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100--108)


   日期:2016/10/25 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百问:“称念诸佛名号,还需要称念诸菩萨名号吗?二者功德有何不同呢?如何念佛才能往生呢?”如此疑问,可以答复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称念诸佛名号,有时需要称念诸菩萨名号。称念诸佛名号为常念,称念诸菩萨名号有阶段性、针对性。可据个人所修法门与对治业习而定,也可选择只称念诸佛名号,不称念诸菩萨名号;也可称念诸菩萨名号,不称念诸佛名号;不必因人见思差别,而生障碍。

  称念诸佛名号,以心相念,或以口诵;既得皈依,又是亲近;既结法缘,又乐佛道;既摄其心,又善众行;既增功德,又受加持;既可证道,又为接引。称念诸菩萨名号,亦是以心相念,或以口诵。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既是生大慈悲心,又是起大智慧体;常念文殊菩萨名号,既是生大智慧心,又是起大慈悲体;常念普贤菩萨名号,既是生大行愿心,又是起大喜舍体;常念地藏菩萨名号,既是生大愿悲心,又是起大乐法体;常念弥勒菩萨名号,既是生大慈愿心,又是起大智行体;既是称念一切佛功德道体,又是一切众生行入道心。圆融称念诸佛菩萨名号功德,为悲智行愿慈佛教正法,是三世佛道教义总纲,是十方诸佛法理总则。应各依心愿而念,个依功用而修。若不依悲智行愿慈正修佛法,只依他佛愿力而妄想得以接引,无有是处,是行邪法。

  念佛往生净土,若求决定稳当,应依法持戒,修行三心、速解五智、具足十念,必得诸佛接引。修行三心;一是至诚心,即无伪无欺,无焰无妄,无疑无贪,无瞋无邪,是施是戒,是智是理,是慧入悲,是敬是让,是义是理,是观音心;二是大深心,即无粗无动,无散无乱,无卒无暴,无暗无迷,是忍是定,是慧是觉,是见是辨,是明是审,是慎是虑,是文殊心;三是发愿心,即无厌无倦,无懈无休,无退无转,无放无逸,是进是方,是愿是力,是勇是猛,是活是发,是格是致,是普贤心。速解五智;一是佛智,心佛众生,圆通根本;二是法界智,清净所住,梵行解脱;三是方便智,依戒定慧,观空妙理;四是般若智,正知正见,无等无偏;五是一乘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具足十念;一是于诸众生,常起慈念,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无损害心;二是于诸大众,常起悲念,哀悯互助,扶危济苦,无逼恼心;三是于佛正法,常起行念,不惜身命,守护禅行,乐守护心;四是于一切法,常起正念,智慧观察,法无定法,无执著心;五是于世染法,常起舍念,利益他人,少欲知足,起净意心;六是于一切时,常起心念,求生净土,成就佛道,无忘失心;七是于诸信众,常起等念,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无下劣心;八是于菩提道,常起信念,不著世论,深信不惑,生决定心;九是于诸善根,常起益念,修习功行,远离烦恼,无杂染心;十是于无念中,常起一念,念佛功德,观佛相好,起随念心。

  一切修行人,不分宗门,皆应一心不乱,观念合一,净念一如,专念佛名,结大因缘,具大善根;经云“不见他人是非好恶,不思他法胜劣高下,不对他行毁誉责难,不向他教远近向背;唯恐自己罪咎邪恶,唯忏自己散乱粗动,唯责自己无道无法,唯愧自己不正不和。”以修一心的缘故,言行自然为善,舍弃欲染邪见,心自慈悲质直,远离诸法执著,唯信一乘圆教,勤修六度万行,诸佛愿力接引,即得往生极乐。2016/6

  第一百零一问:“能将财物给予他人,就是修布施吗?自己舍财物,他人受福乐,还不图回报,还说有福报,那布施的福报在哪里呢?”我等也愿听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在多部经中,都说过如何修布施;但说法对象不同,所修布施也有不同。在方等经中所说为菩萨所修布施,在戒经中所说为菩萨行人所修布施;唯在《毗耶娑问经》中,所说适应四众所修布施。所谓施主,为难行能行,可将一切财、一切法、一切无畏,平等施予众生,救人所难,济人所困,解人所苦,远离一切烦恼。所谓布施,为难舍能舍,将财物、身力、无畏施予所需者,能助他人生福、受乐、安稳,且不求回报。布施可分净施与不净施;净施为心地纯善,不净施为善有夹杂。

  净施,也称圆满施,可分五种。一是无上施;第一施如来,供养诸佛菩萨,供养塔寺形像;第二施众僧,供养出家二众,供养法师大德;第三施法器,供养法事诸具,供养法音器物;第四施父母,孝行供养诸事,顺从尊重意愿;第五施悲田,救护失位王者,帮助失势富贵。二是法施;第一善法施,译经解经印经,弘法传法行法;第二资生施,供养僧众饮食,一切生活所需;第三屋宅施,修建塔寺精舍,提供弘法道场;第四灯明施,供养塔寺照明,香油蜡烛灯具;第五香火施,供养诸佛熏香,鲜花香料供具。三是惠施,第一时施,各种节日所需,危难困苦之时;第二行人施,路遇伤病饥饿,各种灾祸救急;第三病人施,关心慰问病者,抢救伤病就医;第四法物施,佛像经书结缘,各种念佛用具;第五远行施,他方搬迁作事,珍品信物纪念。四是大施;第一乐人施,一切怨仇平等,不计名利得失;第二信心施,因缘三世造化,因果真实不虚;第三孤老施,照顾老弱病残,帮助孤独幼小;第四危难施,不顾自命救人,能舍财物救命;第五病人施,病者得其医治,患者医药护理;第六僧众施,具足持戒比丘,随时供养所需;第七智人施,供养智者有德,相依诸善知识;第八贫人施,难民贫急乞人,至心欢喜供给;第九恩人施,报答一切有恩,敬畏贤圣师长;第十畜生施,救赎动物生命,济度畜生慧命。五是随喜施;第一欢喜施,见人所做供养,心生欢喜随顺;第二劝人施,赞叹布施功德,劝他随喜同作;第三亲手施,代人愿心所施,欢喜亲自作好;第四欢欣施,破除嗔悭嫉妒,和蔼可亲奉送;第五常乐施,坚持长久慈善,培育好施心地。

  不净施,也称杂染施,有三十六种。一是以邪心颠倒见,不诚舍送财物;二是为报恩的缘故,舍送财物为礼;三是对困苦无悲悯,只是象征作样;四是为满个人私欲,请客送礼花钱;五是以财物祭拜火,以求兴旺发达;六是以财物祭祀水,以求风调雨顺;七是为让王者赏识,拉关系走后门;八是畏惧抢劫盗贼,只是花钱免灾;九是送予毒品毒药,用于一切不善;十是刀枪斗战凶器,予人争强霸狠;十一是教人杀生取肉,招待送予他人;十二是拉拢收买人心,为其卖命孝力;十三是为获某种荣誉,打通关节成功;十四是听歌赏舞戏乐,追星捧角玩票;十五是月尽年终惯例,散发财物奖金;十六是闹鬼争讼凶宅,让予他人居住;十七是自己不具财力,以他财物授人;十八是五谷杂粮果蔬,鸟鼠动物所食;十九是为学技艺知识,送予工匠财物;二十是病患恐命难保,舍财物予医护;二十一是打骂后心悔愧,赔礼送物予人;二十二是分别是否骗人,心想来日有报;二十三是施财生疑后悔,心中非常难受;二十四是舍财物与他后,应服从我所用;二十五是思量施福归我,不应属于他人;二十六是年老病死所逼,财物子女至亲;二十七是为善名闻而施,让人尊敬感激;二十八是出于嫉妒我慢,较量过人舍施;二十九是为追女色摆阔,金银珠宝贵重;三十是心想没有子女,留财不如送人;三十一是选择所施对象,比较有无福德;三十二是愿助丰乐富人,不济贫穷困苦;三十三是只为某种爱好,而舍财物予人;三十四是与人渔猎戏乐,提供网捕用具;三十五是为抢偷骗诈赌,提供财物方便;三十六是一切非法所得,用于一切供给。

  学佛人修布施,皆是依戒善行,其法义为将菩提种,植于心地福田,可出菩提苗,可成菩提果;否则,罪田坏菩提种,不长菩提苗,何有菩提果。故布施福报在于心地清净,如戒、如法、如事供养一切众生,可转生人天受妙乐,可次第证道为众生福田,可三世得佛护念往生彼岸,可修菩萨行成就佛道,可如影随形受用不尽。但有福报缘未和合,果未成熟不受;只是善因千劫不失,果报还为自受。而受施者,须修善行,增长德本,化掉财物所带业力,不然了福或万倍偿还。2016/6

  第一百零二问:“所见的学佛人中,多有修行不得力者,几年下来还是老样子,念念佛,瞌瞌头,不见心行转化,不见证悟道次,是什么原因呢?”请帮助查找一下,可以共同受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由于宗门有异,又有禅行差别,于不同道场修行人中,常见心行转化,有见证悟道次。但以大趋势而言,末法世中,众生缘劫衰而未亡,正法中兴初而未盛,学佛人中大多依末法修行,中少依像法修行,较少依正法修行;故而修行人中,多有不得力者,少见心行转化,难见证悟道次。究其根源,既有内因,为因缘善根不足;又有外因,为魔法世论干扰。虽千差万别,若具体而讲,其主要原因,可略为四十八种,分别如下。

  一是所信不真,一信了之,不求其义,不详其理;二是流于盲从,只为好奇,发心不正,不明究竟;三是随众心理,人云亦云,行无决定,不能慎独;四是妄心难收,夹杂念佛,身心不静,难以专一;五是未求明师,自其昏昏,难以昭昭,缺乏点传;六是外缘所扰,犹恋世俗,喜欢戏论,荒废主业;七是追求灵应,为身去病,求事顺吉,乐此不疲;八是因缘不足,只有善因,不具法缘,难以实修;九是业习过重,善法难行,朝三暮四,诸障为患;十是善根不具,难行正法,末法心态,妄求往生;十一是迷执事境,求佛消业,念佛得福,烦恼如故;十二是心外求法,依赖三宝,不求自证,依相为真;十三是只取多闻,以多为胜,理悟圆通,少得法益;十四是贪求名闻,官阶名衔,学位虚称,以尊为荣;十五是不舍利养,多多益善,染污本心,增长业债;十六是想得名师,纷争门户,较量高低,为道速成;十七是不持戒律,污法破戒,人我第一,毁谤四众;十八是半途而废,心常退转,空耗时光,一事无成;十九是一曝十寒,禅为消遣,终日驰逸,与道无干;二十是自生法见,妄改门规,不依传承,意执定法;二十一是不受教化,痴迷愚顽,先入为主,一斑为豹;二十二是信心不足,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恐不证道;二十三是虎头蛇尾,几分热血,越学越远,佛在天边;二十四是不究了义,以善为极,不明深理,如何成就;二十五是依佛吃饭,只混日子,应付撞钟,不求甚解;二十六是乐见他过,招惹是非,人皆有失,唯我完美;二十七是心不识人,以耳为目,遇善知识,当面错过;二十八是自心不净,妄自猜测,他人意境,实无意义;二十九是不知谦下,疑嫉心生,轻慢初学,自障其道;三十是理障其心,以经执经,不知圆通,见思成惑;三十一是魔障其行,稍有精进,诸障现前,无法禅行;三十二是无明为实,烦恼难除,不行定空,知见颠倒;三十三是不修忏悔,难改其过,业习不消,漏失功德;三十四是以修为修,以道为道,不知放下,难入无为;三十五是不能勤行,懒散放逸,修不如法,缺乏担当;三十六是畏惧苦行,远离头陀,任其受用,名为修道;三十七是不发大愿,心无菩提,执著我法,妄计身后;三十八是五蕴炽盛,难辨魔境,妄解胜义,偏离正道;三十九是心无正定,邪虑为观,冥求法谛,不离区宇;四十是数沙为宝,语言文字,名相义理,欺人误己;四十一是色有生缘,边解诸法,以相生心,难抵诱惑;四十二是缓急失度,缓松懈怠,急紧易崩,不利修行。四十三是忍辱不足,缺乏定力,无明火起,毁功德林;四十四是以因为果,唯一念佛,不行他法,念有间断;四十五是心不质直,受委不坚,曲为谄佞,难经魔考;四十六是未破定性,二乘心智,疑惑佛性,不入中道;四十七是缺少智慧,得少为足,只顾自利,不能利他;四十八是诸佛不度,善神不护,昔破重戒,心行不善。

  如此讲法,有依经说,有依传承,有依德论,有依践行。他处也有略义,唯此处专题作答,可能会有重复,但为释义规范完整,只能顺缘而为。对此如何对治,可依经论,可依宗门,可依师教,可依自调。如此知见,义理难全,仅为交流,同为自勉。2016/6

  第一百零三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灾祸频传,是因为‘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吗?佛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吗?”依佛教义理应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此警句,虽出自儒士之口,却充满了儒释道文化内涵。之所以古今传颂,经久不衰,其义关系到正心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伦常,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乖舛,为用乖巧心机,做出忤逆、颠倒、错位、违背、否定伦常的事项。伦常乖舛,若正常的伦理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各种祸端,伦常难以维系,或分崩离析,及名存实亡,而不复存在,即立见消亡。当今时代,传统文化遭受破坏,唯物金钱观念至上等;加之空巢老人难见子,有情难相亲;独生子女无长幼,有留守无序;牛郎织女多难聚,有缘易离别;买官卖官同名利,多益少见义;相互利用深城府,有谁真诚信。故有人心浮躁动态,同时出现人间百态。

  在佛法中,《金光明经》有镇国护家法宝,显父慈子孝,母子连心;兄宽弟忍,长尊幼敬;夫有夫纲,妇守妇德;君以德立,臣守清廉;朋以义聚,珍惜友情。讲究伦理顺序,恪守慈孝纲常;担当长兄责任,自尽幼弟义务;夫妇相敬互爱,内外家道分明;君臣大义为先,尽忠报国为民;朋友互补长短,共同兴趣为欢;皆为不可造次,秩序道法自然。故《了凡四训》禅语对话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殃,殃尽定昌;为恶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昌,昌尽定殃。”当今时代,应从自我开始,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精英平士,无论南北地域,无论肤色民族,都可启于当下,修自我的福德,惜自我的善缘,过去善业现在受,现在善业未来受。一定会幸福安康,昌盛文明;否则,福过其寿,则难长久。

  德不配位,为所具德行与所具福报不相匹配,或所具德行与所居权位不相匹配,福过其德,位过其德,发生乏德了福、德位错乱的现象。由于德行不足,导致作为不正,其心自然有伪,知见必然生邪,必有灾祸相随;故而过度消靡生活,难守清正节操,言行失当不善,现世报应速达。当今时代,有夫妇可共患难而不可同享福,年轻才俊有为却英年早逝,达官显贵权重而祸事连连,稍有富足生活却横生事端,皆为德行不符合万有规律,德薄不能荷载重物。更有为了发财不守法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享口福不顾身体,为足欲望不守名节等,什么钱都敢花,什么事都敢干,什么物都敢吃,什么脸都敢丢,近乎疯狂程度,不惜一切代价。结果感召天时不正,地利失常,人心不古,天灾人祸不断;现实可见一斑,无不触目惊心。

  在佛法中,《金光明经》有提倡勤俭,暴殓天物有过了福;策令利民,损害众益有罪失德;还有君失德而臣不忠,父不善而子不孝,夫奸诈而妇不贤,朋相欺而友不诚;乃至邪心、邪命、邪语、邪业、邪YIN、邪见等。感召善神远离世间,恶神相继亲临降灾;地震、战乱、瘟疫、恶疾、大火、饥荒等频频出现;龙神行风不正、行雨不时,造成雾霾、狂风、旱涝、洪水、冰雹、雷电等自然灾害,环境遭到破坏,财物受到虚耗。皆为德不配位、人天互损所致,皆为人心不善、恶业报应所得。当今时代,有善人圣行福地,佛法多、僧众多、信众多、梵音多、孝子多、善行多等,各处有灾而此不见灾,周边有祸而此不为祸,风调雨顺,物茂粮丰,人心安稳,盛世繁荣。皆为福德相符、善业报应所致,皆为德位相合、人天互益所得。2016/6

  第一百零四问:“儒释道都赞叹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有多少德呢?佛教中又有多少德呢?具体的德是什么,二者有本质不同吗?”我等也愿闻,请为一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可众受多福,能雅量容人,为自强不息,又心灵宁静。佛教中的功德,是以世间道德为基础,世间道德的义理又可融入佛教功德义理中来,得以升华,故而赞叹。

  据古今开士综合,厚德载物具体有二十五德;一是口德,说话注意语气方法,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二是掌德,鼓励赞扬他人成功,拥护公平正义力量;三是面德,讲究礼仪照顾情面,理解他人心里感受;四是信任德,相信诚实友善道德,不可生性多疑一切;五是方便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忌殚自私桀骜横行;六是礼节德,注重一切交往礼节,尊重不同民俗文化;七是谦让德,保持谦虚谨慎态度,切忌锋芒毕露树敌;八是理解德,换位思考不同处境,容忍原谅他人过失;九是尊重德,平等维护他人尊严,切勿曲意张狂损害;十是帮助德,乐以助人扶危救难,乐善好施济困帮贫;十一是诚信德,诚信为本重守承诺,万事不可狡诈失信;十二是实惠德,实际惠及亲友大众,言语利益不可虚浮;十三是虚心德,为人虚心低调含蓄,求教作事诸业可成;十四是欣赏德,欣赏肯定他人长处,有学德才技艺能力;十五是感恩德,感恩天地心有敬畏,孝顺父母常乐知足;十六是援助德,发达得志不要忘本,雪中送炭危难真情;十七是激情德,勤奋激情期许成功,仗义情感可融嫌隙;十八是形象德,人生形象品牌美德,价值珍贵超过万金;十九是爱心德,博爱社会事业公益,仁爱大众老幼残疾;二十是笑脸德,面善微笑和蔼可亲,利益友谊健康温馨;二十一是宽容德,能忍一时风平浪静,可退一步海阔天空;二十二是合作德,精诚团结增加力量,协同合作效率双赢;二十三是善良德,心地善良传统美德,与人为善远离恶朋;二十四是倾听德,虚心倾听不同陈述,耐住性子最好恭维;二十五是宽恕德,以德报怨常思己过,祥和宽恕化解仇恨。

  佛教中有无量功德,若将功德人格化,依多部经典法义,可具三十二种,为佛于无量世中因地所行;一是引导利益之德,严持戒律,平等惠施;二是照破愚痴之德,勤修六度,其心不动;三是众生归依之德,礼敬师长,破除骄慢;四是教化众生之德,至心授教,行菩萨道;五是至无为彼岸之德,修四摄法,离烦恼业;六是摄取亲疏之德,供养师长,奉事双亲;七是大悲无上之德,善行修福,勇猛精进;八是消灭罪障之德,至诚闻法,解说正法;九是哀悯护念之德,不欺众生,亲近圣贤;十是善覆他过之德,救护怖畏,无生法忍;十一是尊贵自在之德,常施医药,常行三昧;十二是令修善法之德,常施戒法,常化众生;十三是微妙香气之德,教人不倦,亲近智者;十四是灭罪生善之德,慈眼顾视,离诸忿恚;十五是满足愿求之德,发菩提心,践行大愿;十六是慈悲化益之德,不染尘垢,清净等施;十七是舍己所爱之德,离诸贪著,破除悭吝;十八是圆满身相之德,头顶礼拜,诸佛菩萨;十九是威容高贵之德,口说义语,教人仁和;二十是正念善行之德,直心为道,令众止苦;二十一是殊胜微妙之德,造像修塔,广施无畏;二十二是受无量乐之德,远离口业,不作诸恶;二十三是清净和顺之德,称扬他功,法化眷属;二十四是常思善法之德,摧破刚強,化灭三毒;二十五是不说无义之德,言无谬误,不妄宣说;二十六是妙法满愿之德,正求必应,回向法界;二十七是发弘誓心之德,同体大悲,回向法界;二十八是断惑消疑之德,圆音说法,实语一切;二十九是善眼和视之德,心悲眼慈,喜舍平等;三十是心怜悯爱之德,等观众生,如同父母;三十一是教人十善之德,自心受持,兼益众生;三十二是称扬赞叹之德,梵行三学,妙音菩提。

  厚德载物之德与佛教无量功德,存在本质不同,略讲有六种;一是所行不同,厚德载物教化善人所行,佛教功德教化诸菩萨行;二是难易不同,善人所行相对容易,诸菩萨行难以想象;三是内涵不同,厚德载物为一世善义,佛教功德为永世相续;四是认知不同,厚德载物是世间法,佛教功德含出世间;五是成就不同,厚德载物成就君子,佛教功德成就世尊;六是形象不同,君子形象示范世人榜样,世尊三十二相化导众生。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诸菩萨行,有无量功德义,唯佛能知。2016/6

  第一百零五问:“信佛的人天天说信佛好,那我要问一问,学佛究竟有什么好处?依据佛教观念,当今世界上的人类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此问义甚大,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若了义讲,学佛无好处、无利益、无功德;如达摩祖师回答梁武帝一样,修塔、造庙、供僧等,无有功德,只为善行。因为,真正的学佛人,修行不求对己有好处、利益、功德,即身学佛,禅行定空,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所以,学佛若有好处、利益、功德,则为有为法、执名相。若修无为法,放下名相执著,则为大好处、实利益、真功德。大好处为认清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摆脱自我的绑缚,而离苦得乐。实利益为心无所住,诸法无我,自在无为,成就无上佛道,而福德圆满。真功德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明心见性,一切诸法有不共,而智慧具足。

  若依世间法而讲,学佛人一切善行,为如戒行。从受三皈依开始,受五戒修十善法,乃至具足受持戒律,奉行不杀及众善,不贪及不作诸恶等,皆可增益五福;即得健康长寿、快乐富贵、和睦安宁、好施有德、无疾善终。皆可避免灾祸,减少烦恼,不结怨仇,化解暴戾,改变愚痴。所得福报,详说不尽。学佛人一切修行,为如法行。从一句南无佛开始,持咒诵经,礼佛受教,精进禅行,参学无量法门;乃至忏悔业障,赞佛功德,传法授戒,弘法利生,举办各种法会;皆可开启智慧,醒悟人生,自知谦下,乐诸善行,次第证道;皆可自解绑缚,扩充心量,升华境界,离苦得乐,不受轮回。所得智慧,永说无尽。学佛人一切智行,为如事项圆融行。从发菩提心开始,修苦乐法,行菩萨道,利益一切有情;乃至释经解法,六度万行,慈悲喜舍,济度一切困苦;皆可回向法界,增长莲台,发大愿心,喜普贤行,成就无上佛道;皆可报众生恩,代受诸苦,自利利他,往来不疲,直至圆满菩提。所得功德,无量难尽。

  依据佛教观念,当今世界上的人类社会,最需要的是道德文明。其他一切需要,皆为衍生;如饥者需其食,寒者需其衣,乃至战乱需安稳,贫穷需富足等,皆是身体欲求感受的需要,唯道德文明是人类心灵共同的需要,不可缺乏,不可替代,不可欺侮,不可损坏。当今世界上,维持人类社会正常生存发展规则的本质内涵,是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的核心内容是人心诚实向善,最能体现人心诚实向善的本质特征是道德文明。虽有物质需求为第一,也有道德文明无第二;虽有民以食为天,也有食以安为先。历史证明,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民族宗教;民族宗教处理的好,可促进更好的生存发展。道德文明是各民族、各宗教的结合点,可产生心灵共鸣;故道德文明是物质科技等一切文明的灵魂,是人类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若离开道德文明的约束,人心慰济无以维系,为争夺物质利益可滥用科技手段,一切文明、秩序、公平、正义等都将受到破坏。当然,古今中外不乏远见卓识之士,早已形成决定论集,并加以倡导与实践;但是,依据佛教观念加以认知,会促进人类社会道德文明的巩固提高,利于人类社会一切文明的发展进步,增进人类社会生活质量产生质的飞跃变化。2016/6

  第一百零六问:“佛门讲空于定,定境思止,无有意念,即无思想;人若无思想,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与尸位素餐还有什么区别呢?我真弄不清楚,这就是学佛人的追求吗?”请为其解答,好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于禅行密修中,由持戒得福,静极而入定。定境为根尘不偶,思维停止功用,身心进入另外一种生命状态,起用心识慧观。身心能进入这种境界,是将人生价值上升为智慧层次,觉知身体真实处于空苦无常状态;若再发菩提心,能继续大精进禅行密修,可入不同禅次定,慧观万法皆空,诸法无我,渐次明了宇宙人生实相,身心禅悦法喜充满,胜过世间欲乐千万倍。若人身动意动,不可入定;所有意念,皆为妄想。

  学佛人岀定后,虽有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是定的善境界,但不碍如戒、如法、如事项圆融的诸观念;即学佛人有思想、有愿求、有知见、有言行,而且活的真实不惑,义趣非同凡夫所能想象。不过学佛人的思想,是在修诸善法与六度万行的同时,正知见而不邪妄,正思维而不邪曲,正言说而不邪语,正法业而不邪行,正命运而不邪执,正精进而不邪定,正心念而不邪求,正禅定而不邪习。时处依世间法而离世间法,时处在世俗中而离诸染法,若见贪欲如见猛火,若见贪婪如见洪水,若见傲慢如见痴傻,若见嗔恨如见刀剑,若见欺诈如见豺狼,若见诬枉如见蛇虺,若见怨枉如见害鬼,若见邪妄如见毒渊,若见冤害如见雷电,若见讼争如见阴贼。

  学佛人禅行定空与尸位素餐,虽在语言文字义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诸法实相义理上却截然不同,存在着本质差别。于禅行密修人中,确有证得神识离体往生、心性归位不生不灭、化生示现不来不去者,自称活死人、墓中僧等;而留形住世如尸位,日中一食素餐,不贪众味,只疗形枯。但是,学佛人修证如此境界,是无量功德所致;即是示现佛教真实不虚,示范正法久住世间,表示众生有善因缘福报,表现法炬慧灯辈代相传;其义如虚空广大无际,其理如法性周流遍至十方无边;以巨大精神食粮,以无尽信仰法资,既利益众生,又利益世间;以法中无我大善,以慈悲化转不善,既身心无为,又无为法相。可尸位素餐的本义,是比喻人只占位不作为,只会白吃饭,不能成事业,心中无大志,就是混日子,或身无一能,平庸无所作等,上不能利益国家,下不能利益民众,内不能利益自我,外不能利益他人。二者境界相异甚巨,凡圣悬殊无可比性;二者功用相去甚远,净染差别本质难同。

  学佛人的愿求,为愿求善行、自利、利他、依法、持戒、善友、智慧、解脱等,非世俗追求,也非私欲所求。如法愿求,法缘相续,三世不断,次第成道,超越六道轮回颠倒苦受,得入常乐我净涅槃境界。世俗追求,因缘相续,欲习缠绕,业债相偿,相扰相害无期,相食相杀无尽。况四大皆空,愿求离名相,菩提无愿求,具足功德者自证得。而红尘翻滚,执著入巨溺,假我不见我,欲漏善法者自堕落。故证悟定空者,宁愿千劫刀砍斧劈,不愿沾染欲习;宁愿千劫水淹火烧,不愿荒迷俗恶。而俗人以俗知见,去分别定空殊妙,如同痴人说梦,可笑而不可及。

  在学佛人中,能行入定空慧观的人,相对是少数,而多数人只是理入。但能理入的人,也不在贪恋红尘,远离名闻利养,乐习清净定空,转化身心业习,解脱烦恼扰害,愿求出离世间。2016/6

  第一百零七问:“我始终不明白,什么是中道?什么人可入中道?入中道有何法义?不入中道又如何呢?不知谁能给予解答。”请您为其开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修行人禅行定空慧观,证悟无我法空境界,即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相对)法,观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又可转识成智,无中道名相的第一义谛,为中道法义。

  修行菩萨五德的人,可证入中道,而非言语理相可入。菩萨五德,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普贤菩萨义理心,虚空藏菩萨的智慧心,文殊菩萨的敬仪心,地藏菩萨的诚信心。在佛经中称五理性心,为观自己心相,原来妙理圆融;自觉心性圣智,常乐真我净德。五菩萨娑婆有缘,法性周遍法界,等流而成人天众生理性。五菩萨德化功用四方与中央,观世音菩萨住西方行愿,主东方慈悲;普贤菩萨住东方慈悲,主西方愿行;虚空藏菩萨住南方智慧,主北方敬仪;文殊菩萨住北方敬仪,主南方智慧;地藏菩萨住中央诚信,合四方德用。

  证入中道者,可出世间;而在世间,重在利乐有情;即可具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理,顺应天心人理,成就世间诸善,约束自心博爱善行,滋有孝顺抚育和睦,救济贫困灾难,怜悯疾苦残弱;约束天地逆生恶心,以倡导和平抑制战争,以爱护生命化解残忍,以祥和美好消减暴戾,以惠施乐善耻于贪婪。可具普贤菩萨的义理心理,顺应道理坚固,成就世间正义,约束自心正义立本,伦理生根,平等公正,利国爱民;约束违逆悖理恶行,以道理克制无理,以有序理顺无序,以有利破解无利,以善行制止恶行。可具文殊菩萨的敬仪心理,顺应文明有礼,成就世间仪规,约束自心存在敬畏,天地法则,张弛有度,正知正见,上下尊卑;约束违犯法度胡为,以谦下化傲慢,以正心化邪行,以文明化粗鄙,以礼乐化无耻。可具虚空藏菩萨的智慧心理,顺应光明慧照,成就世间人物,约束自心万法不迷,醒悟达观,勤奋有学,聪慧明智,熟练技能;约束身心莫纵欲习,以智心破愚痴,以开化破执迷,以广大破狭隘,以慧光破暗昧。可具地藏菩萨的诚信心理,顺应诚信道源,成就世间公德,约束自心不可欺瞒,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大宥有据,因果报应;约束一切人事不善,以轮回报因果,以苦受报恶业,以灾祸报强横,以无常报妄想。

  修行人若不能证入中道,则不岀离世间,上者定性声闻缘觉,中者色界诸天,下者欲界人天。若在世间,则为道法有序自然,合于根本法理不乱,万法循环调节有度,相互制约中正不偏。若在人中,中道五德,唯一心行,共有共无,唯修证悟;不可偏过其一而不顾其四,不可无明妄气生发恶心;即过之其反,大损道法,慈悲过度,反成爱着;义理过度,反成憎害;智慧过度,反成佞奸;敬仪过度,反成谄媚;诚信过度,反成偏颇。若背离中道,则为不修五德,不能修身养性,常行十不善法,速成邪恶心行。故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于证入中道者而言,依法则而超越法则,无有过度与背离;于未证入中道者而言,一切言行受因果规律控制,无法解脱绑缚。2016/6

  第一百零八问:“佛祖在世时,就预言佛教在他涅槃几百年后将在震旦发扬光大。在《佛说灌顶经》中云,‘阎浮界内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礼义具足。上下相率无逆忤者。’佛依何因缘有此预言,三圣又是谁?”请您为其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震旦为中国,三圣为三皇;三皇,为燧人,即燧皇;伏羲,即羲皇;神农,即农皇。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发扬光大于中国,中国还为佛教最后灭失地。佛教法运兴衰皆依众生因缘,众生因缘又感召地域差别,地域差别有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不同表示善根基础各异。佛此预言,所依因缘有二;一是三皇创立华夏文明,为人文始祖;二是四大菩萨建立道场,善法先导。

  三皇创立华夏文明,为人文始祖。在佛未从兜率降迹人世前,观世音菩萨便降迹远古人间,相继化现三皇身,发明人工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发明了占卜八卦与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发明了用草药治病、用农具垦荒种植粮食作物,还制造了饮食用陶器炊具;开创了华夏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相继形成了儒教与道教文化,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生存培植了人文土壤,也为佛教很快融合为国学殿定了心灵基础,还为佛教形成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先决条件,更为佛教法运兴旺盛行世间孕化了因缘善根。创立文明,需要神圣人物;形成文化,需要历史时间;继承传统,需要辈代人心;发扬光大,需要善法因缘。故华夏文明与佛教法运渊源流长,中华文化与佛教缘法融为一体,非无因故果,非无缘嫁生。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云,“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昔于此国。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化人间故。没梵宫殿。下生王宫。大德龙身。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作春天主。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作夏天主。观世音菩萨。化作帝释。化人间故。没天宫。下生王宫。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地没还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依俗说法。示第一义。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缘灭。唯存观音。化益永世。”

  四大菩萨建立道场,善法先导。在佛于菩提树下示现成佛前,已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于中国洛伽、五台、峨嵋、九华四山建立道场。《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明确表述。当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人间也未见有菩萨弘法,至今日道场正盛,只是人道凡夫业重根障不能得见,只能见闻一些吉祥瑞像与神奇灵验的传说,或见宏伟有形寺庙与有像信众。四大菩萨于道场中,无量众生围绕闻法,真实不虚,定观可见。在佛教传入前,已有无量闻法众生转生人道,乐闻、拥赞、迎请、修行佛法,为佛教的顺利传入,具足了先期条件。当佛教传入时,使之得到迅速普及扩散、译经弘传、开山立寺、高僧辈岀;又传播到周边诸国,高潮迭起,如日中天。四大菩萨与无量闻法众生,既在冥中护持佛法,又在护佑世间;既形成了佛教四大名山,又形成了佛教神圣文化;使大悲心、大智慧、大行愿、大愿力,合成佛心、佛慧、佛行、佛愿,形成了信众心中的普世价值观与出世归宿观。在护佑世间上,既护持有缘众生福址安全,又护持有缘众生身心安稳;既满足众生广种福田丰盈,又满足众生有求必应愿心。对于四大名山发生过的一些战乱、灾祸、饥荒、疾病、毁寺、逐僧、坏佛、破法等现像,既为众生恶缘感召,又为众生定业因果;可参《金光明经》,这里不加详解;只能讲无碍四大菩萨道场,无碍佛教住世弘传;只障无缘众生难行善法,只障业重众生不得善报。

  佛教传入二种因缘,和合中国信众善根,于当世未来,皆有善缘、佛缘、法缘、僧缘,有大福报,有皈依处,有修学场,有圣教地。佛教因缘不思议,菩提善根自神奇;四大菩萨善教化,演绎法音难值遇。戒定慧中可觉观,闻法受教德化心;信众大幸住中华,菩萨眷属善士聚。2016/6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