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信愿法师:讲经功德大,还是念佛功德大?


   日期:2016/11/15 8: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讲经功德,多少于念佛功德?

答:讲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讲经犹如数宝,念佛犹如用宝,数宝虽多,不除贫苦,不言灭罪,不言得功德。用宝虽不多,能济身命,得功德无量,明知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又讲经如磨石,虽获少分利益,尽与他人,自损无量,为受礼拜供养,大损果报。

所以《论》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故知讲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如《唯识论》多破计我,讲论之者,口虽说法,心多计我,不起我者,万中无一。所以《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由是事故,讲论不如念佛百千万倍。所以上世有惠感法师、智仁法师、蕴法师,皆舍讲论,同归念佛。

这个问答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将念佛与讲经功德做一较量,当然结论都是一样,念佛功德多于讲经功德百千万倍。当然这是在彰显念佛是往生修因,彰显念佛的不可思议修行。但是若没有法师,或没有在家大德讲经,当然有很多不识字的人,或是对佛经不容易看懂的人,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就少。所以古德说:

「有佛住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当然要有法师讲经说法,流布佛法,使不识字的人,或者是对佛经看不大懂的人,能够了解佛陀所开示的真理,依教奉行,所以讲经说法是弘扬佛法,广利众生的基本方式之一。

昨晚师父也向诸位报告过了,三世十方诸佛如来广度众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讲经说法。每一部经到了经文的流通分,世尊都会劝勉佛弟子受持这部经典,受持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己依教奉行,也为人演说。自己依教奉行就是自受用,为人演说就是他受用,为人演说就是讲经说法。所以世尊是非常鼓励佛弟子,将他所说的经典为人演说,所以讲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但是第二十四个问答,是因为以念佛和讲经做功德的较量,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念佛是往生报土之因,讲经不是往生报土之因。所以师父在讲席之中也经常说,念佛能够往生,讲经不能往生,就是在说这个道理。讲经的法师如果将讲经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西方,做为往生因,也能相应第十九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莲中,看讲经的目的在哪里。

讲经的法师或是在家大德,如果真实讲经、认真讲经,不贪名逐利讲经,是为众生的解脱讲经,那这份讲经的心,和佛祖在利益众生讲经的心是相应的,当然有功德。所以讲经功德虽然是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但是我们不可以因为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这样说,就轻视讲经,或是念佛就好不必讲经,这样会误解两位大师的用意。两位大师是为了要弘扬净土法门,所以以念佛和各种的修行做一比较,有两两比较,当然就能显示出胜劣。犹如两个人来做比较,当然就能比较出高矮胖瘦,这是一定的道理。

「讲经犹如数宝,念佛犹如用宝。」

这个譬喻说的真好,讲经如果没照经文的道理去实践,听经的人照经文的道理去实践,这样听经的人所得到的佛法利益是比较大,所以讲经犹如数宝。在数宝物不一定能够得到,因为宝物是他人的,念佛犹如用宝,纵然宝物是他人的,可是由自己使用,就是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数宝虽多,不除贫苦,不言灭罪,不言得功德。用宝虽不多,能济身命,得功德无量。明知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倍。」

数宝就犹如银行的行员,每天经手很多钱,可是他所经手的钱不是他的是客户的,所以不能将客人来银行存的钱,私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只能算不能用。以《阿弥陀经》而言,《阿弥陀经》你读诵一遍之后,就是要根据《阿弥陀经》的教法实践一心念佛。《阿弥陀经》师父已经讲过三遍,如果我讲过《阿弥陀经》之后若没有念佛,我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讲经犹如数宝,念佛犹如用宝。

「又讲经如磨石,虽获少分利益,尽与他人,自损无量,为受礼拜供养,大损果报。」

这个譬喻是指贪名逐利,受人礼拜供养的讲经。但是教界有不少的出家,或在家大德讲经是真心,在演讲佛法要广度众生,而且教界不少的法师讲经是真心要广度众生。但是讲经若是为了贪名逐利、追求名闻利养,就会如《念佛镜》这段文所说的:「又讲经如磨石,虽获少分利益,尽与他人,自损无量,为受礼拜供养,大损果报。」

所以有很多很有修养的法师讲经的时候,是不愿意受信众的礼拜。通常现在讲经不像在以前丛林开大座的讲经方式,不过就以师父个人而言,不管讲经或办任何活动,当为维那师若跟大家说:感谢师父讲经说法顶礼三拜,感谢得戒和尚顶礼三拜,或感恩主法和尚顶礼三拜。我一定不要让你们拜,我一定说一问讯,而且你们向我问讯,我也向你们回礼问讯。所以我不受礼拜供养,因为受礼拜供养大损自己的福报。

圣人如佛菩萨是堪受众生的礼拜供养,为什么?有道德!凡夫是不堪受人礼拜供养,为什么?没道德!师父是一位凡夫僧没道德,所以不敢受大家礼拜供养,因此无论在讲经或任何法会,我绝对不会让你们拜,我一定说一问讯,而且向你们回礼一问讯。所以你若知道佛法的修行,那我相信你会知道要如何积功累德,要如何才不会损己福报。

下面善道与道镜引用论云:

「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有可能是《念佛镜》这本书,在唐朝时代经由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著作之后,后来抄写有了错误,因为在此说论,并没说哪一部论。我查了很多的经论,发觉这四句话并不是哪一部论所说的,是《华严经》所说的。

《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这四句话是《华严经》之中法首菩萨以偈颂法语,回答文殊师利菩萨所提问的,而且法首菩萨所回答的偈颂法语很多,这四句话是其中一首偈颂法语而已。在还没说这首偈颂法语之前,法首菩萨向文殊师利菩萨回答,一个人如果听闻佛陀的教法而不实行,也就是只有闻法而不实践,这样就如同一个贫穷的人,日夜在算别人的宝物,自己没有半分钱。所以多闻没有用,多闻没有用是因为不实践才没有用,不是多闻佛法没有用,是因为多闻佛法不实践才没有用。

犹如诸位,你若回来听师父讲经说法,师父一定是将净土念佛的道理说给大家了解明白,让大家一心念佛。我所说的无论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是《观经四帖疏》、《念佛镜》、《印光大师文钞》、《法然上人法语》,无论是任何净土经论,一定都教导大家一心念佛。你听完师父所开示的道理,回去也不念佛,这样你多闻师父所讲经的法语没有用的。就像在算别人的宝物,自己没有半分钱,也就是像银行的行员小姐,有人去存钱,她经手的钱每天有可能好几百万,甚至好几千万,甚至好几亿,但是这些钱是不是她自己的钱?不是!是别人的钱。

你要先了解《华严经》法首菩萨所说的这四句话意思,然后再来看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所说的道理,这样才不会误会。所以论云,其实是《华严经》云,师父个人私下在想,一定是当初在抄写的时候笔误了。

「譬如贫穷人,数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故知讲经功德亦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倍。」

在此引用这段话四句偈,来证明讲经功德也少于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倍。若就《华严经》经文的本意,在此引用这段话是不怎么适当的。

何以得知?如《唯识论》,多破计我,讲论之者,口虽说法,心多计我,不起我者,万中无一。

《唯识论》是唯识宗的根本教典,修学唯识宗的人当然要好好探讨《唯识论》。《唯识论》就是《成唯识论》的简称,有十卷,护法菩萨等所造作,唐朝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唯识三十论颂》的注书,就是《成唯识论》,是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

唯识学无论是《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八识规矩颂》,这些论说都是在说一切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就是佛陀在大乘经典所说的,一切万法从心想生。是不是一切万法真是从自己的内心而生?没错!《六祖坛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的道理确实就是唯识所说的万法唯心。

万法唯心,因为一切法从心所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凡夫众生妄想心生烦恼,诸佛如来真心生慈悲,体一样,用不同。诸佛如来开显自性,自性真如有慈悲、有神通、有智慧、有道力,所以诸佛如来起心动念在禅定之中,视一切众生如一子,观一切众生应以何缘得度,即现何身说何法而度之。

当年世尊在印度降生,处处时时心中在想什么事情,诸位你去看经典就知道。大乘经典说出世尊时时处处分分秒秒,心中所想的事情,就是十方的众生。哪一个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应以何种因缘得度,应以何身得度,佛陀就化何身为其说何法而度化之。佛的心就是在想这些,我们的心里有像佛陀心心念念想说,哪一个众生得度的因缘成就赶紧去度化他,有这么慈悲吗?若三不五时想到了,这样就很了不起了,对不对?对!

所以《唯识学》在说人类存在的根本之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是含藏识,我们的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恶念或无记念,都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阿赖耶识的种子非常的多。由于缘起而形成,或在当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着宇宙的一切。所以唯识宗的行者,透过唯识学的修持研究《唯识论》,研究《八识规矩颂》、《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当然就是希望体解到自心,而了解万法唯心所现,而转识成智,体证诸法的真理。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的行者修学的方法,同时也是目的。识是意识智是智慧,意识是生灭心,智慧是涅槃心。所以每一位诸佛如来,在因地菩萨道的修行,都已经转八识为四智,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阿弥陀佛是如此,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药师佛也是如此,十方诸佛莫不如此。所以唯识宗的行者转识成智,和禅宗的行者开悟成佛,和密宗的行者即身成佛都是一样的修成,和念佛的行者往生西方,都是同样了办生死。

问题是道理知道了,若没有做到有用吗?没有用!知道没有做到,就是《华严经》所说的:「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所以念佛确实是很殊胜的修行,在此善道与道镜两位大师,引用《唯识论》说:如《唯识论》多破计我,因为《唯识论》要破掉我执的修行才算成功,如果知道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知道了但是做不到,我执没有破掉。《唯识论》有十卷,第一卷、第二卷就在说破我执的理论,知道了和做到是两回事。诸位你我凡夫众生有我执吗?有!什么人没有?你念佛念十年、念二十年,我告诉你同样我执还在,还没有破掉。

就算你将《唯识论》十卷读到滚瓜烂熟,道理都完全了解了,我执就破掉了吗?坐在莆团上一整天都不动,身体都不动,你内心的妄念纷飞,这样就开悟了吗?开悟还没有了办生死,你以为念咒语念到音很标准你就三密相应了吗?你就即身成佛吗?我告诉你,都差解脱生死还很远,所以要破掉我执谈何容易!

「讲论之者,口虽说法,心多计我,不起我者,万中无一。」

这段话《念佛镜》的作者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说的非常的真实,讲论的人不起我执,一万个人之中没有一个人做的到。那念佛不必破掉我执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依此来说当然是念佛功德,多于讲经或讲论功德百千万倍。但是若根性很猛利的人修学唯识宗,根据《唯识论》修持,能够转八识成四智。念佛的人没有真心做好往生三法信、愿、行,这样讲经或讲论的功德,是多于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倍。

从前面第二十一个问答开始,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以念佛和各种的修行做一个功德较量,结论都说念佛功德,多于各种修行功德百千万亿倍。我们要了解这两位大师为文的意义,千万不要误解。无论修持哪一宗,无论修持哪一法,只要能够了办生死成就菩提,站在成就道业来说功德都一样。

能够参禅参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是成就天台宗所说的,六即佛的最后究竟即佛,也就是福慧圆满的佛陀。念佛能够念到断尽一切烦恼而成就菩提,这样念佛修行和参禅修行,功德是一样的对不对?因为通通成佛,所以重要的不是在哪一法较殊胜,哪一法较不殊胜,哪一本经较殊胜,哪一本经较不殊胜。师父一再的强调这一点,重要的就是哪一本经或哪一本论,是我们这种凡夫众生,修能成就的,哪一个法门,是我们这种凡夫众生,修能成就的,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诸位你说是不是?是!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有能力修的,而且也修能成就的,因为很多人已经念佛成就了,在做给我们看。很多人在平时的修行和你我同样,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使我们明白,念佛确实是当生成就的法门,是易行道。所以对我们而言,功德多于修持各种修行百千万倍!

同样是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办生死,修持禅宗,不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对你而言,念佛功德多于参禅功德百千万倍。就你个人而言,念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菩提,可是修密,无法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对你个人而言,念佛功德多于持咒功德百千万亿倍。这样来论功德的多少比较客观!念佛真的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下面来说一个公案佐证,说理论再说公案,这样比较事理圆融。

《净土圣贤录》记载,清朝有一位高士桢,字廷三,浙江钱唐人。他的祖先历代皆居住在山阴的梅里,山阴就是现在浙江省绍兴县,因此自号为梅溪道人。年纪五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高士桢因为生病,进入冥府之中游历地狱。有不少的人有这种游历地狱的经验,还阳之后都很认真念佛修行。因为看尽地狱种种的酷刑,心中非常的害怕,如果你有因缘游地狱,我相信游完地狱之后,你不必听师父讲经了,你每天会很认真的念佛,我相信你也会鼓励别人认真念佛。

高士桢游历地狱,有一位地狱的冥官附嘱他说:你今天回去之后,要一心念佛,一心行善,一定能出离三界的苦海。地狱的冥官也是和说法的法师一样,鼓励人家一心念佛行善。高士桢很有善根,答应冥官的附嘱,三日之后苏醒过来,很不可思议竟然病也好了。从此之后高士桢发心念佛,行诸善法,真的听从地狱冥官的话,而且所行善点点滴滴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辗转教人念佛。如是经过二十五年,到了七十五岁,五十一岁二十五年就七十五岁,到了临命终之前三天,自知时至,知道自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缘已经成熟了。所以就向人说:我现在要离开生死苦恼了,奉劝世人及早修持,才不会遗憾后悔。后来果然三天后安详而往生,当时为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一七七O年。

诸位菩萨,不管你现在是多大年纪,如果晚上你回去休息的时候,梦见你在游历地狱。地狱的冥官告诉你,你赶紧回去,你的故乡在极乐世界,不是在这里,从今天回去要好好回去本愿山弥陀讲堂,念佛共修一心行善,礼拜六晚上万缘放下,回去听信愿师父说法,这样将来你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听冥官的话吗?要!你明天早上醒来之后,每天就是认真念佛、认真听经、认真行善,二十五年后,你要往生之前的三天就知道了,而且在临终很自在,劝人念佛修行,而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让你用二十五年的时间,一心念佛、闻法、行善,你要吗?要,要的人请鼓掌!我也要,所以我也自己鼓掌!

这样二十五年的光阴,来一心念佛、闻法、行善,就能临终前三天,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念佛的修行功德大不大?大!这样念佛的修行有没有殊胜?有!这样二十五年的光阴用来修行有没有价值?有!

用二十五年的光阴一心念佛,就解决生生世世没有解决的生死大业,实在很划算,这样的投资是一本万利。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做菩萨了,这样的投资是一定赢的!回来听师父讲经,不必听冥官的鼓励,听师父的鼓励就好了,因为你随时回来讲堂听师父讲经机会很多,你要去游历地狱这种机会很难。你去游历地狱,地狱的冥官也是叫你念佛也是叫你修行,师父也是叫你念佛叫你修行,这样你就听师父的话,认真去修行就好了,何必去地狱游历再听冥官的鼓励,对不对?当然!二十五年后你就自在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好不好?太好了!

高士桢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这样的体会,确实对我们启发念佛信心有莫大的鼓励。下面是引用《法华经》经文,这段《法华经》的经文是原文,一字都没改。《法华经》云: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一个内心我慢的人,心当然是弯曲不实。谄媚的心、我慢的心、贡高的心,都与自性不相应,都与念佛不相应,也与任何修行不相应。修学佛法尤其是老修的人,这种毛病一定不可以犯。我慢,不管出家人或在家人,在佛门若一、二十年了,佛经看几本就认为自己很行,犹如拿拂尘在云上飞来飞去,不得了,不把人放在眼里。修到最后就如师父所说的变佛棍了。

昨日佛金师才接了一通电话,某一位在家居士打电话来找师父,电话柜台接给佛金师。佛金师说话对对方是很客气:请问居士,你找信愿师父有什么事情?对方口气很不好,因为我正好在佛金师对面而已,我就是有事情才要找信愿师父。师父每天为弘法利生很忙碌,你有什么贵事请你先告诉我,真的需要请信愿师父来为你处理,我会帮你做安排。你就把电话接给他就对了,我就是有事情才要找他。请问居士:你什么大名?我何必告诉你我什么名字,我就是要找信愿师父,我又不是要找你。有这种佛棍,在家人呢!

佛金师向他表明:我是信愿师父的出家弟子,我是佛金师。信愿师父的弘法行程,与一切事务都是我在经手办理,我怎么可能任何信众打电话来我都去接电话,有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哪一个讲经的法师会坐在柜台,一天到晚在接信众的电话?若接信众的电话完全都不拒绝,他哪有时间可以修行?哪有时间可以研究经典?哪有时间可以讲经?一天若是接上二、三十通电话,他什么事情都不必做了!

当然每一个讲经的法师,他一定要有侍者替他处理一些其他疑难杂症的事情对不对?这是一定的!为什么你们有事情要找师父,一定要先经由佛金师?你们若是每一个人都直接来找师父,我哪里有时间可以用功修行,我光是应付疑难杂症的事就好了。别说什么疑难杂症,就说每一位生病的莲友需要师父亲自去关怀,我整天都无法做第二种事情了,更别说讲经说法对不对?当然是这样!

这种我慢心都是学佛修行久的人容易生出来,认为自己佛经懂得很多了,若来听法师讲经,都是要向法师秤斤秤两的。以为自己很行,学佛修行越久才是要越谦卑,稻穗越饱一定是越低垂。对不对?越有修行的人内心是越谦卑,谦恭自牧,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你去看法藏菩萨在修六度万行恭敬一切人,你看释迦牟尼佛,因地常不轻菩萨的修行,不敢轻视任何一位众生。现代人佛经看几本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没将法师放在眼里,这种就是我慢高山之心,这种贡高我慢的心,听经闻法是意识的分别,做学问研究不是在落实涵养心性,所以这种人很难度,《法华经》这段经文就是在说这样的道理。

「由是事故,讲论不如念佛百千万倍。所以上世有惠感法师、智仁法师、蕴法师,皆舍讲论,同归念佛。」

当然若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报土而言,是念佛修行,不管讲经或讲论,或是任何的开示,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弘扬佛法,都是了不起的功德。如果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不管是讲经或是讲论或是开示,或者是去为亡者讲几句佛法鼓励他念佛,这个亡者肯念佛,你都有无量的功德。你将讲经说法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成为往生因,也能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化土。所以论念佛的功德,或讲经的功德多少有这番认知,那我们自然就不会误解《念佛镜》的作者,善道与道镜这两位大师所说的意思。

时间到了,向诸位报告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