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师: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日期:2010/11/3 22: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父母呼”我们会应?因为恭敬。所以李夫子在这里只是提出了两条,第一条,我们看“科会”,第一条叫“服勤”,第二条叫“承训”。服勤跟承训就是,服勤当然就是帮父母代劳,“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当然这个是指对老师的,对父母亦复如是,对老师的恭敬和对父母的恭敬没有两样。可是“曾是以为孝乎”,孔老夫子说,如果拿对老师的恭敬来对父母,这个孝道够不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差在哪里?差在亲情。对老师,因为老师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那个恭敬是全然的恭敬,“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可是对父母还要再加上亲情,这个重要。但是如果从长养慧命的角度来看,事实上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可是中国人讲礼,因为父母跟我们有血缘关系,而且在我们没有办法自理,就是零岁到三岁无法自理的时候,父母全身心的照顾我们,这个恩德是第一大的恩德,所以父母之丧必须三年,以报父母这个恩德。父母之丧有丧服,可是老师之丧没有丧服,一样是三年,可是无服,没有丧服,叫心丧三年,父母之丧是服丧三年。

    这个清楚之后,我们就知道服勤跟承训这个是必要的,这两条就是我们讲孝顺。孝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顺,而顺就讲了两条,第一条是服勤,第二条是承训,就讲这两条。其实事实上不只包括这两条,只要掌握到恭敬,敬这一条的纲领原则,我们就晓得不只这两条,那太多太多了。什么是敬?居则致其敬,谁敬?儿子要敬,儿女要敬。很多人说,我很恭敬,我非常的恭敬,到底恭敬是什么,它有没有标准?有标准。恭敬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让,无所不让。

    在周朝开国之前,有一个故事就是泰伯让国的故事。大家知道,周朝的天下是我们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而这么长的朝代,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我们不得不把它拿出来做研究。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朝代这么长的。我们现在来讲,没有一家公司开超过八百年的,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不懂得原理原则。周朝的天下八百年的历史怎么来的?以现在的教育来讲,我们都认为是争来的。可是末学告诉大家,周朝的天下不但不是争来的,它是让来的。所以争不到,让才能够让出长久的天下。

    在还没有建国之前,周朝还没建国之前,它是一个西方的小诸侯,一个很小的诸侯。它的始祖叫古公亶父,因为夷狄常常侵略他们的住所来掠夺食物、掠夺财宝,所以古公亶父决定把那个地方,那么肥沃的土地让给夷狄,他自己搬走,搬到比较贫瘠的土地,岐山之下。什么时候搬走?因为怕人民不让他走,他是一个仁君,他们举家半夜迁走,我们就说逃走,像逃走一样逃掉了。他跟他的人民,人民跟他讲说,没关系,我挺你,你跟他打仗没有关系。他说,做一个君主,我怎么能够让我的子民因为我的地位而失去了父亲,而失去了兄长?他说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他逃走了。结果一早上起来,人民看到古公亶父逃走了,所有的人民都扶老携幼的跟着他一起走,追上他,大家愿意跟他一起吃苦。到了岐山底下,他们开始建立新的家园。

    古公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你看这样的一个心行生出来的儿子会差吗?三个都是圣人,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而依照当时的储君的规矩,那是嫡长子继承他国君的位子。可是就在这三个孩子都成家之后,季历生了他的长子,这个长子,这是第三个孩子的长子出生了,就是我们后来的文王,我们叫姬昌,文王。这个文王一出生,古公去看这个孙子,他一不经意的就讲出了一句话,他说以后兴我周家的大概就是这个孩子。我们看历史,讲老实话我们要会看。古公亶父怎么知道?这个不容易,一个孩子才刚出生而已,古公亶父他就预言,将来兴我周家的就是这个孩子。古公亶父有没有预言错误?没有,我们看到后来的历史,确实兴周家的就是文王。他怎么知道?我们怎么不知道?你看这就是研究经典的意趣,这叫见地,这叫智慧。你看学习经典就学这个,这个没办法教,“向上一着,千圣不传”,这没办法教的。

    所以谁听到了?这个话泰伯听到了。泰伯就在想,大家能够看到“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就能够知道泰伯心里在想什么。你看将来兴我周家的就是这个孙子,泰伯在想什么?如果我继承了王位,这个孙子能继位吗?就不行了,继承王位就是我的长子了,他就不可能继位了。而他不可能继位,周家可能就不能兴盛。所以父亲的这一句话,听在泰伯的耳里,他听懂了没有?他听懂了。你看父母有没有呼?父母没有呼,泰伯应了,这了不起。你看,古公亶父跟泰伯父子之间这个默契就形成了。什么默契?让国的默契就形成了,这句话就形成了。父亲没有暗示他,也没有明示他,结果泰伯他就知道了。趁着父亲生病的时候,他告诉父亲,我要去采药了,“出必告,返必面”,告诉父亲,我要到江南去采药。父亲答应了,为什么?父子之间有默契,心照不宣,老大就走了。

    老大走了,我们要注意,老二难道是书呆子吗?老二说,老大走了,这个王位落在谁身上?那不是落在我身上了吗?老二也走了,“出必告,返必面”,跟父王禀报,我陪哥哥去采药了。古公亶父点头,去吧。兄弟两个人就去了。老三难道是书呆子吗?老三为什么不走?老三不能走,因为古公就三个孩子,老三要留下来怎么样?侍奉父亲。你看这一招高,没有理由,你老三不能走。老三就被留下来了。老三心里怎么样?老三心里明白,可是有苦难言。

    到了古公亶父病危的时候,他就告诉季历,他说把你两个哥哥找回来,找回来做什么?奔丧。大家晓得,父子有默契的,找回来他还是要让国。怎么让?确实发丧了,两个哥哥回来了,回来之后一看,这两个哥哥断发纹身。什么叫断发纹身?江南一带我们叫蛮夷之地,文明没有开发的地方,没有开发的地方我们就叫野蛮之处,他的衣着,他的整个打扮,跟文明的地方不一样。我们中原是什么?把头发束起来,他那边是什么?剪短头发,断发就是剪短头发,他不是把头发束起来,所以披头散发。纹身就是在身体上、在脸上有纹身的这些花纹。就像我们高山族原住民他们也有这种黥面人这样的一种风俗,这在古代都有。但是就中原的角度来讲,只有什么人才纹身?罪犯。在五刑当中有一个墨刑,这个就是纹身,在脸上刺字。

    结果回来之后,三弟就告诉大哥说,大哥,我一定要让你继位。大哥说我不能再继位了。为什么?因为我断发纹身。那你说你为什么要断发纹身?这不是我愿意的,这是我到了江南一带,发现什么?那里的人需要教化,如果我是用一个中原人的打扮,文明人的打扮,他无法接受,我要现同类身,他才能接受。就像我们看到新加坡的一个慈善家,许哲女士,她一百多岁了,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她穿的那个衣服破破烂烂的。记者说,妳这个衣服怎么这么破?她说我是从垃圾堆捡来的。为什么妳穿这么破的衣服?许哲女士就说了,她说我如果没有穿得这么的破,被我服务的那些人都是穷人,他们无法接受。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我穿着高级布料的衣服我去服务他们,他们无法接受,这样对他们不敬。你看这个是仁者的思想。泰伯就是本着这个思想,他现同类身,我没有比你更高,在同事的过程当中,把好的、文明的思想,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孝悌忠信的思想,传播到夷狄的这个地方去。所以我一定要断发纹身。

    所以你看这个理由好不好?太好了,找不到破绽。为什么不让人家找到破绽?这就是仁者之心。你看他让国让得一点痕迹都没有。让国,在古公,就是他爸爸的立场上,能不能讲?不能讲。为什么?因为这是祖制,这是祖先的遗制。再来对他的三弟来讲,三弟心里难受。你看,他们都是圣人,平白无故我得到这个天下,难受,他不愿意。这个天下是哥哥的,我怎么能平白无故的拿到手?所以哥哥让弟弟怎么样?心里一点罣碍都没有,让爸爸一点罣碍都没有,孝道。你看他让国让得这么样的自然,而且历史上一句话都没有记载,为什么一句话都没有记载?讲老实话,这个就是我们的学处,一般我们对人家好,我们要付出,我们总希望别人记住我们,有没有?所以送人家一个礼物,还要跟人家叮咛一下,这是我上次出国专门给你带回来的,人情。可是泰伯让国,历史却一点记载都没有,为什么?他没挂在嘴里,他什么话都没讲,让得一点痕迹都没有,让人家不着痕迹,了不起。在爸爸的心里面,你看没有负担,在弟弟的心里面也没负担。

    末学告诉大家,我们读到这些故事,真讲老实话,才知道什么叫孝道。我们今天让父母心里有一点点的罣碍,我们都是不敬,那个敬不够。为什么会让父母心里有负担?我们智慧还是不够。你看泰伯这个智慧,还有古公亶父的智慧,你看对这个儿子他有信心,两个怎么样?心心相印,这叫父子关系。我们看看,这个在周朝,可以想而知,周朝的开国是这样开国的,你看看难怪它八百年,这个叫家和万事兴,他一家和,你看一国就和了。一家让,一国兴让。可是反过来,一人贪戾,一国作乱。这个都是在指导我们如何来经营一个家庭,经营一个团体,这个是教育的开始。所以这里我们看到泰伯采药,就能够知道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我们就了解,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我们就清楚了。所以这个敬意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他能够做到无所不让,没有争执的。所以我们后面“出则弟”会看到一句话叫做“兄弟睦,孝在中”,从泰伯这里我们统统都看到了,他的孝道、他的悌道做到了圆满,非常的圆满。所以这个敬,泰伯无愧于这个敬字。这个是我们的学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