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梁文道:在都市里修行


   日期:2016/11/15 17: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梁文道:在都市里修行

  文:张素闻

  文化人梁文道有着多重身份:大学讲师、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电影创作人、剧评家、书评家、时事评论员等等。他是全方位的传媒人,人称“文化百足”和“文化教父”,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

  自幼,梁文道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大学读哲学。直到现在,读了二十多年哲学,发现知识和智慧并没有同时安住在生命中。文道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开始面向内心,对自身做一些功课。

  年少的时候,梁文道曾是天主教徒,因缘际会,梁文道参加了禅修班,禅修使文道感到身心舒泰,2007年,文道皈依佛法僧三宝。在喧闹的香港,梁文道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去清修,或短期出家,然后再回到红尘中来,和大家一起尽凡情,读书、评论、各种活动等等。在家佛弟子梁文道并未忘记:“佛弟子要协助改善这个社会,缅甸的那些僧侣上街是一边诵经一边走路的非暴力游行,为老百姓而慈悲行动。”

  从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到证严上人一行禅师,从慈济功德会到今日佛法的现状,梁文道几乎整个晚上将最美好的话都用于赞叹佛法与僧宝:“太虚法师真是近代佛教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在当年那种情况下倡导人间佛教,力办僧伽教育,为佛法培育人才……慈济真的太了不起了,证严上人四十年来如一日,每次大灾难,慈济的师父和志工们都会出现在现场,甚至不会刻意弘法传教,只是默默做事,僧宝的那种清净庄严的形象,看着就让人心安自在。”

  除了坐禅,文道也和所有的修学佛法的人一样将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有情众生,也希望能解脱。文道很懂得佛法中简单行为里包藏的深刻智慧:“回向为什么很必要?学佛不是为了独自的解脱,在这一点上,小乘和大乘没有区别。一个人学佛不想到众生,怎么可能放下我执?如果没有慈悲心,就更不可能放下我执了。”  

梁文道:在都市里修行 

  因为做时事评论的缘故,他深感知识分子容易起嗔心,如果不带慈悲心去看待世事,会很危险。修慈悲观,以慈悲来对治嗔心,才更容易生起智慧。梁文道语重心长地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一位藏地的仁波切在文革中被关押了20多年,出狱后四处弘法。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问师父那个时候怕不怕?这位仁波切说:“我怕丧失对囚禁我的人的慈悲心。”

  这个故事给梁文道很大的撼动,他强调:“对我也是,当然也是,不带恨意。”这个话引起我对证严上人普天三无的记忆: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向来理性而冷峻的梁文道,在信仰面前,竟是那么温厚柔软,浑然忘记了自己还没吃晚饭,而时钟已经不知不觉转到22点。

  修行使梁文道的情绪比以前稳定,不容易愤怒,不会直接地任由本能反应,而这一切皆源于修行而带来的觉察能力的提高以及慈悲心的提升。他将会尽量用更多的时间来修行,在生活中工作中,落实佛法;他定时会坐禅,修慈悲观……周敦颐在《通书》里写:“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者得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梁文道通过修行,进行自我的检视与批评以及个人德性的栽培,令人赞叹。

  善写作,但未必载道

  梁文道辩才无碍,文才也了得,他的文字皆依缘而作,并不强调文以载道。数年前,文道的文字犹有血气,会为杨德昌鸣不平,会觉得卫慧自恋到令人作呕,顿笔咆哮处,常作金刚怒目,看得人快慰平生。可是,不看还好,看完之后,难免更添痛苦,知道了又有什么用?你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古德云:心净则国土净。文道的文字里诸多不干不净,叫人觉得这五浊恶世颠倒众生原本就惨惨戚戚,何必还去挑开幕布将丑陋显示得一览无余?然而,文道说:“知识分子应该有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关心这个世界的问题,焦虑它的各种危机,协助改善这个社会,使它更好。这个世界,有些败坏是制度性的,会使活在这个制度下的人们生嗔恨,一执着就会有毁灭性。有些人发了大财,被制度豢养了他们的贪,为富不仁或成为贪官污吏。”

  《我执》已经看到一个相对平和的梁文道,文字不再掷地作金石声,偏要绕指柔,但还在通往内心寂静柔软的路上,因此,这本书中,梁文道的柔还夹着过去理性的冷与硬。当情感能被剖析,已不在情感里,他的觉照能力,将文艺家们絮絮叨叨的话题剥得寸丝不挂。《我执》里有难能遣怀的沉吟和惆怅,最后却都被空无盖住,伤口和阵痛,都如云烟,杳然而逝,或成膏粱,劝慰来者,仿佛纳兰容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由于过去的习性并未彻底检视和修正,有些文字读来令人伤感:那夜夜投奔他的女子内心可有极大的焦虑?千年能变化的白娘,从无半点把夫欺,而他抵不住自己的怀疑,以为白娘所做的一切皆是精心巧局,镇压在雷峰塔下也是她和法海串通好的苦肉计……相思令人老,一夜可白头,许多触目惊心的片段与场景还有人事,原本如玛格丽特·杜拉斯式的小说,但他写得无实无虚不知究竟,满纸我执我见我痴甚至我疑。当我把这种读后感向文道表达,他坦然承认:“我其实有很多种状态,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心情的变化,但一向都会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方法,或者,实在,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这种理性,既让人肃然起敬,也常令人害怕,但,这种真实,也让我们懂得:他和我们一样,还在路上。

  佛教唯识学中,把一切法归成三类:一是依他起性,也就是第八意识和前七识互为缘起的现象。“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佛把这些缘起法比作梦幻泡影。二是遍计所执性,在这种缘起法上,我们的意识起种种分别。本来世界的真实状况并无分别,而我们的意识却错误地认为有二、有三以至有千差万别,是非对错、你我他、万事万物等等都分别造作出来了,实际上,这些分别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并不是世界的真实状况。

  三是圆成实性,如果我们在观察依他起性的缘起法时,不在其上增加遍计所执性这些本来没有的东西,便叫如实观,就证见了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唯识性、真如、空性等的异名,证见圆成实性就是登地的菩萨了,然而,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足见圆成实性何其之难。梁文道的这些文字,给我的感觉还是在依他起性上增加遍计所执。而这世上的人,又有几个能如实观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梁文道       修行)(五明学佛网:梁文道       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