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护生即护心·慈悲可养生


   日期:2010/11/10 20: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黄威南

“我初学佛的时候,六个月后我就吃长素了。我吃长素不是人家劝我因果报应,我是明白这个道理,我觉得佛家讲的饮食是最完美的,又何况素食对于培养清净心、平等心有很大的帮助,身心清净。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心理。现代的医学也懂得,心理卫生重过生理卫生……只要做到清净慈悲,你的身体自然就健康长寿。”
                                                          ~ 净土法门法师
                            (以上内容摘自-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三卷)香港)



护生,就是“保护生命”--保护的是其他物类的生命,也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佛门的养生延寿之道。因为爱惜物命,所以不忍食众生之肉,而以素食维生--护生即护心,养生须养心,以慈悲心而行素食,养心又卫性,所以素食可以养生。

在宋·慈云忏主遵式所撰集的《诫酒肉慈慧法门偈(并序)》中有偈云:“南无佛法僧,大慈三宝海。我今欲依教,普劝诸众生,莫杀莫食肉,同蕴仁慈行,无病保长龄,未来成佛道。”作者慈云忏主在序文中说明这些偈语出于“《楞伽经》、《央掘经》、《涅槃经》、《萨遮尼乾经》、《阿含经》、《正法念经》、《华严十住经》诸大小乘典”,作者在“看读时,录之成偈一百首”。由此可知,偈语的内容乃是佛经中的教诲。以上这首偈语乃是开宗明义第一首,可视为佛门养生延寿之道的简要口诀。

这首偈语清楚地告诉我们若能依教奉行:“莫杀莫食肉,同蕴仁慈行”即可“无病保长龄,未来成佛道”!换成现代白话来说即是:戒杀吃素,不伤害其他生命,不吃众生肉来果腹,不以杀害别人的生命来换自己的生存,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身上,心怀大爱关怀众生,行为仁慈普利一切,不仅未来可以成就佛道,现在即可免于病痛缠身,保持健康,延长寿命!由此看来,成佛之道即是养生长寿之道。

若再加以浓缩的话,其实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把上述偈颂的全部意思都包括其中了。净空老法师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说:“‘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别名。‘无量寿’是中译,梵音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称为‘清净平等觉’,就是西方世界本师的德号。”我们知道:佛、法、僧就是觉、正、净,南无佛法僧就是皈依三宝,就是回归自性清净平等觉。我们也知道:阿弥陀佛号称大慈大悲,四十八大愿,愿愿度众生,心心念念、所言所行,无非都是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胸怀广大无边如海,功德无量如海,所度众生无量无边亦如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中有波浪层层叠叠,就如我们的脑海总是思潮起伏,若能如偈颂中所说的“大慈三宝海”那样,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维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才可以算是真心诚意地皈依佛法僧,不再依靠迷、邪、染,不再攀缘贪嗔痴,而回过头来依靠觉、正、净,学习佛陀以慈悲为本,开展种种方便。净空老法师说:“从这个德号里,我们才晓得,应该怎样修学才能与他相应。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这样与阿弥陀佛的心行就相应。”我们知道:学佛就是学做佛,学习去过和佛菩萨一样的生活,除了行为的模仿,当然更要留心起心动念处,务必要学佛菩萨的存心。学佛之人学习诸佛菩萨念念希望利益众生,救护众生都来不及了,那有起心动念想要谋害众生、伤害众生的道理?绝对不会杀害众生以自肥。因此我们应当学习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和谐相处,自然感得自己身心和谐,常保安康的美好果报。我们念佛,一声声、一句句的“阿弥陀佛”,声声都在唤醒自己,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不偏离清净、平等的原则,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唤醒内心的慈悲本性,这一分与生俱来的天然大爱,包容万物,生机焕发,是健康、活力的泉源。

佛,是福慧两足尊,有福报、有智慧,圆满具足。健康是五福之一,是福报;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只要认真改正自己的习气,将贪嗔痴等自私自利的惯性思维及惯性行为转变过来,培养善念慈悲,我们身心的健康确实是可以得到的。

古人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因为不忍其他生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欲望而受苦,进而连伤害众生或占众生便宜的念头也没有,恢复清净、平等、正觉的本性,心中唯有善意,自然常生欢喜,心境也会自然保持平和,这就是养心,而养心可以养生。

清朝时候有一位石天基先生,自幼体弱多病,十六七岁时身体仍很瘦弱,还日常发晕病。他的父亲就教他读医书和养生的著作。结果,石天基先生从十八岁开始自加调摄,进行了二十多年,不但大病没有了,就是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未有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长生秘诀》一书,其中有一首“养心六常诀”:(1)常存安静心,(2)常存正常心;(3)常存欢喜心,(4)常存良善心;(5)常存和悦心,(6)常存安乐心。若真能欢喜念佛,慈悲戒杀,护生吃素,以上这些要诀也就一一自然具足了。

由此可知,利人才是利己,为人着想、谋福利,自己是决定不会吃亏的--生活是经验的累积,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生活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欢喜接受人生的历炼、生活的教育,也要乐于与人分享生活的经验教训,在佛菩萨和圣贤人的教诲引导下,教学相长--用心帮助别人学习,自己的学习不中断,学习的角度、视野更广,学得更深入,傲慢心也会慢慢平息:想想“有为者亦若是”的道理,谁认真努力,谁就学有所成,这是一定的道理,自己有甚么好值得骄傲呢?看见别人后来居上,随喜之余,警觉到自己的懒惰懈怠,赶紧见贤思齐。永远认真学习,天天努力求进步,人生何等快乐!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民间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为名利所驱使而以助人为乐的学习生活确实可以使人精神充沛,老当益壮!

有一首题为《孙真人卫生歌》的养生诗歌在谈到素食养生时这么说:“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终不喜。”其中深意值得我们再三玩味。

孙真人即唐朝著名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本身活到一百二十岁才无疾而终的他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千金方》、《千金翼方》两部钜著即是其代表作。他留给后人的医药养生著作很多,被世人尊称为“药王”。在佛门流传颇广的一本《戒杀放生画集》中记载有一则〈孙真人救龙子传方〉的故事,叙述孙真人因为护生而得良方济世的经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连小小生命也珍惜、救护的医生对于人命的救护当然是细腻、急切而又认真、努力不懈的,至诚用心的成果即是通达的智慧与精湛的医术。这首《孙真人卫生歌》言语简练,易诵易记,不失为一部简明扼要的卫生宝典,原文颇长,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处所引只是其中一段。

在《动物的人性光辉——《物犹如此》白话选译》(清·徐谦 原著/寿康学会·清凉书屋 选译)一书中记载着这么一则事迹:“明朝弘治年间,河南虞县有人捕获了一只雌雁,把它翅膀上的羽毛剪短,养在场院里,用来引诱其他的大雁加以捕捉。每当看见云中飞翔的雁群,这只雌雁都要抬头仰视。第二年,大雁再次北归时,它的配偶与群雁一起飞鸣而过。雌雁听出了它的叫声,仰空大声鸣叫。雄雁也听出了雌雁的叫声,就飞落在场院中,二雁脖颈相依,其声呜呜,好像在诉说久别的思念。过了很长时间,雄雁飞到半空中,徘徊着想要飞走。看见雌雁不能飞,它又飞落在地上,绕着雌雁号叫,声音愈加悲伤。这样飞去又飞回,三、四次以后,看到雌雁确实飞不起来,雄雁就与它互相咬啄踩踏,悲愤地相撞而死。”

也许你也曾仰望天空,见到雁群飞过。成群结队的雁儿总会井然有序地列成人字形的队伍,在云间飞行。再看看人间一些争先恐后的现象,我们是应惊讶于动物竟有如此灵性或是应该感叹人性怎么竟会因贪欲和自私而一时颓落至此?无论如何,有次序,就有伦理,於是各司其职、各尽义务,彼此才能和谐共处。在动物身上,我们发现了身为人类却遗忘了的一些本能--所谓情义、道义。在看见猎人以被捕的雌雁为“诱饵”来吸引其他雁儿时,我不禁想起朋友曾转寄给我的几幅捕猎海豹的图片,镜头之下海豹为助亲人、友伴而前仆后继,被亲友的哀鸣召唤而来,眼见血染冰河,尸横遍野,还是不舍情义而来;相对之下,人类因贪婪而发动的残忍屠杀真的可以用“谋生”两字就轻轻掩饰过去吗?再进一步,人与人之间的掠夺劫杀,甚至发动战争攻城掠地难道也可以用追求繁荣进步来美化吗?如此自我反省检讨之后,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所以会气愤不平,无非都是因为觉得别人妨害了自己的利益;生活中情绪的起伏不定,归根结底也总离不开贪欲的不得满足。若是明白因果,知道善因才能感召善果的事实,我们就会时时保护自己的善念,情绪平稳,少怒少烦,对健康有大帮助,这早已经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除此之外,以真诚善意化解怨结,调解冲突,更可以为我们消弭多少冤家仇敌,避免多少横祸!既保护了自己人身的安全,当然也就有助于寿命的绵延。

在生活中接触一切境缘时,我们起的是甚么念头?是尊重爱护,或是害他以自利?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分别奔往不同的果报。就像这则动物事迹的记载者一样,他在雁儿的身上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教育,见到的是生死不离,情义坚贞的“老师”,是来觉悟他的“菩萨”。

书中还列举了相似的案例说明这并非偶发事件,在动物世界中确实天性使然,彼此之间有情有义,有伦理,守次序;反倒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夫妻之间往往重利轻义,甚至始乱终弃,翻脸无情,正应了那句俗话所说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可是现在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人不如鸟,雁儿是鸟,却没有在大难来时各自分飞,反而在几番拯救无效后,相殉而死。正如作者所赋诗曰:“仰霄无计奋云端,几度徘徊去就难。义不独生誓同死,当天曒日照心肝。”不忍独生,唯有同死;雁儿没有人类那样甜言蜜语的誓言,却有可以性命相付的一生相守。身为人类的我们是否可以在此略略明白何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何以夫妻间的相亲相爱竟是“治(国)平(天下)初基,大道之始”?事实上,夫妻间的和乐相处及互相照顾也是养生健康的助缘,网络上流传着一首题为《老年夫妻十要歌》的养生诗歌对此就有详细的介绍。此外,很多人也都知道放纵情欲也是破坏健康的一大助缘,不以情欲结合,而又彼此忠贞对待,互相尊敬、体谅的夫妻关系对于在这方面对健康所造成的伤害当然也就起到了正面的缓解作用。如此看来,护生、素食的一念善心生起,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生命智慧的启迪--只要抱着一颗尊重万物、善待万物的心,许多小动物,甚至是植物,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启发我们、教导我们,也是在护念着我们。

在《物犹如此》书中还记载了许许多多动物散发着人性光辉,甚至让很多人自叹不如的真实事迹,在当代的一部西方著作《新世纪饮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作者:约翰·罗彬斯)中也记载了不少有爱心,也有智慧的动物与人类愉快共处,甚至帮助人类的故事,可见不论古今中外,英雄所见总是大略相同。最近刚上演不久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Hachiko)”更是《卫生歌》中“犬有义”的最佳例证之一。看了这些动物的所作所为,再进一步思考孙真人所说“人无礼义反食之”的教诲,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杀害这些在天地间为我们演示生活之道,为我们揭示生命的真谛的动物,我们的损失真的是太大了!这等于是在蒙蔽我们的善心,堵塞我们的善根…眼前立竿见影的恶报即是歌中所说的“天地神明终不喜”--看看几年前流行的“萨斯”(SARS)或“禽流感”…看看因为环境被破坏而引发的各种天灾…这是大自然的反扑,或是人类自造的恶果?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更认真地思考“天灾源于人祸”、“灾难起于人心不善”的说法中的因果关系,试想:如果一个船客不断地在自己乘坐的小船上凿孔、造成各种破坏,最终导致船只沉没,能说那是因为船只本身“自然”的老坏吗?或说船只本来就不坚固,所发生的淹没事件是“无可”避免的吗?环境污染会破坏健康,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至引发灾难时,我们更难免面对人命伤亡。这些也都是对“养生延寿”不利的因素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戒杀       素食)(五明学佛网:戒杀       素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李利安教授:坚持素食原则 不忘契理契机 

 温金玉教授:佛教戒杀护生与生态文明——以吕碧城为中心的考 

 温金玉教授:吕碧城与戒杀护生 

 明奘法师:素食馆吃素成了我的痛苦经历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谈素食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戒杀四十八问(周思仁) 

 林克智居士: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 

 宽运法师:戒杀与放生 

 宽运法师:素食、放生与生态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