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李越老师:劝谏的智慧


   日期:2010/10/27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许多人说,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当中,都是愚忠愚孝。其实往往批评,甚至批判我们圣人这些经典教诲的人,可能连一本经典都没有读过。当一个人连一本经典都没有读过,整个中国的历史没有了解,夫子一生的行谊都没有了解的情况下,人们妄加的评论、批评,这种态度对不对?这代表什么?我们都可以批评圣人,代表我们比圣人还厉害,这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大傲慢、大不敬。后来有人就说这里有愚忠愚孝,我们说愚忠愚孝在哪?你看“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即便是父母做错了事情,我们做儿女的也要随顺。可是他有没有读到《弟子规》的后半部?来,大家复习一下,“亲有过,怡吾色,谏不入,号泣随”。是!这里面有愚忠愚孝吗?没有。包括在《孝经》当中也讲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一个父亲身边,假如有一个能够劝谏他的儿子,做父亲的就不容易做错事情。

    在《论语》当中夫子也告诉我们,“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我们劝谏父母,结果父母劝了几次都没有听,比方他喜欢打麻将,常常可能玩到深更半夜,我们都觉得父亲你不要这样,把身体都糟蹋坏了。可是我们劝了几次,可能父亲都没有听,我们做儿女的要不要抱怨?能不能给父亲发脾气?见志不从,见他不从,又敬不违,同样还是一颗恭敬的心,能够悦复谏。在他心情比较好一个机缘下继续要劝谏父亲,而这种劝谏没有任何的情绪发泄,没有抱怨。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劝谏也是如此,不能用情绪,包括我们劝谏学生,他一次不听,两次不听,往往我们可能脾气情绪就上来。我们一拍桌子一发脾气,孩子记住的是什么?孩子记住的就是我们的情绪发泄,他知道不知道他错在哪里?不知道。所以劝谏一个人要有耐心,还要有智慧。

    劝谏的前提是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我们今天许多朋友学了《弟子规》,回到家里就要劝先生来学,劝儿子来学,劝公婆、劝父母,劝到最后家里人听了没有?不但没有听,反而非常反感我们,我曾经就干过这个蠢事。我刚学《弟子规》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太好了,所以常常给我的姐姐、哥哥他们打电话,“你们一定要听蔡老师的光盘,要看蔡老师的光盘,早晨要读《弟子规》。”讲到最后,家里的人听了没有?他们压力特别大,一听到我的电话就有点紧张。有一次我的姐姐和我一个好朋友,她们在一起,我就打去电话,我打了很久没有人接,我刚准备放电话,我的姐姐接上了。我说妳们怎么这么久才接电话?她说我和那个谁都不敢接,因为我们两个推来推去,说是领导打来的。为什么她们不接?她们觉得我要一打去电话,可能又要批评、教训她们。每次都要问她们,“这么好的东西妳们为什么不看?”可是家里人为什么不听?我们从来没有去找原因。家里人不接受是结果,原因在哪?诸位朋友,原因在哪里?我们找到答案了没有?原因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把《弟子规》这些教诲真正的做好,没有力行。甚至我们在希望别人学的时候,有一种控制、占有的态度,所以家里的亲人就会感觉到非常有压力。因为他的认知还没有到位,甚至他还没有看到我们因为学习《弟子规》而有所变化,他们看不到榜样的力量。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拚命的要求,反而让他们离我们愈来愈疏远。在座的各位朋友,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体会?有没有?好多朋友都在点头,我心里安慰多了。后来透过不断的学习,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今年我又有机会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家乡。回去之后,任何时候我都没有去要求他们,都是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做,帮着姐姐收拾房间、整理衣柜,照顾他们的生活。他们因为上班工作很繁忙,提前做好一些午餐的准备,姐姐、姐夫他们一回来特别的快乐,看到这个妹妹学了传统文化,的确是不一样,也变得温和了许多。有一天姐姐就看着我说:我看到妳怎么那么祥和?她说和过去不一样了,也再没有要求我们,这样一来反而我们倒觉得很愿意去学习,尤其是我看到妳跟家里的人交流的时候,家里的这些兄弟姐妹,他们常常说的一些观念和话都是错误的,妳都没有去纠正,我都急得不得了想纠正他们,可是妳在那里稳坐泰山都不动。我说我们要体恤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刚刚接触,还真的对圣贤教育的这些教诲不了解。而我们没有学之前,我们也同样污染了很多错误的观念和思想,我们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家人当中,要不断示范对的、做好的榜样,家里的人看到我们这么去做,他们才会对圣贤的文化生起这样一分信心。

    所以这个劝谏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劝谏,包括夫妻之间,包括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都要先取得信任。而信任的前提一定是什么?一定是付出。所以我回到家里给亲人们买的礼物,都是一些吃的、用的,一些特产,我们人情不可拂。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我们要懂得常请客送礼,这叫布施;还有爱语,我们多多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去称赞他。请客送礼,我们又能够讲这些称赞别人的言语,这样处处又能够利益他,最终大家的这分信任才能够建立。在《孝经》当中是这么讲到,在《论语》当中,夫子也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所以透过这些夫子的教诲,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儒家的文化,有没有愚忠愚孝?那是人们没有学习的误解。

    有一次,夫子的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也是夫子非常优秀的一位学生。曾子在田里锄地,一不小心就把一个瓜秧给锄断了,锄断之后他的父亲就拿起一个大棍子,朝他的身上抡了过去,这一抡下去,曾子就躺在地下昏了过去。在座的朋友可能在想,一个瓜秧被刨断了,父亲怎么这么凶,就这么愤怒打自己的儿子,居然把自己的儿子给打晕过去,不至于这样!因为那个时候是农业社会,一个瓜秧可能结了一大片的瓜,这一个秧一断,可能就会损失一大片的果实。曾子被打昏过去之后就抬到了他的房间,过了没多久曾子就醒来了,醒来之后突然一看怎么躺在自己的床上?后来他突然想到了哪一幕?父亲打他的那一幕。在座的各位朋友,可能有许多都是为人父母,假如今天我们用棍子把我们的儿子打翻在地下,等他醒来的时候他会做出什么反应?一旦醒来可能突然,“刚才父亲居然拿棍子打我”,可能就冲到父亲的面前怎么样?把袖子挽起来,“我的忍耐是有限的,你竟敢用棍子打我,哼!走着瞧。”说实在的,今天的孩子不要说打,你说他两句,他的眼晴怎么样?直愣愣的看着你,那个凶气逼人,我真的是见过。所以很多的父母说,现在哪里敢说孩子,说了他就不回家了,甚至有些孩子一说怎么样?一不高兴就跳楼。这因为都是失去了孝道的教育。

    而曾子会怎么样?曾子醒来之后,立即开始弹琴唱歌。曾子是不是要当歌星?他为什么弹琴唱歌?诸位朋友知不知道?因为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的父亲当棍子打完了之后,会不会站到那里一看他儿子昏了,“哈哈”,在那大笑,你把瓜秧锄断了,这一下我把你打晕了,好了拉平了。可不可能这样?他打完之后可能一看,失手了,打得太用力了,这个儿子可能都有生命的危险。他这个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非常的焦虑和着急,深怕儿子出了危险,所以他都在那里坐卧不安,急得不得了。所以曾子一醒来,能不能体恤到父亲的这分心情?一定体恤到了,所以他弹琴唱歌,他也不去见父亲。他要去见父亲,一出去,他父亲说你醒来了,你想怎么样?他没有出去。再一个,我们成人这个面子怎么样?比较薄,往往做错了事情怎么样?还在那里撑着,有没有?有。所以曾子非常体恤父亲的心,立即弹琴唱歌,用歌声来告诉父亲怎么样?父亲,我没事,您放心!

    我们听了古人这些孝道的故事,让我们真的感动,不但没有记恨父亲,反而怎么样?时时在体恤父亲当下的心境。这件事传到夫子的耳朵,孔老夫子会怎么样?曾子真是一个孝子,我们学生们应该要好好向曾子学习,是不是这样?你们为什么要鼓掌?可是孔老夫子不是这样。孔老夫子说,曾子不要来见我,我以后不认他,真是大不孝。大家很无奈的又看着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夫子就跟学生们说,曾子当他父亲打他的时候,他都没有躲开,一旦被他父亲打死了,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当然夫子说,以后他不要来见我,我不认他。这句话就传到了曾子的耳边。曾子一听,这到底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让夫子、让老师这么生气、这么愤怒?所以他赶快怎么样?来到夫子的住处向夫子请教。夫子就告诉他说,古代的大舜。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就是大舜。他说大舜他的父母,后母和他的亲生父亲,还有弟弟,三个人常常就要陷害大舜。可是每一次要陷害大舜的时候,大舜都能够怎么样?脱离险境,每一次都能脱离。但是大舜脱离之后回来,仍然尽心尽力的侍奉父母,没有任何的怨言,他说这个是智慧。假如您的父亲今天用一个小棍子打你,你就在那里受着让他打,这个绝对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今天他拿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大棍子,来打你的时候,你就要怎么样?赶快跑掉。所以在经典当中就讲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个走不是说一看大棍子来了,我们还大摇大摆的走,能不能走得掉?走不掉。古时候的走就是跑,我们要理解,古时候的走就是迅速的跑掉。

    所以在座的各位朋友,如果父母打我们,不痛不痒的时候,我们就让他出出气好不好?我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拿那个扫床的,北方的小扫把扫把头,常常打我们,打我们我们就在那里干受着。但是父母他们也很有智慧,他们都相互切磋,说打孩子的时候千万别打头。在座的父母你们也要记住,要打哪里?打屁股,不要打头。因为我们就看到有些父亲,脾气一上来一巴掌打下去,打到脸上、头部,甚至就把耳朵打聋了,那就后悔终身,这也是陷父亲于不义。当然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你要打孩子,也要打得明明白白,不是用情绪,而是要用我们的理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透过这一点,我们看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没有任何的愚忠愚孝,反而我们看到夫子这样用一个机会的教育点,告诉他的学生,在与父母应对的过程当中,劝谏的过程当中,要有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