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孩子聪明,如何善教,成为正器?


   日期:2016/11/18 8: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汝之三子皆聪明,若善教之,则为正器。否则,愈聪明,愈易自误误人。以故为建国取名为慧立,谓能立身,则一切事,均可建立矣。身乃天下国家,及菩提道之根本,不能立身于道义中,则一事无成。

  次子惠泉,天姿聪颖,可喜亦可虑也,故取名慧韬。果能韬晦自淑,不炫露其才华,则可以成正器而大有为。若无涵养,辄形矜夸炫露,必不能载福而有大成就也。

  小女翠娜,亦甚有宿根,取名慧妙。妙者,合宜适当之谓。倘以聪明用之于无益有损之事理中,则成劣慧,不名妙慧。能所施各适其宜,方名妙慧。今之聪明人,每每以自己聪明,施之于诲盗诲YIN,越理蔑伦之小说中,以自矜文才。不知其一气不来,后经若干劫,不知能知天地父母之名字与否。使此等人无此劣慧,何至其苦如是之极。故宜栽培,令其一举一动,咸归正道。将来母仪闺阃,师范女流,均可于此卜之矣。慧妙之义,如是,如是。

  光老矣,不及见其成,而希望于彼者如此。亦可常为彼言之,庶可顾名思义,悉副所望也。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复王寿彭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年)”

  昨接来书,言及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周之开国,基于三太。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憍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勿曰此异姓之人,吾何徒受此忧劳哉。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况女能德镇坤维,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荣何如之。况自己子孙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贤,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惜哉。

  ……

  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妇随,主义仆忠。虽统名为出世之法,实具足乎经世良谟。经世良谟,亦同儒教。但儒教只令人尽义,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尽义则可教上智,难化下愚。因果则上智下愚,无不受益。今之社会,专以智巧而为主体。故发而为事,则借为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实。使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若是结果,总以不知因果报应。使人人知因果,则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何至如此其极乎。

  所谓小儿学佛者,学其前来所说数义而已。岂即令其参禅悟性,阅教观心等耶。王君未知佛法,所以过虑如是之甚。若即其言而推之,殆将毕世不敢言及佛法矣。答王君书,当并光所说之意而融会之,则更阔大矣。

  法名如数写来。窃谓小儿取一名,恰当即已,何必定取三名。孔子之名,原是乳名。岂乳名便只可儿时用乎。法名亦后世所立。佛诸弟子,莫不皆是在家俗名。今之取法名者,以别其入法与否。若儿女辈俗名,最初即取好,毕生可用。何须络索二三耶。先尽人事,后听天命。人谋不及处,以三宝之威神是托。则冥冥中自有不思议之转旋矣。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昨接手书,知又得麟儿。喜甚。书中所说,皆有道理。张奂伯教子女之事,乃知体而不知用,不可全取为法。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若全不与学堂交涉,则不谙时务。纵有作为,亦难进步,况庸常者乎。在家人必须先要得一谋生之法。奂伯之举,可用于三十年前,不可用于今日。今之时,是何时也。乃伪妄排挤,互相竞争之时。倘与伊等全无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难以安身矣。

  ……

  名者,实之宾。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佛法道理。将来为人父母时,自能为子女立规立法。不至虽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皆以堪作佛祖之姿,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狱之深坑。其源皆由于乃父乃母初未尝以因果报应之若事若理,以启迪之故也。因果不讲,则名实绝不相应矣。而况欲得为圣为贤,成佛作祖之实效乎哉。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舍此则无术矣。况教子女乎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镕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镕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惜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子弟之有才华,有善教,则易于成就正器。无善教,则多分流为败种。今日之民不聊生,国步艰难,几于蹶覆者。皆有才华无善教者,渐渐酿成之也。无才华,固宜教其诚实。有才华,益宜教其诚实。然诚实亦可伪为。最初即以因果报应,及人之一举心动念,天地鬼神一一悉知悉见,作常途训诲。而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佛尚以死尸粪秽毒蛇,令人作观,以之证阿罗汉者,逾恒河沙。况此种贴实存养省察之言句乎。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来书所说,皆从自己身心习气上究竟,不胜欣慰。然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处,在以病为药。以病为药,则病不为累矣。即如爱子女之病,决不能断。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没生净土。此其爱,乃以世间凡情,成就出世间圣果。若不善用爱,任性娇养,则与杀其身,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者多多也。国之灭亡,民之涂炭,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之。可不哀哉。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兹知欲居通州之意。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捨是而求,皆其末耳。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只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又前在扬州请感应汇编十三部送人,云雷亦送一部。次日云雷至寓,令为汝带一部去。彼令送余人,言当于有正书局去请。不知已请与否。此书文笔议论,悉皆超妙。(有三几处微有碍,然大体俱好,故可取。)但不如安士全书之贯通佛法耳。除安士全书之外,当推此为第一。然此不易与妇孺开导。光于扬州,因见此书首未刻感应篇文,令其补刻。因寻其书,遂遇一本感应篇直讲。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来必能得实用而释亲忧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感应录,系正史事实,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

  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

  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

  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教育       印光大师)(五明学佛网:教育       印光大师)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