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长老:我的生活很好,为何心灵依然空虚烦恼?


   日期:2016/10/20 15: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代人物质生活非常进步,但心灵依然空虚烦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不定、心不知足。物质的享受是一种刺激,使人暂时得到满足;刺激过了,身心疲惫,又想追求新的刺激,心始终不定、始终是空虚的。

  静虑正观 定慧等持

  现在世界上乱象丛生,想要世界安定,必须从每个人的心开始。心不净,世界就不净;心不定,社会就不会安定。所以,“定”与“慧”是很重要的。一般人说“处变不惊”,这就是定;“庄敬自强”,这就是慧。

  西汉刘安《淮南子》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凡事退一步看,就是海阔天空。“澹泊”,则身宁心静,这就是定;心能够静、能够定,就能“明心”、就能“致远”。儒家说“定、静、安、虑、得”,佛法也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心定了,就能产生高度的智慧。

  佛法所说的智慧,与一般的知识不同。人一生当中所学习的科学、文学、医学……,都是一种知识;能知道这些知识与经验的这念心,是平静、安详、无我的,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禅心。

  “禅”,就是定与慧的总持。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论是学校、家庭,或是在社会上,都需要定慧。将定慧运用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乃至於行住坐卧、吃饭做事,皆能适得其中,处处都是禅。

  水清见月 日用现成

  悟到“禅”,事理就能圆融、自在,如禅宗祖师所说:“挑柴运水,无非神通妙用。”无论挑柴运水、迎宾送客,无不是道。日常生活当中,做了种种计画、种种安排,这是有为法;做了以后,把能思、能想的心放下,思而无思、念而无念,归於无为法,这就是禅。外面的境界虽然千变万化,这念心始终一如,了了常知,这就是中道、就是实相。中道,就是指这念心达到禅的境界,虽然不可说,但一说出来就恰到好处;虽然不可思,却是无思而得,信手拈来无不是道,这就是禅的妙用。

  假使悟到这些道理,人生就很自在;相反地,心量打不开,看什么都不顺眼,走到哪里都是烦恼。纵使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心安不下来,每天斤斤计较、疑神疑鬼,到最后精神恍惚、失眠,久而久之变成精神问题,这时,即使再富有,人生也毫无意义。

  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是心要能作主。古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心能够安定下来,即使住在茅蓬里,也胜过七宝宫殿;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却津津有味。陶渊明也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就是禅。“山气”,代表我们的心境;“飞鸟”,是指这念心的自在。“此中有真意”,“真意”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心。“欲辩已忘言”,说出来就不是了,但也不妨碍言说。

  我们这个心平常都是相对的,患得患失,心猿意马,始终没有停过。一天下来,感觉身心都很疲倦,这个时候把眼睛闭上个几分钟,养养神,一睁眼,马上精神百倍,这就是充电。所以,要经常保持心的宁静、经常检讨反省,有了烦恼马上化掉,如儒家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这念心像镜子一样光明,不染一点尘垢;像一潭止水一样,文风不动;心量如虚空般广大,冤亲平等。

  禅修的目的,就是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把相对的心变成绝对的心,把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从烦恼的心变成菩提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烦恼化掉了,心就安定下来,智慧自然就显现出来,身体也会健康。照着这个道理去用功,就是道、就是禅。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佛法值得每个人去追寻,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大富大贵。这么一想,心马上就落实下来,人生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