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不败宝典:《弟子规》


   日期:2010/9/30 19: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不败宝典:《弟子规》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通过细节改变习惯 再改变性格 从而改变命运

 

广州日报2010年9月29日B8版 作者:刘黎平


  
蒙学人生

  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势单力薄的平民,没法来控制这个巨大而强大的社会,以让它适应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外界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走入社会后,能有成就吗?能获得尊重吗?最起码的,能平安吗?

  迎合父母这种心理,市面上产生了很多教子宝典、成长宝典,这些书大多数确实讲得在理,实操性强。然而,洋洋洒洒千万言,过后辄忘。有没有一种武林秘诀似的文字?它长不过千来字,内涵丰富,用具体细节代替抽象的教条,从小学到博士到教授都可终生保有,可成人生不败宝典。

  有,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了。

  它是谁?它就是《弟子规》。
 

  
缘起:一个清朝老秀才的教学感悟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李毓秀。这个老秀才的一生似乎是失败的,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辉煌,也没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风流,正史野史对他应该也没什么兴趣。然而,他毕竟熟读了《论语》,至少有近距离内的人生经验。可能在某一个午后,他睡起无情思,闲看一群孩童捉柳花,想着这群孩童的将来,然后《论语》里的字句忽然与眼前嬉戏的孩童融为一体,于是,他拿起一只秃败的毛笔,写下360句,每句三字,总计1080字的《弟子规》。当时名为《训蒙文》。

  《弟子规》红了,这不是一种带来财富地位的红,而是一种给中华民族带来精神财富的红。多少状元的华章,多少才子的风流,多少帝王的风云,都像坠落的烟花那般寂寞,而老秀才的《弟子规》,是一朵不败的奇葩。


  
总纲:由孔子24字真言创建的口诀

  《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

  翻译:学生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和兄长相处要敬爱,出言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修养的仁德之人,在做人成功之后有多余的精力就来学文。

  李毓秀以孔子的这24字方针为纲,然后撒开网,笼罩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可见,《弟子规》是以《论语》为出发点,但又在细节和亲切方面超越了《论语》。


  
安全上的不败:

  《弟子规》中的凌波微步“宽转弯”

  前一阵有一条让全天下父母揪心的新闻:一辆宝马车居然在倒车时压到一个6岁孩子的身上,而且反复碾压致死。我看到这条新闻,在谴责车主的同时,不由得想起《弟子规》上的一句:“宽转弯,勿触棱。”

  斗闹场 绝勿近

  先说“宽转弯”,说行走时碰到拐角、大物件之类的东西,一定要宽角度转弯,避免过近接触。这是老秀才总结生活安全经验而创立的“凌波微步”。记住和实践这三字口诀,就可让孩子远离危险区域。

  机动车是个马力很大杀伤力也很大的物件,它能载人也能吃人,而且我们没法保证车主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因此不管它是处于停放状态,还是处于发动状态,都应走“宽转弯”这种“凌波微步”,与之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凌波微步”具体怎么走呢?从几何角度来解说吧,凡碰到狭窄逼仄之处,最好稍稍远离,与之呈一个弧形,两者之间有一个扇面形状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万一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安全空间。切忌以直线的轨道与狭窄逼仄处相交。不管是马车时代,还是汽车时代,甚至将来的飞船时代,“宽转弯”能超越时代,永远作为安全口诀起作用。

  《弟子规》说“勿触棱”,一个“棱”字,涵括深远。在冷兵器时代,棱可能是指刀具、桌角、床沿之类的东西,室内拥挤,一定要绕着过,不然会伤及身体。今天,“棱”的含义在扩展,扩展到搅拌机之类的危险器具,这些新机器比刀具床角之类更伤人,例如一台搅拌机正在操作,你凑上去看,身体与它虽然隔着一段距离,但你的衣带之类的物事会与它接触,如果被牵连卷入,后果则不可设想,所以实践“勿触棱”三字诀是很紧要的。

  《弟子规》言:“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打架斗殴的场合,近不得,近则可能伤及自己;YIN亵邪恶的事情,莫去过问,过问则怕被它引诱而陷溺其中。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条安全准则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进门先打招呼,问房子里有没有人,乍看这是礼貌问题,其实也是安全问题。因为如果不打任何招呼闯入一个不该闯入的空间,看到不该看到的事,让别人陷入隐私被窥见的尴尬,则可能陷入人事上的危险,甚至给你以后的日子造成麻烦。

  我们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全上的担心,成不成龙在其次,安全地活在这个世上才是正道。《弟子规》想得周到,几个三字句就将一切意外状况包含其中,而且有应对办法,久读必能让安全意识形成一种本能的反应,好似金庸小说里的高手,内功练成,无论什么偷袭暗算都能应付。


  
学业事业的不败:“方读此勿慕彼”

  《弟子规》总结学习经验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正读这本书,不要想着另外一本书,此书未读完,不要开始读另一本书。在信息海量丰富的今天,摆在现代人眼前可供阅读学习的书籍太多了,太多则杂,一杂则心乱,心乱则无所得。所以现代人来温习这段话,实有必要。

  现代社会不只是提供了海量的阅读选择,也提供了海量的事业选择。人心越发浮躁,今年在这家公司做,明年在另一处创业。结果变成学业和事业上的“太监”(没有下文)。

  扎实读一本书,扎实做一件事,即成功一次;扎实读完十本书,扎实做完十件事,即成功十次。积小胜为大胜,人生必大胜。

  而且每做完一件,都有一次成就感,自己先塑造事业的成就感,才能有好的学业事业心态。

  案例:

  曾国藩也说:“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古书不标点,读书人边读边标点,标完点就说明看完此书。曾国藩第一次赴京赶考落第,在北京街头看到一套二十三史,不由得心痒,借钱买下。回到家,他怕父亲责怪,他父亲却说:你借的钱我慢慢帮你还,但你要老老实实把这套书点完。曾国藩果然老老实实将二十三史一页页地标点完,为他日后治军办洋务奠定了知识基础。


  
人事关系的不败:“道人善即是善”

  “责己严,责人宽”不只是道德标准,也是出于人事安全的考量。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被当面指责和批评。在很多时候,面子和尊严比对错还重要。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弟子规》可谓简明扼要又具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称赞后,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就是做了坏事。指责批评太过分,会招来灾祸。

  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固然重要,但家长最担心的是:有正义感的孩子走入社会后,不免要与小人、坏人打交道,君子往往不是坏人、小人的对手。这个让父母很悬心。《弟子规》就通过几句话划出了安全红线,教孩子如何操作。当然,《弟子规》也不是一味叫人当好好先生,下文就有“过不规,道两亏”,如果朋友的过错不规劝,你和朋友都有错。

  案例:

  曾国藩办湘军期间,有人向他反映:军中有些绅士嘴巴里仁义道德,为人却很不堪。曾国藩却说:他们能说仁义道德也好呀,我们就按照他所说的去对待他,兴许能引导他向善,但如果当面戳穿他,伤了他的面子,他就顾不得自己所讲的仁义道德,到头来难免坏大事。

  君子既要避开小人的伤害,又能驾驭小人,办成大事。引导小人以善自许,也是一种用人艺术。


  
结语:朗读《弟子规》,实践《弟子规》,久而久之能形成好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当然,人生的成功与否未必完全取决于自己,某些不可逆转因素会局限你的成就,让你觉得与预期目标相比,你的人生失败了,但即使如此,也不至于溃败,你良好的行为习惯,你良好的行事风范,至少让你能赢得小范围的喝彩,虽不大成,至少不大败。这正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期待。送孩子去异地读大学,去异地工作,甚至漂洋过海,如果有一份简单易记且操作性强的口诀“护身”,让孩子至少平安,人生不至于狼狈大败,《弟子规》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