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十三)


   日期:2016/10/14 14: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复次,阿难!为什么这样说,对于十八界法相,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如来藏精妙真如性之所显现?

  阿难!正如你明白的,眼色为缘,产生眼识。对于这个眼识,他是因眼所生,以眼作为界限呢,还是因色所生,以色作为界限?阿难!假若这个眼识,是因于眼而生,那么当无色空之时,就不存在分别对象;既然无有分别对象,那么纵然你有眼识,又能把他派上什么用场?而且你的眼识观见作用,并非青黄赤白,以及其他所有色相;既然不是有色之相,那就无有任何地方,可以把他表现出来;既然不能把他表现出来,那么,又从何处分明确定界线?假若这个眼识,是因于色而生,那么虚空变成无色之时,你的眼识也应随之消灭;既然他已消灭,为何还能分明这个虚空性质?而当色相变化之时,你也能够识别它在变迁;要是你的眼识作用,不能随之而作相应迁变,那么由色相所生的界限,又从何处建立起来?若是你的眼识作用,能够随之而作相应变化,既然彼变此变,二者之间发生同步共变;既然二者之间发生同步共变,那么由色相所生的界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既然它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这个所谓界限之相,自然就是虚无。如果这个眼识,不会随同色相而变,那么他就保持自身恒定;既然这个眼识,是因于色而生,并且能够保持自身恒定,那么,正当有色之相,变为虚空无色之相,即是这个眼识本身,那就不能识知虚空存在。假如这个眼识,兼有两种来源,是由眼色和合起来,共同来产生的,那么正当眼色相合之时,即是这个眼识,应从中间分离开来;既然眼识从中分离开来,那么他的这一半边,就与眼根相合,属于有知眼根;他的那一半边,就与色尘相合,属于无知色尘。如此一来,一个眼识对象,结果一分为二,就有两种不同体性;既然他有两种不同体性,并且各自归属一方,那么三者各有特自性质,自然杂乱无章;既然三者之间杂乱无章,那么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又从哪里建立起来?所以应当知道,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眼界色界,和眼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象你明白的,耳声为缘,产生耳识。对于这个耳识,他是因耳所生,以耳作为界限呢,还是因声所生,以声作为界限?阿难!假若他是因耳所生,而当运动静止二相都不现前,耳根自然不能形成听觉作用,对于声音之相必然一无所知;既然对于声相一无所知,则此听觉作用尚且不能形成,那么那个耳识,又是什么形状?如果这个耳识,来自耳根能听功能,然而若是无有运动静止,这个能听功能必然不能形成;既然如此,为何还把杂和色触二尘,这样一个耳朵对象,可以依它来设立耳识界?既然如此,那么此耳识界,又从谁处建立起来?若是这个耳识,生于声音之相,因于声音而有,那就不关能听功能之事。但是反转过来,假设真的无有能听功能,那就亡失声相所在。假如承认这个耳识,是从声音产生,承认这个声音,被人能听功能听到,因而具有声音之相,照此类推下去,那么这个能听功能,同样也应听到耳识;如果这个能听功能,不能听到耳识,那就不可能成立耳识界;如果这个能听功能,能够听到耳识,那么这个耳识,自然等同声音尘相。如果这个耳识,已被能听功能听到,那么,是谁又能知此能听功能?要是无有这样一个对象,能够了知能听功能,那么世间所有一切众生,终究如同石头草木一般,并无任何觉知性能。不应这个声尘,和合人的能听功能,杂成一个中间界限。即使二者能够杂和成界,可是对于此界,也是无有固定中位存在;既然界无中间位置,那么耳根内外之相,又从何处建立起来?所以应当知道,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耳界声界,和耳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象你明白的,鼻香为缘,产生鼻识。对于这个鼻识,他是因鼻所生,以鼻作为界限呢,还是因香所生,以香作为界限?阿难!倘若他是因鼻所生,那么在你心中,把什么作为鼻呢?是取肉质双爪之相呢,还是取自动摇嗅知功能?设如取法肉形之相,可是这个肉质色体,乃是身体之一部份;既然它是身体之一部份,那么它的嗅觉作用,等于身体触觉作用;既然嗅觉等于触觉,那么这个肉质色体,也就应当归属身根,而不应当归属鼻根。如果把此所触肉体,当作是鼻,那么这个肉鼻之体,应当属于外在尘相;既然这个鼻子,尚且无以名状,又从哪里成立界线?设若把此嗅知功能,视为你的鼻子,那么在你心中,以什么作为知觉作用?若把肉体之知,当成知觉作用,那么这个知觉,等于身体触觉作用;既然这个知觉等于触觉,自然不是鼻子嗅觉作用。若把虚空之知,当作知觉作用,当是虚空自知自觉,那么你的肉质鼻体,自然应当无有知觉作用。假设这个说法能够成立,那就应当虚空是你,并且你的身体无有知觉,如此一来,则知今日阿难应不存在。若把香气之知,视为知觉作用,则此知觉自然属于香气,与你又有什么关系?若是香臭二气,必然生于你的鼻子,那么所谓香臭流动之气,自然不是生自伊兰及与檀香。但是,假如伊兰檀香之气,不自来到你的面前,你嗅一嗅自己鼻子,它是香的呢,还是臭的?是香的就不是臭的,是臭的就不是香的。假如香臭两种气息,你都能够闻到,那么你这一人,应该具有两个鼻子,对我询问道理,就有两个阿难。既然具有两个阿难,那么,哪个才是你的真体?假若鼻子必定只是一个体性,那么所闻香臭之气,也就无有二性分别,臭的既是香的,香的亦是臭的,如此一来,二种性质分别就不具有;既然香臭性质无以分辨,那么这个所说界限,又从谁处建立起来?假若这个鼻识,是因于香而生,是因于香而有,这个道理,就象眼睛一样,虽然具有眼识作用,但是不能回转过来看见自己。这里也是一样,如果这个鼻识,真的是因于香才有,应当不能知道香气存在。要是能知香气存在,那么这个鼻识,绝对不是香气所生。既然不能知道香气存在,那就无有鼻识作用。可是对于香气来说,一旦离开鼻识作用,就根本不存在了。既然连此香气都不存在,那么彼香识界,又从何处建立起来?既然鼻识不能知道香气存在与否,那么所谓因于香气,而建立香识界,就不能成立了。这个鼻根能嗅功能,既然无有中间位置,那么所谓内外关系,自然也就不能成立。既然内外中间无处可得,那么彼诸能嗅功能,毕竟属于虚妄之相。所以应当知道,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鼻界香界,和鼻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象你明白的,舌味为缘,产生舌识。对于这个舌识,他是因舌所生,以舌作为界限呢,还是因味所生,以味作为界限?阿难!假若这个舌识,是因于舌所生,那么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如此等等事物,全都无有各自味道。若是离开这些味物,你自己尝一下舌头,它是甜的呢,还是苦的?假若舌头是苦性的,那么,那个尝舌味的幕后对象,又是何者?倘若你的舌头,不能自尝本身滋味,那么,那个能知觉味性的幕后对象,又是何者?如果舌头本身非有苦感性能,苦味自然无从生起。既然味性无从发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假如这个觉识,是因于味而生,那么,该识自己就是味觉,那他就同舌根一样,应当不能自尝自知;既然此识无有自知之明,又怎么能分别这是此味,而不是彼味?况且一切味性,不是一物所生;味性既是多物所生,此识也应具有多个自体。识体若是只有一个,并且必定是从滋味产生,那么,咸淡甘辛等等物味,它们互相和合起来,所生一切味觉作用,这些所有互相变异对象,那就同是一种味道,那就应当无分无别;既然各种物味无可分别,那么这个味觉作用,就不能把他叫做识;既然这个识的概念都不成立,那么,又怎能把他叫做舌识界,或味识界呢?不应这个虚空,产生你的心识分别作用。即使这个舌根,能够和合味尘,产生味识作用,可是这个味识,也能不断发生变化转移,其中元本无有我性。既然味识元无我性,所谓界限又怎么能产生起来?所以应当知道,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舌界味界,和舌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象你明白的,身触为缘,产生身识。对于这个身识,他是因身所生,以身作为界限呢,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作为界限?阿难!假若这个身识,是因于身而生,一旦无有接合分离,这两种触缘存在时,这个肉质身体,又怎么能够产生识呢?又若这个身识,是因于触而生,若必无有你的身根,试问,有谁能够不依身体,而能知合知离?阿难!物质无有触知作用,你的身体有知存在;既然身体有知存在,那就具有触觉作用;并且知道身体存在,就是因为具有触觉作用;知道触觉作用,就是因为具有身体存在。由此就可明白,身体触觉之间,是不能分割开来的。可是这个触觉作用,并非就是肉体本身;这个肉质身体,并非就是触觉作用本身。由此就可明白,身体触觉之间,又是不相同的。如是就可知道,身体触觉两个对象,元本无有固定处所。要是这个触觉作用,与此身体相合为一,那么所成结果,就是只有身体性质存在,触觉作用当然消灭无存;若是触觉作用,与此身体相离为二,那么这个触觉作用,就是前缘色空等相。据此就可知道,对于触觉来说,居在身体之内,或者位于身体之外,都不能够成立;既然内外都不成立,中间从何建立起来?既然中间相位不能建立,那么内外二相,自然也就空无我性;既然内外性空,那么你的身识之生,又从何处建立界限?所以应当知道,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身界触界,和身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象你明白的,意法为缘,产生意识。对于这个意识(也就是指意识之心),他是因于主观意念所生,就以主观意念作为界限呢,还是因于客观对法所生,就以客观对法作为界限?阿难!假若这个意识之心,就是因于主观意念而生,那么在你意念当中,必有另外一个有所思者,发现表明你的这个意态想法。若是无有前缘法尘,你的这个意念,当然也就无缘可生;但是一旦离开一切外缘,你的这个意念,自然也就无形无状,根本无法捉摸;既然意念捉摸不定,即使你有意识之心,又有什么用处?又则你的意识之心,和其他的一切能思量者,以及可了别性,如此三者之间,意义是相同的呢,还是相异?如果他们意义相同,那么这个意识之心,和能思量者及可了别性,都是同一意念性质;既然他们彼此相同(拿现在的话来讲,本来就是概念间的重合关系),为什么能够这样说,这个意识之心,是由主观意念所生?若是前述三者意义相异,与意念不相同,应当无所识别;若此意识之心一无所识,本身无有识别作用,为什么还能说,他就是具有识别作用的意念所生?若是这个意识之心,本来有所识别,本身具有识别作用,那么,应当怎样识别这个意念?既然同义与异义二性都无以成立,那么,这个界又如何建立起来?设若这个意识之心,就是因于客观对法而生,可是世间一切客观对法,不能离开五种尘相,你看色法、声法、香法、味法以及触法,各自相状分明,一一对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以及身根如是五根,并非为意根所摄属。如果你的意识之心,决定依于客观对法而生,如今你来仔细观察,那反映法尘之心法,到底具有什么相状?一旦离开色空、动静、通塞、恬变、生灭,超越这些所有一切变化尘相,而去寻求那个攀缘心法,终归一无所得。那个似心之法虚妄生起,则有色空等等诸法幻有产生;那个似心之法一旦消灭,所有色空等等诸法随之消灭。其然之所以然既不存在,那个依靠所以然而产生之识,又是作何形相?既然彼识无有特定相状,那么,此界又从何处建立起来?所以应当知道,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者都无固定处所。这就是说,对于意界法界,和意识界来讲,三者都是虚妄幻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楞严经       白话译文)(五明学佛网:楞严经       白话译文)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五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四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三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二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自序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