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孔孟之乡”山东济宁的张月一家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他们家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个家庭经历了许多家庭不曾有的曲折坎坷,饱尝了许多家庭不曾有的艰辛磨难。但是,他们又是幸福的,面对挫折和灾难,一家人相抚相携,不离不弃,用大爱至孝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真情故事。
“只要孩子们能读出来,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张月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在微山湖边以种田为生的普通农民。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们的学业,两位老人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白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从事田间活,晚上还要去砖窑厂加班打工。逢收获季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通宵达旦收割庄稼。在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中,张月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疾病,休息时不依靠安眠药就无法入睡,母亲也因严重贫血曾多次晕倒在田间地头。周围的人看不过就劝他们说:“读书没用,早点让孩子们退学回家帮你们干活,也好减轻你们的负担,你们身体不好,别为了他们上学连命也不要了。” 但父母供孩子们读书的决心从未动摇过,总是很坚定的回答:“我们因为当年家里穷上不起学,但绝不能让孩子再走我们的老路了,只要能读出来,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确保弟弟们上学,张月懂事的姐姐决定放弃学业帮助父母,虽然父母极力反对,到最后还是没有劝住姐姐(这至今是张月父母的遗憾)。张月深知父母生活的艰辛,从小懂得节俭,能不花钱的地方尽量不花钱。上中学后,学校离家远,平时在学校一日三餐都是以开水泡干粮,就着自制腌咸菜吃,不舍得花钱从食堂买菜。几年来一直是这样过来的,时间长了,张月身体出现了严重营养不良,患上了夜盲症,但并没有因此影响学习,1991年,张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父母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只要能救孩子的命,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治”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月一家人怎么也想不到,命运会和他们开了一个如此大的玩笑:1995年元旦前夕,正在实习的张月因牙疼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医生说,“病情很重,要保命的话下颌骨可能会被切除,应及早到济南或北京的大医院手术。”突如其来的病魔顿时给整个家庭蒙上一层阴影。在张月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座坚强挺拔的大山,似乎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从没见他流过一滴眼泪。但是在知道儿子病情的那瞬间,老人生平第一次伤心落泪,失声痛哭,那哭声让人心寒,也让人感动。父母供张月上完学已经倾尽所有,眼看苦日子熬到头了,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他还没有来得及孝敬父母,就又因为这意外的灾难,让一家人多年的希望成了泡影,让本已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使整个家庭陷于绝境。想到这些,张月陷入深深地自责中,对生活充满绝望!
生与死的抉择,情与爱的份量,使张月的父母没有过多时间徘徊,“只要能救孩子的命,我们砸锅卖铁也要治”。为尽快控制孩子的病情,挽救心爱的儿子,两位老人一边安慰张月,一边东奔西走筹借了一万多元钱,带着张月辗转省内多家大医院,但所有医生都给出同样的诊断结果。在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父母那充满担心、无助的眼神,让张月终生难忘。当张月从手术麻醉后的噩梦中醒来时,听见父母在耳边不停的说:孩子,下巴没有切除,医生说咱得的不是那种病……”。事后张月才知道,原来手术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先取下一点标本做病理化验,病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排除了先前的造釉细胞瘤,只是一般的囊肿。当医生将这一消息告诉手术室外等候的张月父母时,两位老人喜极而泣,跪倒在医生面前。在父母亲情的温暖下,张月终于又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很快康复出院了。
“儿子照顾母亲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好避讳的”
1995年,张月毕业后参加工作,最初的工资每月300多元,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挤出来交给父母补贴家用,一家人在相亲相爱的和睦气氛中过着日子,虽然有些清苦,但其乐融融。当一切都走上正轨时,平静的生活波澜再起。1998年,张月的母亲被查出患有多发性基底细胞癌,两年左右就要住院手术、放疗一次,由于这种手术在当地县医院无法做,每次都要到省城大医院住院治疗。2005年是老人患病最重的一次,住院手术后长达二十厘米的刀口因感染而久不愈合,连续多日高烧,术后又不能进食,只能靠输液补充营养药物,老人很快就瘦的皮包骨头,以至于每天输液扎针都非常困难,手、胳膊和脚扎满了针眼,青紫斑斑,伤痕累累。每天十二个小时的连续输液,使老人不能随意翻身,身心都极度疲惫。长时间饱受病痛的折磨、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导致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差,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不愿继续治疗,住院期间曾几度想自杀。张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防不测,他天天守在母亲身边,不断的安慰、鼓励老人,告诉她坚强地活着是对家人最大的安慰。为了增加老人的身体抵抗力,张月买了各种高营养的滋补食品,用料理机加工成流质,一点点通过鼻饲喂给老人吃。每天为老人洗脸洗脚、擦身搓衣、端屎倒尿,有时候不理解的人会问他,你是个男人会不会觉得尴尬,他则回答:“我是个男人但我也是我妈的儿子,儿子照顾母亲天经地义,没有什么好避讳的……”在母亲一个半月的住院时间里,张月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头发更顾不上理,整个人消瘦了一圈,显得异常憔悴。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月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病情渐渐好转,终于跨过了这一个坎。
“只要父亲有一线希望,我就是倾家荡产也得救治”
由于常年的劳作,随着年龄的增大,张月的父亲身体大不如以前。1999年,老人因出血不止被送到医院救治,经检查诊断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动脉硬化,病情稳定出院后仍需长年服药治疗,每个月的药费少说也得三四百元。张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2006年,70岁的老父亲又因前列腺重度增生导致小便不通去医院治疗,医生说老人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不适应常规手术治疗,建议造屡导尿,体外长期留置导尿管。张月明白那样必然会给老人以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增加很多的痛苦,所以没有采纳医生的建议,而是带着老人去了济南,采用高科技的微创手术治疗,虽然治疗费用比一般常规手术贵很多,但是却减少了老人长期的病痛,而且术后老人身体很快康复,用邻居的话说,比十年前的他还健康。幸福对于张月来说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家人健康平安!
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上苍没有因为张月善良而善待于他,更大的打击再次降临到这不幸的一家人头上。2009年9月20日,一直以来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老父亲突发脑干梗死昏迷不醒,治疗数日,病情却没有起色。“准备后事吧!老人恐怕坚持不了几天了!”医生的话让家里人悲痛欲绝,甚至买好了送终用品。街坊邻居也好心劝慰张月说,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要走也是没办法的事。张月却固执地说:“亏了孩子还能补得上,但亏了老人机会就没有了。父亲养我不容易,只要治疗有一线希望,我就要尽到做儿子的全部责任,哪怕倾家荡产”。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边将父亲从县医院转到了医疗条件更好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边和家人想方设法筹借父亲治病所需的钱。老人转院住进重症监护室后,每天三、四千元的费用,对于本来就已负债累累的张月来讲,这样的数字支付是可怕的。为给父亲治疗,他卖了家里赖以生计的十余亩农田,借遍了所有亲戚、同学及同事,最后又毅然高息贷款三万元,终于凑齐了治病所需的二十万元费用,但为此张月又新增了十多万元的债务。面对一贫如洗且债台高筑的家,面对年迈体弱多病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尚未成年正上小学的儿子,张月感到生活的重压,但他没有在家人面前流露一点愁绪,而是日夜守在医院里照顾老人。
由于老人脑梗后一直昏迷,瘫痪在床,小便失禁、大便便秘,张月常常用手伸进老人的肛门把大便慢慢抠出来。另外病人肺部感染很严重,痰液粘稠,经常把呼吸道堵住。可老人身体非常虚弱,经不起吸痰机的折腾。一旦痰液不及时排除,病人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危险。每当此时,张月总是毫不犹豫地一次一次嘴对嘴帮着父亲将浓痰吸出来。医院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见到张月这样孝敬父亲,都纷纷称赞说“看不出来,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还能为七十多岁的老父亲嘴对嘴吸痰,真是难得的孝敬儿子……
也许是家人的真情和孝心感动了上天,昏迷了近两个月的老人,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奇迹般的苏醒过来。老人病情稳定出院后,生活尚完全不能自理。为了照顾父亲,张月推掉一切朋友聚会,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身边。早晨,为老人洗脸擦身、换洗衣服、倒屎倒尿;中午下班后,匆匆赶回家为老人做饭、喂饭;晚上,为老人做理疗、按摩、洗澡。为防止父亲生褥疮,张月特意为老人购买了气垫床,无论白天和夜晚,他都会按时给父亲翻身叩背,为此他睡眠严重不足,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眼圈总是红红的。
“还有很多比我更困难的人需要帮助,我再困难也应该献爱心”
人们常说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对张月来说,家更多的是责任和付出。从1998年到2009年,张月年迈体弱的父母先后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住院治疗十余次,每一次张月宁可举债也不放弃对父母的治疗,他用自己的孝心、爱心和耐心将父母一次又一次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
灾难无情人有情。生活中能记录张月真爱痕迹的,不仅仅是他对父母细致入微的照顾,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爱心故事。张月的妻子是名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的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过大,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病重的时候吃饭穿衣都非常困难,为了治疗妻子的疾病,张月现在每个月都要陪妻子去济南诊疗一次。张月老家的五叔患肺癌住院治疗,张月形影不离的陪在老人身边,帮老人洗脸、洗脚、剪指甲、喂饭等所有照顾的活他都揽过来。去年张月的父亲住院期间,同病房的是一个患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的老年人,张月经常主动帮助照顾老人,端屎倒尿、翻身捶背的活对于非亲非故的张月来说,一点都不会嫌弃,总是抢着帮忙,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比自己的儿女还要孝敬”。在单位,张月同样是一个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充满爱心的人。每逢单位组织向灾区献爱心活动,张月都是踊跃捐款捐物。同事都说你家庭状况太困难,别再捐了,他总是回答:“灾区还有很多比我更困难的人需要帮助,我再困难也应该献爱心”。多年来,张月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县委、县府和单位的表彰嘉奖。
大爱无疆,至孝无边。张月一家人以其特有的质朴、执著和坚韧,直面家庭不幸,用父慈子孝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爱大孝,用人间的真情、用生命的大爱诠释了个体生命不平凡的价值。正是因为有了一家人艰辛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个幸福的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间真爱的支撑,才使得生命之舟能扬帆起航,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