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五蕴明明有,如何照见空?


   日期:2016/10/20 1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无色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初学之人会说,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我样样都有,如何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诸如我手里的话筒,它是不真实的。话筒由多个零件组成,把话筒拆开,每一个零件便不能再称其为话筒,话筒本身是因缘组合的,是所有部件组合的总称,它需要厂家、设备、生产线、工人的劳动等很多因缘条件,所以“话筒非话筒,是名话筒”。我们看到事物因缘和合的这种属性,便能从对事物实有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这就是色不异空。

  “受”也如是,受分为觉受和感受两部分。人的身体能够辨识冷暖,就是觉受。人的正常体温在37度左右,当把空调的温度调至10度时,人吹空调的风,就会觉得很凉;调至30度时,人又会觉得热。但是如果一个人高烧42度,再让他感受30度的空调风,他会觉得寒冷。风没有改变,但是在不同条件下,身体的觉受就不一样了。

  除了身体的觉受,还有感受,比如微信抢红包,你第一次抢到红包,哪怕只有几毛钱,还是很新鲜很兴奋。但是第二个、第三个红包即使里面钱再多,你的兴奋度跟第一次抢到红包的感受也绝对不同。

  所以受是变化的,不是一定的,受即是空。

  同样的道理,“想”也不是固定的。人没觉悟时,情绪低落时的想法和高兴之时的想法会完全不同。

  比如爬山,走高低不平石子路,脚硌得很痛,走得很辛苦,心里满是抱怨。后来看到老人赤脚在石子上走,老人告诉你脚在石头上走可以按摩全身器官,对身体健康美容都是极好的。想法改变后,再走同样崎岖不平的石子路就感到很享受,因为每走一次都是健身的运动,都是对健康极大的助益,同样走的是一条路,想法不同,心态前后迥异。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做雨伞生意,一个做布鞋生意。老太太不管晴天雨天都愁眉不展,晴天她担心雨伞不好卖,下雨天又担心布鞋卖不出去。后来一位师父开解她:“你要换过来想,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卖雨伞的女儿生意好;晴天的时候,你就想卖布鞋的女儿生意好。”老太太换个想法后,果然心开意解。

  所以想也是随着诸多因素随时变化的,也是不定的,想即是空。

  “行”也如是。一次在筹备梵呗音乐会的时候,因为节目总时间超长,导演从专业角度分析,认为会影响受众观感,觉得要删减节目。可是每个节目大家都付出了相当的心力,去掉哪个节目都舍不得,最后经过讨论,我们决定保留所有节目。演出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时间太短暂,意犹未尽。因为佛教音乐会蕴含着正能量,大好时光总是匆匆容易过。

  所以时间的长短不是固定的,要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界定。这代表“行”,行也是空。

  五蕴中的“识”也是因缘法。识是眼看到色,耳闻到声,鼻嗅到香,舌尝到味等所领受的分别。就像鼻子闻到檀香味,但鼻子只是一个器官,没有“识”,鼻子也闻不到味道。

  人们常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菜场味道很杂,但长时间在里面工作的人是闻不到臭味的。人也一样,恋爱初期如胶似漆,在一起时间久了,就越发看到对方的缺陷,开始挑剔吵架,甚至想离婚,但是真的分开一段时间,又会思念对方。所以认为好或不好也是变化的,“识”也是不固定的,所以识不异空。

  世人常执着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只有智慧增长了,认识到原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跳出生老病死的三界,度一切苦厄。读经千遍,不如解经一字,经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不断地思维、体悟和实践,才能穿越虚妄,看到世界的真相。

  摘自传喜法师2015年3月4日河南郑州莲花源寺法会开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喜法师       修行)(五明学佛网:传喜法师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