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并不相违


   日期:2010/12/25 14: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要义】

  《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

  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

  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很多佛经中都讲了造业者感受果报的道理,如果说‘我’不存在,怎么会自作自受呢?因此,你们声称‘我’不存在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现在也有些人明明不懂佛教,却喜欢用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来驳斥别人。我听到有些人的辩论特别可笑,他连基本的辩论方法都不懂,就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说:“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出家人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什么什么……”自认为明白一点道理,就有资格指点江山,其实佛法广大如海,不懂装懂只能显露自己的无知。)

  对方还是很有智慧的,若是一些小小的邪见,寂天菩萨也不值得驳斥。破曰:不会相违。中观宗在观察胜义时俱生我和遍计我都不存在,跟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但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于众生的迷乱面前,业报应该存在于同一相续。比如我在人间布施,后于天界享受妙乐,人与天人就是一个相续。

  我们从小到老乃至死亡,身体可以说是一个相续;从被无明迷惑的凡夫到成就佛果之间,虽然在六道中流转无数,但心也是一个相续,就像念珠一样不断。这样的相续可假立为“我”,在名言中作为因果的所依,因此,胜义中没有因果并不等于名言中也没有。《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靠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在座的人,不管是初学者也好,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也好,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现在有些人听到空性,就认为:“万法若是空,怎么安立因果呢?”“如果我不存在,造善业就没有意义了吧?”“我不存在的话,修加行干嘛?我都不存在了,难道是为了石女儿而修加行吗?”这些人平时不做善事,也不积累任何功德,说起大话来头头是道,完全堕入断见派。

  大家一定要知道,万法在胜义中是空性,无有任何实质,而在名言中,因果绝对是不欺惑的。如果能通达这一道理,即可了达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教理,《三摩地王经》云:“于诸法中不执著,常能摄受一切法,于诸业果信不动,最胜世尊说是法。”若对诸法一点都不执著,明白胜义中一切皆空,对世俗因果的诚信就会毫不动摇,这是佛陀所宣的最殊胜、最深妙的法藏。了知这种真理的人,龙猛菩萨在有关论典中一直赞叹。(在我们藏传佛教,龙猛菩萨所说的话,除了具邪见者、疯狂者以外,大家百分之百承认,因为他无误抉择了佛陀的究竟密意。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只不过有些人什么都不懂就胡说八道,除此之外,对龙猛菩萨这样权威的大智者,每个佛教徒都是承认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有些人认为明白空性后,什么都不用做了,磕头也不用,念经也不用,天天就是睡懒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因此,一个人有没有证悟空性?从其行为也看得出来。假如特别害怕堕入恶趣,言行极其小心翼翼,说明对空性有所认识;如果对一切恶行无所顾忌,对一切善行不生欢喜,这时候就很危险了。以前有个人说米拉日巴尊者是断见派,尊者回答说:“我有没有堕入断见,你看我的行为就可以。”因为米拉日巴修行非常精进,每天除了中夜以外,上夜下夜都不睡觉,一直行持善法。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早上起得很早,晚上睡得很晚,白天不散乱,始终非常精进,取舍因果也特别谨慎,这说明他对空性有所认识。而有些人不承认前后世、不承认空性,每天抽烟、喝酒、打牌,浑浑噩噩地消磨时光,这种人肯定对空性没有任何定解。

  当然,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在二战时期,有一天,艾森豪威尔将军乘车去参加紧急军事会议。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他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原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但因为车子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艾森豪威尔立即把这对老夫妇请上车,特地绕道去了趟巴黎。送完这对老夫妇之后,才风驰电掣般地赶去参加会议。尽管艾森豪威尔根本没有行善图报的动机,但他的善心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当天几个德国纳粹狙击手埋伏在他必经的那条路上,如果不是为送老人而改变了行车路线,他恐怕很难躲过这场杀身之祸。后来据说他成了一个非常虔诚的宗教徒。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士兵看见一个乞丐,手里拿着一枚假银币,在路上一直哭泣。士兵觉得他非常可怜,劝他不要哭,自己用真银币跟他交换。那个假银币不能用,也舍不得扔,士兵就穿了一根线戴在脖子上,算作纪念品。没想到后来在战场上,一颗子弹正好击中银币,救了他一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我原来也举过一个例子,就像你吃了毒药后,不管承不承认它有毒,它迟早都会要你的命。因此,造了杀生、偷盗等自性罪和佛制罪的人,终究都会感受痛苦,而造了善业的人,对相续绝对是有利的。

  当然,因果法门甚深难测,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佛经中说:“因果相应胜法门,细微难见佛境界。”因果十分深奥、殊胜、微细,它唯一是佛的境界,阿罗汉和世间人都无法彻知。《杂譬喻经》中就有个公案说: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一天,一个以杀生为业的屠夫拜见国王,请求国王每遇节日需要杀生时,全部赐给他来做。阿阇世王问为什么,屠夫说他有一个小小的神通,知道自己前六世都是屠夫,从事杀羊的职业,而死后均转生天界,享受天福,所以他觉得杀生是转生天界的因。

  阿阇世王很不解,去请教佛陀。佛陀观察到这位屠夫前世造过一个善业,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但他知宿命的能力很浅,只知过去六世杀羊生天的事,再早一些的事情便无法得知,于是误认为屠羊是生天享福的因,而不知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一旦机缘成熟,将会堕地狱受极大痛苦。

  世间人的小神通,包括声闻阿罗汉的神通,对长远的因果无法了解,故月称论师说“亦遮思维诸业果”,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随随便便猜测因果。现在有些人似乎超过佛陀了,一开口就是“你今天供养什么什么,来世一定会变成人,没有问题”,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什么都敢说,好像自己是造世主一样。其实因果没那么简单,真正证悟空性、对因果有了解的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言行特别谨慎。

  众生所造的业虽不会失坏,但按照大乘的说法,依靠一些殊胜的对境、不同的因缘,恶业也可以减轻,甚至不需受报。唐玄奘讲过他上师戒贤的一个故事:戒贤具有超群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在印度弘扬佛法的贡献非常大。后来他患上重疾,全身如同刀刺般疼痛,他想绝食而死。夜里梦见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在前生当国王,残害了很多百姓,你应当忏悔自责,怎么能自尽了事呢?有位支那僧人来此学习,已经在路上了,3年后应该到这里。将佛法传授给他,他再去流通,你的罪自然就消失了。”3年后玄奘果然来了,戒贤向玄奘叙说了自己的往事。

  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持善法后出现不顺,比如身体不好了,魔障现前了,这很可能是往昔的罪业重报轻受,因此没有必要去抱怨,理当坦然受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空性)(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空性)  

 其它:缘起与空性(刘宇光译)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结束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十章 结义劝学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九章 真、俗、空、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八章 流转还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七章 根、境、识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六章 业、果、作、受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五章 即相破法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二章 即法破相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一章 标宗立义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16.愚昧、理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