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父母如何学习《弟子规》


   日期:2010/12/21 16: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教《弟子规》,这是要在家庭里父母要承担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后还有学校的老师、社会的媒体、公司的领导、单位这些领导,统统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共同来推动《弟子规》的教学。我们这里再看看为什么父母首先要担负起《弟子规》的教育父母得先学《弟子规》?很多父母都抱怨说孩子真是太难教,总是不听话。那试问一下,监狱里的服刑人员不更难教吗?为什么服刑人员都能教得好,孩子教不好,原因在哪里?细细去看看抱怨的父母,就发现原来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爱看电视,一看电视看到很晚,平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可能对自己的父母、对老人也并不是很孝敬,对孩子只知道溺爱,像这样子的父母,大家说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吗?他虽然也教孩子读《弟子规》,也读传统文化,但是孩子愈读愈不孝顺,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爱看电视,这些问题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没做到,怎么可能让孩子们去做到? 

    孔子在《论语》里面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教《弟子规》怎么个教法?自己要做得正,要把《弟子规》当作一个剧本演出来,演给孩子看,一条条,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演给孩子看,我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子孝顺,孩子在旁边看到,你不用跟他解释什么意思,他就明白什么叫“父母呼,应勿缓”,什么叫“父母命,行勿懒”。如果自己没做到,拿着《弟子规》给孩子去背,让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叫“虽令不从”,你的这个发号施令又管什么用?徒然增加跟孩子那种对立而已。孩子心里想,“你自己都没做到,还管我!”反而激发了孩子那种叛逆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为儿女做好样子,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培养出一个人才出来,培养出一个圣贤出来,有这种心愿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无量,因为他的儿女将来可以帮助社会构建和谐。

    我们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范仲淹他从小,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他的母亲改嫁,改嫁到朱家,一个朱姓的人家。当范仲淹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朱家的这些族人排挤他,就把他的身世给抖出来,范仲淹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范家的人。于是他就去到范家去寻根,认祖归宗,但是范家人开始就不允许他进来,经过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后,范家才勉强的答应,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发誓要重振范家,于是就拜别了自己的母亲,就跟他母亲讲,我现在要去读书,将来考功名,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母亲你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后来接你。于是就佩着古剑、古琴和书,带著书就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很破的书院里来苦读。

    范仲淹因为心里有很高的志向,他读书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讲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五年之内都是晚上睡觉不脱衣服,闻鸡起舞。吃饭非常简单,他是煲一锅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冻起来,冻成块状,就把它切成一块块,一餐吃一块,然后配一点咸菜末,咸菜叫齑,“断齑画粥”,这是形容古人读书勤苦的一个成语。有一次同学看到这位年轻人这么样的艰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给他,过了好多天这个同学又来这个书院里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还原封不动,没有碰,范仲淹每天还是吃稀粥咸菜。同学就问他,为什么我送给你的美食你不肯吃?范仲淹就说,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所以你看范仲淹这种清苦的生活,用清苦来砥砺自己的心志。

    有一次跟同学们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时候遇到一位相命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请教这位相士,说您看我将来能不能成为一个良相?他要当宰相。这个算命先生看了他,沉默了一下,就笑着说,你这个口气也很大,怎么想做宰相?说话的意思听起来好像当宰相没指望。于是范仲淹就改口说,既然我将来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当个良医?他要当医生。这个相士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古时候医生跟老师的行业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师教学生不会开口要学费,看学生的家境,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医生也是如此,给人看病那是应该的,救死扶伤这是医生的天职,所以绝对不会开口要钱。我认识一位长者他告诉我,他的祖上就是开医馆的,自己的爷爷开医馆,从来不开口要钱,只是在门外放个小箱子,看了病之后,这个病人觉得看病还不错,好了,就把钱投到那个箱子里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绝对不开口问。所以医生和老师的行业虽然生活都很清贫,但是在社会里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

    这个相士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一开口想要当宰相,荣华富贵做最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又掉到了当个医生,这么清贫的行业?范仲淹就告诉他说,良相可以救人,良医也可以救人,如果我当不了良相,没有当宰相的命,就不能帮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个医生,来为世人救死扶伤。当这个相士听到范仲淹的这番话,非常的感动,非常敬佩,就说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虽然现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经是宰相了。果然后来范仲淹苦读八年以后考中了进士,就当了官,后来真的做到宰相。当他做了官以后马上信守诺言,把他的母亲接来奉养,这是提前了,原来跟他母亲说等我十年,现在八年就成就。这是什么?他的那种厚德,才有这样的成就。要知道,这种成就是他孝心的招感,是他为天下人服务的那种爱心招感的,这是《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种爱心根源还是在于他的孝心,对父母的这种爱扩展到对天下人就是大爱。

    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业,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爱戴。虽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不得志而忧虑,写下《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诗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种博爱的写照。他自己的俸禄都拿来周济贫寒的人,对自己的族人,范家一开始都不肯认范仲淹,后来做官,有俸禄了,范仲淹不记前怨,以德报怨,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养,甚至在家乡买了一千亩的义田,给家人、族人来耕种,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家乡有个寺院,因为过去范仲淹曾经在这个寺院里面读过书,在范仲淹没有当官之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在寺院里面,有一天在一棵树下看到有个洞,他把这个洞挖下去以后竟然挖出了一坛白银,这是雪花花的银子,当时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这一坛的白银一点都不动心,立即把这个银子埋回到原处。这个事情过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经当了大官,寺院里的人有一天就来找范仲淹求他帮忙,为寺院修治一下,修复一下,需要些银两。结果范仲淹就批了个文让这个人带回去,告诉他,就在你的寺院里那个大树底下你们去挖,会挖出一坛白银,那个银子足够你们用了。结果这个人回去之后,寺院的人真的去挖,真的把这个白银挖出来。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轻的时候这么清苦,但是看到这些银子都没有动心,这样的一种定力,《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范仲淹先生绝对不因利养而动心,这种德行才能使他有这么成功的一生。

    而成功以后仍然不坠这个志向,一生都过着清寒的生活。他一辈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儿女甚至没有见过玉器是什么样子,出门儿女可能没有一件很好的服装。范仲淹不以家产来传家,他把家产全部统统都布施给贫寒的人,他去办义学,匡扶传统文化教育,把儒家教育兴办起来。当时他在自己家乡苏州南园那个地方办义学,他的家南园风水家来看过,说你这个家是个风水宝地,将来代代都会有人做官。结果范仲淹听到这样的话,既然这是风水宝地,怎么可以说只为我范家,应该把它捐出来,来为国家培养人才,让整个国家得益。所以就捐出来,当时兴办了儒家教育,为当时宋朝儒家文化的复兴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是以孝悌传家,真是积德给子孙。司马光所讲的,积财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给子孙,用阴德来庇荫子孙,才真正是替子孙着想。当时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争执的时候,这个调解的人就会提起,你们怎么还会为这点财利争执,没有想到当年范公是怎么对人的?谈到范公,大家脸就耷拉下来了,面带愧色。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佑,都是大孝子。特别是范纯仁,他因为要服侍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纯仁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两次拒绝朝廷的邀请,不肯出来做官,来侍候自己老父。当他父亲走了以后,他的兄长范纯佑也是因为病,范纯仁在家侍候自己的兄长,也跟父亲一样,也两次的拒绝朝廷的邀请,他自己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个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孝顺父母有没有障碍他的事业?没有,范纯仁最后还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贤臣。所以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范仲淹以孝悌传家,把圣贤的风范演示给自己的孩子来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

    我自己回想小的时候,母亲也是很重视对我德行的教育。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我父亲就另外组织了家庭,于是我就跟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我从小母亲就启发我树立人生远大的志向,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当我上了大学以后,母亲就鼓励我,将来要真正为社会做贡献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励我出国留学。于是大学毕业以后我就考取了美国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去读工商管理硕士。在出国之前,我也是拜别母亲,我跟母亲说:“母亲,你在家里等我,等我七年”。因为我母亲跟我讲,她说我希望做个博士妈妈,做个教授的母亲,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我就请母亲等我七年,因为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二年到三年,读一个博士大概是四年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个七年时间。

    到了美国留学以后,我想着要赶紧的去完成学业,所以用功努力,因为成绩也优秀,所以学校给我奖学金和学费的减免。我自己当时因为家里生活并不富裕,父母给我带去美国的资金也是很少,因为父母这一生也没有什么积蓄,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都是省吃俭用。我记得当时跟一些中国留学生,那是一九九五年,我出去的时候,二十二岁,跟同学们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有时候下雪,我们都不肯开暖气,为了节约,实在冷的时候,我们棉被都盖上去不够,把所有的衣物盖上来,还甚至把书本都压上来,这样来过冬。当时记得有一个同学毕业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是他从中国带过去美国的,现在要走了就要把它丢弃,我就把它捡回来。因为这个高压锅都已经不高压了,它这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也都不见了,所以只能当普通锅用,我就把它用来煮饭、煮菜、煮汤都用这个锅,不肯买新锅,一用就用了四年,用到我博士毕业。每个礼拜都搭同学的便车,有的同学条件比较好的,开车去买菜,因为美国住的地方跟商店离得很远,一定要开车才行,开车去买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买。在美国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还有胡萝卜,那都是一大袋一大袋买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萝卜,就是胡萝卜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最后发现原来这两样东西是最健康的。省吃俭用下来,我每个月都节省下来三百美元给父母寄回去,我给我的母亲寄两百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元人民币,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相当于八百多块钱,这是对他们生活上也是个很不错的补贴。

    当时我记得每周都跟母亲通电话,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信。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国之后,这是没有多久,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写给母亲的一封信的一个片段,我在信中是这样说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二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浮躁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要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所以当时学习成绩很优秀。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我当时叫做“七不”这个戒律,什么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当时的心非常专,安住在那种专心、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自然学习成绩就能优秀,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

    一九九九年,当时我二十六岁,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的导师他是一位美国在经济、金融学术领域比较有名的教授,他给我在推荐函里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荐函里这样子说,“锺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学术生涯里面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因为有他这样的得力的推荐,加上他的名气,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难事,很快的,在美国德州大学的一个分校就给我一个招聘函,请我去做助理教授。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走上了美国大学的讲坛,当时我毕业之前将母亲接到了美国,她参加了我的博士毕业典礼,跟我一起去到大学上任。母亲也很欣慰,因为我四年前拜别母亲的时候说让母亲等我七年,没想到四年就把妈妈接来了。从此就负担起对自己母亲、父亲这一家、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

    记得当时在工作之余,我跟我母亲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领略美国野外的风光,在家里常常在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跟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释净空老教授学习,听他讲演的光盘。这位长者今年八十一岁,他一生都奉献给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事业,也是我们母子最景仰的一位长者。后来这位长者劝导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我们母子也就欣然前往来亲近他老人家。到了澳洲以后,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学校叫昆士兰大学,就招聘我,请我去教书。昆士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它在亚洲排名排第六,是相当好的一个学校,北京大学在同一次的调查当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见得这个学校还是很不错。到了这个大学以后,结果因为大学看到我每年都在国际上有论文奖,学校也给我最优的优秀奖,而且看到我连续两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请,承担政府资助的那种澳洲研究委员会的研究项目,这些成绩大学看到也非常的满意,所以二年之内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给我终身制。今年学校本来就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三十四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可是事情又有新的进展,当时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应手,母亲当然也很高兴,因为她原来的心愿是希望她成为博士的妈妈、成为教授的母亲,这些她都已经实现了。所以才体会到《弟子规》里面“入则孝”里面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达得到。父母的呼,呼什么?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快的去达到。正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一个财经研究所,用高薪聘请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八十万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观的研究经费,以及配一套房子,这个待遇都很好,请我做主席教授。我母亲也有意叶落归根,也想回祖国居住,当时我母亲就在思考着,我以后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工作好,带着这个问题有一天去请教我们的老师释净空老教授。我母亲就跟着老教授后面散步,就请教他,说茂森将来在澳洲好还是回中国好?结果老教授沉默了一会儿,就说:“要做圣贤”。这句话让我母亲一愣,因为这是好像答非所问,明明是问去哪儿好,为什么说要做圣贤?这也是老师那种教学的善巧,一句话把你的那个妄想、你的疑情给打断。我妈妈回来之后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学习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既然学习圣教,既然仰慕赞叹孔子、孟子、范仲淹,难道我们只停留在仰慕和赞叹而已吗?为什么不行动起来?难道我们这一生满足于做一个商学院的正教授而已吗?

    当时母亲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亲在给我的一个生日卡上她这样写到,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孝经》上说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什么?要立身行道,使到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世间天灾人祸很频繁,很不和谐,根本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伦理道德这个圣贤教育,所以人们只懂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而圣贤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这个教育能够复兴,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一批圣贤的老师,有圣贤之德的人出来,而在这芸芸众生里面,有君子之风、有圣贤之德的人叫凤毛麟角。所以这个世间并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么?德才兼备的圣贤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思来想后,决定重新选择人生,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我今年便辞掉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回到了祖国,正式向释净空老教授拜师学道,重新来做一名学生,立志将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复兴起来,复兴从我做起。

    母亲看到我走上这条道路也很欣慰,她自己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大孝,这是至孝”,她希望我去学做圣贤,做一个至孝的儿子。我为母亲的这种高尚的德行而感动,母亲就我一个儿子,跟她相依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位教授,现在却毅然舍弃,而让孩子去从事挽救中华伦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这个工作,希望儿女去做圣贤,这真正是父母已经向圣贤迈进了。所以我在拜师以后给我母亲的一个生日贺卡里面我写了一首诗献给我的母亲,为她老人家祝寿,这首诗是这样讲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树高方可与人凉,不愿儿为名利汉,便如孟母史留香”。大意就是讲,培养儿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个小苗养成一棵大树可以给众人荫凉,服务人民,当母亲的不愿意儿子成为一个名利汉,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圣贤教育之道,学做圣贤,我觉得应该要如母亲的愿,效法圣贤,效法孔子、孟子,也让我母亲将来也能够在青史留香,这是做儿女应尽到的一种孝心。《弟子规》上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所以《弟子规》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成就圣贤。圣贤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弟子规       教育)(五明学佛网:弟子规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