小时候家里的情景就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她读到,“父母呼,应勿缓”,她的叔叔、伯伯、父亲一看到爷爷、奶奶一叫,赶紧:“爸,妈,有什么事吗?”“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待的事,这些长辈都赶紧去做。“冬则温,夏则凊”,他们这些长辈给爷爷奶奶铺床,关心、体恤生活需要,都浮现出来了。家里面整整齐齐,“置冠服,有定位”。兄弟之间几十年从来没有红过脸,“兄弟睦,孝在中”,“言语忍,忿自泯”。看到家里有事,兄弟不分彼此,赶紧拿钱出来解决、支持,“财物轻,怨何生”。

    那诸位学长,请问这一位女士,孔女士她学过《弟子规》没有?啊?所以我们说学习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身教,是整个环境每天都在教育她。所以这个家道,都是在潜移默化当中自然承传下来了。

    所以“教儿婴孩”,孩子在胎中,三岁以前就是教他的黄金时段。所以刘总那一天讲说,六岁以前,孩子都一直是看着大人,(大人就)做好榜样给他看。六岁以后,孩子的能力、行为、动作比较灵活了,领着他做。教孩子都要陪伴啊,都要引导、教导他。十二岁到十八岁,跟他商量。十八岁以后呢,分享给他听,让孩子很自然地从父母长辈的人生当中得到启发。其实人与人相处非常微妙在哪里呢?你越想要求、越想控制,他就偏不听你的。你越尊重他,越没有控制的念头,只是很真诚地跟他商量,他反而很愿意听我们讲。

    我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体会最深的就是父母对我们没有丝毫占有、丝毫控制的念头。所以我们无形当中,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所以处事,我们对人也不要求、也不想去控制。人家愿意听,我们就尽力讲。人家不愿意听,我们也不要生气,也不要求。我们没压力,对方也没有压力。所以我很喜欢听我爸爸讲话。有什么要重大决定了,“爸,你帮我看看,哪一些可能是要提醒注意的。”

    当然更好的是,我们提升自己的智慧,到孩子非常佩服我们。那你不用找他,他自己来找你。就像刘总的先生庞总,他的孩子说了,“大方向,战略布置一定要请教老爸”。是吧,这个就是孩子很佩服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有德有智慧。卢叔叔也做到了。他的孩子有什么人生重大的问题都要来请教,而且他儿子来请教他,还得要排时间。他会跟他儿子说:“对不起,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跟我排了时间了,你要下礼拜再来。”他儿子可不可怜啊?不可怜啊,学到他父亲胸怀天下。再来,更珍惜可以跟父亲请教的机会。所以父母能做到让孩子这么佩服,那是做得非常好。所以有一次这个父亲节,很多这些晚辈都来给卢叔叔、卢妈妈祝福,结果他孩子看了有点酸溜溜的,“这是我爸”,好像都被分走了。

    好,而刘总谈的这个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也从中记住这些重要的原则。从小给孩子立规矩,从小孩子懂得做事要计划,有时间观念。两岁就开始教了,却是他一生受用的习惯。所以爱孩子还要看得很深远,防微杜渐、深谋远虑。可能当时候在要求,孩子还是有一点(难受),必须突破。你也不能因为孩子难受了,你就不严格要求他。不严格了,他习惯没养成,一辈子都被坏习惯拖着走,就麻烦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时时都陪伴着他。所以刘总都陪孩子学习,等养成学习习惯了,他就可以独立学习,你还不用花很多补习费了。

    还有这个家庭会议,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家里的一个氛围,都是先检讨自己。谁来带头?父母带头,长辈带头。而且还有一点,反省自己之外,这家庭会议就是家里人能常常说说心理话,有沟通。不沟通慢慢地就疏远,甚至会误会、隔阂。所以这个家庭会议不可少,互相彼此了解目前的状况、心里的想法,充分交流一下。甚至于是遇到的好的事情,体会到的好的道理,这一份喜悦跟家里的人共同分享,这叫“意和同悦”啊。我们成长了,家里的人也成长了。

    好,而孩子大了跟他沟通,有时候要懂得柔软、幽默一点。我们有时候劝人太直接,人家很难接受。刘总跟他儿子提醒,“逆反期过了没有?”是吧,她孩子说,“还没有”。但是,有没有作用?很有作用啊。因为他感觉到妈妈很柔软,很尊重他,并没有指责他。但是他一句一句记起:“哎哟,逆反期、逆反期,对哦,不能给妈妈添麻烦,不能乱发脾气了。”这个都是善巧方便。

    而这个游戏机风波就提醒我们,为人父母、长辈,只要要求孩子不要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你要孩子不看电视,自己一定不能看电视。不然,孩子心里不服:都你大人能做,我们不能做。

    其实让孩子对父母不服,那是孩子最痛苦的事情。孩子的天性,尊重、爱他的父母。我们能有好的德行,让他这一份天性终身保持,那孩子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假如我们父母都是言行不一致,孩子的内心一直在受到煎熬,因为他尊重的人怎么是这个样子?扭曲了他的人格啊。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不尊重父母,我不只没有责怪他的心,我还觉得这个孩子一生苦不堪言啊,他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能够让孩子跟父母之间的那份亲爱终身保持,那是给予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