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的真理


   日期:2007/1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恒性的;再如生死、无常、缘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人生也唯有体证到真理的条件,才能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
  何谓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那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着,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如人生热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的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着,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着,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嗔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众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领域,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进而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真理)(五明学佛网:佛教       真理)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黄夏年教授: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黄夏年教授:近代中国佛教教育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 

 黄夏年教授:发展佛教教育,关心佛教界学者的建设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黄夏年教授: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楼宇烈教授:佛教的和平精神 

 楼宇烈教授: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楼宇烈教授: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学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