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二》


   日期:2010/10/25 9: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关于禅密
  90
  问: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问:《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已破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亦不立,这两句应该已到最高佛位,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
  答:说无无明尽者,正是扫其悟迹,去其法执,归无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问:我认为妄心无处所,真心有处所。
  答:不对,妄心执境,故有处所。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93
  问:智慧是一下子打开的,还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呢?什么是后得智?明心见性与开大智慧有什么关系?
  答: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彻。但这也无一定的规范,不须渐进。后得智是对根本智说的,是起用的智慧。即于得根本智后,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习气,启发神通。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不同的法,是度脱众生之妙智也。

  94
  问:明心见性后,是否八识田中的种子翻腾得更为剧烈呢?
  答:种子翻腾包含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到彻悟后,即无种子翻腾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为足,须慢慢在境上打扫习气,将这些污染种子去光,以臻彻悟之境。

  95
  问: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答:难免的。师祖在《解脱歌》里讲:“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则又心动了。我们修法时有:“大悟十七八,小悟无其数”的历程。

  96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
  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97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98
  问:见性后为什么还要打坐?
  答:那没有一定,假如执着的习气还在,定力不够,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关。(有人说我一打坐觉得妄念比平时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见妄念。不打坐时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见,打坐之后水静下来了,看见泥沙了)。

  99
  问: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
  答:不错,这能知的是谁?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100
  问: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
  答:大圆满中分二步:(一)“彻却”就是“立断”;(二)“脱噶”是顿超,身体化虹光。要住山闭关修。你们年青人往往好高鹜远,你们能于见性后,进一步刻苦用功修吗?

  101
  问:本性不生不灭,是不动体。怎么理解?
  答:它没有来去,所以叫不动体。没有生死,没有方位,但能随缘显现。这个人要显男身才能得度,那就显个男身去度他;那个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显个女身去度他,随缘变现。真成道,牛胎马腹也能去,但本性无有变异。

  102
  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弟子对见性一事有了较深的认识。从前以为开悟以后大事已了毕,除习气只是个次要的过程。现在才真正知道见性只是刚断了见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习气依然还在,境界来了照样会动心,透不过去。欲真了生死还需继续努力,万万松懈不得。待破尽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后大事方才了毕。如以为自己现在生死已了,那是自欺欺人,瞒那阎王老子不得。
  答:来函所说甚当,见性有悟与证之别。真正打开亲见本性者,只断见惑,未断思惑,故生死未了。须悟后用功,断尽思惑,才能了分段生死;更须上上升进,破尘沙与无明惑,方了变易生死,非一悟即能了生死也。近来人心多躁,以为开一点知见即为见性,不再用心修了,真是荒唐之极!

  103
  问:“末等于初”怎么理解?
  答:即最后成道了与当初没有学佛一样。当初学佛时在六道轮回,最后也是在六道轮回,但不是被业障所牵,而是大愿所致。在六道中度众生,不著境界了。从现象上看是一样的,但实质不同。初学佛在六道里受苦,后来认识这些境界是虚幻的,不著相了就不受苦了。不受一切受,是正受,这就是三昧。其实本无生死,来去都是假相。又,初发心时所见之道与末后所证之果,完全一致,所以《华严经》中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可见初见道的根本智对于末后成就是何等重要。

  104
  问:末法时期,心密复出,犹如当空红日,殊胜无比。
  答:心中心密法是密法中的心髓部份,是大根器人才能修的。

  105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
  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106
  问:我们心中心法靠佛菩萨加持,这不是心外有佛吗?
  答:佛是有的。如释迦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燃灯佛……都是有的。但千佛万佛共一体,法身是一个。学佛的人必须做到理事不二、自他不二。

  107
  问:有人说从六识下手,易用功易成就,从八识下手,上根者才可成就。对吗?
  答:这话大错特错!从六识下手不易掀翻妄识巢穴,成功很难;从八识下手易于掀翻妄识巢穴,有事半功倍之效。净土宗有些人,不识其它宗的优点,而且叫人散心念佛也能生西,这不知害了多少人。我们修法并不一定修几种法,随人喜欢,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法专心致志地去修。心中心法是集禅、净、密于一体的大法。经文中说:修第四印可以于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随缘往生十方净土。由此可见,修心中心法即是修净土,而且可以上品上生。

  108
  问:到什么程度方可开心密道场弘法?
  答:好好用功,能纵横自在,遇境不惑,顺逆无拘时,自开心密道场,即能大弘圣教矣。

  109
  问:我们初学的人是不是得先将身心化空,将“有”先破掉,然后将“空”破掉呢?
  答:修心中心法,你只管修,到一定时候,一下子就爆开了,身心世界全化空,空也不可得。但你不能求爆开,有这个妄心,就遮住它了。

  110
  问:请师父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义。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影子都是假的,我们这个佛性是连影子也没有,无相的。要反过来认识到影子是你自己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如果反不过来,去认影子就倒霉了。譬如这房子、椅子、桌子等等东西,都是我们的影子。你要执着它不就倒霉了吗?但是影子可以起妙用啊!房子可以避风寒,衣裳可以遮体保暖,桌子可以工作、吃饭,这不是起妙用吗?但你不能执着它,跟着影子跑就坏了。影子就是心中起的妙用,影子都是我们心中所显现变化的。不是说没有影子,因为这个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能起妙用的。我们具足法报化三身,不是只有法身,法身是体啊,它要起诸现象起诸妙用啊!如果不能起诸现象,不能起用就不值钱了。打坐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啊,死在那里不动,那有什么用?!所以要起诸妙用。但是,要认识体,不认识什么是体,你怎么起用?着相是不得了的,造生死业。你明白这个能起各种妙用的本体,不着相了,它就不造生死业。迷体着相,就造生死业,这是不能推翻的定理。又相由性造,相是幻象,但不离自性,故见相即是见性,性相不二,全妄即真,关键在不要粘境着相。若能念而无住,用而不着,即是解脱法门。

  111
  问:为什么说“肉眼不能见道”?又为什么说“肉眼能见道”?
  答:我们初见道时,肉眼不能见道,因为法身无相,肉眼怎么能见道呢?它是心地法眼,就是用无眼之眼,用智慧眼来体会。反过来,肉眼能见道,就是见相了,一切相都是我们心中显现变化的。肉眼见道就彻底了,就能够从体起用了。体相用——法报化三身都有了,不是只有法身,而没有报化身。一开始不能说肉眼见道,只好说心地法眼才能见道,肉眼不能见道。反过来肉眼见道,就圆满了,体相用都有了。无可取无可废,无可取——都是影子,得不到;无可废——都是自己心中变化的,无可废离。佛教讲的圆满,一开始只好这样讲,法身本体无相,见到一切相都不对;反过来,要现种种相,起种种妙用。

  112
  问:《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答: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处。说法也是,一有知见分别就有落处。所以,最后就以无说无闻来破言说的执着,归于无相灵活妙用。

  113
  问:憨山大师说:“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信鼻孔向下。”请解释?
  答:是说今日乃明本分事也。昔日为生死昼夜,水流花谢等梦幻事所迷。今日幸何如之,亲证本来面目,不费丝毫力,即是目前的自然景物也。本分事,本来如此,无有丝毫奇特,不用费心探索寻觅。故只需一切放下,愈用力愈不是,越轻松越好也。

  114
  问:抱定一句话头,朝参夕究,脚跟点地,步步踏实,直教铁树开花,冷灰爆豆。始信宗门中,有奇特事在。虽然如此,须具通方手段,始能定界外乾坤,要有作家眼目。何为通方手段?
  答:一通宗通教;二识诸方设施门庭之妙要;三,识各方来参者之根器;四,随宜教以相应参究之话头。

  115
  问:不跟语脉转,不是答非所问吗?
  答:禅宗机锋,主要是不能落著,如水上葫芦,按着便转,故谓之“转语”,不是答非所问。
  不跟语脉转是要针对问题答,但又不著相。举个例子:如问你们镇江金山寺宝塔有几层?(有人答:七层,上师不许。)你要离开宝塔来答,又要针对这个问题。怎么答呢?你可以打个○相,反问对方“这有几层?”你功夫到了自然会答。

  116
  问:师父曾写过一篇《往生西方关键问题》的文章,《广东佛教》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请师父谈谈您的意见。
  答:这篇文章我已看到,意思是:你提的要求这样高,吓得别人不敢修净土宗了,你这不是害了别人吗?其实我并没有否认带业往生,不少人错会了,以为带业往生就不必用功,莽莽荡荡的就可往生西方了。这去得了吗?莲池大师说过“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念佛不痛切故。我这篇文章不是否认带业往生,而是要大家好好用功,做到一心不乱。《弥陀经》说:“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才得生彼国。”我看到很多人,没有功夫,临终时佛号提不起来,昏迷了。还有人说:“痛死了,还念什么佛?!”试问这样怎么能带业往生呢?所以要看问题的中心,做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并不困难,能够时时刻刻绵绵密密地在心中念“阿弥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乐,遇到再坏再烦恼的境界也不烦恼,仍一心念佛,心不动摇。这要求并不高,带业是对的,加重语气说,一个人修到等觉菩萨,他还有业在。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在,无明就是造业的因,有无明才会造业。蕅益大师也说:要有“信愿行”,就是要人在真信切愿上做工夫啊。只有“信愿”而不“行”不能成就,就像鼎有三足,缺一不可。“行”能概括信愿。“不行”,就是空信,空愿,不是真信切愿。不做功夫,怎么能带业往生?!这才是真的害人!知见已正,至于功夫做到哪一步,就有品位高低的差异,与不做一心功夫的人自有极大之不同。

  117
  问: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
  答:境,就是我们思想起的幻境。一个念头起,就有一个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没有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没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顿消融”,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时,能念所念一起脱落,心与境都没有了。内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思想,外境就是山河大地。“方明色与空”,并明白这一切就是我们自己本性的显现,学佛就是学这一点。

  118
  问:有时自己放空无念,脑子很清明,有时散步亦可自然放空,但一晃又没有了,不稳定。
  答:自然放空很好,没有就让他没有,自然不住,否则是死定。

  119
  问:入定以后是不是就醒不过来了?
  答:没有的话,你现在还做不到醒不过来,现在你定的时间不会长。要入定时间长,须经过几次入灭受想定才行,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刚开始入灭受想定也不是很长,顶多定一二天。慢慢可以加长,一个星期,十几天,半个月,一个月,那以后可能一下子定得时间长了,但也不是一下子长多少年,这不可能。有些人对能入定几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人很羡慕。但是要知道这个灭受想定不好,那是死定。叫死水不藏龙,不起妙用,没用。大定是活泼泼的,在境界上能大用,对境不粘着。无住才是大定,才是真定。要时时刻刻在定中,大定是无出入的。有出定和入定都不是真定。禅宗有个公案,一个女子在释迦佛前入定。文殊菩萨走来一看,哎哟,这个女子不像话,怎么坐在佛前入定了;要拉她出定。他对这个女子弹指,不出定。又把她举到三十三天,不出定。再把她打到十八层地狱,还是不出定。释迦佛说:下方有个罔明菩萨能叫她出定。正说着,下方的罔明菩萨来了。这位菩萨在女子面前也是一弹指,她就出定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为什么不能叫她出定啊?而罔明菩萨却可以呢?有人说是缘的问题。不相干!问题在不能起知见。文殊菩萨起执见了:“这女子怎么能在佛前入定?”这个执见不能起。文殊菩萨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能起执见,这是表法的。罔明是什么意思呢?罔者,不可得。就是一切聪明智慧不可得。所以没有这些执见,一弹指就出定了。所以要把你的聪明打掉才行。老子说:“掊击尔智”。就是说,空掉你的世智辩聪,要心空空的,就能证大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元音老人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五明学佛网:元音老人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楼宇烈教授:楼宇烈教授为《元音老人》一书作序 

 元音老人:成佛的诀窍 

 元音老人:略论禅宗 

 元音老人:净土指归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八、立证无上正觉道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七、三修门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六、修行的必要性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五、见修行果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四、大手印要中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二、大手印乃九乘佛法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一、大手印三要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