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折腾你折磨你的孩子也许就是你前世的仇人


   日期:2010/11/16 23: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佚名

世界上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出家,一切有因缘,皈依佛门者毕竟是少数,因此,佛门中人,不仅不能歧视不相信佛法的无明众生,而且,除了自己修行以脱离轮回,还应该设法让佛法入世,为社会之和谐出力,为众多无佛缘者谋利益——在家修行的居士尤其要如此。我的师兄希热多吉可说是我们的典范,欣喜看到他花大量精力写的此类博文,特综合其中两篇转摘之。

亲仇业缘轮回不定
要明白平等舍的无量心,需先认知「世事本无常」的观念。因为无常,所以一切事物现象都在变化。亲人和仇敌,和我们不会是永恒的关系。你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永远是你的敌人?永远是你的亲人或是朋友?亲仇关系在无常中时时转换。如果我们明白亲人仇敌和我们之间的业缘,就会减少爱恨交织的执着。

以轮回和因果来看,今生我们所贪恋疼爱的人,可能前世是我们的仇敌,今生我们讨厌的人,可能过去世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我们常常以为,亲人和我们所喜欢的人一定会爱护我们,帮助我们;仇敌或我们所讨厌的人必会伤害我们,其实并不一定。这些好坏状况通常都是依据个人认定的喜恶标准而定。这些认定标准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当然不是。如果以佛法业缘的关系来讲,前世我们曾经亏欠过的人,有时会转生为我们今生的小孩和后代的子孙,变成最亲的家人或朋友;而过去世我们没有亏欠的人,这一世的关系和我们比较疏远,这是因为没有业债的关系。

印度的迦旃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一天中午,有弟子请他去应供。他过去托钵应供的时候,在路上,看到有一个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嘴中吃着刚钓上岸被烤熟的鱼,她吃完鱼肉以后,把鱼骨头丢到地下。这时,有一只狗跑过来,吃她丢下的鱼骨头,那个女人看了很不高兴,就拿起一块石头打那只狗。

迦旃延尊者看到这个情形,一下就笑了出来,跟随在后面的出家众觉得很奇怪,平日端严肃目的尊者,为什么现在忽然笑了起来呢?于是就请问他说:「大师,你为什么这样笑呢?那女人打了狗,应该要对那只狗慈悲才是啊?」

于是,迦旃延尊者讲了像诗一样的四句偈:「口食父肉石打母,怀抱仇杀之怨敌,为妻啃食夫之骨,轮回之法诚堪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女人口中吃的鱼,过去世曾经是她的父亲;她用石头打的狗,过去世曾经作过她的母亲;她胸中怀抱着小孩,是她前世所杀的仇人,因为恶业所造的业缘,现在要她还债。她过去世的母亲投胎为狗,啃着她父亲所转生为鱼的骨头,妻子贪恋丈夫,就好象狗贪恋鱼骨头的业缘一样。迦旃延尊者觉得世间轮回之法实在很好笑,所以笑了出来啊!

由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她的父亲死了以后转生为鱼,她的母亲转生为狗,前生被自己杀掉的仇人,现在变成她的小孩,要她费尽心力来照顾。可是不明白因果业缘的人,怎么知道呢?所以,如果了解因果和业缘不可思议,对一切众生实在不需要有任何亲疏、爱恨、喜恶和好坏的分别啊!

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小孩,就知道他和你有什么业缘。有的孩子一辈子向你索取,一直伸手向你要、要、要,要到你老为止;你则不断的舍,不断的给,他还是理所当然不断向你要,要到他自己当了父母亲以后,他就开始要还他自己的债。他的儿女和他以前一样,一直向他索取,他就不断向下付出喔!最亲的人不断向我们索求的时候,我们都会拼命地给。可是如果是外人向我们不断要求,我们就会生气了。所以,从外表上看,是看不清轮回业缘的真相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仇人)(五明学佛网:孩子       仇人)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仁清法师:如何解决小孩子夜哭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寂静法师:如何培养孩子 

 寂静法师: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学会反省自己唤醒孩子的良知 

 蔡礼旭老师:教会孩子勤俭 

 蔡礼旭老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成绩 

 蔡礼旭老师:提升孩子的道德学问要从哪里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