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一集)


   日期:2010/9/21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5-06-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我离开道场整整半年,此次回来,见到诸位念佛及研究经教皆有长足进步,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地方之福、国家之福。佛在经论中常教导我们修学的功德,所谓「功不唐捐」。此次恰逢冬至祭祖,本想办冬令讲座,可是同修们喜欢念佛,甚为难得,因此改成「冬至佛七法会」,利用每晚的时间与同修们共同研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这一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录自《楞严经》里著名的二十五圆通。这段经文不长,共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经》短。过去我们虽然多次讲演《楞严经》,但是都含糊笼统略过,以后读到「净土五经」,方知此章经文的重要。

  五经的来源,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古时候净土宗只有「三经一论」。三经专讲净土:第一部是《无量寿经》,第二部是《阿弥陀佛经》,第三部是《观无量寿佛经》,也称作《十六观经》。一论就是《往生论》。

  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今天我们对《无量寿经》可说有相当程度的深入,会很明显的感触到他的附入很有道理。因为在《无量寿经》之中,我们读到「德遵普贤」,若问西方世界那些人修什么法门?可说全是修普贤法门,这在《无量寿经》里可以得到证明。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殊胜无比。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这章经特别取出,附在净土四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他这一举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真正觉悟了,这一章经才是真正《楞严经》的中心,是《楞严经》的精华。尤其是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宣布,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的见解与印光大师完全相同。这更证明了《念佛圆通章》不但是《楞严经》的心经,也是净土宗的心经。通常我们念的《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经》

  《念佛圆通章》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实在是整部《大藏经》的心经,不深入经藏很难认识、很难体会。由此可知,这一部经非常重要。我们预定讲大概七次到八次,所以依照灌顶法师的《疏钞》编成讲义来讲。讲义比《疏钞》简略多了,但是句句话都非常重要。

  释经题。按经中佛自所说。有五种题名。】

  佛在《楞严经》上他自己宣说,这部经有五个题目。『经题』就像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经的纲领。如果对於题目的意义能概略的理解,全经的大意就能掌握到。所以「题」非常重要。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第一个题是『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这个题目是从境智所建立的。境是境界,智是智慧。从「大佛顶」到「无上宝印」都是说境界,后面两句是属於智照。

  这是什么境界?『大佛顶』是比喻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从哪来的?从此处变现出来的,这是以自性为境界。

  『悉怛多般怛罗』,这六个字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密宗里常讲的「大白伞盖」。但是它上面没有「摩诃」,所以没有「大」,照字面翻就是「白伞盖」。白伞盖是比喻。白色是一切色的根本,唯有白的才能显示无量的色彩。伞盖是防卫污染的,污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精神、思想、见解的污染。佛给我们讲的《楞严经》就像伞盖一样,雪白的伞盖丝毫污染都没有。我们要能离开一切污染,恢复到自性清净,这一部经就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像伞盖一样。

  『无上宝印』,「无上」是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印」是印证。

  『十方如来』同一个「宝印」,这指的是一真,《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净宗讲的一心不乱。一真是所入,一心是能入,能所不二。这就是禅宗所讲的「心印」,教下所讲的「海印」。海是比喻广大无边。所以上面所讲的是境,下面所讲的是智,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如来所证得的,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究竟圆满的智慧,一切诸佛所证得的智慧是平等的。所以讲「十方如来」,这就不止一尊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清净海眼』,「海」是比喻大,无量无边,指的是心性。「眼」是智慧之眼,像《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圆明」,就是这个意思。唯有清净心、智慧眼才能照见心性的境界,用现代的话来讲,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从大佛顶到无上宝印都是讲的真相,这是第一个题所含的意思。实在讲经里的含义太丰富了,这一个题虽然能包含,但是不能很清晰、很明白的为我们凡夫显示出来。所以世尊非常慈悲,用第二个补充说明。不但有第二,还有第三、第四、到第五,都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补充。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这是从从教化对象而建立的,显示经典的功德利益。对象虽然只说了两个人,实在讲这两个人是所有学佛人的代表,所以这两个人就是说我们自己。第一个是『阿难』,「阿难」代表广学多闻。我们现在学佛都喜欢多闻,阿难代表多闻。第二个是『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她代表贪爱。我们是不是喜欢多闻?是不是喜欢贪爱?假如有这两个毛病,这部经正好对治这两个毛病的。

  『救护亲因』,阿难是多闻无定,只求解,不认真修行。有解无行不能入境界,这是代表大多数学佛人的通病。摩登伽女迷在五欲六尘之中,没有意思出离三界。学佛人口口声声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心?自己冷静想一想,心口不相应。口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财色名食睡」一样都放不下。这部经就要度这样的人,想想我们就是这样子,遇到这个法门可以说是非常幸运。这是说明他所『度脱』的对象。

  要把我们度到什么地方?在这一生中必定成佛。『得菩提心,入遍知海』,这两句就是平常讲的「无上菩提」。当然《楞严经》里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是以无上菩提为目标的。二十五位菩萨各显神通,为我们做示现,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修成的?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听了、看了,除了念佛法门之外,其他任何一位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我们都没有办法做到,这是真的。所以在这二十五圆通章里,为什么要说《念佛圆通章》是第一,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诸位若读《楞严经》,也许看到有很多《楞严经》的注解。《楞严经》注解很多,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经》,那时我搜集古来《楞严经》的好注子,有三十多种。我所晓得的古今《楞严经注解》差不多有八、九十种。所以《楞严经》自古至今注解众多,每一个人讲法都不一样。

  一般说法二十五圆通章,什么是第一?是观世音菩萨耳根法门。文殊菩萨拣选圆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文殊菩萨为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所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我们国家知名度很高,「家家观世音」,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阿弥陀佛,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观音菩萨的。文殊菩萨拣选的不无道理。

  为什么我们又称大势至菩萨第一?因为楞严会上这二十五位菩萨表演的是两个第一,不是一个第一。这一点必须要看清楚,不能忽略。从什么地方看?从他排列顺序来看。耳根是在六根里,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换句话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应该排在第二。怎么会排在最后?按照顺序来排就是普通一般法门,把这个法门拿出来摆到最后,那就是特别法门。好像唱戏一样,最好的一出摆在最后做压轴戏,观音菩萨这个法门就是排在最后。

  大势至菩萨也没有按顺序排。二十五圆通是六尘、六根、六识、七大,按此顺序排列的。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属於根大,就是见,若按顺序来排,他应该排在弥勒菩萨的前面。弥勒菩萨代表识大,就是第六意识。但是《楞严经》上的排列不是如此,他排在弥勒菩萨的后面,观世音菩萨的前面。所以没有按顺序排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知道这一章经,在整个佛法里面的重要性,才会真正认识它。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这是从性修建立的。『如来密因』,就是讲自己的根性,不是说别人。「如来」是自性佛,「密因」就是根中之性,乘性起修就叫『了义』。大乘法门里说到「了义」,常常用「无修而修,修而无修;证而无证,无证而证」这两句话来形容,这是了义。但是这两句话很难懂,这是通说,这是将全经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全都包括,也就是这个说法涵盖了一切法门。

  假如我们单单指净土法门,应该怎么说与这个意思相应?净宗来说,「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就是究竟了义。所以净土的古德有一本《生无生论》的小册子,「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句话的意思也很深,千万不能望文生义,那就坏了。生是决定生,去不去?真去,不是不去。为什么说不去?西方世界是自性变现的,这个世界也是自性变现的,全都是自性变现的,哪有来去?可是这个境界必须到破无明,见了真性,你才看得到。像我们凡夫,不但见不到,也听不懂,所以还是决定生,决定去。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这是从妙从精要上建立的。精是指精华,要是重要。这个『妙』,大乘经里面有一部《妙法莲华经》,过去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的经题,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这一部经之妙,不在《法华经》之下。『大方广妙莲华王』,在《法华经》之下吗?不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这是最重要的,讲修行方法。「母」是出生的意思,生佛。十方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第一个「陀罗尼咒」,完全靠这一个法门成佛的,这个重要。在本经「佛母陀罗尼咒」就是五会楞严神咒,为什么寺院丛林早课都要念楞严咒?就是「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但是我劝诸位同修不要念楞严咒,为什么?太麻烦、太罗嗦了。阿弥陀佛是净宗的陀罗尼咒,是咒中之咒,比楞严神咒高明太多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通途来说,是指楞严神咒。特别来讲是专指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从初发心到无上道,他们修什么法门?就是一句佛号。我们真正明白了,念佛就死心塌地,心就定了,念佛三昧就容易成就。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这个题中有因有果。『灌顶章句』是教学里主要的课程。『诸菩萨万行』是菩萨所修的因行,『首楞严』是大定,属於果。所以这个题里面有两句讲的是果,当中说的是因。

  「灌顶」是密宗里面的。印度密法有五部,也就是说有五个派别。一、东方阿*(ㄔㄨˋ)鞞佛代表的,叫金刚部。二、南方宝生佛代表的,叫灌顶部。三、西方是阿弥陀佛所代表的,称为莲花部。四、北方是成就如来所代表的,叫羯磨部。五、中间是毗卢遮那如来代表的,叫如来部。

  这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从灌顶部里选出来的。所以称为『灌顶章句』,这是教下里的解释。实在讲它还有更殊胜的意义,「灌」是十方如来慈悲加持,「顶」是所有一切法门里至高无上的大法。合起来讲,就是佛以大慈悲加持你,将成佛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是灌顶。「章句」,非常明显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这一章经文二百四十四个字,就是真实灌顶的章句。所以通途讲「灌顶章句」是指整部的《楞严经》,我们今天这个说法是《楞严经》的精华,是《楞严经》的中心,是灌顶章句当中至高无上的灌顶章句,这才显示这一章经文不可思议。

  『诸菩萨万行』,「诸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五十二同伦。五十二是怎么说法?从初发心十信位,再往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五十个位次,再往上等觉、妙觉,妙觉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菩萨讲得很清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藉任何法门来帮助,这一个法门决定成就。

  『首楞严』,是大定之名。

  以上是将世尊在本经里所说的五个题目简单与诸位介绍出来。

  《楞严经》到中国来这一段历史,我在此地也省略了,说两个小时也说不完。故事挺好听的,《楞严经注解》上都有,大家可以做参考。《楞严经》之翻译,非常特殊,是般剌密帝法师将这部经送到中国来,而不是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来的。

  为什么今天佛法在印度衰了?公元十一世纪之后,回教徒征服了印度,印度就没有佛法了。印度佛法中断总有一千多年,实在说与这个国家吝法有关系,吝法得愚痴果报。当时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中国的高僧到印度去,但是印度国王把《楞严经》列入禁书,禁止出口,其他的经可以传到世界,这一部经是它的国宝,所以不传。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没有见到这部经,这是御禁,中国许多高僧到印度也看不到这部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所传来的经典里也没有《楞严经》,这是说明印度人吝法。

  般剌密帝非常了不起,他把这部经偷渡到中国来。第一次偷渡被海关查到了,抓回去之后要被处分,还要受罪。第二次他又偷渡,结果又被抓走了。吃了两次亏之后,第三次他把这部经写成一个小卷子,把自己手臂剖开,把这部经卷藏在手臂里面。一直等到伤口复原,然后才出关,所以没有检查出来,他用这种方法把《楞严经》传到中国。到了中国之后,再动手术把手臂割开,拿出经典洗干净。他为佛法牺牲自己,这种精神非常难得。

  他是从水路在广州登陆,所以经典就在广州翻译。他是佛教徒,佛教徒有勇气承担罪过。译出来之后,他就回去告诉国王:「这部经我已经偷偷的送到中国去了,你要怎么处分,我全部接受。」他回去接受国家的处分,真正不容易。

  他在广州翻译经典时遇到了房融,房融在武则天执政时是宰相,大概是得罪了朝廷,把他下放到广州去作地方官,让他很幸运的参与了这一次译经的法会,所以这部经典文字的修饰是房融笔记的。他是一位大文学家,在中国所翻译的经典,文字之美,《楞严经》是第一,出自於宰相之手,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

  今题於五名中略取十九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当然五个题目太多了,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翻译时,把五个题合成了一个题。

  『大佛顶』,是第一个题里面取这三个字。『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是第三个题完全取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是第五个题的后面一段。所以今天中文本《楞严经》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题很长,总共有二十个字,题长里面包含的内容就很丰富。下面我们就依经题来给诸位做简单的介绍,经题可以分为七个段落来说明。

  一、大—即众生心。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在华严即一真法界。诸经或名实相。佛性。圆觉。真如。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也。是知此心。十方无尽。三际莫穷。为法界体。在迷曰如来藏。在悟曰修证了义。在因为菩萨。在果为首楞严王。一经要妙。不出此矣。贯下则密因为大因。了义为大义。万行为大行。首楞严为大定。具此诸大。是为大经。又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则受持此经者。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证大果。】

  第一个是『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之大是相对的,此地是一个形容词。实在是无法形容,真如本性什么也称不上,不得已用一个「大」。「大」是形容,也是赞叹,指什么?『即众生心』。他为什么不说诸佛心,要说众生心?说诸佛心,我们会误会自己没分;说众生心,那我是众生,换句话说,说的就是自己。

  『心』,《楞严经》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大乘佛法里,特别是禅宗常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换句话说,整个佛法说的就是这个心。禅家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佛法最后的目的就在此。我们今天说得通俗一点,大家容易明白。我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宇宙人生,实相就是真相、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此「大」即是赞叹、形容「真实本性」。

  『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称为大。』「世间」是讲三界六道,这个范围无量无边,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乃至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三界六道,全是世间法。三界之外,有圣人、有阿罗汉、有菩萨、有佛,与阿罗汉同类的还有缘觉(也称为独觉),因为超越六道轮回了,他在六道轮回得大自在,称为四圣法界。世间出世间法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不得已称之为「大」。

  这种说法怕大家不容易体会,落实在经论上来说,『在华严即一真法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就是讲这一桩事。

  『诸经或名实相,佛性,圆觉,真如。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也。』《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或者讲「佛性」,讲「圆觉」,或者讲「真如」,一切大乘经典里我们常常看到这些名词。《楞严经》里讲「如来藏」,名词又换了,其实都说的一桩事,都说的是这个心。既然是说心,为什么世尊用这么多名词,把我们初学的人搞得眼花撩乱,被这些法相名词迷惑了。我们要问一句,佛为什么要这么说?实在说这是佛教学的善巧。佛法之难,难在离相。众生无始劫以来处处执著,所以佛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众生虽然闻法种一点善根,实在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在哪里?处处执著。因此佛说出许多名相,告诉你名是假名,主要说的是这一桩事,用什么名相说都可以。不执著名相,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所说的意思,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所讲的你才真正体会到,真正明白了。所以一执著名相就坏了,就错了。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

  『是知此心,十方无尽,三际莫穷,为法界体』,「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之大无有穷尽。「十方」是讲空间,「三际」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时空,佛家称之为法界,法界的本体,即是今天哲学里所说的宇宙本体。宇宙本体到底是什么?世间的哲学家、科学家到今天没有定论,没有结论。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的本体是什么?是我们的心。换句话说,宇宙从哪来的?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宇宙是所变。所以心在哪里?心无处不在。

  佛法的教学就是教我们认识心,心才是自己本人,心才是一切法真正的主宰,所以禅家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其实任何宗派终极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明心见性,净土宗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

  『在迷曰如来藏』,迷了自性,也就是迷了自己。迷了自己,在《楞严经》上是「如来藏」。「藏」是藏起来了,「如来」就是自性。自性现在隐藏,你不认识它了。实际上并没有藏,是你自己不认识,等於它藏起来了,所以叫「如来藏」。

  『在悟曰修证了义』,你如果心明白了,什么是心性,完全明了了,那就是「修证了义」。「了义」是究竟了义,所以明了之后,修行虽然也是念一句阿弥陀佛,音调没有改变。迷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与悟的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境界不相同,受用也完全不一样。迷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善根;悟的人,这一句阿弥陀佛与尽虚空遍法界相应。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这一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种种教法都在里面,一个也没漏掉,真不可思议。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德能,都在这一句名号中显露无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这一句阿弥陀佛与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完全相应,产生了共鸣。不是与一尊佛相应,不是单单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而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相应,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在因为菩萨,在果为首楞严王』,由此可知,「首楞严王」就是如来在果地上的称呼。

  『一经要妙,不出此矣。』这一部经里最重要的、最玄妙的无过於此,这是一个「大」字,它里面所含的义趣。

  『贯下则密因为大因,了义为大义,万行为大行,首楞严为大定。』如果这个「大」字贯到底下,「密因」就是「大因」,没有一法不大,「了义」是「大义」,「万行」是「大行」,「首楞严」是「大定」。

  『具此诸大,是为大经。』这个容易懂。

  『又密因是理』,后面还要详细给诸位报告,这是讲的理。

  『了义是教』,「了义」是指整部《楞严经》。这一章是整部经的精华,是全经的纲要,那真是妙中之妙,了义中之了义。

  本章经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佛号。「万行是行」,这一句佛号就是诸菩萨万行。莲池大师说得明白,蕅益大师开示的清楚。莲池大师讲这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宗」就是禅宗,禅宗以外就是教下。宗门教下,一句佛号全部都包括了,这是真正万行。

  『楞严是果。则受持此经者』,我们受持这一章,这一章就是全经,它圆满具足。

  『依大教,解大理,起大行,证大果。』这四句就在这一章经中。所以「净土五经」里面,如果只取精华,确实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以我们称它为净土宗的《心经》。如果展开来,净土宗含摄一切大乘佛法,这一章经也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心经》。所以说它是一大藏教之纲领,绝不为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圆通章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念佛圆通章       净土法门)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