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51--60)


   日期:2016/10/24 12: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十一问:“出家人能舍家,离开父母、夫妻、子女、兄妹、朋友等,说这是离欲离染,修行清净无生法忍;是不是无情无义就是无生法忍?有的在家学佛人,别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也不生气,好像没事人一样,都窝囊透了,这是无生法忍吗?”我也有此疑问,请给方便地讲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离欲染出家,是放下俗缘,身与众生广结法缘,心与诸佛广结佛缘;修行清净无生法忍,而不是证得无生法忍;即无情无义与无生法忍是两码事。无情无义,可形容为人冷酷、残暴,不讲情面道义。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心生大悲,定观诸法空相,证悟身空、心空、法空、性空,明了一切法不增不减,于一切法无得无失,故心无作法相,天性不生无明。菩萨行人修习无生法忍,次第证得信不退、位不退、证不退、行不退菩萨品位。《大智度论》中有,七地菩萨证位不退,方得无生法忍。

  在家学佛人,若能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大修忍辱又无辱可忍,是可以证得无生法忍;但于世间在家学佛人中,可为凤毛麟角,极其稀少。在平常人眼中,在家学佛人也其貌不扬,与常人没有两样,若有人打他、骂他、辱他、害他,都能忍受,这不是窝囊,而是修习忍辱。因为无生法忍,是从修习忍辱得。无生法忍,是菩萨行人成就菩提的关键,以智不执诸法空相,以慧超越二乘知见。但是,无生法忍是明了所缘顺逆境界真相,是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真理的智慧。所以无生法忍,缘于忍辱,又高于忍辱。

  依据不同经典法义,忍法有多种。一是生忍与法忍;生忍,也称众生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顺意、柔情、赞颂、财物与打杀、骂辱、毁谤、攻击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因缘,皆能堪忍,不起嗔喜。法忍,也称道法忍;为菩萨行人,在行道中遇舒适、美食、华衣、用具与饥渴、寒热、灾祸、疾病等,能生七情六欲而扰其心之苦乐,皆能堪忍,不起嗔喜。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观法忍;耐怨害忍与安受苦忍,法义与生忍、法忍相同;谛观法忍,也称无生忍、不起忍;为菩萨行人,于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法理,无碍不退心行,谛观真理而安住无生智慧。还有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六忍,色蕴(无作)、受蕴(知见)、想蕴(定观)、行蕴(智慧)、识蕴(解脱)、欲界(空寂)、色界(无愿)、无色界(无相)、俗谛(无常)、真谛(无生)十忍等,不一而论。若具足忍法行菩萨道,即得清净无生法忍。

  故此,世间的菩萨行人,荣辱不惊,顺逆不动,远离嗔恨;还会感恩与人,成就了忍辱行无量福德,成就了无生法忍无量慧德;还发愿心成佛之时化度,一阐提除外。可打他、骂他、辱他、害他等人,当世减福减寿,多遭苦厄;身灭后罪识堕无间地狱,无量劫难得出离。偶有菩萨行人悲悯,唯恐扰害之人苦报,示现一下愤怒相,令其止恶;应知是大菩萨乘愿再来,不可轻慢;否则,可获罪无量。2015/12

  第五十二问:“不明白学佛人为何要修习无生法忍,如何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把人弄傻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修习无生法忍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是智观嗔恚毒害之咎,可使众生堕入三途,久处轮回;又可使行人退心毁戒,火烧功德林。世人有一怒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杀人放火等一切罪恶事项皆能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世人皆知,在此不论。对于学佛人而言,其咎略讲有十;一是见思二惑结使心疾最难医除,可谓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三毒之中坚如磐石,仇恨苦水深如巨海。二是堕入地狱苦受的根本业习之一,嗔恚心起,可毁教侮师、诽谤三宝、退失初心、犯戒失仪等,还反复无常,可经常发作。三是灭除身心善法的祸首,与慈悲善行背道而驰,与十不善道不谋而合,可使人心如毒蛇,伤害众生,造作无量恶业。四是常负恶名的罪魁,失六和敬,人不喜见,与善友为障,与恶朋无碍,与众生结下无量恶缘。五是诸烦恼中业习最重,常怀嫉妒、冷漠、贬低、排斥、敌视他人心态,听不得劝告,坏他人成功,好事皆自己,校量恩怨得失等差别。六是对修行障碍最大,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行道如逆水行舟,又遇狂风巨浪,进退事小,舟毁人亡事大,恐戒身法体难以保全。七是布施持戒功德付之流水的元凶,生嗔人愚昧,可倒百劫布施功德山于须臾;恨怨人昏钝,可涸千劫持戒功德海于刹那。八是破坏禅行般若的恶因,无福难修道,无德邪见心,逆缘扰禅行,痴心无般若;忙与人争讼,比较尽认真,时处不平事,量小难相容。九是毁灭自利利他的毒剂,摧毁慈心如吹毛,坏掉悲心如浮尘,失去摄法如旧物,放弃众生如无情。十是损毁菩提心的利器,拔济众生与我何干,成就佛道天方夜谭,苦行利他痴人说梦,忍受辱骂如同傻蛋;贡高我慢天下第一,傲世轻物自入俗流,染著尘垢身心邪行,不计后果过患无边。

  学佛人如何修习无生法忍,须明了忍辱功德,时处修习诸忍法。忍辱功德,略讲有十;一是益于自度度人,以德报怨,化敌为友,不说是非,容让他人;心量自宽,魔法难坏,能利自己,众生获益。二是益于守持戒律,身心安稳清净,避祸消灾无形,善名人皆尊重。三是益于忏悔业障,常怀谦下心,多察自身过,受辱前世因,打骂缘报果;恶语世良药,医醒愚人脑,逆缘为善师,助人成大道。四是益于增加德本,吃得亏是福,受得气是度,耐得苦是品,容得下是量;行得正是端,想得开是明,转得了是智,脱得去是功。五是益于转化烦恼,忍一时,退一步,笑一下,低一点,身不为六尘所扰,心不为外缘所动,境不为妄念所破,道不为世俗所坏。六是益于精进禅行,行人清净无事扰,精进道业时如金,禅行定慧无明少,解脱自在道心生。七是益于结善法缘,理智处事稳妥,礼让不迁怒人,包容内心静闲,无争减少麻烦;家和万事兴旺,僧和法事空前,皆是自积福报,受人尊重赞叹。八是益于证得智慧,戒摄身口意,法都六根缘,一心专念佛,清净慧力显;诚实好求法,志坚过难关,若等诸苦事,空无相无愿。九是益于发菩提心,观魔法是考验,受恶缘业报完,度众生起心愿,第一义到彼岸;众生苦我代受,大乘法应弘传,菩提种续慧命,三世佛法脉连。十是益于相好庄严,佛陀三十二相,还有八十种好,大威德显庄严,瞻礼皆善缘;内心良善无恶,和蔼可亲相转,经劫利他无怨,可为众生福田。

  修习忍法,略讲有十;一是心不执我,放下名相。二是心不轻仁,亲疏平等。三是谦礼慎独,心无骄慢。四是严持戒律,仇恶不报。五是生命无常,不结业缘。六是慈悲一切,常行布施。七是精进禅行,心不放逸。八是苦乐诸事,不计得失。九是观法空相,断除嗔习。十是增长智慧,常修忏悔。

  学佛人修习无生法忍,不是把人弄傻了;而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还是智慧方便,方便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世人只是世智聪明,以荣辱得失为标准,去辨别是非,只能喻为,差之分毫,谬之千里。2015/12

  第五十三问:“学佛人都一样修习无生法忍,是不是没有差别呀?”此问义理甚深,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修行三乘法,无生法忍又为三乘共修,当有菩萨与二乘差别,显现智慧不同,可分别略讲。

  菩萨行人有二种道;一是行般若道,禅定观空,明实相法,无诸戏论,智了诸缘;二是行方便道,了知因缘,观法性空,离于生灭。菩萨行人还有五种菩提,一是发心菩提,观诸法空苦无常,明二乘法不究竟,发菩提心愿救度众生,修菩萨行。二是伏心菩提,精进禅行,降伏其心,解脱烦恼,能行善法。三是明心菩提,观诸法实相,得身心清净,明心生智慧,究竟达彼岸。四是初到菩提,证方便智慧,行无生法忍,空一切法相,净心入道场。五是无上菩提,不入二门,成就佛道功德,坐十方清净道场,示现成佛或乘愿再来,教化无量众生。二道五菩提法共同特点,是不舍一切众生,修行六度万行,常忆四弘誓愿,践行四无量心,般若与道相应,万法源于自性,实无一法可得,又妙有诸法行。菩萨行人,在此世间,常依正知、正见、正心、正行,空观诸法无常,其心调柔,忍于诸法因缘,积无量功德,明了嗔恚过患,智断见思二惑,离荣辱得失等染垢;又依柔顺忍观,念起法空,得入无生忍观,心不生邪见,住于烦恼而忍于烦恼,空于烦恼,转化烦恼;深入佛法,通达无碍,言语道断,不动不退。常住菩提心、悲愿行、相空慧心法之中,直至成佛。

  二乘人修习无生法忍,趣于证得解脱,不能明了诸法实相,不得无生法忍。由于善根功德尚不具足,入深禅次定而摄其心,不能证入中道,证得有余涅槃。三界烦恼已断,但业习之根未除,禅于法空境界,乐于世间加行,不舍顶法第一,不得出离三界,尚未真实自利;故无度一切众生悲心誓愿,只实证道果,不复受生。还不能深观,有余涅槃如梦幻泡影,若断若智于无生法忍,以智慧根器利钝差别,不能证得道种智,知空见空,不知空中妙有,空色无碍;不知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的境界。执空、苦、无常观,著无生无灭观,先观五蕴寂灭,再观四谛次第差别,再观十二因缘法缘起;以四谛而入道,以缘法而独觉,心厌离欲而得解脱,不能令众生皆得解脱。

  在修习无生法忍中,有说七地以下菩萨,若退六度万行,可堕入二乘;在理相上,有外观法空,内观无我,我何所度,又何所灭。如此认知,是为醒化行人;因心愿坚固,悲心深重,诸佛护念,故不能退舍菩提。从实相上认知,只是菩萨行人,遇大恶因缘,遇大恶环境,须恒顺众生,应随顺因缘;行退位不退,心退道不退,名退实不退,为权宜方便。菩萨行人在世间,含出家与在家,心行证道空相,悟法真如境界,世出世皆涅槃。

  当然,世人也修忍,可成就品德。天人也修忍,可成就天德。在相当数量的学佛人中,多流于世忍与天忍,或行二乘法忍,无法了知证悟菩萨无生法忍境界,更不能行无生法忍。只有菩萨行人,不厌生死,示现生灭,常行难忍能忍,成就无忍之忍。2015/12

  第五十四问:“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这算好事吧?”您能给予答复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为众生说法,是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万种善巧比喻,大行智慧方便;同时遍观众生根基,方开三乘法门。所说法义,难得见闻,闻者难信,信者难行,行者难证,证者难悟,悟者难明,明者难了。虽说三乘教法,可又三乘归一;法法平等,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理甚深,法味具足,纯正完备,福慧光明。上语善者,大乘法中内含二乘义理;中语善者,缘觉法中上联下含大小乘义理;下语善者,上联大中乘义理;三乘教法,义理相通,相体相容,互为依存;同本一源,别无二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如同一人,少年学知,中年学智,老年学静;理是一乘,义无二极,殊律解法,终为同归。观机逗教,普被三根,利钝有行,趣必佛乘;中道大观,第一义谛,究竟彼岸,常乐我寂。

  佛遍观众生根基,是观正法、像法、末法时代众生根基,还观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众生根基。观众生什么根基呢?是观众生于过去世中,礼佛闻法因缘,与所植善根深浅。众生因缘与善根什么样呢?往来示现众生相的菩萨除外,重点是人道,总体状况是,善行者少,恶念者多,刚强难伏,傲慢难调;不善习重,喜乐乖巧,虚伪不实,难信一乘。贪著名利,执著法相,多生邪见,不肯苦行;五蕴炽盛,迷头弄影,恋染尘垢,难行正法。有人会想,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众生因缘与善根不随之变化吗?若从法相上讲,人相变化快,人性进化慢;世智变化快,觉智进化慢。若从实相上讲,业习加重,道德滑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多弄权谋,厚重不足,名相文化,缺乏实干。

  在汉传佛教中,人多喜大乘法,而轻小乘法,且影响巨大;若据信众法缘状况评判,确是事实。形成如此状况,既有历史缘因,也有现实缘故。但在历史转化过程中,人多喜大乘法,而不轻小乘法;还依声闻法为禅行基础,依缘觉法为入门方便,依大乘法为究竟了义。在实修中,知苦集灭道而苦行,觉十二因缘道法而开智,修六度万行而出离,成就者有千众万僧;故大乘教法深植人心,影响巨大,法运长久,佛风永固。在现实缘故中,众生因缘如此,众生根基也如此,感召末法风气不正,门庭乱象横生;空说佛法者多,真修实干者少。执著名相者多,放下解脱者少;研究理论者多,法门禅行者少。争论不息者多,恒持正法者少;求佛护佑者多,知佛法真谛者少。参访求法者多,得法得戒者少;安逸现状者多,具足正见者少。讲地再白一点,有些信众说大乘法似头头是道,其实连小乘法都实行不了,受了比丘戒自为罗汉者有之,受了菩萨戒自为菩萨者有之,没吃几天素自为成佛者有之,读了几天佛经自为大师者有之;不能了知小乘法是佛教有机法体,是佛接引不同因缘众生的方便智慧,是佛培植不同善根众生的大慈悲心;故轻慢小乘法不算好事,而且不利修行人速证道果。我曾讲过,三世诸佛法脉相承,不见一众生未证声闻道果,而直接入菩萨品位;若有个例,必是菩萨示现,而无其它,这是真实不虚。

  人道众生如此因缘根基,佛教为何重视人道呢?虽然众生平等,但是心性平等,相体福报各有差别。人道处于众生轮回的关键环节,既有人天之善,又有道心之德;既有恶道之习,又有失德之业。如同人的左右手,不因右手灵活好用,就废掉左手;不因脚掌走路,就不需要脚背;人心也如此,既有阳光一面,也有黑暗心理;但能相互转化,不可废除。故人道众生,可受佛教,可受法化,可受僧修。2015/12

  第五十五问:“佛教信众都喜读诵经典,还供养经典,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请给予方便开示一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教经典,为佛法性,等佛住世。特别是方等经典,得诸佛护持,得诸菩萨与龙天护法护佑。方等经典,为大乘经典总称,含广大平等之义理。那为什么佛有时说大乘经,有时说方等经呢?其实是含略有侧重之义;即侧重大乘经中,诸菩萨请法,佛为诸菩萨说法,又教化二乘人,明了一乘教义,归入佛乘;故说方等,但不唯一。

  读诵经典,功德无量,略讲有十;一是拓展思维,增开智慧;二是统摄心意,忆念不忘;三是转化命运,消灾免难;四是龙天护佑,夜无恶梦;五是菩萨守护,诸事顺达;六是诸佛护持,吉祥如意;七是心无怖畏,魔众远离;八是知佛正见,益于正行;九是解除疑惑,精进禅行;十是善行培德,成就道业。

  在此十功德中,其中读诵佛教经典,怎么能转化命运,消灾免难不好理解。义理简略有三;一是读经诵咒,转化思维,善心生起,恶念消失,不作新业;二是心知忏悔,惭愧业障,弃舍恶习,喜乐善行,去除旧业;三是增加福报,开启智慧,自利利他,正知正见,广行善业。这里的转化命运,是身心转化,改变了命相运转的方式;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趋吉避凶。这里的消灾免难,是身无恶行,心无恶念,感召龙天欢喜,天灾人祸自然远离,或重罪轻罚;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化为乌有。

  供养经典,流传佛法,功德无量,略讲有十;一是恶道永息,常生人天;二是自然修善,人天欢喜;三是善友亲近,常受法化;四是大众信敬,富贵一方;五是现世安稳,灾祸不侵;六是不见诸恶,事无障碍;七是不受事扰,常得静闲;八是龙天守护,夜梦吉祥;九是信行佛法,不失大乘;十是菩萨不舍,愿生一处。

  供养经典,等于供佛法身;流传佛法,等于续佛慧命。经典在处,等于佛法住世;见闻经典,等于受佛法化。经典所在之处,不论山林树下、俗家舍宅、学堂宫殿、寺庙僧坊,功德同等,不可妄自差别,轻慢白衣供养,或居士流传法物等。应知法物流传,有教无类,法无分别,各依因缘,方便具足。菩萨有愿,与法同行,与经同住,往来示现。2015/12

  第五十六问:“不敬经典、污损经典有什么业报吗?方等经典有何妙义吗?”我等也有不解,愿为解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对于不敬经典、污损经典有什么业报,部分经文中有所记述,但没有哪部经中专门记述;故只能凭综合记忆与个人悟知而讲。

  虽然不敬经典与污损经典含义有所不同,有时恭敬经典也有污损经典的事项发生,当然业报可以开遮;但是不敬经典与污损经典相互作用、思想行为同一时,业报极重,无量无边。略讲有十;一是等于谤佛,出佛身血;二是等于谤法,破佛慧命;三是生生世世愚痴无智,常生边地不闻佛法;四是时时处处怖畏,横事恶事常相伴临;五是行住坐卧不得安宁,身心苦恼郁闷不堪;六是鬼魅常随其身,所行诸事不顺;七是天灾人祸不断,世世白癞黑痣等恶疾缠身;八是妄心杂念遍生,邪知邪见多行不善;九是常与恶友相邻,世世貌丑臭秽;十是断灭善根,常堕地狱,难得岀离。

  不敬经典有多种表现,略讲有十;即面对佛教经典时,一是傲慢无礼;二是轻视不恭;三是粗言秽语;四是诋毁诽谤;五是混同杂书;六是脏手取送;七是置不净处;八是寻过失处;九是嬉戏噱头;十是影射谄曲。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中,亏心恶人戴捻珠,贪财怕死拜菩萨,遭遇苦难才出家,碌碌无为读佛经等,于有意无意之中,不敬佛法,广义释解,亦为不敬经典。

  污损经典有多种表现,略讲有十;一是脏手触摸;二是脏物包裹;三是脏物污染;四是脏处存放;五是脏水浸泡;六是废纸利用;七是撕毁丢弃;八是身压脚踏;九是胡乱图画;十是恶意销毁。特别于在家人中,忙乱出差,眷属无知,孩童无意,一时嗔愤,迫于无奈等,易有此类过失。

  方等经典妙义无量,若行人能正心正忆、正念正观、正思正解、正受正行、正教正见,礼拜读诵方等经典,如法持戒修行,常值佛世,利益无边。因为方等经典,是诸佛之母,为诸经之王,当妙义之藏,现菩萨之道。故有六大不可思议;一是如同地大不可思议,普遍承载一切,不分净秽好恶,皆有存在道理,也有生存本具功能等,还可无量宝藏涌出;比喻一切众生,皆可获得利益,增长善根慧命。二是如同水大不可思议,滋润一切生物、植物、动物、人类,清洗一切污物、染具、浊秽、不净等,还可还原清水状态;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洗去尘垢,保持身心清净。三是如同火大不可思议,无时无处不在,用度可控可失,利害损益有别,可使一切受益,可毁一切有形等,还不可使火性消失;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慧炬普烧一切烦恼,焚毁一切不善恶习,促使身心强劲梵行。四是如同风大不可思议,平息静态于空间,习风凉爽于夏日,暖气宜物于寒冬,大作狂起于吹散,可益一切,可害一切等,还不可使风能改变;比喻一切众生,皆可摧毁一切业障,吹去无始劫来垢尘,身心愉悦禅行。五是如同日大不可思议,光明普照一切万物,去除无量无边黑暗,四季轮转时空变换,自然适应各取所需等,还不见日光有所增减;比喻一切众生,皆可信受佛教法化,得受佛法光明照触,去除暗昧心理。六是如同空大不可思议,虚空安立一切,容受一切,润化一切,让一切皆有生存空间等,还无碍于虚空空寂;比喻方等经典,广大无对,三乘有形,皆能容受。2015/12

  第五十七问:“经常见闻信众团体或几人诵持礼拜三世诸佛名号,诵持礼拜诸菩萨名号,诵持礼拜十二部经,不知能获得什么功德利益?”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三世诸佛名号与诸菩萨名号,皆是无量功德成就,皆是无量劫中具足行菩萨道证得;十方众生难得见闻,若有诵持礼拜,功德利益广大无量,遍周无边,善者闻名生天,信敬受持成道。特别是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现在世与未来世诸佛欢喜,功德殊胜巨大。若法会放生动物,心识闻名可转生善道。若人无善根,闻音不能善行,自属焦芽败种。若人闻音不信敬,当知不是善道而生,业习自然加重。见闻十二部经,为大善因缘,若能诵持礼拜,能除无量劫来生死重业,可得法眼清净。当然诵持礼拜三世诸佛名号与诸菩萨名号及十二部经,所获功德各有差别,只能分别略讲。

  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八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身心灭罪转善,不在造作十恶五逆;三是常见闻正法,喜乐受持大乘禅行;四是昔有毁谤大乘法业重者,能令生悔灭罪;五是昔有断灭善根者,能续缘接根令净信;六是若有造作无间重罪者,能令忏恶得除业;七是若有善行清净者,未来亲近无量佛;八是若有清净比丘者,速成阿罗汉道;九是若有阿罗汉道果者,能无上发菩提心;十是若有菩萨品位者,可得无声法忍。

  诵持礼拜现在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六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信受教化得福报,三业灭除得度脱;三是能灭五逆重罪,身心得清净;四是常闻现世佛法,永离四恶道(含修罗);五是种下无量善根,未来可见弥勒及千佛;六是得闻信受第一义,可生清净佛国土;七是了知诸佛常住,未来可见十方诸佛;八是清净比丘精进者,可次第证得道果;九是成就二乘道果者,可速生净土见佛;十是行菩萨道者,得入陀罗尼门明法妙义。

  诵持礼拜未来世诸佛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四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增长智慧,能灭除三障愚痴;三是增长福报,能灭除五无间重罪;四是乐闻佛法,能常诵持经典;五是得闻正法,能依法持戒禅行;六是常行善法,能灭除过去世诸恶业;七是证得解脱,不生诸恶念邪见;八是世世所生善处,不生在边地恶国;九是世世所生善信之家,不见恶国王;十是亲近诸善知识,可证得明心见性。

  诵持礼拜诸大菩萨名号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四十千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常生善处,不生在边地恶国;三是常生人天善道,不受诸恶趣身;四是常生善信之家,不生邪见之家;五是常生富贵大姓,不生贫贱之家;六是身根具足健康,不生外道之家;七是常持正戒,不受外道邪戒;八是常闻正法,常得具足正行;九是具大乘威仪,人皆亲近赞叹;十是清净明法义理,常安住法中精进。

  诵持礼拜十二部经,为长行、复颂、单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生、比喻、论评、无问自说、方广、授记,总称为《南无总持大陀罗尼》。陀罗尼,义为总持、能持、能遮,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用。诸佛称经为母,诸菩萨称经为妙义法藏。诵持礼拜诸十二部经所获功德,略讲有十;一是二十万劫中,不堕地狱苦受;二是信乐受持,可证得宿命智;三是喜乐大乘法,明了法行次第;四是知二乘法缺失处,能惭愧往昔因缘善根不具足;五是知佛因地苦行,能发勇猛精进心;六是知法妙不可思议,能有学不知疲厌;七是知法理深奥无限,能实证悟入;八是知佛法为广大真理,能正行而不颠倒;九是知佛大慈悲喜舍,化度我等是种悲田;十是知自有佛性,修菩萨行可得佛授记。2016/1

  第五十八问:“很多经中都说,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怎么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能得度呢?”我等也不明白,请为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诸多经中确说,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唯有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可得度。四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是学佛人四种根本戒律,若有毁犯其一者,为获根本重罪。一阐提众生,为信根不具,即不信因果,颠倒邪见,不亲善友,不受佛化;亦为断灭善根,即发粗恶言,诽谤佛法,心无惭愧,永不改悔。若有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心无怖畏,业障如山,当堕地狱,无有岀期。

  为什么毁犯四重禁戒者诸佛不度呢?毁犯四重禁戒者,为具足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优婆塞戒等,受而不持,意图形式,身心浊垢,明知故犯。究其缘由,皆是往昔在过去世诸佛法中,造作五逆,广行恶法;业习深重,心无忏悔。毁佛重戒,损佛形象;坏佛法藏,沦为魔道。常受魔王差遣入佛法中,口里说空,潜行魔法;身披佛衣,实为魔民。赞叹杀盗,喜乐YIN妄;非法非律,咨意妄为。断慈悲心,怨恶众生;伤其身命,害其慧命。欺世盗名,偷取财物;贪心十足,债巨须弥。YIN荡成习,福报漏尽;恶缘相缠,轮回无期。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欺骗世人,大慢轻狂。善缘已失,善根已断;罪衍无间,故而不度。

  为什么一阐提众生诸佛不度呢?一阐提众生,形成缘由有二种;一是无始劫来,心常轻慢,身染垢习,意境不善,未与三宝结善因缘,也未在三宝前种植善根;只知满足六欲,不知生死事大;念念妄心流转,世世妄行由他。二是无始劫来,入过去世诸佛法中,但是,身入心不入,口入行不入,名入实不入,假入真不入;执著文字义,执著言语理,执著名相事,执著我法常;一切差别心,一切争高下,一切皆我是,一切不利人;曲解正法藏,诋毁善知识,邪见毁善缘,趣成一阐提。故而应知,一阐提众生在世间有,也在佛法信众中存。其行,残暴不仁,禁教逐僧;焚毁经书,侵损塔寺。邪见邪行,损佛形像;魔法魔律,坏佛正法。无有因果,生死断灭;何来神识,谁见轮回。未结善缘,自焚善根;心同木石,故而不度。

  为什么唯有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者又可得度呢?现在世诸佛无缘不度,未来世诸佛仍度有缘。缘在哪失,当在哪结;根在哪断;当在哪续。故必须在现在未来世诸佛前,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忏悔往昔诸恶业,罪由心起由心忏,业由身作由身悔,当下向善结佛缘。过去诸佛大慈悲,威德神力不思议,能灭无量恶业罪,心自向佛植善根。四重无间如风吹,远离魔事能梵行,一心清净持正戒,无上佛道必得证。枯木逢春长新芽,常住佛法清凉地,现在诸佛起欢心,当然不名一阐提。这是现在世诸佛,为毁犯四重禁戒者与一阐提众生,开启的唯一法门,别无二路。若有人自知罪业,只在形式上诵持礼拜过去世诸佛名号,一转身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能以真心诵持礼拜,不能以诚心忏悔业障,不能以畏心改恶向善,不能以敬心正行戒法,只能是文过饰非,如同世人只学一招,不是从根本上下功夫,仍是善缘难结,善根难续,自欺欺人。

  其实,所讲可以举出多种实例,来加深理解;但恐冗长,还是留一点空间,让闻者联系古今实例,观察世间百态,结合世俗世论,自悟效应更好。2016/1

  第五十九问:“于现代史中,有人提出用哲学之真、伦理之善、美育之美取代宗教信仰,当然包括佛教在内;佛教可以被取代吗?这种人趣向一阐提吗?”请为方便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陀时代,就曾预见,末法时代,世俗世论破坏佛法。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也为世智聪明之祸,理由相似雷同,结局都很悲惨;对人类与社会安全危害巨大,又殃及自身与子孙后福。佛教形成因缘与存在价值,是经过二千五百多年,不同时代的人,反复验证共认的真理,在人心中铭刻下不可抹灭的烙印;各种宗教也是如此,具有真实存在的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人类发展中,取消了历史信仰传承,取消了传统文化,等于取走了民族的灵魂,取消了发展的根基。当然,不论是什么理论,都不能取代宗教信仰,也不能取代佛教义理。古往今来的这种观点,都是将佛教视为一种理论存在,空无实际;将宗教信仰视为精神枷锁,麻痹人民;将天灾人祸归罪于人民愚昧,思想奴化;将封建落后归罪于宗教信仰,阻碍发展。古往今来的这种人,皆不信因果,否定轮回,缺少敬畏,藐视史实,对宗教信仰以封建糟粕否之,对佛教传承以迷信活动灭之,对传统文化以过时落后取代之,邪知邪见蒙蔽心智,狂热嚣张失去理智,自命不凡助长世智,若不知醒忏,必自取灾祸,心行可趣向一阐提。

  哲学之真,其宗质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所认识的世界本质是物质决定精神,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人的思维与存在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研究对象是现实存在、客观存在、学术知识、价值观念、理性分析、心灵沟通、语言艺术;将各种规律归类于自然法则与必然法则。哲学中所揭示的一些真理,在此世界是相对真实存在;但不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佛教所揭示的依一切自然法则而超越一切自然法则,依一切因缘法则而超越一切因缘法则,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一个星球的相对科学,另一方是无垠宇宙的绝对真理。世间若失去佛教智慧,再失去宗教信仰,必将导致社会变态,产生失去道德约束的政治博奕,产生失去人性善良约束的科学滥用,产生失去社会责任约束的贪婪享乐,产生失去平等自由约束的个人崇拜。

  伦理之善,其实质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结构的基本原则;所认识的是指导人行为的观念,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符合普遍的道德标准,形成一种行为准则;研究的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伦理范畴,道德范畴;内容包括人生道理、人生情感、人生意志、人生观念、人生价值、人生活动等;将伦理归于客观他律,将道德归于主观自律。伦理中所揭示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但有缺失,具有一定的狭獈性。与佛教所揭示因缘法则中的慈悲喜舍、众生平等、六和五敬、大孝感恩、心存敬畏、利乐有情等大因缘观与法轨戒仪,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人间的道德规范,另一方是遍法界的戒仪轨则。世间若失去圣人道德,再失去信仰支撑,必将导致人心变态,产生失去佛教仁心约束的道德滑坡,产生失去人性敬畏约束的强势规范,产生失去伦理秩序约束的知识伤害,产生失去关系平衡约束的结构失常。

  美育之美,其本质是关于人生完美人格为核心的审美境界;所认识的是通过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增强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美好理想、美丽情操、美尚品格,提高美德素质;主要研究的是美学艺术教育;内容包括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学教育等,由形式美转向实质美。美育中所揭示的一些核心理念,具有时代鲜明的积极意义;但过于抽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佛教所揭示心性美、善行美、圣德美、戒仪美、境界美、实相美等世与出世清净美观与脱俗美感,无法相互比较;差距在于一方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另一方是以人心净化升华的道德文明。世间若失去人心净化,再失去道德文明,必将导致人文思路过窄,产生失去因果规律约束的私欲膨胀,产生失去自我良知约束的贪求名利,产生失去公德正义约束的骄奢YIN逸,产生失去善行操守约束的腐朽堕落。

  若要国家昌盛、民族和谐、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应让人类有信仰,人心有希望,人人有美德,人间有正道。2016/1

  第六十问:“学佛人常说邪知邪见,什么是邪知邪见?由什么产生?有哪些表现?其危害大吗?”我等也愿闻其详,以求共受法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邪知邪见,由不正的认识,形成不正的思维模式、理解程度、分辨方法、评判标准、观察角度、觉知心态、体会见解、论述观点等,义理非常广泛;既有世俗世论中的邪知邪见,又有各种宗教中的邪知邪见,还有佛教门中的邪知邪见。对个人、家庭、亲友、社会、事业、道业,都会产生极大伤害。这里,只能重点略讲佛教门中所说,邪知邪见的产生、表现及危害。

  若讲是一,邪知邪见由智障产生。智障源于色声香味触法,五蕴炽盛生四颠倒,颠倒成邪知,颠倒生邪见;故有邪知为颠倒知,邪见为颠倒见。邪知邪见相伴而生,又互为因果;有时邪知是因,邪见是果;有时邪见是因,邪知是果;常见是一,只讲邪见,而代邪知;偶见是二,先讲邪知,后讲邪见;故古德讲邪见,为邪知邪见合一体,将智障称为知见障。智障所生邪知见表现有二种;一是常有,执著五蕴恒常不变,苦乐有忍于心;危害在于一切依赖命运,不乐积极善行,易趣入外道法中,不能净信佛法。二是执著五蕴断灭消失,苦乐身受,无奈为忍;危害在于不信因果,诽谤佛教非法非律,易趣入一阐提中,常堕三恶道中苦受。

  若讲是二,邪知邪见由见思二惑产生。见思二惑源于根尘识入所生因缘,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差别心念不断,积习成惑;思事、思法、思作者、思受者,我法执著成习,经久为惑;对八正道与邪知见分辨不清,对佛教正法与邪法心疑不定,终使心神迷乱,依止邪师,乐行邪法,欣喜邪论,蔽于邪见。故古德讲邪见,为依别行相而立名,将邪知称为邪推度。见思二惑所生邪知见表现有二种;一是常义,以世间常理推论佛法,以世间常义教化众生;危害在于以佛教理论教育为究竟,以修学世间智慧博大精深为了义,易趣入人天善法中,不能实证得入中道。二是断义,对颠倒假相作决定解,依相对生灭推论一切;危害在于能断一切善法,能断一切善根,易趣入十不善法中,不能心知三宝实义。

  若讲是三,邪知邪见由贪嗔痴产生。贪嗔痴源于六根欲染妄习,六欲生贪求,妄习生烦恼,不满生嗔恚,不足生痴行。任由清风吹白云,善与不善随他去;斥责守戒太执著,喝酒吃肉不着相。职业为僧养家室,算命看相高价香;承包寺庙兵奴法,文物参观只收钱。故古德讲邪见,为不能如实了知所知心愚昩,随意妄为恶作心猛利,对诸法不如理义差别推求心行离善流转,非议布施礼佛无功德、杀盗YIN妄无恶业、禅行妙有无圣果等失坏心,不觉邪行羞耻、不信邪业过患、不从邪心岀离为心覆蔽。贪嗔痴所生邪知见表现有二种;一是增益,执著身有,偏爱染习,吹毛求疵,妄心说空;危害在于世间染垢成习,人天享乐为先,易趣入有为法中,不能精勤道业。二是损减,世间无神,谁见轮回,“修桥补路双瞎眼,杀人放火儿女多”。危害在于善恶皆由人说,戒仪皆为我用,何来前世后世,佛也是人,易趣入诽谤恶行中,失去人天善道。

  若讲是四,邪知邪见由杀盗YIN妄产生。杀盗YIN妄皆由见闻觉知所成,无始劫来习气坚固,见见以断常无见为根本,自与今世因缘和合,恶缘杀生,偷盗欠债,邪YIN俗情,妄习相诳。见闻觉知为使者,六贼为强盗,自劫功德家财。故古德讲邪见,为随顺恶业,放纵欲望,罪恶极大。杀盗YIN妄所生邪知见表现有二种;一是增义,心起法怨,唯世间受乐真常;危害在于能障正见,毁菩提正道于言谈笔墨之间,易趣入诸邪解脱,妄执非道为道。二是损义,心起生怨,苦蕴界处烦恼扰心而苦受不醒;危害在于无明生相,有我生心,能断一切众生菩提慧命,易趣入染习污慧为性,以触为缘而生邪智。

  有关邪见定义很多,解说广泛,须依经典为准。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因是疑見生六種心,決定有我、決定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我作我受我知,是名邪見。”邪见之人为行外道法,外道法中有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由五见生六十二见,可详见《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2016/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