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如何依止善知识


   日期:2016/11/23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的师父他老人家出家后,经历过人间的种种障碍,包括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以及解放后长达二十年的困难处境,师父依然逆来顺受、乐观而处,对佛教依然信心坚定、矢志不渝,对众生依然抱持慈悲怜悯的菩萨情怀。

  直到今天,你们再看看我们师父的照片,会不会觉得离佛菩萨更近了一步?有没有感觉到佛菩萨真的就在人间,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在片子里看到师父的法相、听到师父的声音都会泪如雨下,我自己也是如此,有时候听着片里传出师父的声音,我自己在房间里就会难以抑制地热泪盈眶。

  我追随师父十几年了,以前就像小孩子依偎父母亲,进进出出都要跟师父汇报,要经过师父的同意。就像《弟子规》说的,“出必告,反必面”。而在修行的过程中,师父也不需要我们说,就会自然地作出开示来对治我们遇到的疑惑,师父说:若问山下路,当询过来人。师父十几岁出家,作为过来人,他一眼就能看清我们的问题所在。

  我出家一段时间后,师父还会来问有没有给家里人写信,当时我是很少写的。师父就说:要多跟父母写信,要劝他们信佛,能让父母吃素念佛才是真正地报父母恩。有时我偶尔跟师父请假回去看看爸妈,但一回去住最多不超过三天,有时候梦里现出了师父的音容笑貌,我就知道家里不能多呆,要赶快回到师父身边。而我爸妈也是,每次我回寺庙前都会叮嘱:你出家了就要好好为佛教做事情,不要牵挂我们。所以,这也是我修行路上很好的助缘。

  到了后来,像出国弘法这样的大事,也是师父帮我决定的。我想了四个月,犹豫不决,就去请教师父。师父是大智慧,当下斩钉截铁地说:“去!哪里有法缘就去哪里!”甚至还鼓励我:“我现在年纪太大了,不然的话,我也去!”有了师父这样的激励,我走到哪里都充满了他老人家的加持,无论面对多少信众,有多少无形的困难逼迫,我都觉得有用不完的力,因为我做的是师父赞许的,我是在依教奉行,师父就是我背后最大的靠山。

  在没有进行弘法之前,我的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觉得自从踏上修行路,顺缘具足,每一桩事都很顺利、很吉祥,简直是游刃有余。但当弘法面对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业力,面对着有形无形的各种众生时,确实会感觉到自己这样的个体太渺小!这时才会更深刻地意识到,有一位功德如海的师父太重要了!他就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力量的源泉啊!

  后来,当师父在2005年农历的10月25日圆寂后,很神奇,我反而觉得师父与我的距离更近了。以前出国回来之后,总是立即跑到极乐寺或师父所在的地方,亲近师父,把弘法过程供养给师父,师父也很高兴地听着;只要出去也禀报师父,某月某日要到哪里去举行什么活动,师父也连声说好再给予加持。但自从师父圆寂之后,反而没有这个距离感了,走到哪里只要内心忆念祈祷,师父随处都在。

  空气的存在很难辨知,师父的存在却比空气明显得多。与师父一比,空气很容易被忽略。这就是所谓的尽虚空、遍法界,无内无外,无来无去,师父的功德力充满着我的身心,成为我弘法过程中源源不断的能量源泉。

  所以不仅在学佛的过程中要亲近善知识,哪怕善知识示现圆寂了,以强大的信心为基础,你依然能与他感应道交,依然能得到他甚深的无微不至的加持。

  ——摘自2010年7月28日首届佛教慧日夏令营《如何依止善知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喜法师       善知识)(五明学佛网:传喜法师       善知识)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善知识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怎样亲近善知识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怎样亲近善知识 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二、禅的正见研习与参学 如何参学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关于善知识 

 仁清法师:怎样鉴别善知识