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就事业的因地种子


   日期:2010/11/21 18: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童贞出家容不容易?

  贤双师:“我觉得童贞出家不容易。”

  法师引导:对,但是要改掉“童贞出家有难度”这个观念,并且要发愿生生童贞出家。就是因为过去世可能没有发这个愿,才感得有些同学今生没有童贞出家。我们说童贞出家有难度,是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是从佛法的眼光来看。有善根的小孩,一看祖师大德的传记,就会发愿出家。有看过《高僧传》同学都知道,过去的祖师他从小一到了庙里,就觉得寺庙就是家。他不想世俗的东西,即使偶尔想,也会对治,这就是高人,只有俗人才依恋世情。比如古代的玄奘大师,公元前614年,皇帝下诏度僧,准许百姓出家,大师就以沙弥身份入僧籍。11岁那一年他就可以读诵《维摩诘经》、《法华经》。21岁时可以对众讲《心经》。

  反观我们自己,说明我们的条件是何等的差,而不是说童贞出家有难度。所谓难度就是福报、善根不够,所以才有难度。我们现在要从因地上发愿童贞出家,不童贞出家,习气毛病是非常难改的。这个可能你们的体会还没那么深,或者仅是文字、道理上有体会。在世俗社会当中混一段时间,出了家之后要想改习气是太难、太难了……。以后大家慢慢就会体会到或者见到这样的例子,这个我们都亲眼看到了,年纪大的人那个习气有多难改。

  首先是没有信心,对上面的人没有信心。所以根本不可能改的,一辈子都改不了。我们龙泉寺为什么规定三十五岁以上的不接受出家呢?这是主要原因,习气改不了,接受也没用,对整体佛教没有大的帮助,对自己可能有一些帮助。因为我们要发愿建立教法,对佛教整体要有帮助,所以龙泉寺对收人方面都要做拣择,年纪大的不要。当然啦,要从个人的角度,其实之前乃至以后,有自身能力的,不需要别人照顾的,都是可以出家的。但现在我们要建立教法,所以必须对年龄做一个割断。

 

二、世间出世间,何处是“极乐世界”?

  从这个人的一生来看,跟从生生世世来看是不一样的。我们感觉小时候出家苦、无依无靠、孤独,我们只是站在这一生呀,没有看到无限生命。若孩子想回家,他无非是想找今生的依靠,而生生世世的依靠却只有三宝。从一生一世来看,只是看到眼前的关爱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实际上,我们不是从这个方面来看的。如果只是耽著现前的五欲,却不知五欲是刀刃上的蜜,今生苦,来生更苦。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在家的时候有多苦。来庙里之后,苦虽然有,但是实际上,庙里的苦比起你在家的苦,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贫富都一样。

  反过来,我们觉得所谓的快乐其实就是阶段性的对六根的刺激。比如说,今天很有精神,为什么?有一个好事在等着你呢,一场聚会或者一部电影,或者能赚到一笔钱等,反正有一些比较兴奋的东西刺激你,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可是,我们却一直在追求阶段性的刺激。实际上每一个刺激下都埋下了祸根、业障和痛苦,所以一直在这里面夹杂,这是物质方面的。

  心灵方面的苦是伴随着物质方面而来。对于贫和富,这两种类型的人呢,都是有这种状态。富人偏重心苦,穷人偏重身苦,这是真的。对于一个经常衣食不饱的人来说,在物质方面真的很苦。大家有体会的都知道,真的很苦,其它的东西你都别想了。首先要满足吃的、穿的,其它的一切享受物质你再好乐,你也只能等着吧,这是对于穷人。对于富人呢?是心的苦,他发现很多物质条件都具备了,还是得不到自己向往中的快乐,反而茫然,这也是苦。

  做为一个出家人、一个佛教徒来看,跟一个俗人来看,是两码事。因此说,我们通过学习这则故事,就可以检验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以及正知见的树立,心里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一学就可以检验。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谁到什么程度了,都可以检验。你到底是什么感受,就知道你目前通过学习佛法,你的水平到哪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那位小沙弥认为追求世间的五欲是快乐的,是他的目标。当时住持告诉他: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充满了种种业障。他说:不!你骗我!外面的世间是美好的,都是快乐的。在孩子的心目中,外面是“极乐世界”,寺里是“火宅”。就是这个概念导引他,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哪怕千难万阻,实际上是这种心情。

 

三、怎样认识无限生命中真正的帮助?

  看问题必须得把时间段拉长,如果看任何问题还只看眼前这一个小时,甚至只缠着眼前的这一个点的话,那我们就白出家了,学佛一年,真的白学了。如果把时间段拉长,你会发现这孩子将来会造很大的恶业的,你不会放这孩子回家的,这是真的。眼前看着苦一点,将来不会苦,这就是说智者的抉择。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案。佛陀有一天在一地方打坐,看到一个人快淹死了,佛陀并没有救他。如果这个镜头拍成电影,我们会观佛陀的过失。释迦牟尼佛你不是大慈大悲救一切苦厄吗?为什么这个人快要淹死了,大喊救命,你不救他?因为佛陀不是着于眼前的这一个点,以及这一个时间段,而是无限生命。佛陀很清楚,当那个人在临死的时候看到佛陀,大喊救命和皈依,下一生将会升天。那个淹死的人升天后第一念会观察自己为什么会升天?结果发现是因为看到佛陀产生的信心而升天。然后从天上下来,走到佛陀的面前,听法、证果、解脱。俗人就是从眼前的境界上来看,会认为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应该,这个应该、那个应该。实际上这种应该、不应该可能是送众生置于恶趣的因缘。

  看到这个人快淹死了,痛苦无量换来将来的解脱,哪个划得来呢?凡夫与智者对时间、时空概念的观待,对于无限生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检验我们到底相不相信无限生命?到底相不相信业果?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对今生和未来的生命有帮助?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考验,这个故事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考验,看我们现在学了一年多,到什么程度了。到底是与世间相应还是与出世间相应?实际上这则故事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现象,看我们有没有迷茫?实际上不少同学都迷茫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条件不够,上当受骗了。这个小沙弥的心里活动,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向往,象征着我们对俗世的一种朦胧的新奇、好乐、渴求,它比喻我们对俗世的那种追求。要多思维,才能真正看清楚这则故事所表达的内涵,而且从中得到最大的受益。我们不要执着这个沙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主人翁。他其实是让我们看透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就是这样,我愿意选择最艰难的路(轮回之路)。

 

四、范仲淹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很多人都知道范仲淹,接下来我们学关于范仲淹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可以说是从宋朝以后到现在一直在流传,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志向。范仲淹从小就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种胸怀,这种胸襟,是非常、非常伟大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法,我看很难发起来这种心,即使学了佛法也不容易啊!“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的人还没有忧,自己提前先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的人都快乐了,他最后一个快乐。这很像是一个菩萨心肠,菩萨才能做到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希望众生不要苦了,我来承担,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予乐;“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拔苦。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的特点,在这两句话展现出来了,是一个菩萨的心境。就是因为他有这个愿,所以为什么现在,师父鼓励我们要立志。我们从小的时候没有大志,将来不会有大成就。现在发愿童贞出家,将来才会童贞出家,它这都是缘起法。我们知道《周恩来传》上也有谈到,周恩来从小就发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他从小就有这种志向。  

  有过来人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将来就不会感什么果。就因为他从小这么发愿,后来他问一位相士:“我能不能当宰相。”相士答:“不也。”你想,一个小孩子想当宰相,一般相士是不会在意的。但是他又问:“那我能不能做名医呢?”这下相士就惊讶了:“你为什么刚才问的那么高,现在又问的很低呢?”他告诉相士说:“唯宰相、名医可以救人”。相士听后赞叹:“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因为他内心有宗旨,他知道,这两个职位,可以救人。换句话说,他不是为了算命去的,他是想着如何才能救人,心里想的就是为了救人的,所以你看我能不能救人。他的目的是救人,不是想当宰相,也不是想当名医。因为名医、宰相可以救人,所以他想要当名医、宰相。就因为这个因种子下得对、下得准,有土壤,所以有后来的成就。

  他内心就是因为有宗旨,所以一切的事都围绕宗旨出发。有宗旨的人就厉害了,一生将不会空过,没有宗旨的人,一生将会空过。为什么?你所做都没有方向和目标,即使你做的都是善事,功德福报也是微乎其微,不能得到相应真正的福报和智慧资粮。所以他很快就榜上有名,有了官职,是吧?这个官职的工作是非常好的,校勘图书、掌管北宋宫廷图书馆,所以才能博通六经,一切都是因缘。这也是使他学问方面非常通达的原因。因为他内心有仁慈,很多人找他问,不厌倦,甚至不光靠语,不靠身,还施饮食。然后四方的游子都来这边吃饭,不光给大家法食,还给你财食,财施、法施两布施。这些诸子,衣食丰足后就走了,范仲淹内心也是平静如水,很平常。走就走嘛,我的宗旨是干嘛?济度人,宗旨达到了,这是菩萨的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