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六章 诸恶 38


   日期:2010/11/8 1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译文:有的人故意形容别人的丑事,恶毒地揭发别人的隐私到处宣扬。

分析

人们最容易造的就是口业,有时在自己没有警觉中,就造下了严重的罪业。就语业来讲可以分为四种:一、妄语。就是把未见的说成见,未做的说成做,未知的说成知,未闻的说成闻。二、离间语。是令和合有情起纷争的语言。三、粗恶语。别人依其过失说非爱语。四、绮语。引发无利益的语言。从语业来看,形人之丑是粗恶语,无论是真实,或不真实的语言,或者依人的工作行业的过失,如说:妓女、扫大街的等等。或者依人的长辈过失,如说杀人犯的子女,等等。或者依身体缺陷的过失,如盲人、哑巴等。或者依于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或者依于违犯禁戒的过失,如:杀猪的。或者依于人的仪表行为的过失,如:大个子,小眼睛等等,用这些过失来故意漫骂贬低别人,都是粗恶语。

要知道语言的作用很大,语业同样有一种不自在转的力,须知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被人责。世事无常,轮回无常。今生我们有幸获得人身,有幸得到有权有势,或者广有钱财,就觉得比别人高,比别人有资本,就可以有傲气,就可以张口随意骂人,如果我们投生为乞丐、或者瘸子怎么办?《百业经》中记载了许多因恶语骂人受苦报的案例。从另一个角度讲,众生平等,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看人要多看长处,不要专门看人短处,要多检讨自己不如人的地方,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还有的人衡量人的尺度不一样,量自己的长处时,尺子就变得有一寸那么长,所以怎么量自己的优点都比别人长。量别人的时候,一尺的尺子有一米那么长,怎么量别人的优点都比自己短很多,这是标准不一样所致的。所以,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人,不要随意宣扬别人的丑恶行为。

事例一

佛世之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多得无量,长者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又有身孕,生产后,前面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这样接连产下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遗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一个小孩,身体虽小,胡须和头发都已经苍白,他弯腰驼背地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了解,我是前世以恶口骂僧,此生才在母胎里经过六十年受这种苦恼。”亲属们听他这样说,都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当时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着大众来到停尸场所,叫小孩,“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孩说:“我是”。连问三次,都回答是。大众请问佛陀这事的前世因缘。

佛说:“那是迦叶佛的时代,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众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安居期间,得道的圣僧才可以和大众一起自恣,否则没有资格。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他心里恼恨,发牢骚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能安心办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然后他就辱骂僧众,不久被关入一间屋子里。他怒气未消,大声叫喊说:‘我要让你们常在黑暗之中不见光明,就像今天我被关入暗室一样。’说完之后,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在地狱之中受极大痛苦,今天才脱免做人,承着恶口黑业的余报,还要在母亲胎中住六十年,不见天日。”

事例二

佛在世时,有一位长者的妻子,怀孕后,身体就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难看,而且这个孩子身上沾着粪便。

他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里,而且贪嗜粪便,父母和亲友们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在外流浪,以粪便为食。为什么他会这样颠倒异常呢?也是受业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

往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位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完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一见就起嗔心,恶骂他:“你一个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何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就忏悔罪业,以恶口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人都不愿意接近他。

再析

做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语言一定要谨慎,尤其是修行人,在明白业无欺变现的法则之后,讦人之私这种粗恶语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说的,不会嘲讽别人,更不会给别人取外号。因为他们明白,说别人隐私,使人受伤,就如同对着他的伤口再射一支利箭一样,使人痛上加痛。如果只顾一时口头上的畅快,宣扬别人的隐私,使之在社会上形象受损,甚至多年树立的形象一败涂地,必然招致人怨,将来必定会受到报复。也会招致天怨,受到因果的报应。

事例三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太平府有一们周某,常常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和一位书生是好友,书生的妻子美貌有才华,风流放纵,但实际上并没有外遇。有一天,周某和书生一起吃饭,忽然对书生说:“兄长的度量真大,为什么受外人的欺负却不计较,反而在这里豪饮呢?”书生惊愕不解,周某说:“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老兄还不知道吗?”说着他挽起袖子,竭尽笑骂诋毁之能事,同桌的人认为他说话荒诞不经,连连罚他喝酒。周某又说大话:“你们都冷眼旁观,我是热心肠的汉子,不能作那种想说又不说的庸人之态。”书生脸红,气得回家了。他的妻子听到此事,愤恨地死去。

康熙八年,周某参加省试,刚领到试卷进入考场,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写了“好谈闺阃”四字,他急忙用衣服擦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潦草地写完文章,一出考场他就吐血而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