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贺怀民:对佛法的信心来自哪里?


   日期:2010/10/23 17: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看到妮妮的提问,很高兴,当年那个趴在我背上奶声奶气地叫着:“贺叔叔、贺叔叔”的小姑娘已经长大了,可以一起谈论信仰问题了。另外,面对这个问题,我也很惶惑,妮妮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重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关信仰幻灭的问题。

信仰幻灭是极为痛苦的,尤其是你穷一生精力来营造的信仰体系被击破后,那种痛苦不亚于天塌地陷、世界毁灭,所以我不赞成“先钻进去再说”的说法,你运气好,一头钻进个通途,越走越开阔,自然好,佛法的说法是你善根深厚。如果不幸一头钻进轮轮功呢?

在一次“闭关”人员出关的座谈会上,一个年近六十的老婆婆痛哭流涕地说她“断了自己母亲的法身慧命”,她母亲多年前一直在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修得很好,这个做女儿的就天天给妈妈说轮轮功多好多好,母亲也没了正见,就改练轮轮功了,现在她又劝母亲念佛,老太太不依了,说:“我过去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修得很相应了,你让我练那个功,我就放下了,现在又来劝我念佛,我年纪大了,我不改了!”

我们姑且先不谈正信佛法与附佛外道的区别,只就建立正见来说,因为没有基本教理作坚定信仰的基础,即使有一些实修体验,也很容易被人所转,将来知道错了也没时间改了。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此处千万警觉,那种“先钻进去再说”的说法极是莽撞,是误人之说。

另外,传的时间久的,也不一定就对,历史从来没有承担筛选善法恶法的职责,如果历史能起到这个作用的话,按理说现在世界上有历史渊源的学说都应该是善法了。佛陀诞生在公元前565年(佛陀诞生年代诸说之一),在时间上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说,在现代社会也都有其新的表现形式,能因 他们有古老的渊源,就说他们正确,值得“钻进去”吗?此说流于粗浅,经不起推敲。

持这个观点的人有他的具体情况,于普遍情况并不适宜,呵呵。

以我各人的体验,对于佛法的信心来自两方面:

其一,佛法的理论体系不是以制造偶像崇拜,剥夺人类理性思维为特点,而是引导人类理性思维,顺应人类趋乐避苦的天性,而形成的可以思辩、可以置疑、可以实验的理性信仰体系。

简言之,释迦牟尼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万能的神,他只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他通过自己对宇宙人生现象的观察思考,通过内修内证,发现了帮助人们离苦得乐的终极方法途径,然后把这些方法教给人们。在教内,我们称他老人家为“本师”,他是我们的老师,不是高高在上,主宰我们命运的神。

所以佛法是提倡思辨的,在《楞严经》上,佛陀为了点化他的堂弟阿难,用课堂试验的方式来引导他的理性思维来寻求自己本具的佛性,那部经读来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其二,佛法的理论是可以用实践来检验的。

这种检验就不限于《楞严经》上所示的逻辑推论、理论推导,而是通过实际的修持来进行检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理论再精深博大,也是在名词概念上打转转,所谓“说食不饱”。而只有实践才能对理论进行检验,有人告诉你肚子饿了可以吃馒头,你吃了,饱了,下次就知道了饿时要找馒头吃。又有人说:吃果冻也可以的。你吃了,发现胃里还是不实在,下次就知道果冻不顶饥。

佛法是内学,是从内心下功夫的,所以这个所谓实验的结果,外人并不能完全了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是随着佛法的熏陶,内心越来越平和、安详、清净,自然对佛陀教我们的最终的离苦得乐有信心了。

佛法的理论是用来引导你实修的,通过实修,得了实益,就对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深层次的理论认识会指导你的实修更深一层,得到的实益更多。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后,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来越坚定了。

当然,通过去“我执”而得到内心的安乐这是第一步,最后还要通过去“法执”来达到最终的解脱。

总之,佛法是内求,是开发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而不是在外部找精神寄托,因为你是内求,就不会因为外境的变化,因为某个道场不清净,因为看到几个不守戒的僧人,因为接触了几个只会空谈的佛学研究者、因为知道一些修行人的凡俗本性未改等等情况而丧失对佛法的信心。

六祖慧能明心见性后曾感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如果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对自性的内求,那外境的变化又怎会动摇它呢?

-------------------------------------

回答妮妮的问题,我是如履薄冰,因为你正是建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初涉人世,心灵美好纯净,我稍有不当的表述,会对你的人生思考,对佛法的初印象产生改变,所以都是斟酌再三才能下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贺怀民       信心)(五明学佛网:贺怀民       信心)  

 净界法师: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净界法师: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陈星桥居士: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 

 开愿法师:信心是成就的基础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四讲、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一讲、自在逍遥的大安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