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周泳杉老师: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日期:2010/11/4 2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也是讲敬。但是我们要思考,我们这个敬是在表皮上的敬,还是在内心真正的恭敬。在古代有一个人叫做俞麟,这个俞先生他是文昌社的一个社员,同是这个文昌社的社员里面还有一个人叫做王用予,他们都是读书人。读书人过去都会结文昌社,做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乡里面造桥铺路,再教导大家惜爱字纸,就讲这些东西。读书人他明理,他要做起社会的榜样,所以过去文昌社很多。这个王用予先生因为他事奉帝君非常的谨慎,怎么样谨慎?我们讲依教奉行,对于帝君的教诲没有打折扣,非常的谨慎。结果有一天,他就梦到帝君来给他托梦,告诉他,你因为德行非常的谨慎,所以来年你在考试的时候你一定会高中国家的考试,来跟他先预告。

    王用予先生他受到帝君这样的一个托梦,他就很好奇,他就问说,因为他跟这个俞先生交往甚密,两个人交情非常的好,他就问说我们同社的这位俞麟,俞先生,他来年成绩如何?帝君就讲,他说这个俞麟他因为侍奉父母用腹诽法,这腹是肚子那个腹,腹部的腹,诽是诽谤的诽,一个言字旁再一个非,腹诽法,所以他的功名已经被革除了。王用予先生以前没听过什么叫腹诽法,他就很好奇的问帝君什么叫做腹诽?帝君就告诉王先生说,腹诽就是俞先生他在侍奉父母的时候,表面上父母教他敬听,父母责他也顺承,表面上都是非常的服从父母,非常的听父母的话,可是他的肚子里面,腹,他肚子里面有抵触,肚子里面有诽谤,肚子里面有不高兴,所以那叫腹诽。所以你看他表面上看起来人家总觉得这个俞先生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孝顺的人,没想到他的敬意怎么样?十分的不足,没有恭敬心。换句话说,他只是做表面功夫,给别人怎么样?称赞他是好人,这个敬不是真的。所以上天已经革去他的功名了。果然这个俞先生终身不第,没有考上科举。从这个故事我们就了解到什么叫做承训,还是在那个敬意,完全的恭敬。所以这一条是总纲领,是一切孝行的总纲领。

    下面讲到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统统都是从这一条怎么样?发展出来的。所以教导孩子恭敬十分的要紧。我们现在怎么教敬?很重要,我们早上讲,第一个夫妻配合,第二个亲师配合。你看夫妻怎么配合?夫妻之间互相赞叹,不要争执。因为我们说到,敬的表现就是让。而让,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大家容易明白,叫做心里真的有对方。一个人心里有对方,他展现出来的就是什么?礼让,无所不让。就是我们说到的什么?所以夫妻之间无所不让。这个礼让,心里真的有别人,真的把对方放在心里面,他一定做到我们孔老夫子说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一定能做到什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为他心里真的有别人,真的把别人放在心里;换句话说,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了解到,确实如果从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现代教育确实它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深思。有很多的教育理念都是从自我为中心出发来学习的,而这样的教育没有办法教恭敬,他心里只有自己的时候,他完全不会想到对方。这个重要。所以夫妻之间能做到完全的把对方放在心里,他互相的恭敬,这一点孩子就能学到。

    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的现实来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确实整个社会的状况,离婚率很高,怎么教敬?可以教。夫妻两个人可能没有学传统文化之前,有任何的纷争而因此分开。学了传统文化之后怎么办?怎么教敬?末学遇到这样的个案,末学都建议他们在孩子面前不要数落对方的不是。过去就让它譬如昨日死,明日种种譬如明日生,过去就让它过去了。在孩子的面前还是维护对方的尊严,不要批评对方;换句话说,不要找对方的毛病,找对方的优点,这就对了。有一个妇女告诉末学说,他真的对我们加害、暴力。末学就说了,没有错,善恶你要让孩子能分辨,可是不要产生对立,这就对了,不要产生对立。这是一个总原则,真正把对立从我们内心当中消除,这个就是恭敬。没有从这里学,其实对孩子来讲是一大损失。过去我们确实听到,过去的家长了不起,了不起在哪里?你看,爸爸会跟孩子讲,他说孩子,你这一生你可以不要孝顺我,可是你不能不孝顺你妈,因为你妈为你付出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妈妈会跟这孩子讲,孩子,你可以不要孝顺我,但是你不能不孝顺你爸。你看互相的,夫妻之间互相的尊敬对方,这个是教导敬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什么?父亲教导孩子恭敬老师,这个是我们老教授给我们的,从他小时候的经验说到。你看求学的第一天,爸爸带着孩子到私塾里面去拜师。首先准备好礼物,在大成至圣先师面前,老师先带着家长和学生先向夫子行三跪九叩礼。行完了之后,再把老师请到台上,爸爸在前面,带着孩子跟老师行三跪九叩礼,把礼物奉上。老人家就讲到,这一个表演,让一个孩子这一生对老师的恭敬心牢牢的扎在心里面一辈子,不管在这个世界遇到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什么样的诱惑,人生的诱惑,这一辈子这个恭敬心没有改变。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学问的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学问的利益。要不要去盯他说你要去读书,明天要考试了?不用。他的恭敬心扎下去了,他自己能够在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了不起。

    我跟很多家长在交流的时候,末学都跟他们说到,我说教导孩子恭敬老师,这个是您给孩子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一位副校长,这个是在马来西亚,他跟末学在交流学校状况的时候,就曾经跟末学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其实这个案例太多了。他就说,经常现在的家长动不动就带着孩子来学校要跟老师讨回公道,为什么?因为老师也许是体罚了孩子,也许是责备了孩子,家长不能接受。所以有一次就闹得很严重,他身为副校长,他亲自当着孩子的面跟家长赔礼道歉。末学就很感慨,告诉这位副校长,我说他这个赔礼道歉所得到的,我们所谓的尊严,比起他孩子一生所失去的,不知道相差几千万倍都不止。他的孩子这一生,你这个副校长这一个躬鞠下去,孩子这一生的恭敬心就毁掉了,就被这个家长给毁了。而毁掉一个孩子的恭敬心,你看他这一生怎么样?末学告诉大家,如果他没有特殊的因缘,他的法身慧命就断了。能比我们一个面子还要重要吗?

    所以这一个问题,我们不去深思,我们不能体会其中的重要性。你看居则致其敬怎么教?还是要从一个大原则,什么大原则?这个是末学看民国初年有一位大善人,叫做王凤仪老先生,王善人的《言行录》,特别王善人告诉我们的一个口诀,他说“找好处”,还有“认不是”。老人家说什么?“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关了地狱门。”天堂路怎么开?找好处,找谁的好处?找任何人的好处。先生就找太太的好处,太太找先生的好处。五伦关系,没有一个关系不能这样子做,找好处天堂路就开了。再来,认不是,地狱门就关上了。有什么不是?谁的不是?我的不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那个求是什么意思?就是责备的意思,君子遇到过失总是责备自己。

    我们不认识君子跟小人,看什么就知道了?看他肯不肯吃亏就知道了。肯吃亏,这个人必定是君子。到处都要占便宜,小至什么?争一口气,这一口气我咽不下去;大至什么都要争,什么都不肯让,这个一定是小人。这个很容易分辨的。凡是责备自己,不要求别人的,这个我们要跟他学习。大家就了解到,“愚人争理”,愚人在争什么?争道理;“贤人争罪”,争过失,争罪过,确实不一样。所以这里教恭敬特别从这两条下手就能教。而展现在家庭里面,对父母亲就是完全的顺从,没有什么?没有腹诽,就是刚刚我们看到的,俞先生教导我们的,没有腹诽。其实都是反面教育,正面也是教育,反面也是教育,他都有功德。我们学习了之后,这些人物统统都有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萦绕心头千年的孝思(盂兰盆经)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 

 正如法师:岭南第一大刹光孝寺 

 开愿法师:孝道的真实意义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八)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七)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六)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五)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四) 

 锺茂森博士: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YIN(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