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黄嘉楣:读书与修行


   日期:2010/10/5 20: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身处知识爆炸的社会,现代人必需同时具备专业性的知识和事务性的常识,才有办法在知识竞争的年代里,拥有生存的竞争力。不论是传统的农渔林牧或现代的工商科技,业界人员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改良产品,提高生产力和执行力。读书,就是获得知识最快的方法! 

 读书  知识 菩萨行

    读书也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藉由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素养;一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心就会安定,不随外境浮动,定力与智慧都会提升。人人都读书,行事有所准则,社会风气自然敦厚,终将形成美好的书香社会。

 佛学 世学 中道义

    读书好处无穷。《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没有边际的学问,枉自劳苦一无所得。因此,读书不能漫无目的,必须加以拣择。那么要如何拣择呢?为免浪费生命,污染心性,我们不读不善、戏论、无意义的书。确定阅读方向标准之后,请慎选自己所要阅读的每一本书!

    书籍大致分成两类:出世间的佛学和世间的世学。佛学和世学两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感恩精舍住持师父慈悲示范,为了让弟子能学习到世间及出世间的良好知识,成立讲堂的同时,备有大藏经等佛学书籍,以及对人生观有正面价值的世学书籍,供大众研读、探讨、学习。不仅令大众在佛学的领域中,体会到真谛的义理,也在世学的领域中,学习到圆满人生的俗谛道理;当真俗二谛真正融通无碍,便能圆满中道第一义谛。

    佛学是阐述我们宇宙人生真理的智慧。真正学习佛学的行者,会将佛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贯穿到世学的领域里。佛学与世学兼顾,妥当互用,可以相得益彰。有了佛学的世学,才能明白人生真正的方向及目标;有了世学的佛学,才能洞彻世间法法皆佛法的真理。

为学 修行 闻思修

    佛法教导我们,可以用闻思修的方式,来遍学无量法门,达成修行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读书,亦可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闻,就是发挥熏修的力量。《看经警文》云:“夫看经之法,后学须知,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一、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二、口无杂言,断诸嘻笑,则口业净也。三、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内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于真源,庶研穷于法理。可谓水澄珠莹,云散月明,义理涌于胸襟,智岳凝于耳目。取莫容易,实非小缘,心法双忘,自他俱利。若能如是,真报佛恩!”读书跟读经的道理一样,以清净、恭敬、清明的心来熏修,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如是来到佛前,内起敬意,礼佛求忏。先静坐一支香,再开始翻阅经典,一心诵经持咒。心存于诚,不假妄想,自然字字句句了然于胸,深深熏入八识田,刻骨铭心。如此日渐功深,经文读熟了,时节因缘成熟时,自能心开意解,受益无穷。

    本此方法读经,利益殊胜无量。平日待人处世,一旦剎那间对经文有所感发,当场便会融会贯通,明白如来真实义,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读经养成习惯之后,也运用此法研读世学,那真的是触类旁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就是“重虑缘真”;在学习以后,想一遍、两遍……乃至百遍、千遍,一旦彻底,自能贯通,心领神会。修行如此,世间学问也是如此。读书的心要像图书馆一样,有架构、有组织、有秩序地思惟所读的书,把学问分门别类,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思惟清楚的心,没有囫囵吞枣、杂乱无章的弊病,本具的智慧就会现前。

实践 修持 戒定慧

    佛法重视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所学所思的部分,运用到生活层面当中修持。如此落实所学,从生活中产生习惯,习惯形成本能,待功夫成熟之后,不假思索就能随心所欲、心想事成。假如我们不停地思惟、实践八正道,内化成自己的本能,久而久之,自然会成道证果!修行如是,学习世间法也是如此。例如,学会基本的的驾车知识后,透过开车的动作实践,以及每天上路的经验,最后必定能够达到驾车随心所欲的境界。

    佛陀可以在一念之间,看透整个宇宙人生所有事物的整体大方向,同时又能清楚的知道事物层层相扣的每一个细节,及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学佛,就要“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具足这样的智慧,一定能帮助我们在世学的领域中,具备观察入微的能力,进而清楚一切因果义理。

    学佛无碍读书,读书不离修行。读到融会贯通,达到这念心通达全体,无有障碍、清楚了然时,自然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读书       修行)(五明学佛网:读书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