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佛教教育是广义的


   日期:2016/10/26 9: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教育形式是多样的

  佛教的教育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在佛学院中集中学习,也可以是传统丛林式的追随。

  丛林式的教育,是在晨钟暮鼓间领悟铃鼓的含义,于动静之中体验什么是生灭法?什么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去体解大道、体解经典的真实义。

  我自己受的就是佛教传统丛林式的教育。我做了师父上悟下道大和尚十几年的侍者,看到他以人格的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人,同时也感染教育着我。

  我跟着师父出门,即使师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在火车站、汽车站他也不会坐在位子上,而是一边走一边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汽车站、火车站就是他的道场,往来的众生就是他的教化对象。

  师父提前十年就预知时至,圆寂前三天还给大家讲经说法,圆寂当天还给人授三皈依,谈笑风生,身无病苦,坐脱立亡。在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对生死又充满恐惧的时代,我师父以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世人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我们能够读懂佛教教育到底是什么,既解决了我们人活着的迷茫,又打破了人最终面对死亡的恐怖。

  儒家讲,好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攀登精神。学会了奋发,天下知识如高山,任由他自由攀登。

  佛教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之初学佛,离不开师父的启发:念佛之人经过师父的启发,他“信”佛了,才能念念不休;参禅之人,需要有善知识为他启发“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佛法之弘扬,必仗大德僧伽之力。历来祖师们如观音菩萨般,携正知正见,带着丰厚的威德,施与种种无畏,有罪灭罪,无福增福,让我们的生命离苦得乐。

  佛教教育的对象是广泛的

  儒家教育主张有教无类,而佛教教育在有教无类上更为彻底,十法界都是佛教教育的道场:佛与佛之间相互随喜;菩萨的最后一品无明未断,闻思修行不能间断;缘觉声闻亦不离闻思修行;人天增上,则让我们这些轮回苦海中的囚徒,也能依止三宝修行。

  佛教教育不仅教育信佛的人,还教育不信佛的人,还要教育对佛教有偏见、有误解的人。佛教可以将游客教育成香客,告诉他物质的香仅能表达一种敬意,对圣贤应心怀敬畏;可以将香客教育成信徒,告诉他供奉佛菩萨像有着甚深的内涵,而不是盲目地偶像崇拜;甚至还可以将信徒教育成修行者,超越生死轮回,直至究竟涅槃。

  佛教教育不只是人的教育。当我们领会佛教的义理时,我们知道动物也有佛性,动物也可以教化,虽然它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情怀去拥抱它。

  所以我们不仅可以教育僧众、教育信众,还可以教育不信佛的人,甚至可以教育非人类的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当我们拥有这种胸怀时,我们也渐渐靠近了佛陀的胸怀、靠近了佛陀讲经说法的本怀。

  正因为佛教教育是广义的,所以才会有八万四千法门,观音菩萨才可以千手千眼、从智慧的本体中开显出无量的方便,因此佛教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自传喜法师2016年5月28日在佛教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传喜法师)(五明学佛网:佛教       传喜法师)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