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二)


   日期:2016/10/14 14: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再次,阿难!为什么这样说,对于十二处法相,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如来藏精妙真如性之所显现?

  阿难!你且观看这个祗陀树林,以及其中一切泉池。你的意下如何呢?发生这种情况,是此所见色尘现相,产生眼根能见功能呢,还是你的眼根能见功能,产生色尘现相?阿难!若是眼根能见功能,产生色尘现相,但是这个虚空,并非具有色相,当你看着它时,色相性质应当消亡无存;既然他已消亡净尽,那就显发一切色相全都化归虚无;既然色相已经全灭化归虚无,那么,是谁又来发明虚空性质?对于虚空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若是所对色尘现相,产生眼根能见功能,但是这个虚空,并非存在色相,当你看着它时,你的眼根能见功能应当消失灭尽;既然他已全灭同于一切都无,那么,是谁又来发明虚空色相?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见眼根主体,及其所见色尘客体,二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眼处色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更听此祗陀园中,到吃斋时就会击鼓,到大众集合时就会撞钟,钟鼓激发所出声音,前前后后相续不断。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发生这种情况,是声音来到耳根旁边呢,还是耳根能听功能跑到发声之处?阿难!假若这个声音,真的来到耳根旁边,就象我到室罗筏城乞食,那么在祗陀林里面,当然就无有我存在于此。要是这个声音,必定来到阿难耳根之处,那么目犍连大迦叶等人,应该不会同时都能听到声音。何况在里面的其他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听鼓声击响,共同来到吃饭之地。若复你的耳根能听功能,跑到发声的来源那边去了,象我乞食归来,住在祗陀林中,那么在室罗筏城里,当然就无有我存在于彼。你一听到鼓声,耳根能听功能已经跑到击鼓之处,那么钟声一齐发出,应该不会俱时听到。何况在里面的其他象马牛羊,所发出的种种声响,你就更听不到了。要是耳根能听功能,及其所听声尘之相,彼此之间互不来往,亦复不能听到任何声音。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听耳根主体,及其所听声尘客体,两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耳处声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又嗅此炉中,所烧檀香之气。如果燃烧一铢,就在室罗筏城四十里范围内,同时可以闻到香气。对此你是怎么看待呢?这个芬芳四溢香气,是否生于檀香枯木?是否生于你的鼻根?是否生于虚空之中?阿难!若是这个香气,就是生于你的鼻根,称他乃是鼻根所生,既然是从鼻根产生,应当还从鼻根出来,可是鼻子并非檀香,为何鼻中有檀香气?说你嗅到香气,应当是从鼻子吸入;若说香气是从鼻子出来,又说是鼻子嗅到的香气,两种说法互相矛盾,就不符合正确义理了。若是这个香气,本是生于虚空,然此虚空性质恒常存在;既然虚空恒常存在,那么这个香气,照样也应恒常存在;既然香气恒常存在,何须借助这个炉中,再烧檀香枯木,才能发出香气,才能嗅到气味呢?假若这个香气,生于檀香枯木,那么这个香气性质,因为燃烧所以生成烟气;若是鼻根得以闻到,鼻子内外应当蒙受烟气笼罩;但是檀香枯木所生香气,虽然腾空而起,四处飘散,却不可能传得太远;既然没有传得很远,为何方圆四十里内,都可以嗅到它呢?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嗅鼻根主体,及其所嗅香尘客体,两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鼻处香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常在早晨和中午,这二个时间里,随同大众持钵各处乞食,有时遇到酥酪、醍醐,名为上等滋味。你的意见又是如何呢?这个上等妙味,是否生于虚空?是否生于你的舌根?是否生于饭食之中?阿难!假若这个滋味,生于你的舌根,然而在你口中,只有一条舌头,当你吃着酥酪之时,舌头已经变成酥酪滋味,若又遇到黑石蜜糖,应该不能改变味觉,而能尝知甜味;若其不能改变味觉,那就不能叫做味觉作用;设若能够转变味觉,可是你的舌头,非有多个体性,那么为何多种滋味,一个舌头就能分明呢?假若这个味觉,生于饭食之中,可是饭食并非有识之物,如何具有自知之明?又则饭食自知自觉,就同他人吃食一样,与你又有何关,叫做你的味觉作用?假若这个味觉,乃是生于虚空,那你噬咬一下虚空,当知它是什么味道?如果这个虚空,必定自成咸味,既然它能咸你舌头,同样也会咸你脸面,如此一来,则此世界所有人们,全部同于海鱼一般,既然时刻受到咸熏,应该全然不知淡味;既然不能识知淡味,反转过来也是一样,也不应当觉知咸味。如此一来,对于这个舌根来说,那就必然一无所知;既然舌根一无所知,为何能叫舌根味觉作用?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尝舌根主体,及其所尝味尘客体,两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舌处味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经常在早晨,用手摩擦自己头部。你的想法又是如何呢?这个摩擦作用所知觉的,谁是能触主体,谁是所触客体呢?对于这个触觉之体,究竟他是在于手上呢,还是在于头部?若其真的是在手上,头部应该无有知觉;既然头部无有知觉,为何能够成为触觉作用?设若他是在于头部,那么两手就无用场;既然无所应用两手,那又凭谁发生触觉作用?若是这个触觉,手上头部各自具有,则你阿难一人,应有两个身体才对。若头部知觉和手上知觉,原是同一触觉所生,那么你的头和两手,当是同一自体性质;如果二者都是同一自体性质,那么这个触觉作用,就不能够得以形成。反转过来,倘若头与两手,不是同一自体性质,就是两个不同自体性质。假定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这个触觉作用,到底处在何方?若他在于能触主体,就不会在所触客体;若他处在所触客体,就不会在能触主体。除此之外,不应这个虚空,与你合成触觉作用。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触身根主体,及其所对触尘客体,两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身处触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经常在意念之中,攀缘外在法尘,形成善、恶、无记三种识别性质,生成思想法则。这个思想法则,是你意根之心所生呢,还是离开意根之心,别有一个方所存在?阿难!假若这个思想法则,就是你的意根之心所生,即此思想法则,并非意根之心所缘对象;既然它非意根所缘对象,为何能把这个思想法则,叫做意根所缘法处?若是这个思想法则,离开意根之心,另有一个方所存在,则此离根法则,所具有的自我性质,是具有知觉呢,还是无有知觉?若其是有知觉作用,那就应叫有知之心,异立于你而能独自存在,则彼非你意根所缘法尘,如此一来,它就等同他人之心,与你毫不相关。如果不是这样,若此思想法则,也是你的另一颗心;既然是你自己的心,为何还要更立门户,与你二相而立,彼此对待存在?若是这个思想法则,所具有的自我性质,并非有所知觉,然而这个法尘,既非色声香味四尘,亦非离合冷暖触尘,更非虚空之相;既非如是一切对象,那么这个法尘,究竟当在何方何处?如今它在色空诸相之中,全都无所表示,不应超乎人间色空之外更有色空。既然这个法尘,在色空诸相中无有自体存在,则彼不为意根之心所缘;既然无有所缘客体,同样无有能缘主体。既然如此,那么能缘意根之处,以及所缘法尘之处,又从谁处建立起来?所以应当知道,这个能知意根主体,及其所知法尘客体,两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意处法处来讲,二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楞严经       白话译文)(五明学佛网:楞严经       白话译文)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