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一法师:密宗法语


   日期:2010/12/29 17: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密宗法语

超一法师开示

  序
  尝考佛教史乘。真言宗依大日如来为秘密教主。即毗卢遮那佛也。大日如来於法界心殿。开示两部之秘密。金刚萨缍亲承灌顶职位。是为真言秘密第二祖。萨缍承持秘法。待人传弘。及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亲利萨缍。受传法仪轨。是为第三祖。龙树传之龙智菩萨为第四祖。龙智授之金刚智三藏。为第五祖。三藏赅通大小。总持显密。唐开元八年庚申来长安。传宏密教。厥为东来之初祖。善无畏虽先来东土。未开宗立教。故不列于祖。时不空三藏年甫十四。从金刚智来。能通汉语。与智共译经。三十七岁还天竺。更遇龙智菩萨。受瑜伽秘密法。是为第六祖。亦即此土之二祖。天宝五年。再来京师。大译经论。总出七十七部。一百一卷。汉地密教之盛。三藏之力也。三藏门下。惠果等八人为上首。并传弘三密之妙法。后人以惠果为七祖。惠果以下。未闻有继之而为祖者。日本则以空海继之而为八祖。是为东密。吾国自是以来。密教渐衰。至会昌五年。更遭武宗之变。法统就湮。寂寥千载。西藏自蕴松与唐和亲。文成远适。佛教随之西行。既。又娶尼帕尔王女。女信佛不让文成。梵经佛像。次第贲至。佛化大盛。盖藏地与印度毗连。其间虽隔喜马拉雅山。步行十五日可达。故文化沟通极易。其现有藏文之字母。均从梵文脱胎而出。显密教典。蕴藏甚富。多有我国所未译者。说者谓佛法尽在之于西藏。非过称也。挽近藏东二密。先后归国。闻者惊异。宛如铁塔初开。此固有关於如来之法运。与众生因缘时节。法尔如是。非凡愚之可得而思议者也。吾师超公阿奢黎。留藏归来。绍隆大法。弘演三藏。菩提誓愿。悲智兼运。铭钝根末学。何足以仰赞高深。近刊密宗法语。师命为序。以谫陋辞。不许。乃考密宗传承之源流。乃饫闻於师者。诠次之以塞其责。非敢以为序云。

  弟子张树铭莲守拜稿

  超一法师于丙子佛成道日开示苏州净心莲社学密同人
  弟子能正侍记
  密宗在佛教的立场上,占着最高的地位,是修行的总持法门,也是修行的简捷途径,无论佛教传布到任何区域,密宗都有一页灿烂光荣的历史记载,我国当唐代的时候,密宗好算为一时之胜。考唐玄宗开元四年,有善无畏三藏自中印度贲梵策陆行经我国北部天山北路达长安,八年,复有金刚智三藏亦自印度戴梵策浮搓经我国南部广州达长安,彼二师者,皆亲承密教两部大法於龙智,根机既异於常人,复於齿德俱盛年富学强之时乘愿来华传教,其教理造诣之精深固不必说。正值我国运昌明,故二师杖锡履华,请经传法,复备显灵异,甚得当时在位者之赞叹,因之朝野上下,对於密宗之信仰与受持,蔚为一时之风气。更得若干及门弟子付法眼藏,血脉相承,嗣续佛灯,密宗至此遂臻极盛,盛极之余,可叹大法不幸得很,其后至唐武宗会昌五年,遽遭毁佛之变,烧经毁寺,几至坑僧,不但密教一宗,即整个之佛教亦同归于尽,唯有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言,故不受焚经之大影响,虽无寺字作栖心办道的道场、而水边林下,月白风清的场合,大可为参悟禅机的好境界,故禅宗能独延残喘,犹能干劫灰之后保其孑遗,而密宗则以布置坛场,陈设法器,传授真言仪轨等故,必须有寺字经济经典等为依据,然此等需要,在于当时大动乱的环境当中,皆不能得到满愿,因此,密宗大受教难的摧残了,所以虽自大中元年后,佛寺渐复,教法渐兴,而密宗卒以受创过巨,竟未能重睹前橱之盛况矣!年代愈久,渐传渐衰,濒于式微,怡至宋代有法贤施护之徒出而弘扬密宗,亦仅能译经而已,求其佩两部大法之印玺者无有也,故密宗在我国根本传承之血统,至此已斩断多时,早成绝学,所余者,唯有潜滋暗长之枝未而已,更可叹者,及明太祖时,复诏禁开坛,特别加密宗以残酷严厉的限止,必灾尽而后可,密宗于此时更荡然无复存在了!所以后来的佛教徒,简直无人注意于此,并且还染下一种轻视和毁谤密宗的心理,相习成风,遂造成一般众生对于密宗牢不可破的歧视,流毒至今,致使此无上法宝湮没不闻者数百余年,不得不叹此土的众生,根机福分,太觉浅薄一些吧。然而密宗自有其最高无上之价值,所以近年一般学佛者的眼光,大都转移视线,放弃以前对于密宗轻视及毁谤的封建思想,而渐渐重新加以注意了,自东密”“藏密,先后归国,才不过数年的时间,而密宗已是欣欣向荣,大有风靡全国之势,无论南北的佛教徒,或者说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佛教徒,他们的脑筋中都共同深刻着密宗的影像,其进展之速,教化之普,也可以窥见一斑了,根据这种风气习尚,来推断今后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密宗定有大放光明的时机,而密宗本身,亦决能于今后之佛教历史上放一异彩,执一个时代佛教的牛耳,这并非是我们站在密宗场合里的人姑妄言之吧!如此迅速而产生伟大进程的动力,半因是班禅大师及蒙藏各大呼图克图努力宣化的力量,半因是大勇法师之倡导东游及继起者之我们所组织的佛教藏文学院及康藏学法团的成绩;可是成绩虽有根显著的象征,但在目前还不少有一种人,他们因为密宗绝响已久之故,对放密宗非常陌生,同时又因受了传统下来的封建思想的流毒比较深一点,骤见密宗澎湃挺进之势,不免仍落前人臼巢,依旧存心毁谤,这,用不着叹气,我们认为这是蜜宗复兴的过渡期间进程中应有的现象,我们弘阐密宗为主旨的人,尤当尽力化导、达到揭开密宗与他们的隔膜,和剔除他们对于密宗承袭下来的封建思想,这也是我们在将来应有
的努力的结果,这券并非是不能兑现的。诸位是久久信受净土的人:能在这密宗复兴的草昧时代,便能够认识这无上的密宗,放弃门户之见,不落寻常臼巢,来此学密于我,真是难得的但白的修行的人。
  今天你们既来学密,第一件我当使你们知道密宗是什么?密教者,大日如来身口意三种之业用,其体性功德微妙不可思议,非有上根胜慧者不能值遇是等秘密之教,金刚顶经谓自性受用佛身,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所谓三密门者,谓印契表身密,真言表语密,观想表意密。宗此三密门而修行者曰真言宗,真言二字,仅是三密中之语密,而以之标榜三密者,取密教重声字即实相之义故,并且三密中语密最为殊胜,凡发声时,兼有转舌动念之作用,即一语密而可概括三密,因此密宗虽综三密,而特以语密之真言名宗,非过称也。真言之为言,谓此是请法实相、不谬不妄,故名真言,凡诸佛菩萨之本誓功德智慧等等,无不概括放真言之中,若以特殊之名词代表此真言之全义者,可以用种子二字,以真言能摄无量义趣而生一切功德故,喻如植物之种子,能出生整个的植物故。或有疑密宗秘密之义,谓佛教是慈悲普度平等博爱之宗教,何以有秘密行为,须知密宗并非是保守秘密,究其实际,密宗乃是以三密相应之作用,开发众生心中之秘密,而使之了达宇宙的真相之大秘密也,非谓保守秘密不欲人知也。二教论云:所谓秘密、具有二义、一、众生秘密,二、如来秘密,众生以无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觉、故名众生自秘、应化说法,逗机施教、有不虚故,所以他受用身秘内证而不说,其境也,则等觉希夷,十地绝离,是名如来秘。盖众生自以无始来无明妄想,覆藏本具两部之佛德,无由窥见无尽藏中之庄严宝藏,故佛说华严经时,二乘竟如聋如哑,各自退席,亦自秘之类也,而此两部大法,则非时非器不轻以授人,故于如是烦恼众生,不轻易晓以两部大法、实则两部大法正为众生而说,众生只要具足了接受两部大法的因缘,便无所谓秘密之有了。
  如果已于密宗稍有认识,第二我当使你们知道密宗的殊胜,以坚固你们对於密宗的信念,六波罗密多经分如来所说正法为五法藏,一契经,二调伏,三对法,四般若,五陀罗尼,谓契经如琴,调伏如酪,乃至陀罗尼如醍酬,醍酬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观此五味分配之次第,前四者皆为显教,后一者独属密教,密教之殊胜犹如诸教之醍酬,微妙第一,经中如此赞叹者,不胜枚举,以下再约举数端,与诸教相比,从较量中求出密宗的特别殊胜的地方来。
  (一)密宗没有未法时代。我佛在世时尝记别教法隆替的时间,谓佛法住世分三个时间,佛灭后一千年为,正法住世时间,此时众生,依教修行,自可证果,次一千为像法住世时间,此时众生,虽有修行之士,证果极难,次一万年为未法,住世时间,此时众生,修行者寥寥,教化虽仅存,因世法愈坏,邪见横生,修且不易,证果更是难说的了。今日去佛二千余年,实已降入未法时代数百年,不特较汉晋之际,邈难企及,即较之唐代学人之根器,亦不免有云泥之差,大集月藏经云:我未法时,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准是论之,吾人既值今日未法时期,虽遇佛法,亦不能达到我们学佛所要求之目的,使人对于是真正皈依处所的信念,根本发生动摇,至少也有惑疑!然而佛所记别正法、像法、未法者,仅就姿婆教主在姿婆世界所说的教法而言之,若密宗则为大日如来放秘密法界心殿中为自内所等流之尘数眷属,宣说自内所证之秘密法门,金刚萨缍积集之,藏於南天竺铁塔内,及佛灭后八百余年,龙树大士入铁塔内,受灌顶位,亲承两部大法后出塔,密教始流布于姿婆世界,是知密教非娑婆教主所说,而不能落於娑婆教主所记别的正法,像法,未法的范围内,所以密宗决不受时代的变迁而或有差别,如来亦预知后人不免惑疑,故经轨中特示出未法时代密宗有殊胜之利益,如此者多至不胜枚举,随摭一二以为证明:无量寿仪轨云:我为当来未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无量寿如来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根本大教王经云:当於未来未法时,用此护持法,拥护国王及国界,令诸有情,皆得安乐。瑜祗经云:若未法世人,长诵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焚漂,莲花金刚手,翼从而侍卫,若诵一百八,能灭百劫罪,若诵一千遍,能成满意愿,若诵一洛叉,得大金刚身,若诵一俱胝,得成遍照尊。由鉴于如上所引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修学密宗的人,在这充满恐怖的未法时代中,可能达到我们学佛所要求的目的,假使能够修学密法,虽在未法之世,也容易有果可证,兴教大师之言曰:悉地不拣时,信修之时,即是正法。可见密法不落时间性的,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证果,我们修学密法的人,明白了上面所引经论,使我们的信念坚固,不要生起一丝一毫的动摇与惑疑。
  (二)成佛迅速。佛果至高无上,证之非易,依显教修行而求佛果者,须要经过三无数大劫之长期努力,并且在此中间,多数十进九退,譬如作方里游,靠两条腿,凭你铜筋铁骨健步如飞的好汉,而勤劳至於摩顶放踵,亦必须经长时期的驰驱,并且中间或因天然之山河障碍,或因人事的变迁,往往不易达到目的地,以密行而求佛果者,即身便可以成佛,如驾驶飞机,翱翔于茫茫无阻的太空,千山万水,瞬息而至,一字顶轮时处轨云: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法华观智仪轨云:若能依此胜义修,现世得成无上觉。发菩提心论云: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又云: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阕而不书。
  (三)能灭定业。经云:走业不可转。佛说有三不能,第一曰不能转定业,释迎所以示现金枪马麦之难也!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二,而卒不免为外道所害者,定业不可转也!推修持密法的人,则无不可转之定业,亦无不可灭之重罪。大随求陀罗尼经云:由随求威德,定业不受报,文云:一切罪障,定受业报,悉皆消灭。六字文殊咒经云:日日随心,常诵莫忘,定受业报,亦令消灾。无量寿仪轨云:此无量寿如来陀罗尼,才诵一遍,则灭身中十业四重,五无间罪,一切业障,悉皆消灭,若比丘比丘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还得戒品清净。

  (四)见闻蒙益,见陀罗尼文,闻陀罗尼声,皆是佛事,无一件非是利乐有情之工具。故陀罗尼,即仅有见闻,亦可以消灭罪障。如大日经云:无量俱胝劫,所作重罪业,见此曼荼罗,消灭尽无余。尊胜陀罗尼经云:若人须臾得此陀罗尼,干劫己来,积造罪障,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身……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同会处生。宝楼阁经云:由此陀罗尼威力,若读诵受持,若佩身上,若书衣中,若置幢上,若书经卷,若书素旄及墙牌版,乃至闻声手触,及影其身,及转触余人,决定当得不退转无上菩提,能于现世获无量百千功德,远离诸罪,成就一切善根。又云:若有见持此真言人,则成见六十二恒河沙百千俱胝那庾多诸佛如来应正等觉。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云:若有于此咒王,如能书写,受持读诵,供养恭敬,佩于身上,以咒威力拥护是人,……若有得共彼人语者,亦得除灭五无间业,若有得闻此人语声,或在其影,或触其身,令彼一切宿障重罪,皆得消灭,所有诸毒,不能为窖,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厌祷邪魅,不得其便。宝箧印陀罗尼经云:况有众生,或见塔形,或闻其名,或当其影,罪障悉灭,所求如意,现世

安隐,后生极乐。五秘密仪轨云:才见曼荼罗,能须臾净信,以欢喜心瞻睹故,则於阿赖那识中,种金刚种子,具受灌顶,受职金刚密号,从此已后,得受广大甚深,不思议法,超越二乘十地,夫一度见闻而生善灭罪之功已有若是,则彼数数修习者,其利益可想见矣,吾故曰:非菩提之难得,乃此法之不易遇也。
  (五)男女平等。一般女人因具五障,每说不能成佛,这是一般女子绝大错误的观念,密宗要义云:一切众生,色心实相,即是毗卢遮那平等法身,如是包罗广大,一味平等,既然对於一切众生都无分别,更何有于男女形性的歧视吗?所以不必再说男女受法,有什么同等不同等的分别了,又云:曼荼罗上之四波罗蜜菩萨,及八大供养四摄智菩萨,均为女形,皆足表现男女之绝对平等,于此也可见密宗为未法时代众生的殊胜法门,非余宗可及的啊,男女二性,同为六大组合之身,同是毗卢遮那之眷属,所以尽管是女人,只要你肯发心修行,等到资粮具足,瓜熟蒂落的时候,即身成佛,是毫无疑义的。

  (六)利益现世。
  显教视六尘为妄,故不乐世间福利,且常戒勿染着,密宗以当相即道’‘即相而真所谓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可见世间法无碍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语云搬柴运水,无非佛事。则修行之人岂可厌弃现世不作饶益的事吗?佛法如阿伽陀药,能疗万病,佛为大医王,能救诸众生,若只能度众生出世间,不于处现在世间中苦恼状况下之众生,作与乐拔苦之事,则大医王与阿伽陀之力用尚未完全显现。故密教是不舍作现世利益的,因为无论其为世间利益与出世间利益,同是佛子利生的本行故。显密教所作利益现世之事,如宝箧印陀罗尼经云:复有众生,重罪报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诵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烦恼,一时消灭寿命延长,福德无尽。又云: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花一香,礼拜供养,右绕行道,由是功德,官位荣增,不求自至,寿命富饶,不祈自增、怨家盗贼,不讨自败,怨念诅咒,不厌归本,疫厉邪气,不拔自避,善夫良妇,不求自得,贤男美女,不祷自生,一切所愿,任意满足。
  (七)诸佛同修。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必修密法,方得证菩提,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云:若诸菩萨,不修此法,证佛果者,无有是处,是法名为顿证菩提真实正路。守护国戒云:释迎牟尼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集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大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诸佛同声而告我言……善男子!谛听,当于汝说,汝今宜应当于鼻端观月轮,于月轮中作埯字观,作是观已,于后夜分,方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诸佛,不于月轮作埯字观得成道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埯字即是毗卢遮那佛之真身,即是一切陀罗尼之母。妙吉祥秘密大教王经云: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曰:我于过去无量劫中,与无量菩萨等,同于大毗卢遮那如来所闻如是法,作如是观,秘密修行,得成正觉,过去诸佛,若不依此法门,无由证得菩提。大智度论云:过去渚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渚佛,今现世诸佛,亦由此明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上所举七端,用赞密法之殊胜利益,实则密法功德元量元边,前所列者,直是沧海之一滴耳,三藏俱在,曷不一观。虽云嘱元性元二,要之密法力方便同中之最方便者。现在我们已知密法殊胜的利益了,吾人便当下手去修,我当要使你们知道修的方法,但是此题的范圃极广,非短言所能尽,今特提出修学密法的入最不可少的三个要件来讲一讲:

  一、皈依上师三室严持净戒
  皈依者,是趣入圣教之初门,外道内道的分别,即以此为界,皈依外道法者曰外道,皈依内道法者曰内道,我们所要皈依的是上师三室,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一云:当知佛法僧三宝,最上最胜所皈依。卷四又云:一切佛法僧三宝,执金刚尊亦复然,随力上行孝敬心,汝得所欲皆成就。良以吾人多生值福,幸得暇满人身,然元常迅速,於现法中迅速不住而暇满难得,不知当来生何处所,若揆渚平时所作所力。诸白净止势极微劣,诸黑恶止势极强力,衡审将来当堕恶趣,受种种不爰乐果,深深怖畏,惟有上师三宝,有从恶趣中救护之堪能,若能皈依,则可远万如是怖畏,菩提道次第论中说有八种功德:一、得入内道为佛弟子;二、成就一切律仪依处;三、先集止障轻微灭尽;四、积广大福;五、不堕恶趣;六、人非人等不能损害;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八、速成佛道。因此种种急切要求皈依。
  上师者,行者求道必须的助伴也,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如是可见修行必须有上师,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菩提道次第云: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灭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识。又如菩萨藏经云:总之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圆满庄得一切波罗蜜多,地忍等待,神迩息持,办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为本,从尊重出,尊重力生及为其处,以尊重生,以尊重长,依於专重,尊重为因。引文中尊重者,即是上师,由是见上师有如是功德,故当皈依。然皈上师者,应当详钿选择具有德行者,不应急不暇择,选择上师要怎样一个目标呢,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一)静,(二)近静,(三)德增,(四)具勤:(五)教富饶,(六)善达实性,(六)具巧说,(八)悲体,(九)离厌,(十)应依止。选择上师当如彼说十种功德作条件,若未法时代具全法者鲜,然至低限度具备圆满德相八分之一者方堪为师,妙臂请问经云:诸能全具如是德,于净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这是选择上师之目标,而作学人的,亦须自己具足三德,才算是有根器的,四百论云:说正住(一) ,具慧(二),希求(三)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由正住故,无朋党阿私之心,不贪着自宗,嗔他法派,若不具正住之心,则必如中观心论所说由堕党恼心修不证寂静了!由具慧故,能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于所说法,不生颠倒。由希求故,于所学法常能精进。修学的人,自己必须具备这三个特点,然后于选择到的如上说之具德上师处所,发起真实信心,信为良伴,殷勤依止,再所谓信心者,非常宝贵,是一切成就之本,一切善法,信为能入,故华严经云:信为道原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昔日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一天,弟子有名敦巴的问道: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那?尊者答道: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 乃得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如何能生!譬如一个初学木匠的学徒,如果对于他的匠师没有信赖, 便懒得向匠师求指示,同时匠师也会因徒弟把自己看不中眼,也就不愿意问起去传授这行技术,这样一来,徒弟便没有学会木匠的一天了,从这些浅显的事实上看去,也可以觉悟到信心和重要,是故修学密法的人应于上师生大信心,恭敬依止,於上师处所应如菩提道次第论所说以九种心来亲近承事, 九种心者,一孝子心;二金刚心;三如大地心;四如轮围山心;五如世间仆使心;六如除秽垢人心;七如乘心;八如犬心;九如船心。(此九种心,今但标名,欲知其详,可参究本论。)若能如是深信上师及以九种心而承事者,方谓无悖于皈依上师之义意。
  上来是就一般而讲的重要,以显必须皈依,若是在密教中之重视上师,尤有特殊之点。在密宗上讲起来,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 且上师尤重于本尊,行者若无本尊,还可直依上师而得成就,因为密宗是祖祖相传,虽经过若干时期若干空间,而一灯相续无有问断,从上师一代代溯观上去,自与本尊相联,而作的观想不会错乱,若无上师,则莫由观想起,亦无从修起。且让我讲个故事:西藏有某大喇嘛,门下有许多学密的弟子,就中弟子有一人专修本尊得了成就,豁然得见本尊现身,生大喜乐,某喇嘛知道这个弟子专修本尊得了成就,便故问曰:本尊与上师功德孰胜?弟子毫不迟疑的答道,本尊!某喇嘛闻己叹曰:若无上师教授,从何处得见本尊,本尊现前,皆是上师教授加被的力量,你这样不重视上师,恐不能得大成就吧?从这段故事里头,可见上师功德的殊胜了。西藏大德博朵瓦云:修解脱者,便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百工技艺,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从无间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今人多师心自用,不敬师长,直可叹也。
  三宝者,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是为佛宝,如来金口宣说十二分教是为法宝,住持正法绍隆佛种之贤圣是为僧宝。佛法僧三而云宝者,宝性论云:真实(一),世希有(二),明净(三),及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常时不变迁,(六)。上颂所说六义即是宝义。
  三宝功德,难思难量,无有边际,是大福田,能生众生福德故,是大恩德田,能拔苦与乐利益一切众生故,今依正教略为赞叹三宝功德,然恐文繁,未敢博征旁引。
  一佛宝功德,从佛身讲,其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俱足,光明端严无有伦匹。一身能现刹尘身,普遍三千大干世界,各别时间,各别国土,各别根器,转大法轮,教化众生,普令成就。从佛语讲,佛以一言音,能答一切问,而圆音一演,众生复能随类各得其解,谛者品云:若诸有情於一时,发多走语而请间,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就佛心讲,其心双具智悲二德,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又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道次又云: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所缚,无所自在,是故见诸从主,常远大悲,恒尤间断。这种广大的慈悲心怀,是能仁一贯的悲智主义。从佛作业讲,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有情。怎么说佛教化的众生有限,未能将一切众生度尽,要知道,教化众生,各有因缘。未聆法教的众生,只可罪自己未植善根,无福值遇能仁金手接引,不可罪能仁智悲不广,凡堪能教化的众生,能仁无有不教化的。
  二法宝功德,法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由如法修行而出。诸佛教化众生,亦皆如法而说,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于此具见法宝功德了,故婆婆教主当时说华严经时,自敷座位,敬法故也。
  三僧宝功德者,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人,能够荷担如来家业:释迎牟尼般涅盘后,留下的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靠僧伽来替佛宣扬,世无僧宝,则法轮不转,法无僧宝,则众生不能享受佛法的刊益,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维正法,是正法因,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所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僧伽具有如是功德,能够作如来使,应知是为圣补特伽罗,与佛大师无以异也。
  三宝既有如是功德庄严,故是真实皈依处所,当愿生生世世常不舍离,若欲常值三宝,常当持念皈依三宝咒, 种种杂咒经云:若诵此咒,于所生处, 常遇三宝,得四亲行,如影随行,无暂舍离。谓诵持是咒故,能令生生值遇三宝。今吾人既幸值有三宝之时,复得皈依,应生希有,常护不舍,下至语言嬉笑乃至失命因缘,终不弃舍皈依,于日日中昼夜一心,摄念三宝,慎无忘失。道矩论云:应於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谓见所塑圣像及一颂偈经文与僧伽破衣所遗下之碎黄布,皆当视为真实三宝,对於三宝,非有如是之懂憬与崇敬,不足以谈皈依也。上来所讲,悉约取菩提道次第论中文义稍事开显,学者若详究该论,所得的益,当很多呢。
  复次,皈依范围之广狭,显密有别,显教中唯是皈依三宝,密教中则加皈依上师,中国的密宗中断了若干年,大都是只知道惟有皈依三宝,只有放焰口还有皈依金刚上师的,关于这个显密教皈依上的歧点,若用现代眼光来解释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作如是观,显教因为(一)经典是公开的,不能限止某一种人不读;(二)义理是显明的,学者但凭智慧力精进的研究,也可以无师自通的,因此不须皈依上师。而密宗呢,恰与此成反比例,因为(一)理事隐秘,单凭自己的智慧,似乎不可靠,原来这不是能够无师自通的,必须师资引导,方能入其门径窥其堂奥,苟无师,即有出人头地的锐智,亦令你触处面墙,故学密宗的人,要有师资传承,方可问津,若无师资传承,则于其中幽辟之径,率履无由,密宗是隔绝吾人凡想的,尤其不可强猜啦。(二)教典不是公开的,无论一经,一论,仪轨,真言,都要受之于师,必须经上师之传授,始可受持这部经,论,仪轨,真言。这不过是一种晓喻性质的方便谈,严格的说起来,密宗的传承,非常严格郑重,必须登坛作法,不准窥视盗听,并拒绝未经灌顶者参与,若未得传承而修密法,即是盗法。并且若无师承,则修时作观,放上师之形相不明,不但没有功德,反因此牵出魔障。所以密宗的经,论,真言,仪轨乃至一字一句,均非传授不可,不信密教则已,倘欲学此法门者,必须先要皈依上师,从阿奢黎处,亲受传承,如此修持,万易获得悉地,瞿硫经云: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罗,持诵真言,虽满遍数,终不成就,复起邪见,彼人命终,堕放地狱,若有人舆彼真言法者,彼亦堕二摩耶戒。,金刚经顶云:此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向未灌顶者不得说一字,若本尊仪轨真言,纵令虽同法行者,不得辄说,若说者,现前中夭招殃,后堕无间狱。法华观智仪轨云:一一印契仪轨真言,应当于灌顶阿奢黎处,躬亲禀受,若不从禀受抉择而专擅作者,是即名为越三昧那,受及授者,俱获重罪。故密教中,特别需要皈依上师,因此,尊师之道,备极严谨,苏悉地经云:弟字之法,视阿奢黎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皈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奢黎故,不久而得无上胜事,所谓菩提,以是义故,比之如佛。金刚王义轨云:既遇真实阿奢黎,应生如来出现之想,所有上妙世间资具,悉应奉献,何以故,此最上乘法,三世诸佛所共尊承故。
  吾人既皈依于上师三宝,当遵守上师三宝所开示之诸品戒法,或受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此诸品戒法,一切众生皆可个别受持,唯小乘人,不能受持大乘的菩萨戒及金刚乘戒。故菩萨戒及金刚戒名不共戒,此不共之义,谓不共小乘,非不共其余,除小乘不能受持外,余者皆可发心受持。受如是戒已,当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可毁犯,乃至失命因缘不得舍戒,下至语言嬉笑不说舍戒语,其严谨当如牦牛爱尾,若尾一缕,挂着于树,虽见猎者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受持戒法,亦复如是,虽于轻微学处,亦宁舍命防护不犯,设少违犯,亦应遵循各各还除仪轨,疾疾仟悔,还复清净,倘能如是严持净戒,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易成圣道,所以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职是故也。学密法者,持戒尤严,虽是密教,而于显密二戒,俱须坚固护持,苏婆呼经云:念诵之人,持戒为本。这就是说,学密宗的人要以持戒为根本,显密二戒,俱须圆满受持,特别于密宗之四重禁戒,更应谨慎守持,四种禁戒,出大日经具缘品中,一曰不舍正法,二曰不应舍离菩提心,三日于一切法不应悭吝,四曰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这四条戒是修真言者之命根,如大日经疏云:如人为他断头,命根不续,则一切支分无所能为,不久皆当散坏,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密教中,犹如死尸,虽具种种功行,不久败坏也。读上经文,当知是四种禁戒、是修密行人不可破坏的重要学处,然禁戒虽列四种,实则具可摄于不应舍离菩提心之一戒,何以故,净菩提心为一切无量戒律之本体故,第能护此心,自不至放毁犯一切戒律,此菩提心戒,展开来即是十善戒,此十善戒,犹如大地,一切戒法,威共依之而得成就,盖此十善戒,将身口意三门止恶修善俱在其中,其体性,即是吾人自性本源之戒体,本源之十善戒清净,诸余枝流戒体乃得清净,若戒本不正,则由本所生之诸余枝戒必不清净,犹如黄河之水,源自山谷,泥沙杂之,虽流数千里不能澄洁,且不仅不洁已也,更以水有泥沙故,沿河沉淀,久致河身淤塞,成大水灾。故求戒体圆明,必须正本清源,善护此十善戒,能善护十善戒,亦即善护菩提心戒,弘法大师云:密戒者,所谓三昧那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所谓十善者,身三语四意三也,摄未归本,一心为本,一心之性,与佛无异,我心,众生心,佛心,三无差别,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此宝乘,真至道场。由是观之,若修密乘而舍此十善戒,则犹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啦,反过来说,假使能持十善戒而修行者,定能直至道场毫无阻碍呢。观杂阿笈摩云:应护诸言(口四)善护意(意三),身不应作诸不善(身三),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菩提道次第论亦云:习近十种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以是因缘,故佛于众经中以多种门而为称赞,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萨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入中论亦云:若诸异生(凡夫)诸语生(声闻),若诸自力证菩萨(独觉),及诸胜子决定胜(菩萨),增上生因戒非余。如是种种经文,都可作戒为一切成就之本一句话的注脚,同时,我们又可联想到一个理由,就是假使不善受持十善戒,决定不获成就,反有罪报,这并非是臆测,有圣教量可证的,如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一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由此愚蒙,而致命终,颠倒堕落。今已略说十善戒应修之理,若欲广知者,请读菩提道次第论,要之,十善

戒为显密诸戒之根本,修行人不可谨慎守持的啊。
  二、发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过不舍离菩提心戒,可见菩提心是一切戒的根本了,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更可见成佛之因,也基於菩提心了,大日经疏谓: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导首,犹如种子,是万德本。龙树菩萨曰: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华严经去: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这些都是讲菩提心为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根本。至若修密法的人,于此菩提心之生起更为重要,如没有此心,即没有修学密法的资格,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如说此心最极希有,昔未闻此,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师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师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荼罗,亦不子彼显示印咒。由此应知,发菩提心,于修密者,最为重要,今当于此,略为显示;
  云何菩提?梵语菩提,华言觉,觉即觉悟,觉悟即是智慧果德,由智慧而证涅盘,即是涅盘果德,菩提与涅盘,虽皆果德,而智慧为能缘,涅盘为所缘,此又当辨也。此菩提果有其三种,一声闻菩提,是闻声觉道义,谓由闻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如实现量证知人间一切,皆是苦及苦具,与比量证知三途极苦,诸天变异苦,而生大怖畏,知道要止此苦受,必先断除苦因,欣慕涅盘寂静妙乐,故勤修正道,至功行圆满,即得菩提。这种菩提,由明白染净因果而证,谓于染门中,集是苦因,苦为集果,苦是应除,除苦必须断集,干净门中,道为灭因,灭为道果,灭是应证,证灭先必修道,即是悟到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大温陀南。二独觉菩提,谓由独处空山,岑寂思维,从万法相续生灭中,证知皆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生起无明,无明为因,生起行等乃至老病死,如是十二因缘,互为因果,因果相续,流转生死,受苦无尽,乃知欲还归寂灭,必先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等乃至老死灭,既灭尽已,不复流转,受寂静乐,故独觉圣者,但观黄叶止啼,即可悟道,如是圣者,性极贡高,故特生于无佛世界,不愿甘拜佛陀的下风!运用天赋的锐敏的智慧,参悟出缘生的真理,不假借佛陀的教化,所以叫做独觉,又叫做缘觉,因为是参悟缘生的真理而得到的觉悟。三佛果菩提,谓广行六度,勤修四摄,不唯自利,成就利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阅三大阿僧劫,觉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证无上正等正觉,住无所住涅盘,量等三千,恩遍四生,智悲双运,任运无间接引一切众生,不耽住于涅盘,不缚束于生死,虽在常寂光中消受寂灭的妙乐!而不舍度生,虽在生死海中教化众生,而不有碍常乐,是之谓大菩提。此三种菩提,初二为小乘圣果,第三为大乘圣果,而密宗者是大乘法,摄在第三佛菩提中。
  云何菩提心?普通讲心,概括一切心王心所而言,此菩提心,须加拣别,而非泛指的心,是直指心所中的欲心所,百法讲欲以希求为义。故希求于菩提曰菩提心。换言之,菩提心就是人所求的一种菩提欲,与今人想居方丈曰方丈欲差不了许多,不过,其欲虽一,其性迎异,因为菩提欲善法欲方丈欲虽不敢说不是善法欲,可是现代的方丈,多少带有几分虚荣心,我们至少不能推诚过笃,过信这是纯洁的善。前说希求于菩提为菩提心一语中之希求于菩提五字,须要加个拣别,谓希求大乘菩提之心,方名菩提心,如果希求小乘菩提,则不名菩提心,而应是出离心,因为小乘的希求,只是解脱烦恼出离三界,仅仅是一种出离欲,所以凡说菩提心,即是指的希求大乘佛果,落于大乘范围之内,菩提道次第论云:于此二乘(波罗密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於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乃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此文是说随此菩提心之有无而走大乘小乘,若果真是有了菩提心,是人即为菩萨,他无论为什么事,下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都是菩萨行,要使没有生起此心,那无论你作广大的布施,乃至修持戒智慧等六度大行,及修诸本尊息脉点等密理,也不能算菩萨行,其所获功德,较之一抟之食的布施,小得极可怜,
于此复引两段文以证明上言之不谬。如人行论云:发菩提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为佛弟子。这就是说,生起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萨,反之便非菩萨,因此希求于菩提五字须加拣别标帜。此菩提心,生善灭罪之功,最为殊胜,非余善法可以相提并论的,人行论又云:此如劫火一刹那,定能烧毁诸恶业。’‘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此殊胜菩提,亦唯有大乘根器才能发起,因为希求得致大菩提果,必须广度众生才能满愿,而度生者,广大难行,彼小乘视三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避之犹恐不遑,焉肯受生三界来度生吗?故宝蔓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广大及回向,何得名菩萨。怎么能发菩提心呢!那未,只有菩萨,以慈悲的怀抱,不安住于涅盘,坐视众生的受苦,倒驾慈航,接引众生,然而须有大智慧,不致随逐众生沉沦,如莲出污泥,而能净洁,不受污染,所谓涅而不滓,方才可以呢。
  云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者;为成佛利他而发此心,欲以此心而证菩提,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善菩提。发菩提心这个问题,菩提道次第论解答得很详细,今取彼义约为开显,夫菩萨为利人济世发起菩提之心而行菩萨之有一个化除人我亲怨爱僧的方法,方能普遍生起利他之心,这个方法,可用自他转换平等的观念,即观想他人之身如己身,以爱自己之心而爱他人,这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美德,见着众生在苦聚之中,等同己受,便想拔苦与乐,与自己有什么痛苦一样。换言之,就是古人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人道主义,有菩提心的人,亦复如是。但是,自他转换的意乐怎样会生起呢,这应当思维着自他转换的胜利与不转换的过患了,当知一切衰损,皆由我执所生,一切功德,皆由利他而起,观人行论云:尽世所有乐,悉从利他生,尽世所有苦,悉从自利起,此何须繁说,凡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观此二差别,若不能真换,自乐及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如是思惟,定能生起自他转换之意乐了,若能生此意乐,则一切皆随心所转,自能无亲无怨,观自如他,观他如自,普遍生起利他之心。但是,要认清此意乐是建筑在爱他如自,弃自如他的大悲心上,非是强认他身及他财物为我所有,此等谬见,反而扩大我执,是断断不可有的。这种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故应勤修,释菩提心论云:悲坚为根本,菩提心苗生,专利他觉果,诸佛子应修。
  复次,此菩提心,复有多种解释,弘法大师特将此心分为四种,一信心,二大悲心,三胜义心,四大菩提心,此四种心,根据于善无畏三藏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之说,故于此四中又标信为总体,释摩河衍论又将此能信之心举出十义:一澄净之义;二决定之义;三欢喜之义;四无厌之义;五随喜之义;六尊重之义;七随顺之义;八赞叹之义;九不坏之义;十爱乐之义。菩提心论又将此菩提心分为三种,一行愿心,二胜义心,三三摩地心,但虽有种种异释,不过仅名言上有所不同,若究其义理,则是一味的,譬如信菩提可求希求于菩提同是

的范围,欲心所,亦可概括之,为大悲心行愿心,与本文所讲自他转换的意乐一段所发挥者甚相吻合,其胜义心三摩地心即本文所讲之大菩提果,亦是名异体一。
  三、修广大供养
  为什么要修供养,三乘道果及人天福报,都是供养的功德筑建起来的,我想,凡是读诵过佛经的人,都见识过这样一段类似的经文吧!尔时阿逸多菩萨摩河萨复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罗女曾于往世种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应当知此有德女,于过去世毗婆尸佛出现之时,已作女身而求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解其身上所着璎烙,奉上彼佛而为供养,尸弃如来出现之时……乃至具迦叶如来出现之时,复以金华散佛供养,如是所作,皆为求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言:愿我以此供养善根,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段经文,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摘录来的,当佛在大众中与此有德女授记后,阿逸多便起立发问这有德女曾种何善根,蒙佛授记,抱了一种惑疑的态度,佛陀就滔滔不绝,叙出有德女的往事,称她往昔曾供养彼彼诸佛(就是上段引文),有如是供养功德,所以当得成佛授记,这类的经文,在经中可说是司空见惯的,当我们读经读过这段文后,意识上决定有这个概念——这个当机的所以得到成就,都由往昔作过种种供养,由供养换来的,可以大胆作个结论,凡是某一个阶级的果位,达到瓜熟蒂落时,都是供养灌溉出来的,这,可作供养为成就之要件的象征说明。我们从这个抽象的解释,可知道要求佛道是必须供养的,正如要使瓜熟须要灌溉一样,其实,供养之道,普遍得很,不单佛教有供养,即多数之宗教,亦皆不废供养,又岂但是宗教,即世人之酬酢,也可说是供养之类,不过,供养虽同,仪式有别,意义亦有别,他们供养的目的,在求生天、官阶,假借……等要求,我们佛教徒的供养,乃在求正等菩提,自浅的方面言之,供养的意思,就是要求得对方的欢悦,以满我之所愿欲于彼也,外道之供养者愿于天堂,世人之酬醉者愿于官禄名利等等,我佛子之供养者愿于菩提,果然愿得极,供养得虔诚,自然有感斯应,如愿而偿,大日经疏云:以如供具,供养心王如来,能令诸尊欢喜,所求必获。这种解释,或者也抽象了,今更说切实一点,盖供养是求福慧的工具,福慧二者,是成佛得道的资粮,有了福慧二种粮,方可以得成佛道,这两种资粮,不是凭空有的,是从修供养祈祷得的,所以行者若要成佛,必须从供养中求大福慧以作资粮,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经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谓当以信心供养福田,求生福慧,如垦种田园,得生禾稼,所谓福田者,即指上师三宝。上师三宝,既为福田,则吾人之福慧皆依彼上师三宝而生,如是吾人更当存念现在福慧,悉彼上师三宝赐与,若非供养福田,何有今日福慧,若无耕耘,何有禾稼。如是思维,当生报恩之心,恒修供养,平常嚼啖下至受用一杯净水,当思来处,先起供养,方自受用,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所谓报佛恩者,就是修供养了。至於福慧胜劣,当视供养胜劣而定。亦犹如以耕耘勤情,而卜丰歉。所以要求广大福慧成佛资粮,当放福田广修供养,尤当念兹在兹为报佛恩,因此,祖师遗下的家风,教人日日发愿广修供养(十大愿中第四愿。)也是为这个缘故。
  供养的种种,在诸经上说供养有多种,有自供养者,谓非由放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一)教他供养者,谓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他供当获利益安乐,由悲憋心唯教他供。(二)劝他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三)(道次文。)如是供养所获福德,初者大,第二广大,第三最大。有上供养者,谓以诸最胜妙花蔓,技乐涂香及伞盖,……最胜衣服最胜香,未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忏悔文, )言有上者,谓世间供。如是供养,又名财敬供养。(四)无上供养者,谓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忏悔文)此乃是诸菩萨所变微妙供具。故是无上。(五)广大供养者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慢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求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七)(道次)正行供养者,谓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八)(道次文)现前供养者,谓供养之时,受供养者,现在前面。(九)不现前供养者,谓所供境不现在前,普为供养一切。(十)俱供现不现前者、谓当作是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佛及塔)亦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养十方无边佛塔。(十一)(道次)理供养者,谓种种加持之仪轨,真言,观想,手印,三密交加,运心供养。(十二)事供养者,谓以三密妙行,加持供物而为供养。供物种类。内供,外供密供,就寻常供养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饮水,二浴水,能滋万物有布施义,配施度。六涂香,清凉身体有清净义,配戒度。三华蔓,其性柔和,配忍辱度。四烧香,一经着火,刹那相续,无稍间断,配精进度。饮食,能滋生
四大,依禅悦为食之义,配禅定度。五灯明,能破痴暗,犹如智慧能破无明,配智慧度。八音乐,以美雅声能破愚痴,如是八供,非定表六波罗蜜,亦表诸余善法,要知密法不何思议,随表何法俱可,不能拘於一局也。如上所举十三种供养,是从诸经论中拉杂而讲,不过仅属记忆所得,若详考究,当不止此。于上讲种种供养中,以密宗为殊胜,凡经密法供养者,俱有三密之威力加持,虽仅一微尘许之供物,而能充满法界,以供养云普遍佛菩萨处,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法赞曰:以我福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故密宗供养之功德,恒胜过于他者,虽是于佛法不应起轩轾之见,然从殊胜者而修之,要不为过也。
  供养所对的境,供养所对之境曰福田,福田有世出世间等分别,我们佛徒所应供养的福田,为出世间无上福田,是能生无漏大果的上师三宝与本尊,及上说诸境中之塔像的境为境。
  供养应当注意三件事,一供物须尽自己能力,取极精者而设供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况供养,可不慎重。二供物须是自己所有,不可向他处无理追求,若盗物,诈物,有主物,皆不应供养,设或缺乏,可于他物中无主摄持者,取为供养亦无违犯,或随喜他人供养而为供养,或结诵印明运心供养,这运心供养,是密教中仅有的专名词,无余财力供养的人,应如是行,吉祥敬母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性。故道次曰: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持诸供具等,皆可供养。若实有物,而不肯舍者,则又当别论。三作供养时,于所供养之境,要生起六种意乐,一无上大功德田,二无上大恩田,三一切有情中尊,四犹如优昙妙华极难值遇,五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能起如是意乐者,虽少思维,而由此
   照上面讲来,知道供养是佛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佛事,若是修密的人,更要注意於此,因为密宗即身成佛的目的很高,要想成功这桩事,当然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讲过,成佛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今密宗欲即身成佛,不免于积集资粮上有些忧虑吧,试想,若无有广大的福慧,那要经三无数劫集积资粮才证得佛果,怎能即一身而成就呢?质言之必须于一期生中积集的福慧资粮与三无数劫所积集的其量相等,才能够即身成佛,所以要想即身成佛,必须于一期生中赶:三无数劫积集的成佛资粮,这种赶办资粮的方法,当然只要靠广修供养了。因为这个缘故,密宗就非常注重供养,其供养之仪轨,较之其余各宗,殊胜无限,除前所讲’‘理,供养之轨则外,又另外有超越一切之事理双运的修法,其法维何,就是诵种种加持的仪轨,口诵,心维,手结印契,三密交加,观想所陈极精的供品,由观想加持之威力;成就无边无量微妙供具,复化现众多俱胝身,一身化现百干等手,同于一时,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便能于一时而作无量无边六度万行,生起无量无边广大功德: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令其脱离一切苦恼,得究竟乐,复以此回向功德再如是修供养,再以此功德复如是回向众生,如是展转回向,展转增上,令诸福慧,亦展转增长广大。复有供养三宝咒,于清旦时,在像前至心虔诵一遍,胜以种种花香,供养十万亿佛。密教中类似此等法门者,不胜枚举,因为属于秘密法门,恕不便为学者广为征引也。总之,密宗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供养法门,可供赶办资粮之工具,故精修密行供养法者,能令众生现生便可圆满成佛资粮,能于一身得成佛道。
  上讲三点,是修学密法必须履行的三个要件,须当切记。诸位都是念佛的莲友,现在发心学密,这种思想的转变,很为难得,我今且谈谈密宗与净土宗的关系,净土法门,人都认为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的法门,可是,这句话在古时候可以讲,在现在的情形下,修学净土的人,他们下手倒也不失为,而成功实甚难,更谈不到,寻究这今古易势的原因,可以说是现近净土宗未得着心要,所以远不如古,要弥补这个缺憾,必须用密教的义理来阐发净土的秘奥遗义,因为密净两宗,同是一种总持的法门,是可以运用密宗的总持来开展净土总持。并且密宗总持比净宗来得伟大,能够将净土宗也总持起来,因为他是无尽的宝藏,各宗各派,都是融持放密教大海中,字母释云: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于一声中摄尽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再者,密宗以是无尽藏故,能够横统一切佛教,可以遍摄种种根机,一无所漏,大日经云: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达婆,乃至说生摩候罗伽法。如是等类根器差别众生之希求愿欲,无不有以契机之教法教化之,而终令其疾成佛道,彼信乐极乐世界者,则可令修弥陀之法其余若信乐华严者,则可令修普贤之法,信乐法华者,则可令修观音之法,信乐般若唯识者,则可令修文殊之法,乃至求智慧辩才及世问福利者,亦莫不有诸尊种种仪轨,应其需求,但能深信精修,自然感应道交,头头是道,殊途同归,于此可见密宗总持法门的伟大了,修习净土宗的人,如果也能学密宗,拿密理来充实净理,则净土宗定能更可以振起颓纲了,此言并非是贬抑净土宗的价值,其实本人也就是信乐净土的,并且本人因为要想往生西方的缘故,才修学密宗,我与一般净土宗的莲友,信仰上纯是一样的,不过我求往生的主张取道密宗,与一般莲友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罢了。
  我们打开中国佛教史乘来看,在未有净土宗以前,一般学佛的人,于浩瀚的教海中,指不出一条简捷的航线,所以累累有少年学教,至皓首穷经,而终不得其指归者,后来才出了慧远大师,别开一径,在庐山创立念佛法门,中国的佛教,到此时才有简捷的专修法门产生,这是我们应当顶礼崇拜的。他创立此宗的宗趣,主张求生西方净土,以一句佛号,总一切名,持一切义,只要能信愿坚固,行持精选,即可带业往生,当时于一处成就一百二十三人,这充分表现出净土法门的简便与伟大,无可非议的,然而现在念佛的人如是其多,而得成功者,则寥若晨
星,此无他,现代念佛修西的人看得念佛太容易了,当知昔日的念佛法门,决非仅是死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功的呀,溯自远公以后,人根日浅,业障日重,虽然有至简至捷至圆至顿的一超直入往生西方的念佛法门,但是,于坚固的信心,深切的愿力与精进的行持,相差太远了,徒然做着一个念佛的形式,不求实际,所以从外表看来,其用功日以干遍或万遍,也非不勤,也非不专,但是成的却甚鲜,深可慨叹,所以净宗的人能依前面所讲的密宗三要件,以及密宗其他的观想等法,用来补助修学净土,我想必定能够容易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吧。现在拿我从净土转入密宗的经过,略为各位谈谈。
  当我初出家时,见我剃度师,是位专修净土的老修行,行住坐卧,不间断佛声,四十余年如一日,打佛七不寝亦不食,或一七或二三七,而精神矍铄如常,这岂是寻常人所能做得到的吗?我在那时,就深深的种下了信仰净土的种子,于是开始修习净土,但是获到什么利益呢?我就觉得惭愧得很,但是我求生西方的愿力还是非常坚固,并不退心,后来,我在庐山大林寺创办世界佛教联合会时候,更在山上闭起关专门念佛,可是,仍不得入其门径。个久,巧逢大勇阿奢黎由日本学密归国,遂随之学密,乃学密后,返视净土,觉得以前种种,忽然明白了,觉悟了,嗣后我就决计取法密宗求生净土,诸位亦是由显入密的,不知你们的感想如何?厥后有人谈到藏密东密殊胜,我便发心要窥个究竟,所以发心随同大勇法师组织学法团进藏,昔人诗云:马后桃花马前雪,令人怎得不回头!但我们为了要探求密宗大法,求法的勇气,竟完全克服了那种退屈的心理,足足呼吸了将近十年的塞外空气,历尽异乡苦况,才如愿学得密法回到内地。
  不过现在我们内地的宗教,虽说可算普及,但是程度却很低,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当密宗夏兴初期的时候,幼稚是必然的现象。是亦无可己怪。我回到内地后,考察内地学密的程度,像低级儿童的幼稚,所以各地一向请我传法,我都是传的适合程度幼稚的初步仪轨,绝口不言什么双生法等无上密宗,恐怕传的法过高,学者不但不得其益,反生魔障,妄狂自高,传说北平方面,近有标榜太高修习双生法而出魔障者不少,这就是一种证明。譬如我们要建筑一幢高大洋房,必先用多数的时间、人工、材料、经济,先将地基建筑坚固,经过这个初步工作,方才说得上建筑大厦,于其将来,才能保险安全,修学密法亦复如是,若谓因见一般大德修习无上密法而得成就,遂欲效法,殊不自量;彼诸大德,对于显教曾经如何的用力研究,密教如何严谨修持、经过初步的若干时间,对于第二步若干时间,始得成就;今者,全不问自己对于显密教理,是怎样的没有修学,骤然就要想学密宗最上大法,(指双身等法)怎得不起种种魔障呢?印光法师常诲莫高谈阔论,必须足踏实地,干老实功夫,吾于各种密法,亦作如是观,回忆当我离开西藏回内地的时候,上师问:你们内地什么佛法最普及?我答:念阿弥陀佛,上师听了之后,教诲我回得内地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此三者最契合汝内地现代众生的根机,上师并赐给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庄严的图画一帧,作为师弟纪念品,这种因缘,也可说是由我愿力所得,我就藏之行箧,越过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航过广远的太平洋回到内地,随我遍游南北,现在供在密坛,时时供养,匆匆已是几个年头了,这几年中间,人事潮流,虽有很多变迁,但是上师临别的赠言----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及弘法利生,须当观机逗教因病与药,使诸众生俱得殊胜利益功德的一席教言,至今我尚清清楚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丝毫没有模糊,即我一向弘法,亦是一贯的依吾师的言教奉行呀。在这几年中间,我所教化过的人们,来信禀明修
习弥陀长寿六字真言而得感应的,很多很多,这可见密宗的殊胜利益,真有不可思议的呀。就是我自己自从修持密法后,对于净土的利益也得到不少,诸位是求生西方念佛修净的人,所以于密宗也不能不加以特别注意呀,放眼看今日,有少数念佛的老修行,不明密宗的殊胜,横加毁谤,这非但识浅可笑,并且将堕于谤佛的因果,罪过真不小,说来是很可怜愍呢?要是他有因缘,读过密教的一种经论,他当知道他所愿往生的净土,乃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别德所现,所谓:严密为极乐之本体,极乐为严密之别德也;又当知道他所崇拜的阿弥陀佛,乃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化身所现,五论九字秘释:十方净土,皆是一佛所化,一切如来,悉名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严密,名异处一,想来不致再有厚非密宗了,下面我再寻出密宗有稗益往生净土的两点以为解释,使一般修净土的人改换谤毁宗的心理,掉头转来,勤加忏悔,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迷途者应有的觉悟。
  二、往生上品,修净土宗、求生净土,未易概企上品,若依密教行,不特十方净土,随意化现,且上品上生,可操左券,如理趣经云: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以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无量寿仪轨云: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决定生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佛陀当日说毕弥陀经后,犹恐后来众生对于这种念佛法门,难生信解不易受持之故,特别为这一般业障深重的众生,说最后的往生真言,亦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我们由大慈悲父这种说法的先后次第来看,谁说是众生的根机各有差别,众生的
业力各有不同,然于说经完毕之后方说密咒,这总可见密教是比净土宗更进一步的更可靠的法门了。从前,内地净土宗祖师最著名的第八代莲池大师,日诵十万佛, , 号,得大成就,据他所著述利济水陆孤魂的水陆仪轨,多用真言手印,利济水陆孤魂及冥阳众生,风规千古,恩垂万代,可见净土宗的祖页对于密法,也是极端尊崇的,何以现在一般稍知念佛的形式,未彻底了解念佛真义的人,率尔推翻古代祖师尊崇密法的卓见,滋意诽谤,信口雌黄的批评,更进一层说,即使信解各殊,净密两宗同是佛说,尽可各行其是,何必加以毁谤呢,在密宗是有特具戒条的,即对于显宗尚不许歧视,何况涉及毁谤吗,彼毁谤密宗的人,不恤造谤法罪,饶你胆大,金刚地狱,决不尔恕,煞是可怜啊。复次,上来所说净密两宗一大段话,诸位试细细查察,就可于其中间明白圆融无碍相得益彰的道理了,诸位都是净上宗的硕德,有领导净土宗的风范,希望你们学密后,领导修净土的人,密净双修,一方面劝诫他们不毁谤密宗,一方面修习密宗的人也不要歧视显教,毁谤显教,诸位更要推己及人自利利他,所以应当劝导修净上的人要兼学密宗,于念佛之外要加念真言,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利益,倘能以三密密行,得三密感应,则迅速稳捷而生西方,海众同居,常为法眷,诸位亦何乐而不为呢。
  未了,我引一段经文作结,陀罗尼集经说:诵咒兼念佛,功德如须弥大海,若空念佛不诵咒,功德如香山之小,阿褥达池之细,请净土宗的莲友们,谛思维之!

  缺字代字说明:
  金刚萨缍之:左应为旁,即土+垂。
  阿奢黎之:应为门+者
  祗:应该缺下面一点。
  埯:左边应该是口字旁.

 

, )言有上者,谓世间供。如是供养,又名财敬供养。(四)无上供养者,谓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忏悔文)此乃是诸菩萨所变微妙供具。故是无上。(五)广大供养者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慢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求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七)(道次)正行供养者,谓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八)(道次文)现前供养者,谓供养之时,受供养者,现在前面。(九)不现前供养者,谓所供境不现在前,普为供养一切。(十)俱供现不现前者、谓当作是观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佛及塔)亦即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养十方无边佛塔。(十一)(道次)理供养者,谓种种加持之仪轨,真言,观想,手印,三密交加,运心供养。(十二)事供养者,谓以三密妙行,加持供物而为供养。供物种类。内供,外供密供,就寻常供养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饮水,二浴水,能滋万物有布施义,配施度。六涂香,清凉身体有清净义,配戒度。三华蔓,其性柔和,配忍辱度。四烧香,一经着火,刹那相续,无稍间断,配精进度。饮食,能滋生
四大,依禅悦为食之义,配禅定度。五灯明,能破痴暗,犹如智慧能破无明,配智慧度。八音乐,以美雅声能破愚痴,如是八供,非定表六波罗蜜,亦表诸余善法,要知密法不何思议,随表何法俱可,不能拘於一局也。如上所举十三种供养,是从诸经论中拉杂而讲,不过仅属记忆所得,若详考究,当不止此。于上讲种种供养中,以密宗为殊胜,凡经密法供养者,俱有三密之威力加持,虽仅一微尘许之供物,而能充满法界,以供养云普遍佛菩萨处,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法赞曰:以我福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故密宗供养之功德,恒胜过于他者,虽是于佛法不应起轩轾之见,然从殊胜者而修之,要不为过也。
  供养所对的境,供养所对之境曰福田,福田有世出世间等分别,我们佛徒所应供养的福田,为出世间无上福田,是能生无漏大果的上师三宝与本尊,及上说诸境中之塔像的境为境。
  供养应当注意三件事,一供物须尽自己能力,取极精者而设供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况供养,可不慎重。二供物须是自己所有,不可向他处无理追求,若盗物,诈物,有主物,皆不应供养,设或缺乏,可于他物中无主摄持者,取为供养亦无违犯,或随喜他人供养而为供养,或结诵印明运心供养,这运心供养,是密教中仅有的专名词,无余财力供养的人,应如是行,吉祥敬母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性。故道次曰: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持诸供具等,皆可供养。若实有物,而不肯舍者,则又当别论。三作供养时,于所供养之境,要生起六种意乐,一无上大功德田,二无上大恩田,三一切有情中尊,四犹如优昙妙华极难值遇,五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能起如是意乐者,虽少思维,而由此
   照上面讲来,知道供养是佛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佛事,若是修密的人,更要注意於此,因为密宗即身成佛的目的很高,要想成功这桩事,当然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讲过,成佛必须积集广大资粮,今密宗欲即身成佛,不免于积集资粮上有些忧虑吧,试想,若无有广大的福慧,那要经三无数劫集积资粮才证得佛果,怎能即一身而成就呢?质言之必须于一期生中积集的福慧资粮与三无数劫所积集的其量相等,才能够即身成佛,所以要想即身成佛,必须于一期生中赶:三无数劫积集的成佛资粮,这种赶办资粮的方法,当然只要靠广修供养了。因为这个缘故,密宗就非常注重供养,其供养之仪轨,较之其余各宗,殊胜无限,除前所讲’‘理,供养之轨则外,又另外有超越一切之事理双运的修法,其法维何,就是诵种种加持的仪轨,口诵,心维,手结印契,三密交加,观想所陈极精的供品,由观想加持之威力;成就无边无量微妙供具,复化现众多俱胝身,一身化现百干等手,同于一时,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一切诸佛菩萨,便能于一时而作无量无边六度万行,生起无量无边广大功德: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令其脱离一切苦恼,得究竟乐,复以此回向功德再如是修供养,再以此功德复如是回向众生,如是展转回向,展转增上,令诸福慧,亦展转增长广大。复有供养三宝咒,于清旦时,在像前至心虔诵一遍,胜以种种花香,供养十万亿佛。密教中类似此等法门者,不胜枚举,因为属于秘密法门,恕不便为学者广为征引也。总之,密宗有种种不可思议的供养法门,可供赶办资粮之工具,故精修密行供养法者,能令众生现生便可圆满成佛资粮,能于一身得成佛道。
  上讲三点,是修学密法必须履行的三个要件,须当切记。诸位都是念佛的莲友,现在发心学密,这种思想的转变,很为难得,我今且谈谈密宗与净土宗的关系,净土法门,人都认为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的法门,可是,这句话在古时候可以讲,在现在的情形下,修学净土的人,他们下手倒也不失为,而成功实甚难,更谈不到,寻究这今古易势的原因,可以说是现近净土宗未得着心要,所以远不如古,要弥补这个缺憾,必须用密教的义理来阐发净土的秘奥遗义,因为密净两宗,同是一种总持的法门,是可以运用密宗的总持来开展净土总持。并且密宗总持比净宗来得伟大,能够将净土宗也总持起来,因为他是无尽的宝藏,各宗各派,都是融持放密教大海中,字母释云: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于一声中摄尽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再者,密宗以是无尽藏故,能够横统一切佛教,可以遍摄种种根机,一无所漏,大日经云: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达婆,乃至说生摩候罗伽法。如是等类根器差别众生之希求愿欲,无不有以契机之教法教化之,而终令其疾成佛道,彼信乐极乐世界者,则可令修弥陀之法其余若信乐华严者,则可令修普贤之法,信乐法华者,则可令修观音之法,信乐般若唯识者,则可令修文殊之法,乃至求智慧辩才及世问福利者,亦莫不有诸尊种种仪轨,应其需求,但能深信精修,自然感应道交,头头是道,殊途同归,于此可见密宗总持法门的伟大了,修习净土宗的人,如果也能学密宗,拿密理来充实净理,则净土宗定能更可以振起颓纲了,此言并非是贬抑净土宗的价值,其实本人也就是信乐净土的,并且本人因为要想往生西方的缘故,才修学密宗,我与一般净土宗的莲友,信仰上纯是一样的,不过我求往生的主张取道密宗,与一般莲友仅是方法上的不同罢了。
  我们打开中国佛教史乘来看,在未有净土宗以前,一般学佛的人,于浩瀚的教海中,指不出一条简捷的航线,所以累累有少年学教,至皓首穷经,而终不得其指归者,后来才出了慧远大师,别开一径,在庐山创立念佛法门,中国的佛教,到此时才有简捷的专修法门产生,这是我们应当顶礼崇拜的。他创立此宗的宗趣,主张求生西方净土,以一句佛号,总一切名,持一切义,只要能信愿坚固,行持精选,即可带业往生,当时于一处成就一百二十三人,这充分表现出净土法门的简便与伟大,无可非议的,然而现在念佛的人如是其多,而得成功者,则寥若晨
星,此无他,现代念佛修西的人看得念佛太容易了,当知昔日的念佛法门,决非仅是死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功的呀,溯自远公以后,人根日浅,业障日重,虽然有至简至捷至圆至顿的一超直入往生西方的念佛法门,但是,于坚固的信心,深切的愿力与精进的行持,相差太远了,徒然做着一个念佛的形式,不求实际,所以从外表看来,其用功日以干遍或万遍,也非不勤,也非不专,但是成的却甚鲜,深可慨叹,所以净宗的人能依前面所讲的密宗三要件,以及密宗其他的观想等法,用来补助修学净土,我想必定能够容易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吧。现在拿我从净土转入密宗的经过,略为各位谈谈。
  当我初出家时,见我剃度师,是位专修净土的老修行,行住坐卧,不间断佛声,四十余年如一日,打佛七不寝亦不食,或一七或二三七,而精神矍铄如常,这岂是寻常人所能做得到的吗?我在那时,就深深的种下了信仰净土的种子,于是开始修习净土,但是获到什么利益呢?我就觉得惭愧得很,但是我求生西方的愿力还是非常坚固,并不退心,后来,我在庐山大林寺创办世界佛教联合会时候,更在山上闭起关专门念佛,可是,仍不得入其门径。个久,巧逢大勇阿奢黎由日本学密归国,遂随之学密,乃学密后,返视净土,觉得以前种种,忽然明白了,觉悟了,嗣后我就决计取法密宗求生净土,诸位亦是由显入密的,不知你们的感想如何?厥后有人谈到藏密东密殊胜,我便发心要窥个究竟,所以发心随同大勇法师组织学法团进藏,昔人诗云:马后桃花马前雪,令人怎得不回头!但我们为了要探求密宗大法,求法的勇气,竟完全克服了那种退屈的心理,足足呼吸了将近十年的塞外空气,历尽异乡苦况,才如愿学得密法回到内地。
  不过现在我们内地的宗教,虽说可算普及,但是程度却很低,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当密宗夏兴初期的时候,幼稚是必然的现象。是亦无可己怪。我回到内地后,考察内地学密的程度,像低级儿童的幼稚,所以各地一向请我传法,我都是传的适合程度幼稚的初步仪轨,绝口不言什么双生法等无上密宗,恐怕传的法过高,学者不但不得其益,反生魔障,妄狂自高,传说北平方面,近有标榜太高修习双生法而出魔障者不少,这就是一种证明。譬如我们要建筑一幢高大洋房,必先用多数的时间、人工、材料、经济,先将地基建筑坚固,经过这个初步工作,方才说得上建筑大厦,于其将来,才能保险安全,修学密法亦复如是,若谓因见一般大德修习无上密法而得成就,遂欲效法,殊不自量;彼诸大德,对于显教曾经如何的用力研究,密教如何严谨修持、经过初步的若干时间,对于第二步若干时间,始得成就;今者,全不问自己对于显密教理,是怎样的没有修学,骤然就要想学密宗最上大法,(指双身等法)怎得不起种种魔障呢?印光法师常诲莫高谈阔论,必须足踏实地,干老实功夫,吾于各种密法,亦作如是观,回忆当我离开西藏回内地的时候,上师问:你们内地什么佛法最普及?我答:念阿弥陀佛,上师听了之后,教诲我回得内地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此三者最契合汝内地现代众生的根机,上师并赐给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庄严的图画一帧,作为师弟纪念品,这种因缘,也可说是由我愿力所得,我就藏之行箧,越过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航过广远的太平洋回到内地,随我遍游南北,现在供在密坛,时时供养,匆匆已是几个年头了,这几年中间,人事潮流,虽有很多变迁,但是上师临别的赠言----多多教人念阿弥陀佛长寿佛六字大明真言,及弘法利生,须当观机逗教因病与药,使诸众生俱得殊胜利益功德的一席教言,至今我尚清清楚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丝毫没有模糊,即我一向弘法,亦是一贯的依吾师的言教奉行呀。在这几年中间,我所教化过的人们,来信禀明修
习弥陀长寿六字真言而得感应的,很多很多,这可见密宗的殊胜利益,真有不可思议的呀。就是我自己自从修持密法后,对于净土的利益也得到不少,诸位是求生西方念佛修净的人,所以于密宗也不能不加以特别注意呀,放眼看今日,有少数念佛的老修行,不明密宗的殊胜,横加毁谤,这非但识浅可笑,并且将堕于谤佛的因果,罪过真不小,说来是很可怜愍呢?要是他有因缘,读过密教的一种经论,他当知道他所愿往生的净土,乃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别德所现,所谓:严密为极乐之本体,极乐为严密之别德也;又当知道他所崇拜的阿弥陀佛,乃密教教主大日如来化身所现,五论九字秘释:十方净土,皆是一佛所化,一切如来,悉名大日,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严密,名异处一,想来不致再有厚非密宗了,下面我再寻出密宗有稗益往生净土的两点以为解释,使一般修净土的人改换谤毁宗的心理,掉头转来,勤加忏悔,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迷途者应有的觉悟。
  二、往生上品,修净土宗、求生净土,未易概企上品,若依密教行,不特十方净土,随意化现,且上品上生,可操左券,如理趣经云: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灾祸疾病,命终以后,当生安乐国土,得上品上生。无量寿仪轨云: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决定生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佛陀当日说毕弥陀经后,犹恐后来众生对于这种念佛法门,难生信解不易受持之故,特别为这一般业障深重的众生,说最后的往生真言,亦名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我们由大慈悲父这种说法的先后次第来看,谁说是众生的根机各有差别,众生的
业力各有不同,然于说经完毕之后方说密咒,这总可见密教是比净土宗更进一步的更可靠的法门了。从前,内地净土宗祖师最著名的第八代莲池大师,日诵十万佛号,得大成就,据他所著述利济水陆孤魂的水陆仪轨,多用真言手印,利济水陆孤魂及冥阳众生,风规千古,恩垂万代,可见净土宗的祖页对于密法,也是极端尊崇的,何以现在一般稍知念佛的形式,未彻底了解念佛真义的人,率尔推翻古代祖师尊崇密法的卓见,滋意诽谤,信口雌黄的批评,更进一层说,即使信解各殊,净密两宗同是佛说,尽可各行其是,何必加以毁谤呢,在密宗是有特具戒条的,即对于显宗尚不许歧视,何况涉及毁谤吗,彼毁谤密宗的人,不恤造谤法罪,饶你胆大,金刚地狱,决不尔恕,煞是可怜啊。复次,上来所说净密两宗一大段话,诸位试细细查察,就可于其中间明白圆融无碍相得益彰的道理了,诸位都是净上宗的硕德,有领导净土宗的风范,希望你们学密后,领导修净土的人,密净双修,一方面劝诫他们不毁谤密宗,一方面修习密宗的人也不要歧视显教,毁谤显教,诸位更要推己及人自利利他,所以应当劝导修净上的人要兼学密宗,于念佛之外要加念真言,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利益,倘能以三密密行,得三密感应,则迅速稳捷而生西方,海众同居,常为法眷,诸位亦何乐而不为呢。
  未了,我引一段经文作结,陀罗尼集经说:诵咒兼念佛,功德如须弥大海,若空念佛不诵咒,功德如香山之小,阿褥达池之细,请净土宗的莲友们,谛思维之!

  缺字代字说明:
  金刚萨缍之:左应为旁,即土+垂。
  阿奢黎之:应为门+者
  祗:应该缺下面一点。
  埯:左边应该是口字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